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一种语文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7:2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怎样的一种语文学习
作者:吴泓   
尽可能地读整本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我的理解,“经典”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经过岁月的洗淘、筛选和一代又一代人实践检验仍弥久常新的,最具阅读价值和思想力量的作品。换句话说,“经典”是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适意义的,如《论语》《老子》《莎士比亚戏剧集》《古代社会》《存在与时间》《圣经》《国富论》《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文史哲、宗教、经济、生物、军事、天文、地理、美学、音乐、建筑、文物……各类学科都不乏经典。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和体悟那些不朽的情感,思考和追求那些普适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读“经典”——因为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本来就是两个世界——而是要不要读整本的“经典”。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读《论语》,是节选的所谓“取其精华”的片段,读“莎士比亚戏剧”,是选择的“通俗易懂”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说实话,读《孔子的故事》和读《论语》,读《哈姆雷特》和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中的剧情介绍,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作为与专业学者不同的普通大众,追求一点快餐式的通俗读物以对经典有所了解,无可非议。而作为针对中学生的语文教育,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浅阅读”的境况,对他们人格、情感的塑造,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将会极为不利。

“经典”的内容往往是平实的,宋代学者朱熹评价《论语》:“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①然而,平实不等于平庸,在“经典”的背后,蕴藏着古老的智慧、不变的伦常和永恒的真理。在今天“浅阅读”倍受青睐,“功利化阅读”阵阵冲击的情况下,我相信,只有广泛而深刻地阅读才会给我的学生的一生带来信心、力量、勇气以及永不枯竭的灵感,而这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从2003年开始读整本《论语》、《老子》、鲁迅《呐喊》《彷徨》、曹禺《雷雨》、沈从文《边城》等的真正动力。

要用“思”“想”去读整本的“经典”

我们知道,阅读整本“经典”,不是三五日或一年半载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点点滴滴的沉浸、涵养、思虑和琢磨,需要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和深化,还需要“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行”,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意,明其精髓。那些急功近利、急风暴雨式的“浇注”“灌输”,那些浅尝辄止、机械训练式的“读写听说”,那些缺乏深度、随意组合的“单元阅读”,是不可能让人“心领神会”而得其“真传”的。

为此,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上述所说的长时间地“投入”,但给予相对时段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是很有必要的。而在阅读、思考和表达三者之间,“怎么读”就成为关键。要知道,浅尝辄止的“读”是“读”,深思熟虑的“读”也是“读”;高压强制的“读”是“读”,自主自愿、兴致盎然的“读”也是“读”。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走向丰盈而深邃,不仅要有时间作保障,更需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可以说,“思”“想”是阅读到表达这个过程的接点或关键,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思想的意趣和思考的愉悦,才有可能奠定起他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当一个人把阅读与思考当成一种自觉自愿、充满思维乐趣的行为,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彰显出它真正的意义。

且看在“读《论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言:

过去,我对孔子是一知半解。初中的时候,只是反复地背了《论语》中的几句。进入高中后,读了整本《论语》,我才发现它不只是有一个角落的精华,整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孔子的思想灵光熠熠夺目,从中我汲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总的一句话:很充实!(陈爽)

这次我终于从所谓华丽的语言的单调游戏中解脱出来。写的时候便多次对自己说:不要在文字游戏中迷失自我,迷失在文字游戏中的我是无聊的。真的,刻意地留下深刻的韵味或是思想的影子真的很难。因为,这次不仅仅是用心写了,思考的成分多了。写多了文章或是看多了书的人会知道,有种厚度多了,有种灵气就少了。轻飘飘的文字是托不住沉甸甸的思想的,写出来也不会承认是思想,充其量也就是语言的巧合。(何
珅)

总的来说,这次习作让我有所升华,得到了很多,就如同摆渡一样!(邓晓燕)

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这次专题阅读和写作我最大的体会或感受:太好了!我真想一辈子这样学习下去!(杨俊雄)

我让我的学生记住这样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作者:吴泓   
尽可能地读整本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我的理解,“经典”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经过岁月的洗淘、筛选和一代又一代人实践检验仍弥久常新的,最具阅读价值和思想力量的作品。换句话说,“经典”是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适意义的,如《论语》《老子》《莎士比亚戏剧集》《古代社会》《存在与时间》《圣经》《国富论》《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文史哲、宗教、经济、生物、军事、天文、地理、美学、音乐、建筑、文物……各类学科都不乏经典。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和体悟那些不朽的情感,思考和追求那些普适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读“经典”——因为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本来就是两个世界——而是要不要读整本的“经典”。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读《论语》,是节选的所谓“取其精华”的片段,读“莎士比亚戏剧”,是选择的“通俗易懂”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说实话,读《孔子的故事》和读《论语》,读《哈姆雷特》和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中的剧情介绍,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作为与专业学者不同的普通大众,追求一点快餐式的通俗读物以对经典有所了解,无可非议。而作为针对中学生的语文教育,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浅阅读”的境况,对他们人格、情感的塑造,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将会极为不利。

“经典”的内容往往是平实的,宋代学者朱熹评价《论语》:“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①然而,平实不等于平庸,在“经典”的背后,蕴藏着古老的智慧、不变的伦常和永恒的真理。在今天“浅阅读”倍受青睐,“功利化阅读”阵阵冲击的情况下,我相信,只有广泛而深刻地阅读才会给我的学生的一生带来信心、力量、勇气以及永不枯竭的灵感,而这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从2003年开始读整本《论语》、《老子》、鲁迅《呐喊》《彷徨》、曹禺《雷雨》、沈从文《边城》等的真正动力。

要用“思”“想”去读整本的“经典”

我们知道,阅读整本“经典”,不是三五日或一年半载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点点滴滴的沉浸、涵养、思虑和琢磨,需要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和深化,还需要“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行”,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意,明其精髓。那些急功近利、急风暴雨式的“浇注”“灌输”,那些浅尝辄止、机械训练式的“读写听说”,那些缺乏深度、随意组合的“单元阅读”,是不可能让人“心领神会”而得其“真传”的。

为此,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上述所说的长时间地“投入”,但给予相对时段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是很有必要的。而在阅读、思考和表达三者之间,“怎么读”就成为关键。要知道,浅尝辄止的“读”是“读”,深思熟虑的“读”也是“读”;高压强制的“读”是“读”,自主自愿、兴致盎然的“读”也是“读”。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走向丰盈而深邃,不仅要有时间作保障,更需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可以说,“思”“想”是阅读到表达这个过程的接点或关键,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思想的意趣和思考的愉悦,才有可能奠定起他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当一个人把阅读与思考当成一种自觉自愿、充满思维乐趣的行为,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彰显出它真正的意义。

且看在“读《论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言:

过去,我对孔子是一知半解。初中的时候,只是反复地背了《论语》中的几句。进入高中后,读了整本《论语》,我才发现它不只是有一个角落的精华,整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孔子的思想灵光熠熠夺目,从中我汲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总的一句话:很充实!(陈爽)

这次我终于从所谓华丽的语言的单调游戏中解脱出来。写的时候便多次对自己说:不要在文字游戏中迷失自我,迷失在文字游戏中的我是无聊的。真的,刻意地留下深刻的韵味或是思想的影子真的很难。因为,这次不仅仅是用心写了,思考的成分多了。写多了文章或是看多了书的人会知道,有种厚度多了,有种灵气就少了。轻飘飘的文字是托不住沉甸甸的思想的,写出来也不会承认是思想,充其量也就是语言的巧合。(何
珅)

总的来说,这次习作让我有所升华,得到了很多,就如同摆渡一样!(邓晓燕)

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这次专题阅读和写作我最大的体会或感受:太好了!我真想一辈子这样学习下去!(杨俊雄)

我让我的学生记住这样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7:25:05 | 只看该作者
要特别关注阅读“背后的东西”

王荣生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变革的主要动力并不是“听说读写”这四项任务,而是“听说读写”背后的东西,包括思想、人文因素,所依存学科的知识状况等。②那么,构成这“背后的东西”,即“思想、人文因素,所依存学科的知识状况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思想、人文因素,所依存学科的知识状况等”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并非强制性、压迫性、灌输性的,而是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相互统一的,是在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方法掌握等自主建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是不知不觉、润物无声地积淀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准则。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向善的潜能或资质,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就说过:“世间有一种使我们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隐秘和极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③而阅读之所以令人心醉神迷,不正是因为我们能够“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隐秘和极难接近的”“背后的东西”产生热爱吗?

我曾经参照大陆、港澳台的有关教育资料,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过如下的整理和归纳:

个人核心价值观:生命神圣
悲悯情怀
真理
美的诉求
真诚
真实
人性尊严
理性
创造力
勇气
自由情感
个人独特性

个人辅助价值观:自尊
自省
自律
自决
修身
道德规范
思想开阔
独立
进取
正直
简朴
敏感
谦逊坚毅
优雅

社会核心价值观:平等
善良
仁慈
爱心
自由
共同福祉
守望相助
正义
信任
相互依赖
持续性(环境)人类整体福祉

社会辅助价值观:多元化
正当的法律程序
民主
共同意志
爱国心
宽容
平等机会
文化及文明传承
人权及责任自由
理性
归属感
团结一致

态度:知足
感恩
善解
包容
惜福
乐观
乐于参与
批判性
思考
创意
欣赏
关怀
感动
积极
有信心
有教养
有所敬畏
合作
负责任善于应变
开放
尊重(自己
别人
生命
素质及卓越
证据
公平
法制
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及见解
环境)
乐于学习
勤奋
对核心及辅助价值有承担

回顾我和学生一起读《论语》,一篇篇精彩习作固然让人激动,然而,更让我激动不已的是学生读后的反馈(含“写后感言”和“《论语》辩论会”问卷调查)。我无比欣喜地在这些反馈文字中看到如下词汇:

勇敢、力量、坚持不懈、精神、团结、感谢、感动、勇气、与人相处、思维严密、友谊、尊严、积极、认真、仔细、互相鼓劲、认识彼此、认识自己、挑战、合作、突破、愉快、踌躇满志、充实、平和、思想新高度、欣喜、欣慰、思考、感悟、兴趣、美好的东西、融会贯通、探求、批判性地解读、批判性思考、深刻、透彻、思想、灵感、升华、学习态度、学习目标、读书的首要目的、永恒……

这就是阅读“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众里寻它千百度”的“似乎隐秘和极难接近的东西”,这就是能支撑起人的“脊梁”,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精神自我、精神生命、精神需要的东西!

在我的“家园”网上,上传了肖川老师这样的一段话:“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奠定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④

“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我默默地唸叨着……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我们新课程的教育实践,不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可我们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与引导呢?在我们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迅即碰撞、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这太重要了,这是语文教育之魂啊!

注:

①《朱子语类》第2册第429

②《语文课程论基础》

③《我最心爱的书》

④《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6:45 , Processed in 0.1230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