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冕,与当代中国诗歌同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2:4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冕,与当代中国诗歌同行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主任)
  编者按:
  六月二十六日下午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诗意的人生和学术——《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发布暨学术座谈会”,此次会议本想开成学术研讨,解释“谢冕的意义”,但谢冕老师希望将本次座谈会开成朋友间的联谊会,以友情、快乐、轻松为基调,只愿大家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本版刊发的两篇文章即是此次会议的发言稿,确是充满乐趣和喜气。
  为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三巨头”出版文集,是中坤集团好几年前就定下来的战略。如此宏愿,随着12卷本《谢冕编年文集》的出版,终于圆满达成。作为后学,我更觉欣喜。
  2010年1月19日,“当代文学与文学史暨《洪子诚学术作品集》研讨会”在北大举行,那时我不在京,无缘与会聆听高见。不过,事后拜读赵园、曹文轩等人据发言稿整理而成的文章,很是感动。
  2010年11月26日举办的“《孙玉石文集》出版座谈会”我参加了,并负责“开场白”。
  今天的“诗意的人生和学术——《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发布暨学术座谈会”,我能够代表北大中文系及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向尊敬的谢冕教授致意,深感荣幸。
  谢冕老师的书,从《北京书简》(1981)、《共和国的星光》(1983)、《中国现代诗人论》(1986)、《文学的绿色革命》(1988),一直到《一八九八:百年忧患》(1998)、《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98)、《回望百年》(2009)等,我都多少阅读过,只是因为不做诗歌研究,此处还是少说为妙,以便藏拙。更何况,我看到了下面的座谈会发言题目,如孙玉石的《读谢冕诗学思想感言》、吴思敬的《中国当代诗坛:谢冕的意义》、任洪渊的《谈论谢冕,就是谈论一个诗歌年代,谈论一种诗歌选择》、黄子平的《通向“80后”的路》等,明显比我专业多了。
  因此,退而求其次,我就说三句话:第一,好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本身必定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乃作者精神世界及日常生活的某种投射——虽说有点夸张与变形。谢老师的书,很少掉书袋,立场鲜明、快意恩仇,一如其为人与处世。无聊不读书,有病才呻吟,故文章容或粗放,但虎虎有生气。第二,谢老师在北大教书,或许被作为“学院派”看待,我则认定其学术路径更像是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批评家”。可以这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诗评家的谢冕先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其学养丰厚,而在其始终与当代中国诗歌同行。第三,有两种著述风格,同样值得钦佩:或觉世,或传世,二者努力方向不同,各有千秋。问题在于,好的“觉世之文”,照样可以传世。最好的例证,便是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至今仍被广泛阅读。两相比较,谢老师的立场及文风,与今日中国学界讲究精工细作略有不同,更接近八十年代学界风气——冲锋陷阵,开拓进取,虽不够缜密,但有精神。
  和孙玉石老师、洪子诚老师一样,谢老师也是有明显“诗人气质的学者”。甚至可以说,谢老师的诗人气质更明显,盖过了其学者的风头。很欣赏洪老师为《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座谈会拟定的标题——“诗意的人生和学术”。这也是我的判断,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记得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1951年4月19日被解职后在国会大厦发表题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讲:“老兵不会死,只是悄然隐去。”诗人更是如此,永远保留着对世界的好奇、对语言的敏感,以及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赞叹及倾慕。前些天,有机会与谢老师一起赴伊斯坦布尔参加第四届亚洲诗歌节,相处一周,深刻领会了其“诗人”气质不但没有消减,反是“老而弥坚”,且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面对着如此“诗意的人生和学术”,我辈后学感慨万千:凝聚作者几十年心血的《谢冕编年文集》固然值得亲近,那个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课上还是课下、开会还是游览,一路走来欢歌笑语、阳光灿烂的老教授,更值得你我钦佩与赞叹。
  2012年6月24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1:01 , Processed in 0.1191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