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现代诗歌艺术/问学书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15:5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现代诗歌艺术/问学书系
作  者:孙玉石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版  次:1
印刷时间:2007年10月开  本:4
I S B N :9787535435552包  装:1
分  类:




编辑导读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孜孜于中国现代新诗研究数年的部分成果,作者立足新诗
成长时期的大量原始资料,以现代中国丰富的诗集、原始期刊、报纸副刊
作为研究的基石,从诗论、批评、解诗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现代诗歌
艺术。作者不仅重视从“史”的方面来研究这一时段新诗的艺术脉络,更
从“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角度融入自己对新诗的独特审美阐释。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题辞
重印的话
诗论编
郭沫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
一 我效法造化的精神,自由创造
二 艺术不当是反射的而应当是创造的
三 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
四 艺术的要求不在求得自然的一片形似
五 美的艺术都受过一道灵魂的洗礼
六 打破摹仿自然的恶习,朝着动的方向走
七 艺术美是诗人创造性想象的表现
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艺术追求
一 感情和情绪是诗的灵魂
二 把对生活美的感应升华为诗的激情
三 没有真和善的美就失去了美的价值本身
四 对艺术美和自然美关系的认识
五 完全的想象创造完美的艺术世界
六 由艰苦的锤炼迈向更美的目标
穆木天??中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
一 在理论贫困中崛起的美学沉思
二 “纯诗”观念的最初构建者
三 理论的反思与理论的命运
朱自清与中国现代解诗学
一 新诗现代化趋向的产物
二 现代解诗学的诞生
三 现代解诗学的理论内涵
四 现代解诗学的实践原则
李健吾诗歌批评理论的现代性
一 自我发现: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
二 回到内在:批评价值标准的转向
三 隔膜与超越:两个经验世界的碰撞
批评编
《女神》艺术美的获得与失落
一 艺术退坡与审美价值的整体性
二 美的失落伴随美的获得而来
三 艺术美失落的原因探寻
朱湘的诗歌艺术
一 我的前途满是荆棘
二 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三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李金发与中国初期象征派诗
一 西方象征派诗在中国最初的传播
二 中国象征诗的萌芽和产生
三 李金发:中国象征诗的启明星
四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追求
五 在象征派诗蓬勃的潮流中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
一 稚嫩而芜杂的幼芽
二 初期象征派诗的诞生
三 初期象征派诗的艺术探索
四 三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勃兴
五 现代派诗人心态探求
六 寻找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
七 现代派诗人群的审美追求
八 现代主义诗歌的拓展与超越
九 “中国新诗”派诗人群的超前意识
十 在中西诗歌发展新的艺术交汇点上
《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
一 未完成的美学转折
二 现代派诗人群系的必然选择
三 “荒原”意识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四 在审美的契合中重建新的艺术平衡
论冯雪峰诗的人格构成及走向
一 我们歌笑在湖畔
二 人间的悲与爱的歌
三 从湖畔走向高山
四 一个光亮的灵魂
五 我心中的爱又是怎样地燃烧着呵
六 我被圣洁的惊颤所刺痛
七 我们终于达到了这样的审美
解诗编
读李金发的诗
夜之歌
温柔(四)
在淡死的灰里
读戴望舒的诗
雨巷
寻梦者
致萤火
读卞之琳的诗
断章
白螺壳
圆宝盒
读何其芳的诗
预言

古城
读林庚的诗

读废名的诗
妆台
十二月十九夜
后记


精彩书摘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艺术追求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对于新诗艺术美进行了多方面
的探求。把诗意盎然的感情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是构成这一诗人
群诗歌的艺术追求和美感特征的一个重要侧面。
一感情和情绪是诗的灵魂
新月派的诗人们十分重视感情和情绪在诗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情感
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
灵魂”。在他们看来,感情主义(Emotionalism)是浪漫诗歌创作的“精髓
”,“感情不是一定该被诅咒的,伟大的文学者所该致力的是怎样把情感
放在理性的靼绳之下”。他们回答一种误解时说:“我们所以不讨论情绪
而专谈格律音节,是因为我们已认定了情绪是一首诗里必须的东西,它的
存亡即是诗的生死。”这是他们共同恪守的艺术观念。
新月派的两个大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把这种艺术观念和追求表述得更
加清楚。徐志摩把“真纯的‘诗感’”看成是诗歌的根本生命。他说:“
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我的思想,他来的时候,就比如穿上一件湿衣
,难受极了,只能想法子把它脱下”。“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贵的
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闻一多不仅把
情感视为诗歌的“真精神”和“灵魂”,而且进一步谈到了诗的感情与诗
美的关系。他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
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重视情感在诗歌中的作用,并不是新月派诗人独有的理论主张。这是
为许多诗人所一贯提倡的。即以新诗人为例,胡适就讲过“诗体大解放”
的目的是为了表达“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康白情认为“诗是
主情的文学”,好的诗应该包含诗人“高尚的理想,优美的情绪”。郭沫
若更直截了当地认为“诗的本职在抒情”,没有自然流露的真的诗情,也
就没有好诗的产生。区别在于,在初期白话诗里,这种诗的感情更多地偏
重于同自然真率的追求相联系,而到了新月派诗人的艺术观念中,是把这
种主张同他们对于诗歌美感作用的追求联系起来,因而更加强调诗歌要表
现诗人内在的情绪美,更加强调赋予美的情感以一种优美的艺术形象。这
也就是闻一多所说的把“热烈的情感”升华成为美的艺术形象,以表现诗
人内心“潜伏的美”。朱自清先生概括从“五四”到抗战前新诗的发展,
“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是从偏重说理而“专向抒情
方面发展”。如果我们把新月派诗人代表的这种“纯诗化”的“抒情”,
理解为一种美的抒情,而不是一般与说理相对立的抒情,那样可能更准确
地说明这一流派诗歌美学追求的特征。
美的抒情是新月派诗歌的生命。这种特征表现在他们各种抒情题材的
作品中。无论是写爱国主义的心声,还是唱反对军阀罪行的愤怒,无论是
爱情和个人欢乐哀戚的吟咏,还是对于各种自然美的描写与赞颂,他们都
注意表现内心的美的感情,并竭力把这种感情熔铸进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
象中。闻一多和郭沫若同样都写过不少优秀诗篇,抒发他们炽热而深沉的
爱国感情,其中都有一些具有美感力量的佳作。但是,比起郭沫若的《凤
凰涅椠》、《晨安》、《炉中煤》来,闻一多的《一个观念》、《发现》
、《祈祷》、《一句话》等诗篇,就更注重于内心感情美的开掘和表现形
象的提炼创造。这是《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一首《发现》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心灵的历程。诗人原来身居异域,思
念故国。他热烈而痴情地唱出了“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
祖国!”这样动人的歌声。但是,回国以后,一沟丑恶的“死水”一样的现
实,使他感到极端的痛苦与失望。美丽真诚的幻想破灭之后的痛苦而又眷
恋的感情是最动人的感情。诗人抓住了这一感情,把它浓缩凝聚在朴素完
美的抒情形象中。他先是找到了表现这一感情最有分量而又是发自心底的
诗意的主调:“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
对,不对!’”接着展开描写自己归来的急切和失望的空喜的心情。诗人用
“噩梦”,用“恐怖”,用超于恐怖之上的“噩梦挂着悬崖”这样一些很
重的痛苦色彩的词语和比喻,来传达自己失望、痛苦、愤怒的情绪。最后
四行,诗人进一步挖掘内心最深刻的疑问,并把这种最深沉的痛苦感情凝
聚到富于动感的艺术形象中。急雨般的节奏和无法控制自己愤怒和痛苦的
动作,逼向了全诗最后一点诗情: “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
?在我心里!”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诗人流向内心深处的痛苦,感到一种愤
怒的颤栗。最动人的感情流汇进一系列完美的抒情形象,使这首诗具有一
种荡人魂魄的美感力量。比起那些直抒胸臆的呼喊,单纯形象的比喻,铺
陈排列的诅咒,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和初期白话诗的一些作者比较
起来,新月派的诗人更注重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他们很少直接描写和抨
击现实。即使是一些涉及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题材,他们也往往注意追求
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一般不去正面描写事件的经过,也不去过分直露地
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把个人对现实斗争的感受、愤怒和欢乐,经过情感
的过滤和酿造,尽可能地融进一种富于艺术美感的抒情结构和抒情形象中
。他们与一般浪漫主义诗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般诗人是在热烈的情感中
倾诉思想,他们是在美的形象中凝聚感情。
“五卅”惨案的时候,许多进步诗人都写诗表示了自己的愤怒的心声
。如朱自清的《血歌》、柯仲平的《伟大是“能死”》等,都还以直抒感
情的办法表达自己的愤怒抗议的心境。前者还有一些形象的诗句,后者就
大多数是口号的堆砌。热情大于形象,甚至是完全没有形象的赤裸裸的呼
喊。这首长达一百余行的诗里尽是这样的诗句: “你呢?你们呢?/告诉
我,快快告诉我,一会儿我军急进,/那就唯有高唱战歌与杀敌;/其实
我们更欢乐??那管她楼阁造起未造起,/我们新唱战歌罢,战歌!战歌!
/啊!我们的男儿啊!啊!我们的妇女!”接着就是重复几遍的呼喊:“杀!杀
杀杀!/冲锋!/冲锋!冲锋!……”难怪鲁迅这时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沪案以后,周刊上常有极锋利肃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
即味如嚼蜡。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硭太露,能将‘
诗美’杀掉。”可见,即使是写现实革命题材的诗,也不能过分地锋锥太
露,而应该讲究“诗美”。一首好的诗,不应引起反感,而应给人美感。
新月派诗人这方面题材的诗,就努力追求这种“诗美”的特征。
P48-5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6:11 , Processed in 0.0818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