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自己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思索孩子为什么如此喜欢巴学园呢? 巴学园的门柱却是两棵挂着树叶的小树。并且写着校名的牌子大约是被风刮的,歪歪斜斜地挂在“门”上。 巴学园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废旧电车做的教室与图书室等。就连游泳池也和普通泳池不一样,不是常规的四方形的,而是因地制宜,突出的一头有点尖,看上去仿佛象一只小船。 这些独特之处或许能从外表上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校园与众不同。 而我们现在所见的学校大抵都是钢筋水泥,毫无特色而言,学校的建筑与设施应该成为会说话的课本,成为承载教育责任的载体。 我想“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或许是最好的做法。 巴学园的成功,恰恰是有一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小林宗作校长,他的身上洋溢着对孩子无私的爱与关怀。 小林校长首先就给大家留下了朴实严谨的印象,他“整整齐齐地穿着一身已经陈旧的黑色西装”。 作为校长能够听一个第一次见面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4个小时,而没有一点厌烦感,不禁让人钦佩。在小豆豆寻找自己钱包将粪便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时,小林校长并没有责备她破会校园环境,而是把脸靠近豆豆的面颊,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说完了又和刚才一样,往别处去了。小林校长不管哪个学生惹了乱子,都能听他们的申辩。这又是何等的宽容。 小林校长为了女儿要一条像豆豆那样的缎带,找遍了自由冈卖缎带的铺子,并请求小豆豆上学时不再扎它。一个成年男子竟为了女儿东奔西跑地到铺子里去买扎头发的缎带,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 我想,只有爱自己孩子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的孩子,才会赢得孩子们的尊敬。 巴学园的学校课程也别具一格。不仅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孩子们学完文化知识外。老师会带领孩子到校外散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问答,随机地学习各种知识。 请农民教孩子们种田是一种将生活引入课堂的最好做法。这位老师便一面实地操作给大家看,一面讲解种田必需的知识。孩子们也都在这位农民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干完了田里的活儿。这项活动让孩子们现在知道了:“自己撒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 学习的外延其实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素材。恰恰是这些“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独特的课程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感悟生活。 一般的学校,如果第一节课是语文就上语文,第二节课是算术就上算术,都是按照课程表的顺序上课的。但巴学园里,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从自己自己喜欢的那个科目开始学习。 这种上课的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是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会让孩子爱上学习。
巴学园的独特的“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也别具匠心,既让学生营养均衡,又让学生避免攀比。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谁也不会说“不喜欢吃烤鱼肉卷”,也不会在心里捉摸“谁的菜高级,谁的菜不带劲”了。 小林校长也常常要求巴学园学生的家长们不要让孩子们穿最不好的衣服到学校。校长的做法意在让孩子们能够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自由玩耍,而无所顾忌。 这些独特的生活要求,既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也能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而不受很多外在条件的束缚。 虽然巴学园电车校园在美国投下的B—29炸弹中结束了,但巴学园的独特却成为烙印在巴学园孩子心中永不磨灭的印痕,无论孩子以哪种方式离开巴学园都表现为恋恋不舍。 《窗边小豆豆》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本书值得每个教育人和家长熟读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