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反刍--老牛教育沉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9 11: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请让学生记住你的名字
          读过很多介绍管理新接班级的文章,许多老师都在强调一个小技巧,那就是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这是老师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可以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为赢得学生的认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很多名师在学生毕业若干年后的同学聚会上,还能一字不错地说出自己学生的名字,这的确令人佩服。佩服的同时曾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沉思,我们总在强调老师要记住的学生的名字,为什么不强调学生要记住老师的名字呢?
        为此我多次问过我的同行,他们的回答让我有些失落----“记住,记不住又有什么用呢?”我想这不是一个有用没用的问题,这是一个师生情谊深浅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高低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不要求学生感恩,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姓名总不为过吧。试想一下你与自己的所教的学生一起奋斗了三年,他却不能将你的名字记忆终身,这是令人很尴尬的一件事情。
         开始我初浅的认为,只要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自我介绍,就会在学生的记忆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后来我发现错了。这些形式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在学生的大脑中淡化。有一年我所教的高三快毕业了,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我问全班的同学,你们还记得我在高一时给你们做的自我介绍吗?全班鸦雀无声,都把头低在那不做声,假装做题。最后班长起来说,老师不好意思,别的真的不记得了,我就记的你当时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叫你“老牛”。但有一点需要说明,不记得您的自我介绍,并不代表我们不记得您,其实您的自我介绍虽然不能让我们记忆终生,但您在这三年中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会让我们感动一生的。其他同学也在附和。班长的机智化解了一场即将发生的自找的尴尬。
        后来我在进一步学习《论语》的时候,孔子的那句“巧言令色,鲜矣仁”让我彻底明白了,做为一个教师要想让学生记住自己,并不是花言巧语的自己介绍所能达到的。孔子的弟子,之所以能将其言论汇集成书,其根本原因与孔子“韦编三绝”治学精神,循循善诱的教导,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可见要想让学生记住自己,教师要做出曾经震撼学生心灵的事情来。
         2008年正月初五让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证实。初四的晚上我接到了2006年那届学生的邀请,邀请我参加他们第二天的同学聚会。当时我教他们语文,我问还有其他老师吗?班长告诉我,他们的班主任回老家过年去了,所以老师只有我一人,同学一共有二十二位。并且嘱咐我明天一定要参加,我很爽快的答应了班长的邀请。放下电话,我想起了很多曾经值得我回忆的事情。
第二天,我如约参加了他们的聚会。宴会的第一项是,班长代表聚会的同学表达对我的谢意。当二十二位同学端起酒杯,一齐高呼:“老牛,我们爱你!”的时候,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我高喊一声:“谢谢,干!”半杯白酒一昂脖就喝了下去,在座的二十二位同学不分男女也都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喝完酒班长又说:“老师,听说你现在干的很不错,我们为您自豪。我们二十二位同学给您准备了一套茶具,你晚上写作的时候就用它喝茶吧,愿您能写出更多的作品。”我擦了擦眼睛,边接茶具边说:“同学们,谢谢你的牵挂,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依次几次的同学发言,连两杯白喝已将我喝得不辨东西南北了。然而刘同学的发言将我的情感再一次推向了极致。刘同学站起来对大家说:“同学们,我想再敬老师一杯酒,同时我也给老师准备了一点个人礼物,大家不要见怪。”然后举着酒杯对我说:“老师,高中三年有二个人将会被我记忆终生,一个就是我的同桌,他今天没有来。一个就是您,没有您我就不会考上大学。本来昨天晚上准备去您家里,但您有自习,没去成。这次我来大杨树有二个目的,一个是参加同学聚会,别外一个就是看看您,我给您带了两瓶酒,一只小笨鸡。酒是我卖的,鸡是我妈给带的。她让我转达她对你的您意,谢谢您老师,没有你就没有我有今天。老师我干了,你别喝了。你喝的太多了。”“人生能得几回醉,同学们谢谢你们,这杯我就干了。”
         这场聚会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同学们的表现,让我记忆犹新。但更重要的是这次聚会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要想让学生记住自己,既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1:05:57 | 只看该作者
2、  他们不爱国吗?
作为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吗?他们爱国吗?
雄壮的国歌在校园的上空响彻,远处望去那整齐的队伍却有大部分的同学都在窃窃私语,那迎着朝阳起升的五星红旗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那原本情辞恳切语言优美的国旗下的讲话,已被他们看作是升旗仪式即将的结束的象征。
面对他们的情形,不由得与自己当年情况进行对比。我上中学时,学校的升旗仪式一年只举行有限的几次,每次都与学校的大型活动有关系。除此之外平时从来不升旗,正因为如此,我们都特别喜欢升旗仪式,看着那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总会就像国旗的演讲那样,总会努力地去想,这面五星红旗来之不易的历程。真正是升一次旗,接受一次革命的洗礼。
两相对比就发出了九斤老太那样的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为了让他们能够严肃地对待升旗这一爱国主义教育,我采取两种办法:一是采取强制措施,谁不按升旗要求自己,凡被我发现的班级值周一个星期。但强扭的瓜不甜,我在一个样,我不在又是一个样。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让我很反感。二是和他们讲述我当年升旗的感觉。但从他们面部表情当中可以感觉到,我这样做是多事,但迫于是班主任的缘故,暂且迁就一下而已。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祖国的概念在这一代人的身上太淡薄了,他们是不爱国的。
然而在2008年这一年来,我又将自己这一论断推翻了。因为我发现他们不仅是爱国的而且是那样的强烈。2008年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时,一向桀骜不驯他们却是那样的多情,一说到四川他们的眼里都含满了泪水。当在同学们啜泣声中观看完赈灾义晚会后很多同学都将自己身上的钱放入了捐款箱。奥运会期间,几乎每天都在讨论中国比赛的盛况,都在讨论中国的奖牌与金牌数量。直至有的同学在后面的班报上开辟出了一个小专栏“奥运奖牌榜”。很多同学都在说:“这个阶段最爽的事情就是看奥运赛场上升起的五星红,从未有过的亲切。”
后来我问同学们,为什么同样的升旗,你看到奥运赛场的五星红旗会激动不已,而我们在学校升旗的时候又是那样的姿态?同学们往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我问我儿子说:“儿子,你爱爸爸和妈妈吗?”儿子认真地对我说道:“爱!”我又问道:哪爱呀?”儿子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说:“心里。”我恍然大悟,对呀,儿子对父母的爱是藏在心底的而不说在嘴上的。菲尔德曾经说:“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之情则是放大的孝。”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仅靠参观几次革命烈士陵园,每星期升几次旗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就能得到强化,而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体验去感受,从而使爱国主义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液里得到强化与提升。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1:07:03 | 只看该作者
3、  开除,还是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夺占马尔宽渡口的激战中,一名英国士兵坦迪,放走了一个伤兵。这个人就阿道夫·希特勒。坦迪的人文情怀,让欧洲甚至全世界陷入了灾难。当坦迪知道希特勒就是自己放走的那个人,他十分后悔。
这种农夫与蛇的故事时常在我的心头萦绕。
2006年高三后半年,一位连续被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利用其家里庞大的社会关系网,通过校领导安排在我班。没过几天,就原形毕露了----抽烟、喝酒、打架、早恋、上网……几乎汇集了问题学生的所有毛病。汇报政教处后,政教处作出了开除的决定。听说要将其开除,其父母四处托关系,找我请客、送礼。这一一被我拒绝后。他们一家三口,连续两个晚上到我家请求我给孩子一条生路,马上就参加高考了,如果再被开除,孩子就无处可去了。父母是声泪俱下,孩子也是一再保证。我想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孩子应该警醒了吧,于是答应了他们一家三口的请求。可是那成想,两个星期后,由于他以前校外一些小痞子的宿怨再次打群架,同时我班的四位原本就不太安稳的四位男生一齐参与了这次打架事件,最终的结果,由于小痞子的人数众多,他被砍伤三处,总共缝了三十多针,我班参与打架的四位同学有两位也受了轻伤,一个缝了七针,一个缝了五针。事件处理最后移交给了公安局。因为这次事件,原本是铁板上钉钉的“优秀班级”泡汤了不说,最让我伤心是那四位我费尽心力才转变过来的问题生,最终还是落了一个晚节不保。
无独有偶,2008年作为学部主任的我再次自食其果。高二后半学期因早恋、上网、打架被学部开除的一位同学,自从被除后的三个月里先后给我打了三十次电话,言辞恳切,有时是痛哭流涕。请求给他回校上课的机会,并且保证曾经犯过的肯定不会再在他的身上出现。然而当他回来上课不刚满一个月,他的班主任就向我反应,不但没有任何改正的迹象,相反还有变本加励的态势,而且严重影响班级的学风。当我找他谈的时候,他竟然说:“不就这么点事吗,马上就毕业了,有什么了不起的!”险些把我气的背过气去。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应该教育能教育之人,挽救能挽救晚救之人。但如何界定这又是一个问题,难于上青天。现在有一种观点很流行,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作为一种行业的理想追求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把它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我认为是可怕的。最起码这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一种神化,但教师是人不是神,不是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尼采自诩自已是太阳,结局是自己疯了。据说这种提法是广东一所学校提出来的,然而不幸的是这位校长在2008年的一天被歹徒杀死在家门口。的确有些时候教育的确是无能为力的,否则监狱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存。


[ 本帖最后由 读屏跟帖是美德 于 2009-3-29 11:10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1:17:0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可惜的是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教育是万能的,特别是那些中中在上的领导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6:31 , Processed in 0.1734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