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新诗诗韵的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8: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新诗诗韵的探索
                                          珂雪石


    “韵”常常和“神”联系在一起,被称之为“神韵”。 “神韵”,是艺术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韵”之于艺术的价值。“韵致”是艺术品成为“神品”的重要体现,新诗也不例外。我们不妨欣赏著名诗人雷抒雁韵律铿锵、朗朗上口的名作《小鸟在歌唱》其中的一段: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阴风却吹灭了星光;/正是需要呐喊的荒野,/真理的嘴却被封上!/黎明。一声枪响,/在祖国遥远的东方,/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呵,年老的妈妈,/四十多年的心血,/就这样被残暴地泼在地上;/呵,幼小的孩子,/这样小小年纪,/心灵上就刻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这是一首纪念张志新烈士的经典诗歌,包括了形式美和内在美两方面,所以广为流传。品味诗歌就像品尝菜肴,能称得上美味佳肴的仅仅有营养不行,它还需要色味型俱佳才更完美。能称得上传世佳作的新诗作品,内在的美应该包括含蓄的语言和奇妙的想象,贴切的意象和独到的诗美发现,合适的节奏和恰当的谋篇布局等。形式美应该包括韵律美和建筑美,完美的形式应该感觉不到形式的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所有的韵律只为诗歌的情感增光添彩而不伤害它的脉络。
    虽然诗歌因为诗韵而朗朗上口,有阅读的愉悦感,便于记忆和传诵,但是诗韵作为诗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却遭到质疑,出现了“剔除诗韵”的声音,并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这与艺术发展和人们的欣赏情趣相背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新诗借鉴了古体诗词在诗句结尾处用韵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固然有它阅读上的韵律美,但是这样的固定模式一不留神就破坏了情感的自然节拍和意境的自然过渡,所以“剔除诗韵”又似乎变得很有道理。就说上面提到的《小草在歌唱》,无疑是一首传世的经典之作,但他并非无可挑剔,比如这几句:一声枪响,/在祖国遥远的东,/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中,都用了“ang”韵,其中“东方”这个词虽然用在这里恰如其分,但它的韵恰恰破坏了诗歌的节奏,将一脉贯通的这一小节拦腰截断。大家的作品尚且如此,可见因韵破坏节奏的是多么普遍。
    于是乎,新诗创作从一个极端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无韵律新诗占据主流。在“剔除诗韵”的“羁绊”和“束缚”后,一些人无视诗歌最打动人的“美”的存在,视“形式美”、“韵律美”如粪土,开始罗列“要素”拼凑诗歌,造成新诗作品鱼目混杂、良莠并存、晦涩难懂、好坏难分的局面,令读者失望:新诗变得不美了,相爱,爱不起来了,大家索性不爱了。这样的结局不免让大家又担忧起来。该何去何从?
    所有的规则都有它的优缺点,概莫能外。而规则一定要有,这样才有行为准则和艺术高度,才有可比性和发展空间。社会如此,艺术亦如此。就像玩篮球,虽然其核心内容是进球,但没有规则就不好看了,不好玩了,没法比了。所以,不要否定“戴着镣铐跳舞”,而是应该改造“镣铐”,让舞蹈更好看才是。诗人安向东说:“尽管好诗不一定押韵,韵脚叮当的不一定是好诗,但纵观中外好诗总是有韵的居多。”韵对于诗很重要,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运用它、研究它、发展它,让它成为新诗发展更加有益的元素。就此,谈几点思路。
    一、把握用韵的技巧。把握用韵的技巧,首先要注意情感叙述的节奏,不要因韵而断,因韵而伤。在一层诗意的叙述中间最好不要用韵打断,那是画蛇添足。我们来看一个范例,请看应修人《北郊里独游》:慢慢天边生暮霭。/四郊都是绿,/归路难猜;/桥边牧牛儿含笑谢,/“我也是别村来”/一共五句诗,三个层次用了三个韵脚,像是三幅画图。为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作者为诗歌加了标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把握诗韵的密度。刻意追求诗的价值,也许会使这首诗歌因此失去价值。刻意追求诗韵叮当,也许诗韵不能添彩反而成为瑕疵。根据诗歌内容、风格、气氛等来恰到好处地掌握诗韵的密度,才能让读者不觉不由进入诗境,如醉如痴来欣赏诗歌。试看仓央嘉措《心事》: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三、完善韵的存在形式。可以在句中制造“隐韵”,与句尾韵结合起来使用,用好了会更有味、更有力、更生动自然、更新颖。我的新诗《祖母》,便是这样一种创新意识来创新诗韵的:祖母很传统,她的小脚只有/三寸。祖母走路有点儿晃,/像风摆杨柳,杨柳逊她几分。//祖母有点瘦,现在说叫骨感/美人。祖母不算高,喊爷爷吃饭/也要举起手臂,踮着脚跟。/还可以不拘一格,将“有韵”与“无韵”结合起来,例如仓央嘉措《拾梦》:这么静/比诵经声/还静/我骑上我的白鹿/白鹿踏着/尚未落地的雪花/轻如幻影/本来是去远山拾梦/却惊醒了/梦中的你/。内容大致分为三层,前两个层用“静”和“影”不露痕迹的分开,最后一层随着诗意的转折,没有再去拉回来压“eng”韵,反而显得味道更浓。有的是人用一个字的“复韵”一韵到底,很有创意,如春风拂来,令人愉悦。如海子《风很美》:风很美/小小的风很美/自然界的乳房很美/水很美/水啊/无人和你/说话的时刻很美/
    时代在前进,很多事物因为裹足不前或者畸形发展而夭折,而惨遭淘汰,可以肯定,新诗不会如此,但探索的路子还是曲折的,期望我们的探索对新诗的发展有所裨益,让新诗的成长少走弯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dfa060100pkbb.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6:25 , Processed in 0.1153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