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明:“命题作文”下的雷人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4 17:0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明:“命题作文”下的雷人设计2011-06-23

作者:蔡明




大家都知道,设计不是艺术。艺术不用管其他任何人,甚至连自己都不用管,把灵魂扔进未知空间,就开始从异次元里往这个世界掏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设计不成,有客户,有甲方,有预算,有销售预期。设计师不能想到什么是什么,很多时候没有掌握足够强势资源的设计师,就必须做一个和稀泥的高手。打太极一般左搅和右搅和,把各方想表达的东西和利益平均一下,最后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就有点稀奇古怪了。
奥运建筑群,鸟巢、水立方、大裤衩之后,中国盛兴用建筑表达城市诉求。这时候一个地方盖一个什么建筑,往往就成了命题作文。领导和专家组想突出这个城市某一方面的特征,比如山水,比如某种资源之乡,比如某个人物故居,或者某种职能倾向(金融之都啊,旅游城市啊),或者献礼式,就给设计师命了一个题,你就得表达这些东西。
命题作文没问题,世界各地,哪儿的领导政府都有这方面需求。比如迪拜,盖了数十座摩天大楼,其实都是命题作文。酋长什么要求呢:你把全世界眼球抓过来,多稀奇古怪,多造价昂贵,多匪夷所思(比如沙漠里非要盖一座冰雕酒店),咱们都接受。这些摩天大楼,难免就有些过于形式主义了。但酋长和大佬们给设计师的空间还比较足,所以大部分平地而起的楼们,咱们普通人看着都比较顺眼,视觉效果没什么问题。
中国的命题则有这么一个问题:有的时候,美学标准放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毕竟建筑、设计,不像横幅字画,怎么写,表达什么精神,只是个文字的事情。建筑和设计,一经完成,就很长时间留在了一个公共空间里。这座城市每个经过此地的人,都在视觉上“强迫”地接收着这个建筑或者设计传递的意象信息。而中国现在除了用建筑表达城市诉求这个风尚,还一个风尚,就是用简洁直白直接透明的方式表达命题的意思,比如这座楼。

某城市的体育宾馆。灵感当然来自国球乒乓球。“因为球拍竖起来最适合做宾馆”、“以竖起来的球拍为例,处于上方的拍柄部分将被建成观光层;中部宽阔的拍身将建成宾馆客房。下端还有个球体建筑,计划将被建成会议中心。””未来20年内将在该新建场馆中举办多项国际级比赛。”
觉得这建筑美或不美的童鞋,可以回帖表达一下看法。我个人觉得:除了窗户看着挺像乒乓球拍的胶粒,看不出哪儿美。
这种具象化建筑,对于“命题”来说,显然表达得足够直接。但设计虽然有各方利益,但毕竟是美学、应用范畴的东西,何况是一个公众设计?对现在中国的城市来说,领导们的鉴赏水准,决定了建筑的形式,领导们的视野高度,决定了城市的未来。但领导们的想法,左右不了老百姓的审美提升。如此一个设计,摆在家里当装置艺术,那叫个性。摆在公共区域当标杆建筑,那叫尴尬。老百姓当然知道这是国球扬威,可有多少看着会憋屈呢?
具象化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修养。没有修养的具象化,只能叫巨大化。
我觉得,设计师未必愿意这么做,其实领导也未必非这么搞。如果领导们觉得想表达“热爱国球”这个思想,有更艺术、更利于招商引资、更容易表达城市思想的手法,这个项目会让更多人满意。我们做家居,常说消费者需要教育。消费者只觉得床就是用来睡觉的,椅子就是用来坐的,没半点儿审美追求,企业是没戏进步的。就跟一个家里,老公孩子天天吃菜都没看法,老婆能练出好手艺么。我们的领导的审美观,何不也与时具进呢。
但对甲方、客户这些领域,做了做了十几年生意,我还是有不少了解的。世界上很多的甲方,是不买各种艺术美学账的。想做再好的东西,也没用。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我要做好东西,就要成为甲方。现在,之所以我能做出7姿16式、九朝会这些自己觉得还成,大家还算接受的东西来,也是因为我牢牢地掌握着预算和资源,才有了创作和表达思想的自由。但总之,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是所有做创意产业的人希望看到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7:09:42 | 只看该作者
蔡明谈作文:返璞归真,守正出奇



  刚参加高考阅卷那几年,虽是纸质试卷,翻阅很是辛苦,但常常惊叹于写作高手在考场上别出心裁的表现,拍案之余,还会倍增几分自豪感:咱江苏人,“鱼米之乡,人杰地灵”!一篇《赤兔之死》,为咱“教育大省”“文化大省”抹上了几多红紫!而近几年,面对着从屏幕上走来的一篇篇考场文字,非但少有点击鼠标、翻屏阅读的惬意,相反,常常会有“一蟹不如一蟹”这样莫名的感慨,甚至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就说这《品味时尚》吧——
何人堪为时尚?是转瞬即逝的惊鸿,是偶尔停下的晨光?时尚是永恒不变的惊艳,是风尚。翻雪山,过草地,迎难而上,把足迹风干成供后人敬仰的丰碑——是你们,扛起中华民族永恒的不屈之信念。红军,给苍生带来希望,使中华在烈火中涅槃,万代传承的革命精神,是你们留下的瑰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这就是中华的时尚!
首句是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得起“时尚”的称谓,下一句的选择问就让人成“丈二和尚”。这“转瞬即逝”和“偶尔停下”之间有多大的选择差异呢?这“惊鸿”可理解为“用典”,泛指美女,专指唐琬,还是特指剑客。都无不可,反正可作“人”来解读,而那“晨光”又典出何处,到底是“物”还是“人”呢?如果是自然之物,压根就不在首句所问范围之内,那还需要选择问吗?再看第三句,作者自己给了回答,用语上做出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惊艳”。“惊艳”原是美女突然降临,让人瞬间惊讶不已。从“惊鸿”到“惊艳”是为了变化,尚可理解,而这“转瞬即逝”变成了“永恒不变”,落差也太大了吧。再说,“惊艳”这感觉也好,场面也好,要使之“永恒不变”多难啊!但有一个分句还是有点道理的,即:“时尚是风尚。”到底是思考的产物,还是不小心蒙上的呢?读了下文你会大吃一惊。红军被迫长征,这是没有选择中的选择,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红军追求的时尚,成了“中华的时尚”呢?“何人堪为时尚?”最后的答案竟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思之再三。原来作者是这样思考的:永恒不变的才是时尚,长征中红军那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和万代传承的革命精神永恒不变,因此,长征是中华的时尚,红军才能称得上时尚。到此为止,方才发现,无论是对“时尚”还是“风尚”,小作者根本就没有理解。
我不想再举例,请允许我对考场作文暴露出来的流行病征做一个概括。
一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写作能力。比如,正确的读题审题能力,准确的表情达意的能力,恰当的选材取材的能力等。二是追求怪异,文风不正。在形式上玩花哨,语言浮华而内容空洞。三是随意涂鸦,文体不明。不按记叙文、议论文的基本规范写作,故事不像故事,说理不像说理。四是缺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缺少应有的阅读和积累,没有文化品位。五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六是思想不够健康,甚至感情灰色,表达低俗。
写作必须返璞归真。真,是真实、真情、真义、真感、真知、真理,是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真知灼见。璞,未经雕刻之玉也。这是玉的最初样态,是自然之玉、本真之玉。这样看来,“璞”即“真”电。写作之真是什么?答案肯定不唯一。但一条是肯定的: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中学生周边的学习、活动、交往等是直接的生活,他们每天与自然、社会、人生的亲近是直接生活,观察之、体验之、思考之,笔下才会有“真”;同学们每天读书、看报、上网是间接生活,每天听课、听讲座、看电视是间接生活,阅读之、理解之、分析之、批判之,笔下才会有“真”。
写作必须先“守正”,然后求“出奇”。正者,规范也;正者,规律也;正者,为文求其诚也。“奇”在于变化、变通,与众不同,独出心裁,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出人意料。但必须以“正”为基础,以“说真话抒真情”“倡导真善美”为首要,然后再“出奇”,求优美,求意蕴,求新颖,求创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就想写杂文,即使一言半语有那么点“味儿”,恐怕也是异样怪味;“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记叙文的基本样式都写不像,老想写小小说,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徒增笑耳。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7:10:28 | 只看该作者
写作教学不能走偏
○蔡  

2008年里发生的几件事,一直令我痛苦:
第一件事:我再次参加省高考作文阅卷,面对“好奇心”这一作文题,能够选择议论文写作的远不及写记叙文和文化散文的数量多,且选择议论文写作的文章中真正能有自己独到见解或条分缕析说理的实在是少得可怜。
第二件事: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下属的中语会组织的全省初高中生作文比赛,其中来自全省各重点高中的139名参赛选手,面对《说名次》、《生活在别处》和《猛抬头》三道作文赛题,只有2名同学选择《说名次》,为什么呢?因为其余两题是可以文体自选的,而《说名次》是限定写议论文的。结果137名选手也就望议论而逃。
第三件事:由江苏省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省高中生第八届现场作文大赛,年底在南京举行。参加的选手都是经过两次比赛选拔之后才进入最后现场决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是我省几十万高中生在写作中的优秀代表了。结果面对着组委会提供的唯一赛题《“没有问题”的问题》,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出了“问题”。因为这道题明确要求写“议论文”。结果240名选手,真正把文章写成议论文的不足100篇,其余是看着限定写议论文的要求,结果写出来的却是文化散文或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的“四不像”文。即使在写成议论文的近百篇文章中,真正有自己的独到观点、独特见解,能够观点鲜明、例证有力、论证到位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大赛评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先生很难过地说,一个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不会说道理摆事实,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有人非常感情化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应试教育,推给了高考命题人的作文命题导向错误。我不否认“应试教育”和高考作文命题的负作用,但我不得不说,根本问题是“考什么教什么”的现实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偏了,不能把什么问题都一股脑儿地推给“应试教育”和“高考命题人”,这不公正,也不道德。
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呢?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写得非常明确:“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陈述的主体是“写作”,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作文教学”。写作行为规定了作文教学的行为,后者承前者而来,为前者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恕我直言,许多一线的老师根本没有认真关注过这样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跟着经验走,跟着别人走,跟着应试感觉走。实际的作文教学行为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方向偏离很大,甚至是相反。因此,出现上述三件痛心的事也就无需惊怪了。
写作是什么,这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怎么见仁见智,无论如何表达,写作就是说写作者自己的话,这是永远不能动摇的。学生就是要说学生的话,没有“学生腔”的文章还是学生写的吗?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强按牛头,逼学生说圣贤的话,说古人的话,说成人的话,说套话大话,更不能说假话。为此,写作必须做到“感情真挚”,从心底里,从血管里,流淌而出;坚决反对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形式花哨,无病呻吟。
写作到底写什么,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什么,写作就可以写什么。但这太过宽泛,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课标中提示和概括得非常明确,“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大凡与自然、社会、人生相关的话题必须是写作所涉及的话题,而这也正是中考、高考作文命题人所关注的话题。我们不是要去抄袭别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会和观点,而是要表达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才是“独特”的和“真切”的。
所以课标把学生的写作活动定性为“自主写作”,而不是“应试写作”。 “自主写作”是对传统的“被动写作”、“为别人(老师)写作”的一种否定,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一种反动。“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一种生命运动,是生命状态的精神之旅。如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我们还愁学生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
“自主写作”为写作主体正名,恢复了本应有的地位。与其同时,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也就是《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师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于是教师应该做的只是为写作主体“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有利条件”首先是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不要用命题限制学生的表达;其次要对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予以尊重,不能以己律人,强奸“生”意;再次要尽可能提供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强烈欲望趋使的具体氛围下,尽情地表达和交流。
“广阔空间”,一方面是生活的空间,学生总是“三点一线”,是难以关注校园以外风景的。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另一方面是阅读的空间,总是非考试书不读,而不能走进阅览室,亲近名著、报刊,是无法写好文章的。要想方设法使他们有时间走进图书馆,好读书,读好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阅读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味决定写作的品味。再一方面,要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同辈沟通,与师长沟通,与自己沟通。
和“自主写作”相匹配的核心概念是“自由表达”。
要实现“自由表达”,第一个前提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开篇必须排比必须题记等这样那样的写作模式和套路是一种束缚,文章必须表达思想主题也是一种束缚,让孩子写成人的话也是一种束缚。从某种意义来说,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作文也是一种束缚,文章写成后一定要有老师来评价也是一种束缚。千万不要用形式的东西去束缚思想的自由表达。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韩愈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作文只要言之有物,表现真情实感。即使与老师的意见不太一致,也应该加以肯定。
第二个前提是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儿童涉世不深,社会化水平不高,常常说一些幼稚的话语,表达一些富有儿童情调的心境,甚至是儿童思考所得的观点意见。这正是儿童天真无邪、憨态可掬、童趣洋溢的表现,更是童言无忌的体现。老师不但不能随便否定说“不行”,而且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第三个前提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表达。据专家们研究表明,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一套是与伙伴们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正经话”也就是大人腔,通常是孩子们按照成人的意愿或学习成人的表达方式而讲的话,缺少个性和童真;而伙伴语言则生动、形象,有灵气。我们必须努力沟通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性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当然,首要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个性化的表达。
“自主写作”追求“自由表达”,更追求“有创意的表达”。
只有确立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才能期望“有创意的表达”的出现;只有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每一个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诗人,一位画家,他们眼里的世界如诗如画,他们对世界的表达肯定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可惜的是,成人世界的许多干涉,使得孩子们一天天失去了诗情和画意,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让学生的表达富有创造性。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可他们为什么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主要是怕别人笑话,怕没有价值。其实,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孩子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当孩子说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
现在回过头来再来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不敢写议论文这个话题,答案就比较清晰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用孩子的观念、立场、世界观都评价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是用成人世界的一切来衡量,总认为孩子的议论是幼稚的、浅薄的、片面的、孤立静止的,孩子们无法企及或无法揣度并与之吻合。原因是我们长期扼杀着他们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天长日久,他们失去了明是辨非的能力,只能靠“口吐白沫”“满地打滚”式的所谓文化散文过日子。原因是我们眼中只关心考试作文,面对考场优秀作文,不会辨识真伪,只会东施效颦,还以为是学到了真经,还以为是为学生好,结果害了一茬又一茬学子。我们根本不再按照“自主写作”的本质规律从事作文教学,也没有按时传统的写作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题型训练的基本要求去从事作文教学,也没有从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序、有文的“五有”入手进行系列训练。或者从上到下都是材料作文,或者都是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或者就是文题不限的命题作文,其结果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会写了,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也写不好。实在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记得我在《我们的写作宣言》中曾经说过,写作的本质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的变化同步的文字化呈现。借用一句诗文来说,写作应该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作是成长的珍贵日记。从少年“听雨”,到壮年“听雨”,直到晚年“听雨”,人生的状态是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也不一样,因而,笔下的文章也就不可能一样。成长的过程愈曲折,你的文章就愈波澜;成长的岁月愈丰富,你的文章就愈充实。苍白的人生写不出斑斓的文章。
写作是性灵的自然流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用这句来看写作,强调的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事实上,写作就是要提倡自由的表达,性情的自然流露,倡导率真的本色的写作,让孩子说孩子的真心话,让每一个公民说自己的良心话,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是从清泉中流出的水。
写作是反复不断的思想对话。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萋萋春草,瑟瑟黄叶……是写作材料,也是审美对象;天涯孤旅,社稷情怀,西风夕照,月晕寒灯……是审美话题,也是对话主体。在写作中认识生活,在写作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明白社会,写作的过程就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对话过程。在这种认识、审美、对话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写作者充分发现自身的价值,积累思想,升华自我。
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是像蜜蜂酿蜜一样把作者在生活中酿就而得的点点滴滴向读者倾吐。不同的是,蜜蜂酿的是蜜;而作文展示给读者的,有时是蜜,有时是泪,甚至泪中带血。不管是蜜是泪,都是作者掏给读者的一颗心。有位作家说,我写作蘸的不是墨水,而是我的心血。创造的前提是自由。虽说可以戴着镣铐跳舞,但终究难以尽情尽兴跳出精彩。
可以断言,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方向走偏了,中学生的写作就只能在痛苦的冬天里煎熬;如果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坚持不懈地沿着写作和作文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的方向探索前进,生命个体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创造性表达的生态化的写作春天就会向我们走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7:12:54 | 只看该作者
特级教师蔡明聊“生态化写作”
来源: 园区三中
    2010年3月12号下午3点左右,初春的天气照的人暖暖的,很是惬意。园区三中的报告厅更是热情高涨---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老师在和三中的学生聊"生态化写作",蔡老师机智而幽默的讲话不时引得学生们的笑声和掌声。

蔡明老师亲切的开场白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与平时作文课堂不一样的氛围,紧接着蔡明老师通过展示江苏省近年高考省状元的照片以及他们的高考语文成绩,在同学们一声声尖叫和欢呼声中,蔡老师不失时机告诉在场的同学们这些学生语文成绩优秀的秘诀就在于作文拔尖,而要作文拔尖最主要的秘诀是处理好写作和平时阅读的关系。同时,蔡明老师顺理成章地对同学们分析了高分作文的几个主要特点:感情真挚、感受独特,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深刻的人生和宇宙至理,重视自己的生活,讲故事不满足清楚,还需生动有波澜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痴情者,写自己的生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从而更清楚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味。这些道理在蔡明老师展示的一篇《品味时尚》满分作文的读解之中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33 , Processed in 0.1171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