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2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李学高


    目前各地的中小学校虽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不论是社会、家长,还是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为此还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还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尽力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但教育心理健康过程中存在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医学化。有些学校不考虑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也不考虑教育方法,只给学生发课本,安排上心理课,甚至举行心理知识考试。还有些中学设置专门的咨询室,安排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给人的感觉,似乎进门的学生就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许多学生有心理问题反而不敢让人知道,害怕招致更严重的心理刺激和他人无端的猜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事,心理问题要在咨询室和班会课上解决,与己无关。结果是累垮了心理教师,而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停留在极其肤浅的层面上。班主任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错误认识频频出现,例如许多教师常把嫉妒、多疑、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归为道德或思想问题,不帮助学生分析,一味地以纪律、规章制度来要求,因此扩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重了师生间的隔阂。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从师资的配备到功能室的设置,从教育教学资料的搜集到烘托宣传,都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是否受益就另当别论了。通常是有检查就上一上公开课,或布置一下宣传栏,一个学期按部就班上几节心理课就算完成任务。工作无计划,对学生心理问题不及时早预防,等到出了事再忙个不停,以此来显示心理教育的复杂和繁重。
    第四、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弱化。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校不论是从硬件上说,还是从人员来讲;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很少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受人员编制的限制,没有配备和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二是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三是受到经费、学校条件的限制,既没有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设施。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有名无实,学生不良心理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 本帖最后由 神舟8号 于 2009-4-12 14:55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13 22:33:4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转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自杀、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著名学者杨丽珠、郑和钧等人对中学心理健康做了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把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为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其个性特征表现为: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可能就会影响到中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足够重视。14-18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叛逆的阶段,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前的中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决定一切,对学生的其他方面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往往是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身上背负了太沉重的东西,来自于老师的压力,来自于家长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就业的压力. 学校评选“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也就只剩下成绩,基本上也就成了“一好学生”.所谓的“差生”心理素质反而要好些,因为他们不会考虑那么长远,很容易得到满足,只要有进步就很开心.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周末回到家家长希望孩子随时都在看书学习,要争分夺秒.从早上一直补课到晚上,没有一点休息时间,晚上想看看电视,上上网会被家长痛骂一顿,这就很容易产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不是不爱他,父母是在虐待他,于是就产生抵触心理,家长说什么都不听,完全对着干.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意见,别一味强行要求孩子做什么,要让孩子适当地放松.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判逆, 抽烟,喝酒,打牌,周末男女同学住酒店......,各种越轨失控的行为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他们什么都想尝试,你越不允许他做什么他就越想去做什么,这时家长只有加以正确引导,平时多从心理情感方面去关注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老师也要多关心学生的心理方面,对个别触犯了道德底线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做工作,而不是放弃与开除,那会毁了他们的一生.要教育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但触犯会受到惩罚和谴责的.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可能会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报复的心理。
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程春明教授在教室被学生杀死;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去做家访时被学生活活掐死。这几起事件让我们深思: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刻不容缓!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太过宠溺,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太脆弱、太自我,很孤独,很困惑.他们的父母或因忙于事业,或因家庭的变故,大多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丢在学校就不管了.由于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关爱比较少,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任何老师同学交谈,完全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感情冷漠,这类学生很容易走极端,只要一遇到问题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比如:吃安眠药,撞墙,跳楼,割腕……,每一年我们学校的高三都出现过不同情况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成人感日渐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别人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再加上学习压力非常大,学习任务非常重,特别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心情很容易烦躁,往往容易产生失眠、焦虑、恐惧、困惑,抑郁等问题,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察言观色,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便把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一旦发现问题学生, 我们要多做思想工作, 多关心照顾,要用爱去包容、去理解、去感化.这个时候批评指正只会起到反的效果.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当代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当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压力过大,来自于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压力,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热切心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大学,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学校里老师每年都有任务,一个班要上几个北大,几个清华,因为老师有任务,有要求,所以就会不断的给学生加压;再加上对未来的渺茫,严峻的就业形式,致使孩子们一颗柔弱的心根本无力承担.这些问题造成了现今学生的种种精神状况.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又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如果我们只片面的追求学生成绩,追求过高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高校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马加爵.让人深思,发人深省!
3#
发表于 2009-4-13 22:34:07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4#
发表于 2009-4-13 22:36:12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孩子有心结,同学帮你解。浙江省富阳市中小学各班级中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将和老师一起为心中有困惑烦恼的同龄人提供帮助。   这个市小学四年级以上各班级和初、高中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男、女生各一名,受班主任与学校心理辅导站双重管理。其主要职责为,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同伴心理互助”开展工作,配合学校心理辅导站的老师和班主任化解本班同学的心理问题,耐心倾听同学的心里话并注意保密,及时上报本班同学心理健康状况。
  能担任心理委员的同学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同时,每个心理委员都必须定期接受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培训,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5:10:28 | 只看该作者
好的做法,但确没有引起教育人士的重视,更没有受到社会的认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片“自留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08 , Processed in 0.1419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