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教育生活中的温暖影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2 13: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些教育生活中的温暖影像
电影《水凤凰》剧照
  编者按:历时21天的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落下帷幕。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传统,本届电影节既有票房大片的成功,也有对新锐电影人的肯定。可贵的是,一些电影人不计报酬,向人们传递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特别是教育生活中的小人物的真爱和感动。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电影精神,已经被未来大学生“电影人”所捕捉,并从这个舞台开始起跑。
  ■实习生 孔华 范珊珊
  本报记者 纪秀君
  抗拒师傅对自己的管束,坚决要进城寻找生父的留守儿童马东;为了追求理想也为躲避女友,毅然弃笔从戎的“80后”大学生林虻虻;跪着走遍水族村寨,40年来坚持在大山深处教书的卢老师……在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这样一些教育生活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化身于影像中,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成长的力量、青春的困惑、坚定的信念,无不令人心灵震憾。
  孩子的叛逆和成长——
  背后是对爱的渴望与追寻
  “用成长的力量克服内心的伤痛”,在参展影片《马东的假期》见面会上,编剧崔倩如是说。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快乐和烦恼,特别是在童年阶段,一颗如水珠般晶莹的心在历练中慢慢成熟。
  《鸟巢》、《马东的假期》,一些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真实而生动的儿童电影涌现出来。如同溪水缓缓地流淌,影片在向观众讲述着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奏响了一支饱含温暖、苦涩和困惑的“成长变奏曲”。
  《鸟巢》、《马东的假期》讲述的都是男孩子历险的故事。《鸟巢》中的苗族少年响马的父亲在北京修建“鸟巢”,为了目睹父亲在信中提到的开运动会的体育场馆,他自己赚路费,和伙伴们砍竹子做了500个竹筒杯去卖。一块腊肉、几筒米饭,他只身一人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火车上遇到坏人帮别人藏毒自己却浑然不知。
  响马的经历也许并不陌生,马克·吐温的小说中不乏历险这类题材的故事。然而,在响马那样的年龄,“鸟巢”只是他心中一个简单的梦。不同于城市孩子,响马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吃过泡面。他留有发髻,穿着土布缝制的衣服,会爬很高的树,会挖草药,会用竹子做酒杯——这一切看似原始的装扮与本领,在现代城市中显得不合时宜。但是不管城市如何喧闹,响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份沉静与纯真,一切只是为了心中的“鸟巢”。
  《马东的假期》中的主人公马东是一名留守儿童,父亲进城打工几年没有音讯,母亲也去世了。村长只好把他托付给村中唯一的单身汉收养,并拜他为师学习傩戏。叛逆的马东抗拒师傅对自己的管束,坚持要到省城寻找自己的父亲。在进城寻父被父亲拒认后,马东接受了师傅的爱。
  响马和马东都是在缺少父亲的环境中成长,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背景下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中的一员。马东因为缺乏家人的管理,在学校里被老师看作是“坏学生”;同样是留守儿童的响马,由于靠自己的能力赚足了去北京的路费,在寨子里被大人们看作是能人,这同样也成为了响马说服父亲从城市回家的理由——在家也能赚钱。他们的“历险记”折射出了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需要、对父爱的呼唤。
  响马和马东的成长中都有着一种载体。“鸟巢”是响马执著要去的地方,傩戏的学习让马东读懂了坚强和关爱。响马去北京看“鸟巢”的同时要劝父亲回家,马东学习傩戏就是趁着到省城演出的机会,寻找父亲。马东在电影中两次主动地戴上了傩戏表演的面具,师傅告诉他:“戴上面具,就能见到自己想见的人。”
  《马东的假期》的导演白羽说:“电影中傩戏的加入,一方面使得电影的厚度增加,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孩子成长的支撑点。马东在成长中接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点点滴滴促进了他的成长。”
  编剧崔倩说:“有时候我们也是处于‘留守’状态,没有和家人沟通,没有家人的关爱,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它带给我们伤痛,而我们不能沉沦,只能成长。”
  “80后”大学生的选择——
  理想在集体生活中开花
  “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响亮的口号回荡在军营训练场的上空,一排排大一新生在烈日下反复练习着“立正”这一军姿,其中由班长董喜财带领着的5个女生的一班特别惹人注目。
  本届电影节上,展现当代大学生军旅生活题材的新片《立正》和《霓虹灯下新哨兵》带给大家别样的感受。两部影片讲述了大学生在军营里经历一些挫折后,对友情、爱情、亲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刻画了军营中大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
  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讲述了3个家庭背景不同的“80后”参军的故事。3人在军队中经受各种磨炼后,成长为真正的军人。
  林虻虻在大三的时候开始迷茫,便决定重新寻找自己的路。因为喜欢当将军,喜欢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他放弃了学业而选择了军营。这让其父母非常失望,不接他电话,不回他的信。同时,他入伍的目的也让有着传统军人理念的班长看不顺眼,认为他功利性太强。承受着这些疏离与误解的林虻虻咬牙坚持,并运用自己的才智用电脑模拟了新的训练方式,这让班长大跌眼镜。班长和林虻虻就是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代表,而两人的互相理解源于一次偶然。班长发现林虻虻夜读的书中夹着全家福照片,了解到他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承受压力时,开始暗中帮助他。他背着林虻虻给他父母打电话、写信,最终林虻虻的父母原谅了儿子。
  “一个人干成一件事很难,但我得坚持。”影片中林虻虻说的话,折射出“80后”大学生对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蜕变,无论对于林虻虻,还是对于当今千千万万的大学生,都具有现实意义。
  影片《立正》讲述的是5个有不同家庭背景、性格迥异的大一女生,在军训中发生了一系列碰撞与摩擦,最后大家相互宽容和理解的故事。
  “从小到大,我爸妈从没让我一个人晚上出去过。我害怕,害怕死了。”5个女生之一的江燕有着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身上的特点,自私、心胸狭隘,但同时又好学上进、心地单纯。在一次野战训练中,她想去厕所,但一个人去又害怕,另外4个女孩子一起陪着她,最后大家迷了路。而当萧红统一大家意见的时候,她却冲着萧红说:“凭什么都听你的?你以为你是谁?”这一切让江燕处在了孤立的位置,而最后她自己也得到了教训,理解了室友说的“我们是一个集体”这句话,慢慢地融入了集体生活。
  在《立正》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性格迥异的“80后”大学生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适应集体,学会宽容,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友谊。
  教师的坚持和奉献——
  他们的手牵着我们向前走
  “孩子们,进去,快进去……”卢老师焦急地挥着双手把在考场外等他的学生们赶入考场;“阳阳,向前走,来,踩着爸爸的手,对……”拄着双拐的阳阳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踏在尚志远老师的手上。
  这是影片《水凤凰》和《缘来是爱》中的两个场景,作为两部描写教师生活的影片,它通过一幅幅平实、自然的画面,生动展现了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影片《水凤凰》是以“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陆永康”为原型,讲述的是陆老师在贵州水族山寨近40年的“跪教”生涯。
  在绵延数十里的崎岖山路上,卢老师的双膝跪在大大的“船鞋”里,两手撑着两只木扶手,鼓起劲儿支撑起整个身体,把双膝抛向前面……这个影片中出现多次的画面撞击着观众的心,那一次次落地的“当当”声令人心颤。
  那是个已经跑了6任教师的穷山村,当村支书拿着几本书来到卢老师家跟他父母商量想让他管这几十个孩子时,卢老师刚开始沉默着,听到父亲那句“唉,村里百十人户的娃总得有人教吧”时,他重重地说了一句“我想好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克服,我想去!”一诺千金,这一句话让卢老师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因为跪着,他看起来跟学生一样高,每次上讲台,他要先跪着爬上讲台后的板凳;为了孩子们有足够的座位,他含泪把父亲的寿材做成了新板凳;为了找回被那个倔强父亲强行拉回家干活的学生水秀,他用手走了十几里山路,固执地守在水秀家门外忍受着滂沱大雨以致晕倒……这些感人的情节和画面铸成了卢老师的形象。
  “我不能退缩,因为我是一个残疾人,如果我不向前走,会有更多人看不起我。”电影原型陆老师说,他把保尔·柯察金作为自己的偶像,他说“心气”加“志气”等于“立人之本”。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陆老师一步步走到今天。
  导演宋海明和制片余治林在提到去陆老师家的一路艰难时,仍不免动容。“当我走过陆老师教书时要路过的那座桥时,我差点滑下去,那根本不是桥,就是一支树干横在那里,普通人尚且难走,何况陆老师这样的人!”余治林说当他走过这座桥时,泪流了下来。“当今时代太缺乏陆老师这种精神了。现在很多人都躲在家里看韩剧,而把现实中陆老师这样一种该弘扬的精神给放弃了,实在是很可惜。”因为被这样感动着,主创人员决定拍陆老师,不计报酬,不在乎票房,更不在意是否能得奖。他们要的,仅仅是让人知道还有这些人,这些事。
  “教师很重要,但又非常容易被忽略。我们走出了学校,往往忘记了老师。我们憎恨这种现象,同时我们自己也在犯着这种错误。”另一部以教师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缘来是爱》的导演陈健这样说道。《缘来是爱》讲述的是一个男教师尚志远为了一个残疾女孩阳阳,用尽毕生心血,错过了自己的姻缘,最后阳阳终于站起来而尚志远却倒了下去。
  正谈婚论嫁的尚老师偶然遇到了因躲避大卡车摔伤的阳阳,等他救助了阳阳后却被医生告知阳阳下肢失去知觉,可能终生瘫痪。“谁让咱摊上这事了呢”,带着这种无奈的感叹,在女友因担心他收养阳阳而多次提出分手的压力下,尚老师一路艰辛带着阳阳找妈妈,结果阳阳的后爸挥棒相向,阳阳亲生母亲指了指身后几个女孩,流着泪塞给他几十块零钱,让他把阳阳带走。内心痛苦挣扎的尚老师在回去的路上,趁着阳阳在树旁睡着溜走,当在瓢泼大雨中看着别的孩子躲在妈妈的伞下,尚老师发疯似地往回跑,抱起了浑身湿透、泪流满面、不停呼喊着“叔叔”的阳阳。这以后他收养了阳阳,这一养就是很多年,尚老师错过了心爱的女友,白了头发,而阳阳最后终于站了起来。
  “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需要你有太多的理由伸出援助的手。”也许正像尚志远的扮演者郑昊所感受到的那样,影片呈现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更令人动容的是,把“上善若水”作为拍片主题的导演表示,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零片酬义务地来拍这部戏。
  一个个被我们称作“教师”的人,他们无私、奉献金子般光辉形象的背后,是一个个悲喜交加、无奈心酸的故事,我们无法一一表述,只能用这些温暖的影像,来诠释这个时代令人感动的、珍贵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5 06:34 , Processed in 0.5164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