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诗教育要回归儿童本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20: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诗教育要回归儿童本位
——参加常州洛阳镇中心小学海峡两岸儿童诗教学研讨会有感
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燕北小学 靳庆华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儿童诗教育成了不少小学特色教育的内容。不过,就整体而言,儿童诗教育还存在数量还不足,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形式单一,特别是语言僵硬,思维固化,内容生活脱节。有关专家认为,当下应该把儿童诗还给儿童,用儿童理解的,亲切的语言与儿童诗对话。将儿童诗引入经典诵读之中,引导孩子读童诗,写童诗,尝试以儿童诗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
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育委员会主任袁浩先生认为,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有些地方的应试教育还比较严重。老师们出于无奈,明明是让孩子多读书,少做作业,儿童难得有时间读书。他呼吁儿童诗教育的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诗教育不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儿童诗作者,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要引导孩子,用最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与童诗对话。
台湾儿童诗教育专家陈木诚先生指出:儿童诗教育要让孩子亲近语文,应用语文,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不一定要培养儿童诗人。
著名儿童诗人、儿童诗评论家樊发稼先生认为:儿童诗教育要回到儿童本位上来,用儿童理解、感受亲切的语言,写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心理。
在为期三天的儿童诗教学研讨活动中,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我从201218日早上乘车前往常州。经过转车,在当天下午6点才来到报到地点。与海门市的潘亚峰老师同住一个宿舍。当天晚上认识了海门的杨建老师、浙江的史进老师、郁雪峰老师、常州的任小霞老师。当天晚上,与潘老师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潘老师的研究起步非常早,他带领学生写儿童已经有10个年头了,指导学生发表200多篇儿童诗。围绕班级自己主办了《小雨滴》儿童诗班级报纸。质量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他组织学生资助板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研究得到了金波等老一代儿童诗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在交谈中,我也把我们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与之交流,我把我两年来的儿童诗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心得与潘老师进行了交流。我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儿童诗教育在我们江苏的蓬勃活力。在交谈中,得知,潘老师一心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十几年的研究中,让学生坚持以儿童诗日记的形式进行创作指导,这是我们没有做到的。他每天评审优秀的儿童诗,让学生自主编辑班级儿童诗报刊,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培养。有这样的老师的教育和指导,不愁学生写不出优秀的儿童诗来。学生语文素养怎能不突飞猛进?
第二天,我们参加了海峡两岸儿童诗教学研讨会的开幕式,我们欣赏了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中心小学的《花儿朵朵开》文艺汇演。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中,袁浩主任激情洋溢地阐述了儿童诗的重要意义和儿童诗教育的作用,热情地期待我省乃至全国的儿童诗教育蓬勃发展。在会上,樊发稼先生对儿童诗的教育从源头上进行阐释,儿童诗教育是儿童精神的食量。
樊发稼老师指出: “重视诗教,是我们一个重要文化传统。从《诗经》一直到清末民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广泛流行的是古诗。随着中国新诗即白话诗的兴起,以孩子为接受对象的儿童诗应运而生。诗的语言是最精炼、最规范的语言,优秀儿童诗会使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和我们的母语的魅力。诗是抒情的艺术,优秀儿童诗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感情世界,培养他们对于爱和美的感知能力。诗的抒情品质、诗讲究节奏和音韵的音乐性,以及诗的语言美等等,对于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独特作用。”[1]
洛阳镇中心小学的周校长认为,儿童诗是文学的钻石,是儿童精神最可贵的精神宝库。
从洛阳中心小学的文艺汇演中,我们认识了江南的文化的意识和儿童诗教育取得的可喜的成绩。上午10点左右,我们听取了台湾著名教育家儿童诗教育专家陈木诚先生热情洋溢的演讲,重申了儿童诗教育的重要意义,儿童诗教育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培养的途径是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
下午,我们听取了三节儿童诗教学观摩课,任晓霞老师的《小脚丫》,郁雪峰老师的《小小的》,陈木诚老师的《因为  所以》等儿童诗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感动。他们的课堂教学为儿童诗的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示范作用。
当天晚上,我们相聚一堂。用完晚餐之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陈木诚老师的住处,只见陈老师的住处高朋满座,济济一堂,有凤凰语文网的沈高明等老师,有七彩语文小学生习作版的编辑,有芦花诗社的陈老师,有教材诗人王宜镇老先生,我们对陈老师的台湾见识报以积极的期待。我们或站,或立,或侧耳倾听,或提出疑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两岸的交流如此之亲切还是史无前例的。陈老师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校长,还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更是儿童诗诗人。他的交流活动必将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机遇。由此,海峡两岸的交流一定会更加紧密。一定会更加深入。
10点多钟,我遇见了老诗人儿童诗评论家樊发稼老师,我把我们燕北小学对儿童诗的认识和研究过程跟老诗人交流。樊老师满面春风,对儿童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儿童诗教学领域的问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的宽广的胸怀。他的深刻的认识,执着的儿童研究热情,对后辈的提携、帮助是我们后辈无法企及的。我们谈到深夜,樊老师对我们燕北小学儿童诗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真切的鼓励。他说,儿童诗古已有之,只是到了近代,现代诗歌的发展,儿童诗也随之重生和发展起来。儿童诗的教育要有传承的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上要发展儿童诗研究,扩大儿童诗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我们做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研究》的基本立场。儿童诗教学研究是为了丰富儿童诗的精神生活,培养创造力,减轻过重的教学压力好而负担,是比喻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为了儿童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我们做儿童诗研究不是为了培养儿童诗人,也不是刻意去创作儿童诗,而是积淀儿童的生活、感受、审美经验、审美情趣,丰富儿童诗五彩的童年生活,回归儿童的本位,遵从儿童的观点,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补充的矫正。
20121120上午,王宜振老师就教材中的儿童诗进行解读,他指出,文学有内视点和外视点之分。诗歌是内视点文学。诗歌需要想象,需要心灵的外化。化心灵为情思,化心灵为意象,化情感为意境。
樊发稼老师谈了儿童诗的童心、童趣和教育性。
他首先转达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诗刊》主编高洪波同志20121119日的寄语:“诗歌需要儿童,儿童更需要诗歌。 通过教育平台进行诗歌教育,意义深远且重大。童年心灵有诗的种子与阳光,未来必定茁壮而开阔。祝贺会议成功![2]
樊发稼老师指出:童心是本源,童趣是儿童诗教学的基础,教育性是儿童诗教育的根本目标。
樊发稼老师认为:“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孩子越幼小,可塑性越大。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生理、心理以及智力发展很快,也最容易接受影响。”[1]
他反思50多年的儿童诗创作的经历之后,进行不断呼吁:儿童诗教育要从低幼抓起。这也应对了我们研究儿童诗的初衷。激发孩子的生命活力,发掘儿童诗的创造潜能,解放儿童诗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在童年享受儿童诗的滋润,在儿童诗意的生活中,幸福地栖居在童年的时代。
会议结束之后,我与一些儿童诗专家和儿童诗研究成就比较高的老师进行合影留念。
樊发稼会长、教材诗人王宜振、副会长巩孺萍、儿童诗专家任小霞老师、儿童诗教育的呼吁者史进老师、郁雪峰老师、李德民老师等研究思想还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就像长长的项链,不断地延续儿童诗的自由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樊发稼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05dfad010182u5.html.
[2]樊发稼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05dfad010182tw.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8:11 , Processed in 0.11986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