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云恺:理论论文的写作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01: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云恺:理论论文的写作思路
南通大学教科院 张海燕
这学期,陈云恺老师担任我们教育科研方法课老师。在第一次课上,他给我们讲了理论文章的写作思路,我受益匪浅。根据自己的印象,整理如下,与大家一起交流、共享。
论文写作需要体悟。只有自己去体悟,有自己的观点,才可能把文章写好。
理论性论文写作首先要确立选题,具体来说,从哪些方面来确立论文选题呢?陈老师把多年的经验概括如下:
1.对着说
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用批判的思维去读。什么叫批判的思维呢?即要带着怀疑的精神去读,即可从对立面来看。别人持有一种观点,自己不赞同,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从对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陈老师根据自己的体验举了一个例子。当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对话教学”。很多学者持有的观点是“反对独白、赞同对话”。陈老师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于是写了《“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陈老师认为:这种“对话”式教育是取消了“独白”的“对话”,还是容纳“独白”于其中的“对话”,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一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有了自己的看法,文章的思路就有了眉目,一篇文章就这样诞生了。
2.接着说
“接着说”是指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自己赞同他人的观点。经过一番思考,发觉他人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说到位,说的不全面,自己有想法需要补充。这个时候就可以“接着”说。现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数不胜数,陈老师也赞同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但是陈老师在大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以一种学者的洞察力和敏锐性觉察出众多学者写“素质教育”的文章,但是陈老师发现很多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陈老师就“接着说”,从《辞海》、《说文解字》上查“素质”的概念,从概念入手,补充了他人没有说完整的“空白点”。
3.顺着说
对于本科生或者说研究生而言,前面介绍的两种“从对立面说”和“接着说”,相对较难。而“顺着说”则相对容易,而且也是大家经常运用的一种写理论论文的方法。但是“顺着说”不是说要抄袭别人的文章,不是很多人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他们眼里,文科生的文章都互相抄袭。而这里的的“顺着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顺着人家说,但要有自己的思考;二是“整理”,说的通俗一点,就像我们在家里整理、顺东西一样,把他人对某一主题的文章整理整理再讲,综述就属于这一类。但在“顺着说”时我们需要着重注意,在顺着说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于某一主题,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我们“取此舍彼”?要说出缘由。
在写作实践中,究竟从哪些方面“顺着说”?“顺着说”又有哪些来源呢?
    3.1来自对教育实践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现在是研究生,都经历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有很多让我们难忘的教育现象。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求学生涯和教育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教育实践、社会生活等方面,结合教育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自己的新认识。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作为教育学的研究生,要善于从现实的教育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如现在研究比较火热的教育现象学就要求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要寻求本质的、有价值的问题。陈老师鼓励我们在教育实践积极思考。
   3.2来自对教育热点问题的追踪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思维水平也在进步。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育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研究对象,平时多看报纸,多去阅览室读读杂志、期刊,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关注最近大家都在谈论的主题,都在争论的问题,为什么争论,你的看法是什么?养成这种不断思考、追问的好的习惯,长此以往,思维会更开阔,理论水平也不断提升。
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受倒大家的密切关注,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做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社会中现象和热点问题,要能从中找出其发生的根源及其发展的趋势,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3.3来自于对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这一点要求较高,难度较大。首先,要有足够的理论积淀和极深的专业素养,另外还要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南师大冯建军教授的一篇文章《消除对赫尔巴特的误解》让我们眼前一亮:传统的“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通常被看作赫尔巴特的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赫尔巴特的思想中,教学并非中心,至于说课堂、书本更不是中心了。他倡导的是经验和交际,教学是它们的补充。赫尔巴特不但不压制儿童,还非常尊重儿童的个性,提倡主动学习。
    对赫尔巴特的认识,通常把他看作传统教育的代言人,传统教育又归结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不过,在认真研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后,冯老师发现不仅原著中没有“三中心”的提法,而且发现赫尔巴特的很多说法,恰恰是反对“三中心”的。然后,他就以赫尔巴特的原著论述为依据,纠正对其思想的错误认识,还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本来面目。看来,读原著对于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性。冯建军老师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做了榜样,要多思考,敢于并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
    “顺着说”虽然看起来容易,但是要“顺”的好,还是要花功夫。为什么有些人顺的好?怎样才能顺的好呢?这又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
顺的好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献资料。试想,如果连文献资料都读不懂,不明白,怎么会“顺”的好?所以说,读懂、读透文献资料是顺的好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写好所有类型论文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的文章。如果能把这些文章读懂了,读的深刻了,那一般的文章就不在话下。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一般我们都喜欢读通俗易懂的文章,见到理论的文章就“望而生畏”。也许有的学生会说理论的文章太抽象,晦涩难懂。确实如此,但如果能静下心来,耐心的去读,每天读那么几页,多读几遍,看不懂的先跳过去,等读到后面了说不定就会有对前面做进一步解释说明的文字,这时候再返回来读,就容易理解了。这样读理论文章和专著,能读下来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晦涩难懂的文字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说明你真的读懂了,读通了。
当然,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读。不要看抵挡杂志的文献,要看有权威性的、水平高的看。这些水平高的杂志刊登的文章基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水平相对要高很多。因此在读物的选择上要选择高水平的文章读。同时在引用和注释时也要引用高水平的文章。
作为研究生,研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对于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把论文写好,要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和文学功底,二者缺一不可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和批判,这样思想才有深度,才能把论文写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1:27 , Processed in 0.1732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