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的发展,要重视研究的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4 16:5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大学是重视研究的,重视的理由是研究之于大学的某种价值,而重视的方式,在大学的相互交流中基本上也取得了共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对它的教师软硬兼施,一方面设定较高的标准,对教师形成压力,另一方面,用经济的奖励来肯定那些在研究上表现突出的人。这样的方式客观上也为大学带来了一些看得见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已经有些黔驴技穷了。
我们能看到的大学对于研究的理解,最终都体现为一定级别的论文、一定级别和经费的课题,还有并不被大学看重的文科教师的专著。众所周知,这些项目也是各种大学排名、评估的重要指标,哪个大学不去重视,显然是不大理智的。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我对目前大学对于研究的理解虽然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却从不谩骂大学,我深深地理解大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实在有它的难处。
但对于大学来说,我以为,万万不能因为有许多的难处,就从根底上歪曲了研究的意义。要知道,不得已,是一种情形,不清醒,则是另一种情形。大学毕竟不是抽象的,对于研究的管理总是由具体部门的具体人员进行的。如果大学的领导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具体部门的具体人员只能是错为而不知,渐渐地便是非不明、黑白颠倒了。
大学的发展,固然要重视研究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大学内不同方位的人们,必须真正理解研究的意义,弄清楚研究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我们的大学不清楚研究的真正含义,好像是一种带着情绪的说法,但要说我们大学各个方位的人们真的懂的研究的真正含义,又必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观点。我们的研究管理部门,主要决策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必须完成的研究工作的量和质,具体体现为一定级别的论文的数量和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依次,大学表述自己研究实力的句式就是:在X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Y篇论文,承担X级别的课题Y项,获得X种科研经费Y万元。看到这样的表述,我常常会突发奇想地认为,我们的大学已经堕落了。
什么是刊物的级别?在中国,刊物的级别是由主办机构的级别决定的,这样的认识,无论提供多少条理由,都是没有道理的。除非一个学术刊物只刊登本机构内研究人员的论文,否则,他的主办机构的级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中国人最懂得事在人为,如果有追求、有原则,低级别机构的刊物可以成为一流,而高级别机构的刊物可以成为垃圾。虽然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
什么是论文?当然是表达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形式。也就是说,有了研究的成果,才有表达的前提和必要,否则,是不存在什么论文的。令人惊异的是大学几乎不关心教师们在研究什么,只关心所谓的论文,岂非本末倒置?好在有为数不少的人们也对研究不甚了了,也分不清什么“论文”和“作文”,头脑中有的只是“写文章”的概念,糊涂的管理,也就被糊涂地接受了。
什么是科研经费?简单地说就是使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的资金。依据常识思维,科研经费的数量,可以折射出科研课题的意义,但理性地看,并非如此。起码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性质不同,实证的研究和思辨的研究就性质不同,不同性质的研究对于经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认识的一位数学教授说,“我们搞数学的只要有一台好计算机就行了,人脑加电脑,不需要多少经费”。此话的确在理,我进行哲学思辨研究也深有体会,经费对我来说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意义是毕竟很有限的。
对于文科教师的专著,如今的大学是不重视的,其理由大概是许多文科教师,为上职称,东抄西拼,败坏了名声,学校便索性不再关注,那些真正的文科学者只能长吁短叹了。不过,这种情况也好理解。我两次听武书连先生讲他们的大学排名评价指标,没有涉及专著,也就难怪大学无视文科教师的专著了。

我的感觉是,在今天的形势下,大学不需要懂得研究的意义。但是,大学的教师却必须懂得研究的意义,否则,害人、害己、害国家,工作糊涂,人生也无趣。更严重的是,不懂得研究意义的教师,还会贻误执着于研究的学生们的前程。目睹一届届的研究生对研究毫无知觉,糊里糊涂地毕业,总觉得我们的许多大学教师,无异于领着工资的罪犯。
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好多老师舍不得把研究的秘密告诉给他们的学生,我很直率地告诉他说,因为那些老师就不懂得研究怎么搞。学生纳闷,说那些老师不也发表了许多论文,有的还写了专著吗?是的,他们是发表了许多论文,但那些“论文”的背后有多少研究的含量;他们是写了一些书,但那些书有多少是必须存在的。
研究是求真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求得真知。无论研究者采取什么样的路径,他们最后的归宿都是真知的世界。如果一篇论文、一本专著,没有表达新知和真知,就只是一篇文字,无异于中小学生的作文,无非是篇幅的长短、文笔的老辣程度的不同而已。所以,一所大学如果还讲点道理,它的重视研究,就应该表现为对教师们知识创新的重视,应该奖励那些创造了新知的人们,而不是无形中奖励了那些不择手段攫取科研资源然后又挥霍、浪费科研资源的学术小人。
大学必须重视研究,这是有大学的职能决定的。大学必须真的重视研究,并重视真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可持续地发展。真的重视研究,就要真的重视研究人员,重视真的研究,就要重视真的研究人员。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大学在世俗的压力和研究的真谛之间,太容易屈从于世俗的压力,同时也太容易无视研究的真谛了。
                              (作者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6:58:59 | 只看该作者
刘庆昌:努力为人类的知识增长做贡献

刘庆昌
命运安排我做了一个研究者,这是我的幸运,但让我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做一个研究者,基本上是不幸的,这一切的感受怨不得外界因素,皆因我个人过于认真了。做什么就要像什么,这样迂腐的观念,估计得始终伴随着我,不会有什么波流值得我去追逐。继而我又深切地意识到了我的思想总在中心的边缘的幸与不幸。一定是一种偶然的因素使我豁然开朗,让自己在思考中总能事半功倍、触及要领,因而也有了许多独特的感受。我意识到,一个人要成为研究者,并能为人类的知识增长做出贡献,问题意识、历史眼光和职业精神是不能缺少的。

其一,问题意识
问题是研究者的对手,研究者就是为问题而在的,也是因问题而在的。如果没有了问题,研究者就只是一种身份标识而无实质的意义,就像没有敌人的军人和没有学生的老师一个样子。但是,如此平常的常识,其实并没有为所有的跃跃欲试想做研究者的人们所悟得,然后他们就做了许多不是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阻碍了我们思维或行动畅行的东西,它的存在会让我们感到郁闷、紧张、失意且无法前行。除非做个懦夫退下阵来,否则,问题是激发研究者内部情绪的直接动力。这样看来,能碰到真问题的人是少数的,能碰到大问题的人微乎其微。前者会成为充实的研究者大军成员,后者会成为独领风骚的名宿。而在这两者之外的也在研究者队伍中的人们,准确地说,只是不触及问题却又不乏热情的自言自语者。他们往往会捕捉到一些话题,然后进行符合学术规范的议论;他们的议论被另外的人们听到了,一些有涉所论话题的知识和信息得以传播,社会文明程度会因此不断改善。但就知识的增长而言,他们的议论是没有意义的。不过,人们写字作文并不只是要表达新知识,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各种方式重复真理,以使知识得以普及。但这是两码事,当你做着普及知识的事情时,你要知道自己正在普及知识,不能误以为自己正在做研究。可这种情况在目前好像并不是一个少数。
其二,历史眼光
这里特别强调知识史的眼光。这是我很早就注意到的一个问题。目睹同行著作等身,名扬天下,我总在想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如果我们要做一个研究者,就绝不是时常关心写了多少文字,有了多大的名声。知识的历史不考虑你的勤奋,不考虑你是否曾合纵连横。我们中国人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对人类知识的贡献乏善可陈,其中缘由何在?我们中国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其中缘由又何在?影响因素自然是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恐怕人们难以想到,即我们的研究者缺少一种知识史的眼光。有一次,一位同事报告孤独感和社会认知偏差的研究,我问到“你的研究对于人类对于孤独的认识有什么推动作用”,当时有另外的同事认为没有必要让每一个具体的研究都在知识史上留下痕迹,我则继续申明到,一项具体的研究很难成为知识进步的标志,但研究者的知识史意识是不能没有的,这是一个研究者走向知识创造者的必要条件。要知道,整个历史可以是盲动的,但具体的个人需要是清醒的,只有这样,历史的大势才会是滚滚向前。知识是有谱系的,研究者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把自己的研究纳入到知识谱系之中,当你感觉到无法纳入时,你兴许是要做开山鼻祖了。我们的学术教育中缺乏知识史的成分,加之问题意识不足,少有创造者一点也不奇怪。
其三,职业精神
一个研究者只有懂得了问题意识和知识史的眼光,他才算懂得了研究;一个研究者只有具有了问题意识和知识史的眼光,他作为研究者才名副其实。如果没有了问题意识和知识史的眼光,一个人无论怎样的努力,与知识创造也没有关系。除此之外,职业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职业精神,是指研究者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情怀。在今天的中国强调这一点简直是无比的重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变态的价值观引导,已经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没有文化了,已经让我们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没有坚持操守的耐力和勇气了。一些骨子里就是俗不可耐的人已经被造就成了为利欲熏心的典范。写字作文,跑要课题,争取奖项,也名正言顺地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美其名曰“科研致富”,实为欺世盗名、为害社会的行径。这些人虽然没有杀人也没有防火,但他们已经成为破坏我们社会精神文明的骨干和带头人,对许多人起到了消极示范、引领作用。近日读报,读到熊十力的狂放、梁漱溟的刚硬、马一浮的超脱以及牟宗三的浩然之气,这种种精神气,说到底就是我讲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知识分子不见得非要铁肩担道义,但一心为文章的心性是不可少的。其实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哲人们,不论以什么风格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内在相通之处就是对真理的感情,在真理面前,在学问面前,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足挂齿。没有这种气魄,哪有他们的旷世之学。
做了研究者,且人到中年,不能改弦更张,只好学会有问题意识、历史眼光和职业精神,努力为人类的知识增长做出贡献。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7:01:44 | 只看该作者
刘庆昌:研究意味着什么刘庆昌

我们的大学是重视研究的,重视的理由是研究之于大学的某种价值,而重视的方式,在大学的相互交流中基本上也取得了共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对它的教师软硬兼施,一方面设定较高的标准,对教师形成压力,另一方面,用经济的奖励来肯定那些在研究上表现突出的人。这样的方式客观上也为大学带来了一些看得见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已经有些黔驴技穷了。
我们能看到的大学对于研究的理解,最终都体现为一定级别的论文、一定级别和经费的课题,还有并不被大学看重的文科教师的专著。众所周知,这些项目也是各种大学排名、评估的重要指标,哪个大学不去重视,显然是不大理智的。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我对目前大学对于研究的理解虽然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却从不谩骂大学,我深深地理解大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实在有它的难处。
但对于大学来说,我以为,万万不能因为有许多的难处,就从根底上歪曲了研究的意义。要知道,不得已,是一种情形,不清醒,则是另一种情形。大学毕竟不是抽象的,对于研究的管理总是由具体部门的具体人员进行的。如果大学的领导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具体部门的具体人员只能是错为而不知,渐渐地便是非不明、黑白颠倒了。
大学的发展,固然要重视研究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大学内不同方位的人们,必须真正理解研究的意义,弄清楚研究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我们的大学不清楚研究的真正含义,好像是一种带着情绪的说法,但要说我们大学各个方位的人们真的懂的研究的真正含义,又必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观点。我们的研究管理部门,主要决策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必须完成的研究工作的量和质,具体体现为一定级别的论文的数量和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依次,大学表述自己研究实力的句式就是:在X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Y篇论文,承担X级别的课题Y项,获得X种科研经费Y万元。看到这样的表述,我常常会突发奇想地认为,我们的大学已经堕落了。
什么是刊物的级别?在中国,刊物的级别是由主办机构的级别决定的,这样的认识,无论提供多少条理由,都是没有道理的。除非一个学术刊物只刊登本机构内研究人员的论文,否则,他的主办机构的级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中国人最懂得事在人为,如果有追求、有原则,低级别机构的刊物可以成为一流;如果无追求、无原则,高级别机构的刊物也可以成为垃圾。虽然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
什么是论文?当然是表达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形式。也就是说,有了研究的成果,才有表达的前提和必要,否则,是不存在什么论文的。令人惊异的是大学几乎不关心教师们在研究什么,只关心所谓的论文,岂非本末倒置?好在有为数不少的人们也对研究不甚了了,也分不清什么“论文”和“作文”,头脑中有的只是“写文章”的概念,糊涂的管理,也就被糊涂地接受了。
什么是科研经费?简单地说就是使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的资金。依据常识思维,科研经费的数量,可以折射出科研课题的意义,但理性地看,并非如此。起码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性质不同,实证的研究和思辨的研究就性质不同,不同性质的研究对于经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认识的一位数学教授说,“我们搞数学的只要有一台好计算机就行了,人脑加电脑,不需要多少经费”。此话的确在理,我进行哲学思辨研究也深有体会,经费对我来说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意义是毕竟很有限的。
对于文科教师的专著,如今的大学是不重视的,其理由大概是许多文科教师,为上职称,东抄西拼,败坏了名声,学校便索性不再关注,那些真正的文科学者只能长吁短叹了。不过,这种情况也好理解。我两次听武书连先生讲他们的大学排名评价指标,没有涉及专著,也就难怪大学无视文科教师的专著了。

我的感觉是,在今天的形势下,大学不需要懂得研究的意义。但是,大学的教师却必须懂得研究的意义,否则,害人、害己、害国家,工作糊涂,人生也无趣。更严重的是,不懂的研究意义的教师,还会贻误执着于研究的学生们的前程。目睹一届届的研究生对研究毫无知觉,糊里糊涂地毕业,总觉得我们的许多大学教师,无异于领着工资的罪犯。
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好多老师舍不得把研究的秘密告诉给他们的学生,我很直率地告诉他说,因为那些老师就不懂得研究怎么搞。学生纳闷,说那些老师不也发表了许多论文,有的还写了专著吗?是的,他们是发表了许多论文,但那些“论文”的背后有多少研究的含量;他们是写了一些书,但那些书有多少是必须存在的。
研究是求真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求得真知。无论研究者采取什么样的路径,他们最后的归宿都是真知的世界。如果一篇论文、一本专著,没有表达新知和真知,就只是一篇文字,无异于中小学生的作文,无非是篇幅的长短、文笔的老辣程度的不同而已。所以,一所大学如果还讲点道理,它的重视研究,就应该表现为对教师们知识创新的重视,应该奖励那些创造了新知的人们,而不是无形中奖励了那些不择手段攫取科研资源然后又挥霍、浪费科研资源的学术小人。
大学必须重视研究,这是有大学的职能决定的。大学必须真的重视研究,并重视真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可持续地发展。真的重视研究,就要真的重视研究人员,重视真的研究,就要重视真的研究人员。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大学在世俗的压力和研究的真谛之间,太容易屈从于世俗的压力,同时也太容易无视研究的真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23:32 , Processed in 0.1322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