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到真的教育和合规律的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7 12:3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到真的教育和合规律的学习 
严华银




我曾在一篇回忆自己读书经历的文字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单位,在一个不高的小楼围成的四合院里,在闹市区,但闹中取静。每至夜深,当一应杂务处理完毕,便是我读书好时节。月亮升上中空,将院中正对我办公室的小花园沐浴得越发清新,桂树的婆娑的身影借着月光的扶持摇曳窗前,抖进来一屋的诗意。书里的世界与月下的天地汇聚我一日中最好的生活,最好的享受。总让我乐以忘忧,乐不思家。但也有例外,当偶尔翻到低劣的书刊,或读到拙劣的文字,我常会不由自主,狠狠地把书摔在地上,大骂自己择书时的瞎眼。”
相信读书人中有我类似的经历的一定不少,爱之弥深自然恨之愈切。由我们成人世界的生活进而推想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漫长的学校生活,极为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几乎苦海无边的应试式学习,不由人不生发“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慨;但当有朝一日这一切忽然可以结束,可以获得自由“解放”,有机会发泄一下郁积既久的烦苦,可能任何学生都会有些如我一般的过火的惊人之举——比如高中学生高考结束之后的撕书之类。
我以为这真是不必很大惊小怪的。
再说我们看看学生撕的都是些什么书啊!据我的观察,一是教材,教材学完了,也被如此的苦学苦背,翻来覆去弄皱磨破了。我想,如果是一个没有什么收藏癖的,凭着如今教材“年新月异”的修订进程,凭着今天的网络时代,撕掉这样的书也没有多少痛惜的。二是教辅。知道什么是教辅吗?其中的多数是毫无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粗劣出版物,说它是“书籍”真是对“书籍”的亵渎。中国学生及其家庭关乎学习的主要灾难就源自于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拙劣的教学。这样被逼而用着心烦看着烦心的东西,撕掉扔掉不是得其所哉吗?
那些孩子们酷爱的平时要用封皮包装的的经典读物、那些优秀的能够给孩子带来智慧和哲理指航的如《读者》一般的优秀刊物,孩子们会撕掉吗?或者会连同那些粗滥的东西一起扔掉吗?我看是不会的。我还看到更多的同学连稍微还具备一点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活用品他们都是不会扔掉的。
原来孩子们是有选择的,撕掉的原来是应该撕掉的;他们没有摔掉别人的东西,没有损毁公共的财物,而且如此作为,还改善了孩子的情绪,平衡了学生的心理。
客观来看这件事本身,好的效果和因素不少。
当然也有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我不禁想到,很多年之前,就有个别地区的小学生现编儿歌:“背起炸药包(小书包),明早起来,炸掉小学校。”初闻笑之,思之心惊;近年网络上流行“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听罢甚觉心痛;有更甚的,前不久,网络游戏中竟出现了一款以学生追杀学校校长和老师为主题的游戏,看了让从事教育工作以提升孩子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旨归几乎一辈子的我等十分心冷。
咱这教育都是在干什么的呢?
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就是改善和提升人的素质一种行为;什么是学校?学校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引领、支持和化育的平台;什么是教学?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指向多远目标的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对照这些冠冕堂皇的解释,对照设立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的初衷,看看学校的现实,看看我们学生几乎暗无天日的学习生活,我们离真正的教育究竟是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有些教育还有多少真正教育的影子?说歧路亡羊、南辕北辙,虽然偏激,但又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实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呢?
我以为有两点,一是很多的学校教育教学强制而严重透支了孩子的“潜能”和未来。超时超量的学习而且是违反基本规律的学习,将对未来社会的难以预期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这些本该是成人世界应该致力解决的问题,通过种种的渠道转嫁、转移、前置到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过早地让孩子承受了成人甚至连成人都不堪其重的学习乃至生存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由此生发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再加上教育工作者“膨化”宣传的极个别成功典型的引领助推和以各级各类专门指向“智育”的升学考试的“标准”“规范”,便把国内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逼向了独独一条考学路。提前成人,提前担当,提前被撬开了自己的潜力之门,过度操劳,过度智慧,于是很多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走完了自己一辈子的学习历程。这样就可以也很好解释很多中国人在成人之后,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没有兴趣读书,读不进去书了,因为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太重的惧书的病根和阴影。在“7.23甬温事件”之后,有学者疾呼“中国,你慢下来”,虽由高速铁路引发,指向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以为,这句话同样适合教育。什么是规律?我们理解就是让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什么。不是超越而为,也不是逆势而作。
二是某些学校缺“德”失“身”的教育越来越严重。不少区域太少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太少重视孩子的德性修养,学业成绩成了评价教育、学校和孩子发展的基本标准。这几乎是拨开经验介绍和宣传表象的光鲜之后我们看到的真实。在很多学校,课时问题永远十分挠头,具有法定意义的课程表则如同不少企业的账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增加了主要学科的课时,那只有紧缩非主要学科的课时了。音体美学科,首先要被冲击掉,接着是比较虚化一点的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排定的课程表永远要适合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和调整,班主任是其实际的推手和调度,无论是跟学生还是非考试学科的老师商量,最后的选择实绩很简单,只要涉及考试学科和分数,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大家最容易达成一致。坐课堂的时数多了,运动、活动的时间少了,孩子的视力,孩子的速度、耐力和爆发力呈现严重下降态势(最近颁布的2010年中国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就是势所必然了。再说学校德育,又不仅仅是课时保证的问题,现在真正研究孩子品德修养教育并且实施成功的究竟有多少呢?一门品德课程能否实现孩子的品德提升和养成?而且在现实的学校又有多少老师能够担当起化育孩子道德的职责呢?现实中,正如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是在课堂和电脑上进行一样,思品教育在不少学校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是对牛弹琴;真正有实效的少之又少。
这种片面追求学生智育的GDP而严重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教育何时才是一个尽头呢?
我觉得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要经常不断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办学校?为什么要实行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已经进行了理念和价值取向都十分优秀的课程改革,但究竟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东西就是落实不了,坚持不久?我们已经为了学生做出了很多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比如周末的不得补课等;而且已经卓有成效,我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将更多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符合教育和学习规律的举措迅速予以推进呢?比如在校时间规定,课程设置规定,课时规定;学习用书尤其是教辅用书的使用制度;水平考试代替高考评价学校制度;严格的督学制度等。
教育失败,可以让学生畏学、撕书;学校成功,可以让孩子嗜学、爱书。而这样的成功需要关乎教育的上下左右的联动,尤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大爱心、懂教育和竭忠献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0 03:56 , Processed in 0.1526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