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真务本,理性回归 作者:[孝昌县老友]小悟林中 汪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6 14: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真务本,理性回归
                                                                         ——语文课堂教学随谈
                                 
       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变革萌发生机,变革催生希望。作为人类文化重要构成的教育活动,其兴起、发展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眼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标、新理念已日渐渗透于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而语文学科历来是课程改革中的排头兵、活力源,其辐射面之广、冲击波之大、活跃性之强、受关注度之高,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重点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如何更新理念、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语文教学侧面看
       经过多年的倡导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已然遍地开花,各种教学理论、思潮、模式交互碰撞渗透,流派纷呈,各竞异彩。应该说,语文教学与改革呈现出蓬勃生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置身于这汹涌而至的改革大潮中,兴奋欣喜之余,难免生出一些茫然与困惑,语文究竟该怎样教?令人纠结。
     1. 理论、模式、方法层出不穷,花样迭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人们往往会经历一个“惊奇——怀疑——接触——接纳”的过程。当更多的新生事物以更高的频率甚至同时迸发时,人们就会浑然难辨而不知所以了。试看当前语文教学领域,各种理论、模式、方法及其支撑下的教学流派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台,从享有盛誉的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到阅读教学问题模式、“五步一线”阅读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模式、“信息处理”模式、“自主参与”模式等等;从语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导读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到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且不论其内涵、奥妙与操作,单看看这些林林总总的名目,便足以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甚至头晕目眩了!有首歌曲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相信很多教师都有同感,“与我心有戚戚焉”。
       2. 教学理念、方法两端摇摆,极端化倾向突出。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本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追求完善的过程,任何一种相关的教学理念、方法总有其产生的背景,有其合理性与优势所在,其实施的有效性也必然需要相应的作用因素。例如,我们传统的诵读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涵泳品味与语感培养、语文积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来却因为新的教学理论的兴起、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被简单生硬地冠以“死读书、读死书”的罪名而淡漠乃至抛弃,代之以教师大量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机械训练,结果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疲于奔命,学生缺乏基本语感能力,语文养分捉襟见肘,遑论审美愉悦了。如此一来,语文味丧失殆尽,还是语文教学吗?一味读书而不加以引导思考,不培养分析思辨能力,固然不可取,但是淡化甚至否定、抛弃传统的文本诵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然是“泼洗澡水连婴儿也一并泼出去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 一线教学盲目跟风、赶时髦,迷失自我。如上所述,当批量的教学模式方法风生水起、竞相盛装登场时,面对如此高频率的刺激,许多教师兴奋不已,心神荡漾,目迷五色。今朝膜拜钱梦龙,明天痴迷魏书生,他日追捧李镇西;刚刚言必称洋思,转眼却道杜郎口。如此这般地朝秦暮楚,“猴子摘玉米”,整天跟着风潮转,到头来自我迷失,个性全无。究其原因,一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冷静理性思考,不深入关注他人模式方法产生的现实背景、落实推行的环境条件,生搬硬套;二是肤浅片面地理解他人特别是教育专家、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或囫囵吞枣,或断章取义,不作深入学习研究,奉行盲目的“拿来主义”。盲目地嫁接移植,最终不是邯郸学步,就是东施效颦。追赶一阵风,到头一场空。
       4. 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新课程理念的推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本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变调走样,形式与实质错位。尤其是在竞赛课、观摩课等公开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情形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发言、情景演练、辩论竞答各种招数尽数使出,声光电手段全番上阵,教师激情导演,学生竭力配合。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那样的“精彩”往往只属于少数佼佼者,很多学生只能陪着做看客当观众。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很多学生自己也答不上来。可谓是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懵懵懂懂。三四个人、四五分钟,嘀嘀咕咕,圈圈点点,不是文本挖出新玄机,就是洋洋洒洒数百言,其速度之惊人、效率之奇高,直教人瞠目结舌!忽悠谁呢?这种花架子、伪繁荣的课堂教学,如不遏止必将贻害无穷。
      5. 因循惯性,疲软应付。与前文所述情形不同,由于年龄、精力、心态等因素,一些教师精神疲软,热情消退,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因袭老套。对于蔚然兴起的课程改革漠不关心,闭目塞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一本老经念到底。这般老生常谈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室内的课程很无奈。长此以往,学生的热情与灵气、求知欲与创造性终会消磨以致遁迹无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38:23 | 只看该作者
二、本色回归重实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而,从本来意义和期待愿景而言,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是启迪心智、发展思维的过程,是体味生命、享受精神旅行的过程,是陶冶性灵、提升审美情趣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宜着眼于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借鉴不盲从
       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学习与借鉴。作为人类文化活动重要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向教育先贤、当今名师乃至身边同仁学习借鉴。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与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教育机智与教育艺术,所谓“袭其神理”。切忌机械地照搬模式、移花接木,引进品种须综合考量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就会续演“南橘北枳”的故事。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再者,某些教学模式、方法未必具有科学性与广泛的可操作性,有其自身的短板甚至致命的缺陷,其出世之际名噪一时,很难排除是因为包装炒作、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同某些流行风,其生命力很快式微。盲目追捧跟进这样的教学模式方法,结果不言而喻。
(二)、改革创新不丢本
       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学及其改革创新必须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内核,把“根”留住,必须紧扣语文教学的目标宗旨,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切合教师与学生实际,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抛开这些本质与要求的语文教学和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些在课程设计定位上重理性分析、重探究质疑、重跨学科联系、重媒体演示,而轻文本解读、轻“双基”落实、轻情感体悟、轻语言品味的做法,其实是漠视语文学科特点,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势必会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失去本色。
(三)、自我提高厚底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优劣成败。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教学工作才能高屋建瓴,驾控自如。
       1. 提升人格魅力。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是从教的前提。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要以一种足以感染和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出现,然后才可进入“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第一,正直率真,堪为人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公正、守信、诚实、谦逊,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第二,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第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课上头头是道,课后另行一套,就等于自毁形象。
       2. 丰富文化知识。语文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系列知识、文学系列知识、文章学系列知识、文艺理论系列知识等等。以上专业知识,是构成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知识网络的核心。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以及方法论知识。此外,还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提高专业素养。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特别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外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知识,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艺术,把握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师须从语文能力(语文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思考辨析能力),教学能力(研读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加强自我培养与提升。
(四)、教无定法求得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陷,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的: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仅就语文教学的基本层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思考,谈点语文教学的体会与做法,姑妄称之为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
       1. 整体把握揽全局,阅读品评是根本。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大到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宗旨的确立,小到教材体系的建设、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构想、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无不具有系统性。语文教学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而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具有宏观视野,遵循整体性、联系性原则,统览观照,把握学段目标要求,明确本册、本单元、本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具体目标和地位。具体篇目的教学,也须有整体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与结构,把握课文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片面、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因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特点,必须把阅读放在首要位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无不明确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的那样:“文本内容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只有通过深入文本阅读(朗读、默读、品读),披文入情,循文析理,才能领会文章旨义,体味意境情韵,品味文本之美,进而品味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与艺术技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2. 起承转合思路清,提要钩玄主线明。
教学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展开,一堂课(严格说是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得到优化、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因而,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立清晰完整而科学合理的课堂结构与教学逻辑,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与把握。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古代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借鉴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起”,即课程导入,教师可通过前后知识联系、引用诗文佳句、使用道具插图、播放音乐歌曲、讲小故事、介绍背景、设疑提问等方法作铺垫,灵活巧妙地过渡到新课内容的教学;“承”,即围绕预设目标整体推进,层层深入,通过阅读、品味、赏析、研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它是教学各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转”,就是在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之后,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课内转到课外、从教材转到生活的拓展、迁移与延伸;“合”,即课堂教学的总结、深化,能让所学知识得到整合、巩固,形成体系,同时也使整堂课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韩愈《进学解》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吃透文本,把握目标和重难点,围绕教学目的科学、有序地设计好主问题,使教学过程纲举目张,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避免芜杂和拖沓随意。
        3. 张弛疏密有韵致,轻重抑扬节律分。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单一情境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张弛疏密、抑扬轻重这样具有变化和节律感的情境,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讲究节奏控制, 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 设计好课堂结构, 选择相应教学方法,调控情感因素, 谋求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课堂内容安排要依据主次轻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重点难点要响鼓重锤,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次要问题简略处理。难易深浅适度,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的节奏变化中有效获得知识。其次,教学方式上讲究交替变换和合理搭配,教师读、讲、问结合,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思,手口脑并用,动静相间,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第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张弛有度,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轻重难易、文本情感、学生即时表现,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4. 引领学法培能力,发展思维图创新。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重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认识活动,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法指导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主导对学习内容与知识点的讲授、分析、探讨、体悟,更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相应的学法,借此培养其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具体作法上,既要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领悟学习规律,又要学习掌握并运用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文本阅读方法、文章赏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语言品味方法等,此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具体解答相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的点拨指引,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诗词赏析时,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思想、性格、主要经历等基本情况,结合背景反复朗读,在读中去感悟和想象,进入意境,然后把自己心中的再造意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品一品或议一议其中的构思特色或语言运用之妙,形成——悟——绘(说、写)——品”诗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应用。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一是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兴奋中心,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揣摩比较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进而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三是通过作文的审题、构思、立意训练,引导学生跳出常规多向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摒弃浮华,回归本色,着眼实效,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遵循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如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所说的:“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4:42:17 | 只看该作者
门前喜鹊叫,原是故人来


http://xnjyw.5d6d.com/thread-45608-1-9.html
作者实名待补[13971958105短信垂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8:07 , Processed in 0.2475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