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筋动骨100天,年过半百的老管卧床70余日,近日下床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10:0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0:16:1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0:25:46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haotui.com/redirect ... 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haotui.com/redirect ... o=lastpost#lastpost

=支持[管季超工作室]--《中国教研员论坛》!!谢谢!!!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07:20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09:26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09:52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10:31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11:18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13:32 | 只看该作者
  赏风情才艺,访名人故居  

文/丹风朝阳
     午饭后,风情网友们相聚一起,围坐在农家门前的场地上,场中间置一张方桌,桌上搁置茶水,主持人的节目单。
       聚会在主持人灌篮高手神采飞扬的导言中拉开帷幕,高手从风情版的创立,发展,到愿景,用整齐的句式,以赋的气势,诗的节奏,一气贯通,配以他清晰的普通话,昂扬地道来。
       首先上场的是紫檀版主,他演唱了应城民歌《绣荷包》,一个壮实的汉子,却把一首悠扬的民歌,唱得情意绵绵,荡气回肠。观众席上,掌声连连,和声相应,热烈异常。
       接下来,竹林风和沙姐对唱流传在孝南地区的民歌,风趣,幽默,逗乐,台中间演唱者歌声悠扬婉转,台周围网友呼声高昂。然后全场在灌篮高手和扬版主的带领下,合唱,轮唱,对唱湖北经典民歌《六口茶》。
       漂洋过海,回来参加风情聚会的Laoli,演唱向他母亲学会的民歌《十大元帅》,Laoli最是幽默,就像是风情的赵本山,将会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网友情绪兴奋,激动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他和仁义版主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朝气蓬勃,器宇轩昂。
       砰,惊堂木一响,扬版上了场。原来风情扬版,不仅字写得好,评书也堪称一流。话说当年风情初创,沙姐挑一杆长枪,风里来雨里往,左冲左突,上下求索,网上查资料,徒步访万家,寻找风情的定位方向。紫版版,不一般,他是千年老紫檀,会唱民歌,会讲原汁原味孝感话,孝文化,讲孝德,道德风尚,风俗民情,乡土风景,环保意识,智慧情感,一起抓。还有会说外国话的大侠Laoli,漂洋过海,远渡欧美,不忘槐荫是老家,将风情推向大洋彼岸,人人夸。灌篮高手,是积极组织风情聚会的得力干将,今天虽然胃部不适,仍然鞍前马后,跑上跑下。风情大侠,赞不完,留待下回仔细一一来比划。咚咚咚咚呛。
       扬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引来掌声呱呱响。
       唱童谣开始了,荷花和道畅夫妇,笑容灿烂,幸福洋溢在脸上,两双手,你拍一掌,我拍一掌,合着节拍,配合默契。欢快的童谣,欢乐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无拘无束,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时代,不由自主地大声跟着唱起来,这里成了童话的世界,欢乐的海洋:“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割大麦,大麦还未黄,我要回家扫稻场。稻场还冇干,我要回家做鞋穿。鞋还冇破,我要回家摘菱角。菱角尖,戳上天。天又高,万把刀。刀又快,切腌菜。腌菜苦,打豆腐。豆腐甜,留到过年。”
       草根堂老师,上了台,谈感受,抒感慨。老师文采好,编的故事,写的传说,堪称风情之一绝。
       游戏节目环节,灌篮高手,准备了猜字谜,猜物品游戏,猜中有奖,你道奖什么,清茶一杯,奖给你“快乐,高兴,温暖,情谊”。大家不图奖品,要的是快乐,乐于做一个坐在旁边鼓掌的人。这个节目把小满给调动起来了,竟然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逗得大人们捧腹大笑。
       我爱我家先生和夫人郁金香女士上场,先生用他浑厚的嗓音,深情地演唱了一首《再见,大别山》,他专业化的演唱,抒情的演绎,震惊四座,月儿姐姐,Laoli先生情不自禁地走到场中,为他们伴舞,美妙的舞蹈,深情的演唱,相得益彰。郁金香姐姐歌声轻柔,婉转,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又一次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大家跟着唱起来,月儿姐姐歌声嘹亮,嗓音清脆甜美。
       表演者陶醉其中,如痴如醉,观者受到感染,愉快,兴奋,喜气洋洋。在这里,我感受到风情的人儿,豁达大度,胸怀宽广,个性率真爽朗。在这里,我要大喊一声,风情,我热爱你!
       表演结束后,我们参观了蒋介石的儿媳,蒋纬国的妻子——石静宜的故居。石墙,灰瓦,尘封的门,也尘封着她扑朔迷离的传奇人生。
       然后,我们回返,途中,路上秋色正好,天边晚霞正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16:01 | 只看该作者
  陈圣芳小小说五题
老支书杨万   


    春日暖阳,杨柳吐绿,这是陈家栈楼老支书杨万中风后,第一次由保姆推着轮椅出来见阳光。
    老支书杨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外面的空气真清新,他的心情突然大好起来,一扫多日的郁闷尘霾。看见对面走来隔壁老叔,虽然因公和他结怨后,从来没有说一句话,今天老支书杨万忘记捐弃前嫌,操着不利索的语言,主动打起了招呼:“二——二叔!散步呀!”
    老叔像没有听见的一样,把头转向西边做了一个很夸张的仰望动作,然后才转过头并一字一顿地回答说:“唷!书记大人,今天太阳该不是从西边出来了吧?您老怎么一下子懂事了呀?还晓得我是您老的二叔哩!”
    说得老支书杨万脸蛋红一阵白一阵的,像霜打的茄子,嘴巴无奈地嘟囔着:“这,这,哪里,哪里话?”
    “哪里话?孝感话!您老当书记那年头,威风八面哦!下门撮谷赶猪,哪样‘积德’的事您老没干过?!”
    唉,搁以前,老支书杨万会搧他两耳刮,现在这田地,他是羊子锯了角——没狠了,心里嘀咕:那是当时国家“三提五统”的政策,我也是没有办法呀,不然公粮摊派怎么完成?不计较了,唉!
    “这,这不,退,退了,和您老一样哦!”
    他二叔似乎要将陈年的积怨吐出来,话越说越损了:“您老,是大书记呀!退了也不一样哦,什么新花样出来都被您老先韵了哦,吃王八洗桑拿,坐飞机搭洋船,您老高级哦!”
    唉,那是镇里李书记来敲竹杠,没有办法呀!谁愿意吃那激素催肥的王八,洗那憋闷的桑拿,心里默默地想着,老支书杨万也无法去解释。
    他二叔拍拍老支书杨万轮椅的不锈钢扶手,继续数落着:“您看看,您坐这高级的轮椅,还有漂亮美女推着,多享受啊,您老有福哦!”
    老支书杨万被他二叔的话梗的眼泪从眼角里漫出来,挂满了两腮,说:“二——二叔!别,别……”
    他二叔眼睛一鼓,说:“怎么,您老还记得当年骂我是不中用的老鳖?!”
    唉,那阵子汉北上水利,挖河修河堤,任务重,时间紧,上级领导像催命的,我只能拿自家人开刀呀。但老支书现在有口难辨:“不,不是……”
    “不,不什么不!现在国家重视民生了,摊派提留不交了,日子好过了,我这老鳖,还想活成精哩!咋的?!我就不相信您老的轮椅能够调一个面!”
    他二叔丢下这句话,就背对着老支书扬长而去了。
    “老伯,别怄气了,也不全是你的错。”保姆丫头安慰着老支书杨万。
    “嗯,时过境迁啊,丫头,不遛了,推我回去吧!”
    河堤上,春风荡漾,沐着朝晖,保姆推着轮椅。朝阳、女孩、轮椅、老支书、河堤,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剪影,像一道风景定格在河堤上。(分别发《都市小说》2013年第8期、2013年3月2日《孝感晚报》文苑栏目)

                                 “铁拐李”传奇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叼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 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 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发《农村新报》2013年1月12日田野风栏目、《炎黄诗学》2013年第2期 )

                                 信访办的门卫
    王红卫和王文革是兄弟俩,文革是老大,生于大文革那一年,弟弟红卫比他晚生一年,虽然差一岁,但兄弟俩像模子刻出来似的长得一模一样。一颦一笑,声音语调,让你分不清哪是哥哥哪是弟弟。
    红卫大学毕业后靠自己打拼,业绩斐然,一跃成为哈市信访局局长。信访局是一个叫人“头大”的局。天天干着像“119”一样的差事,灭的不是明火,而是民众纠纷的一些错综复杂的暗火。王红卫每天忙的焦头烂额,像机器人一样旋转着,上访群众骂他,他陪笑,上级领导骂他,他也陪笑,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
    好在妻子张秀花贤惠,看丈夫辛苦,又端茶又递水,又抹脸又捶背,这天王红卫回来,人累得不成样子,王秀花环抱着他,叹道:“看你这几年,信访的事把你闹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像个小老头,你看你哥,大你一岁,就像小你一岁,在乡下养几千只鸭子,轻轻松松一年下来收益比你高,我看你这局长别再继续当了。”
    红卫翻了一个身,将背朝向秀花,“我不当局长当什么?难道去当门卫?!”秀花“嘿嘿”地笑着,“我倒认为,你去当门卫真的比当局长强,担子比现在轻多了,没有这些弯弯绕绕的事,人也可以多活几年。”
    “我当门卫,谁当局长!”
    “局长让你哥当。”
    “就你会出这样的馊主意。”
    几天以后。信访局的门卫真的换了人,换了一个和王红卫一模一样的人,他不是别人,正是局长的哥哥王文革。王红卫的老婆张秀花,好说歹说才把他从十里外乡下的鸭棚拉到城里来,好说歹说他才同意到信访局干几天门卫试试。
    哥哥来了几天局里好像平静了很多,做门卫的哥哥将很多上访的群众说的服服帖帖地回去了,他的窍门就是鸭理论,鸭子要觅食,它吃饱了就不会去下水,就会长膘生蛋,就不会叽叽喳喳地闹,上访的人也一样,他们要的就是一个理,理顺了,气通了,上访的群众也就服气了。
    王红卫有了哥哥这个门卫,终于有了几天清闲的日子。王文革在门卫室烧水分报纸,接待上访群众,一切井井有条,上访的群众一口一声喊他局长,他也不说破,陪着笑脸乐呵呵的。群众看见局长坐在门房接待他们,气也就消了一半。
    这天蹊跷,一天已经过去了半天,王文革的门卫室居然没有接待一个上访的群众,来了一个星期了,像这样安静的日子真是少见,王文革心里正嘀咕着。一辆红色小轿车就停在了门房旁,拉开车门,彭放市长的秘书小赵风急火急地拉起王文革的手把他安顿到了车子里,小赵嚷嚷地叫着:“彭市长发脾气了,拆迁的群众几百号人把政府门堵了,今天恰好王省长要过来调研,彭市长被围在里面不能脱身!”
    “他脱不了身关我什么事,我门房的水马上开了,你们放我下车!”
    “王局长,不要开玩笑了,你穿马甲我就认不出你了。”
    车一哧溜就开到了政府大院门口,黑压压的人将政府门堵的水泄不通,彭放市长声嘶力竭地叫着:“乡亲们,回去吧,我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相信我们。”
    “相信个屁,强行拆迁还不是你一声令下,呼啦啦就拆了,已经3个月过去了,我们连一个落脚的窝都没有!”
    彭市长眼尖,在人群中一眼就望见了信访局的王局长,他大声吼着:“王红卫!你这个局长怎么当的!快给我把这些乡亲们接回去安顿好,不然拿你示问!”
    不想,被彭市长看成的王局长,却指着他的鼻子尖反口说:“你装什么好人,当时下命令强拆的就是你!没有把乡亲们安顿好,居然还转移矛盾!老子还要你赔偿我的鸭子哩!那天你的车子把我生蛋的鸭子轧死了12只,现在是3个月零2天了,按照每个鸭子一天一个蛋,那要下多少蛋呀。蛋再孵鸭,那要多少鸭呀。”
    大家面面相觑,群众也被他说的哄笑起来。
    彭市长的脸立马拉了下来,骂道:“王红卫!你发烧了!你也跟着起哄,小心老子现在就把你拿下!”
    “你还敢把我拿下?老子不过是要老子的鸭和鸭蛋,有什么错!你还恨不得把我的左卵子搬到右卵子上去!我今天看你彭市长怎么把我拿下!”
    彭市长发现苗头不对,今天真正遇上狠人了,“王局长你不要火上浇油好不好,别闹了,小心我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
    “谁是王局长?!谁和你瞎闹了?!你送谁到精神病院去?!”
    “你是?”
    “老子是信访办的门卫!”
    彭市长的额头大颗大颗的汗珠滚落。他扬扬手叫过秘书小赵,对小赵说,把老董找来。不一会儿,老董来了,荷枪实弹,还带来一部车子,那车子窗上镶着铁栅栏,威风凛凛,藏在人群后面的王红卫看到这车子,惊慌地挤了上来,他脚步跄踉,就差没喊刀下留人了。(发《微型小说月报》2012年原创版第6期)

                                 卖菜的汉子
    三里巷是条曲曲弯弯的老街,商铺一家连着一家。王果的杂货店立在巷口拐角,生意不是很好,但能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
   母亲一般是在吃饭的时候来换王果,七十多岁的人了,头发花白,腰已佝偻,因为热心快肠,深受街坊邻里称道。
    那天王果吃完饭回来看见钱匣里多了一张百元大钞,问母亲,做了一笔什么大生意呀?母亲笑了笑说,没卖啥,就帮对面一个卖菜的换了点零钱。
    王果一怔,拿起纸币望天照了照,用手抖了抖,失声说,是假钱哩!
   母亲一听叫起来,挨千刀的哟,五十几岁的人了,还害人。
    怕母亲着急伤心,王果马上笑着说,赊财免灾,没事,没事!随口问,妈,那人长啥样?
    还真奇怪了,那人是个新贩子,以前还没见过他卖菜哩。母亲拍着自己的脑门说,我咋就这傻呢!
    王果说,不怕不怕,他穿啥样,在我的地盘我还真不担心找不到他!
    穿草绿色军装,戴草帽,看上去蛮憨厚,唉,都怪我,帮他帮出鬼来了,也不知找不找得到他,母亲说。
    一连三日,母子俩偷偷瞅着来来往往的菜贩,没见那个卖菜男人的影。
    第四日母亲坐在店铺里,眼睛逡巡着街面的人群,只见斜对面电杆旁倚着一个戴草帽的男子,脚下放着一筐菜,草帽压得很低,看不清脸面。母亲一激灵,莫非是他?
    母亲带上店门,大步流星走到戴草帽男人面前,吊着嗓门喊:卖菜的!他吓了一跳,草帽差点掉到地下。咋的低着头,不卖菜呀?母亲蹲下身假装买菜。
    一见老人,男人羞愧难当,竟然眼角挂上了泪珠,母亲看看那人,摇了摇头,叹口气离开了,唉,怎么会是这样?
    儿子王果来店铺换母亲,母亲看那卖菜的端起担子离开菜场,可能他也要回家了。
    母亲有一些蹊跷,于是没有回家而是一路尾随着他。卖菜人大步流星,七弯八拐,穿街过巷,进了八道岭,这是一个城中村。村民土地被占用后身份一下变成了市民,田地多的吃着土地补偿款,打打麻将,很是悠闲自得。
    母亲在街口看到一个修鞋子的大爷,戴着老花眼镜正在给一只皮鞋掌底。
    大爷,刚才那个卖菜的您认识吗?
    大爷“砰砰”地敲打着鞋钉他头也没有抬回答着,呵呵,这八道岭上下十八重,还真没有我不认识,我在这里修鞋子就修了十二年了,你说他,我怎么能不知道啊,他叫张志明,蛮忠厚的人,只是家境不太好,他是外来户,所以也没有土地补偿款,要命的是去年他老婆因病走了欠了不少债,母亲瘫痪在床多年,他可是一个孝子哦,人也实诚,他的女儿也争气,已经在武汉大学念大二了,这家,真难为他了,低保和打零工的钱不够用他就去贩菜卖,志明这伢也真够呛哦。您认识他?问他干什么啊?
    母亲扯谎说,哦,这孩子我以为是我以前的一个街坊的孩子,看来不是他,那孩子姓李,大爷,我认错人了。看到这位卖菜兄弟的家境,母亲心里不是滋味,母亲再也没有去跟踪他的想法了。
    第五日王果和母亲看店,王果一眼就看到斜对面电杆旁倚着一个卖菜人,他的一身打扮,和母亲说的骗子一模一样,于是他指了指那人问母亲,是不是他!
    母亲瞅了瞅那人,迟疑了会摇摇头对王果说,认错了,不是他。
    看着母亲迟疑的眼神,王果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准备去抓住这个卖菜换假钱的骗子,母亲一把扭住了王果的胳膊。伢,你给我回来!
    妈,您怎么了啊?王果愤愤地说,儿呀,也没什么,无钱难倒英雄汉,昨天我就知道骗子是他了,我跟踪去他家了,他可是一个孝子哦,一个人艰难支撑着一个家,老婆病逝欠债,老母亲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治疗,女儿上大学,搁一般人早趴下了,他是一条汉子,妈不怪他。
    王果拉开母亲的手就朝外走,母亲又一把拉住他,儿,你怎么了啊!
    王果笑了笑,我去买他的菜。(刊登在2012年2月1日《贵州民族报》文化副刊栏目、《微型小说月报》2012年2月原创版增刊中国微型小说版图专号、获得第26届(2011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文学作品一等奖)

                                 究 筋
    究筋,简称一根筋,无论说话还是办事,究筋认死理,说到底,究筋是一个不活泛的人,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认真过头,较真到底的人。
    上班签到,别人上班迟到了是绝对不会在签到册上签实际到岗时间的,往往会签上提前到岗,然而究筋不会这样做,是丁在他这里就卯不得,他会很认真地瞄着单位墙上挂着的那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摆钟,分秒不差地将到岗时间工工整整地签上去。
    究筋不怕事也不犯事。有一次,他去单位领导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只见单位办公室主任和领导在叽叽咕咕什么,蛮神秘的,并且在翻看一袋子用黑色方便袋装着的长长方方的东西,他们看见究筋进来了,声音嘎然而止,年轻的办公室主任连忙用手捂住袋子口,这样忠心的部下,领导不提拔才怪。究筋不言不语,只是放肆的大笑一声,他们两人尴尬不已。其实那是几条上好的香烟,是别人上贡的,领导拿到办公室用于接待变现,其实这是很多领导的做派,是心照不宣的不是秘密的秘密。
    究筋在单位是吃哈(傻)亏吃苕亏的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少不了他,他也不言语默默去做,并且还要把事情做好,做完了也不声张,功劳是领导的。遇上什么哪个单位开业,哪里有宴请接待,这样的事情十回十一回你不会看到究筋的影子,久而久之,这样事情已经是习以为常了,究筋不吭声,他们这些领导也是视而不见。领导借机外出旅游的事情是一拨又一拨,国内玩腻了已经玩到国外了,也从来没有安排究筋出去过。在领导心中,究筋认真,是个老黄牛,其实是一个实心得有些傻的人。
    傻人有傻福。一个突然发生的事情,让究筋单位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变故。
    不知道是谁拾到了一个黑色封皮的笔记本,其实他是感觉无聊就把它拍照贴到了一家网站上,其实这是一家企业老板的请客送礼记录本,上面详详细细地记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事情送了谁多少钱多少物品,以及吃饭宴请花费了多少钱。其实这东西普通的网民看了不以为然,也没有去思考什么。但是巧的是,被人们誉为“镇河西”的检察院检察长看见了,他秘密会见了这个网友,并且取得了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笔记本。他为什么叫镇河西,因为他铁面无私,在河西市威震四方,办案不徇私情,干净利落,让被他扳倒的贪官污吏不得不服,所以落下了这个“镇河西”的名头。
    镇河西光从那黑色笔记本上就查出了一系列究筋单位领导的巨额受贿记载,刻不容缓,必须果断收网,于是,镇河西亲自出马,到究筋单位去把他们领导请到检察院。究筋单位领导见到镇河西时不惊不乍,毕竟是城墙上的麻雀见过炮火的,他让秘书给检察长看座倒茶,一面张开他那白净净的手和检察长打着招呼:“今天是什么风把检察长刮来了啊?”镇河西检察长笑着说:“不是东风,也不是西风,是清风把我刮来的啊!”一听这话,究筋单位领导脸色变的惨白,大颗汗珠朝下滚落着。
    究筋单位后来被翻了个,坐牢的坐牢,党纪政纪处分的成为一锅粥,除究筋外无一幸免。单位头头脑脑已经失去了过去趾高气扬的样子,再也不敢漠视究筋了,但是究筋依然故我,还是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干着他应该或者不应该做的事。(该小说入围第二届网络文化节微型小说大赛进入初评500篇作品、发《检察文学》2010年第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3:25 , Processed in 0.1685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