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村的网络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4 11:1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村的网络生活

一线记者:牟权华


  “老婆,快来看,我查到了种植烤烟和核桃的技术。”1月12日,笔者刚走进道真自治县河口乡“大田天翼信息村”,便看见俩夫妻在网上查找种植烤烟和核桃的技术。
  “没有想到我们村已能上互联网,真是太神奇了。”刚打工回来的陈小姐正在家中与四川的男朋友通过QQ视频聊天,“面对面”地交谈,不时传来哈哈大笑声。
  2011年4月,道真分公司启动“天翼信息村”的建设,河口乡大田村作为示范点,率先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开通了宽带业务。由于大田村经济较为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当时仅有2户农民群众使用宽带。下半年,分公司加大了农民上网购买电脑的扶持力度,买电脑装宽带便成为了大田村的一种时尚。上网农民鼠标一点,信息灵通,学技术、网上视频、网上聊天、打游戏……很快,上网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和休闲的新潮流。“2012年,大田村转变农村致富结构,形成以‘种植烤烟为主、核桃为辅’的经济模式,由于种植核桃是一项新技术,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只有靠上网来学习,从而传达给当地的种植户,多谢电信的宽带给我们带来了这个技术。”大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起宽带就喜上眉梢。
  通过装宽带学烤烟和核桃种植技术的农民在大田村已有12户。这些新型农民一手点鼠标,一手握锄头,学吃信息饭。对宽带业务的甜头,刘先生深有体会,以前信息不灵,种什么,养什么多年不变,仅靠自己的经验来做。去年通过互联网信息大开眼界,他试着种植了党参、养起了牛羊,现在又开始种植核桃,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了解各项信息技术,让刘先生对未来的致富路充满了希望。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13:59 | 只看该作者
校园网络生活全攻略

作者:caomin
来源:浙江大学报
  “我不得不承认网络有它独特的魅力。虽然是虚拟的网络,却承载着真实的感情。”一位学生网民如是说,“在bbs上什么事情都能做:找工作上work版,听歌上radio版,买东西上交易版,喜欢足球有足球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日益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了解大学网络生活,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文明而优秀的网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以下便是老网虫送给学弟学妹们的大学网络生活的“六大攻略”。
  1、让网络成为校园生活的好帮手。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也意味着你的学习、生活、娱乐将和电脑网络紧密相连。网络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络选课到看讲座通知;从看天气预报到查询火车时刻表;从查找学习资料到提交作业都离不开网络。
  2、小心网络陷阱。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却也良莠不齐。网络在带给我们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让初涉网络的大学生陷入其中。网络游戏成瘾是最大的网络陷阱,有的学生由于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导致退学。网络还是一个信息海洋,对于流言蜚语、小道消息需要你培养更多的理性思辨能力,以免受到欺骗和误导。
  3、找到网络与现实的平衡点。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而不又不会因为网络而沉沦呢?首先,要正确认识网络,网络是帮助我们更好生活的工具,因而不能过分依赖网络,尤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更多吸收论坛精华。第三,多和同学朋友沟通上网心得,经常参与现实活动和人际交流,找到网络与现实的平衡点。
  4、走近校园网络社区。浙大规模最大的bbs是“飘渺水云间”(简称88),其次是“cc98”(简称98)。在网络社区里,实行用户邮箱绑定实名注册制度。当你成为网络社区的合法用户后,你就可以和高年级学长和老师们在线交流信息、进行学术讨论、发表感想,还能找到知心朋友。特别要提醒的是,在bbs这个虚拟社会里,每个人同样要对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网上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5、有机会去尝试网络管理。学校的bbs是大学生网民自我管理和社会实践的平台。“刚当上斑竹,自然免不了有些好奇。慢慢的,这种好奇转变为了责任感”,这是一位版主的肺腑之言。有兴趣的话,尝试网络管理工作,可以给你提供发挥个性的舞台、民主参与的渠道以及管理服务的实践锻炼机会,会让你受益匪浅。
  6、做一个合格网民。网络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每一个网民都要严格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定,做一个文明上网的合格网民。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15:2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生活让我们更孤独



浙江在线健康网

  常见网友在BBS或者其他地方发表网络感怀之类的文章。除了表达喜怒哀乐之外,大家不约而同的都表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最多的,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孤独,朋友越来越少。
  乍一看,这是很不合理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对于刚接触网络的人来说,更是不可思议。他们会觉得,虽然上网久了,会有些冷落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但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我们可以接触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又怎么会孤独呢?
  Katz等心理学家在1997年就通过研究证实,网络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交往的数量上没有差异。他们认为“与其说,网络创造了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不如说网络创造了一个交往和友谊更加丰富的国度”。既然这样,孤独又从何而言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交往重在质量,而非数量。
  对于网络中的交往而言,很难保证高的质量。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更多的是通过对对方的言语、表情、体态、行为等的理解来了解对方的,而在网络中,这些信息会丢失很多。不说别的,单是性别这一最简单的信息,在网上却成为一个非常难以超越的障碍。
  网上因性别而闹的笑话,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连对方的性别都不知道,又怎样保证交往的质量呢?网络中形成的友谊会因为网络的状态而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打击。
  其次,网络的匿名性给人一个展现真我的机会。正是这种机会,使很多人放弃了生活中的面具,结果导致了许多人对自我的认知不协调。他们渐渐会感到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陷入困惑和孤独之中。
  同时,很多人在匿名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使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比如,MUD中的PK者,就常常被别人所痛斥,他们的孤独感恐怕是在所难免的了。
  从网络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生活,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因此,网友从网上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开些party,搞些聚会活动等等,不失为改善交往质量、促进彼此了解的良策。
  尤其是那些相信“网恋”的网友们,不要忘了,网络情缘只有植根现实才可能开花结果。
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16:54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生活应接不暇

2012-09-20来源: 今日早报(杭州)  )


记者手记
网络生活应接不暇
回想网络通信带来的巨大变化,真的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刚接触网络时,是在高一。每天中午冲到学校阅览室,虽然短短半小时上网时间,虽然只是听听歌看看网页,但也是一大乐趣。
而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上网。你不在办公桌前电脑上上网,就是在家里或某个舒适的角落用笔记本电脑上网,你不是在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就是托着ipad或者手机,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上网。


现代人离开了网络真的会变得无所适从。在网上工作,在网上娱乐,在网上社交,在网上购物。我们正享受着网络普及带来的便利性。
有数据表明,2011年浙江省网民数量为3052万,使用网络购物的为1471万人,使用网上支付的为1230万人,使用网上银行的为1160万人,使用率均明显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说明商务交易类应用在浙江省整体表现突出。
未来呢,网络带来的改变更加是难以想象。超过人手一部的手机覆盖率,将在网络生活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K歌、看电影、即时支付、远距离遥控,让我们睁大眼迎接应接不暇的网络生活吧。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17:40 | 只看该作者
 
本期播音:
张 政、王 皓  
本期编辑:
于新、郑天阳(见习)、张馨予(见习)  
本期技术:
鲍宇辰、刘佳裔(见习)  
[2010-12-13]
兰大时空 - 网络生活大爆  [ 2010-12-13 ]
节目名称:《兰大时空》——网络生活大爆炸
节目长度:20分钟
播出时间:2010年12月13日
责任编辑:于新
见习编辑:张馨予 郑天阳
播音:张政 王皓
技术保障:刘佳裔

(音乐)
A:网络生活价值无限 “微革命”时代大踏步来临
B:围观改变生活,围观改变自己。我们都爱“织围脖”
A:欢迎您收听本期的《兰大时空》——
(合)网络生活大爆炸

A:大家好,这里是兰州大学广播电台每周一下午五点十分与您准时相约的《兰大时空》。我是王皓。
B:大家好,我是张政。在本期的节目里,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互联网”的那些事儿,盘点2010年的“网络生活价值榜”,来共同回顾和梳理一下这一年来我们的网络生活!
(音乐起落)
A:你想要了解关于“网络生活价值榜”的最新资讯么?
B:你想知道2010年的中国网络世界应该如何概括么?
A:你想掌握本年度的网络标志事件么?
B:关于“微博”,Twitter,Facebook,你是否正在亲身体验?
A:关于团购,开放平台,百度知道,你是否有话要说?
B:在本期的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一一呈现。好的,让我们稍事休息,一段音乐过后,精彩继续~
(音乐)

A:今年,是中国互联网纪元的第16年。如今,互联网生活,已成为今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的精神气质,也正在成为今日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B:今天,你的网络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有人曾这样概括——网络生活三件事:电脑、手机、阅读器;网络生活三状态:登录、退出、隐身;网络生活三口头禅:呵呵、在哪、神马都是浮云;网络生活三热爱:雷、萌、围观……
A:还真是符合当代互联网发展之现状啊!互联网的发展正在继续,它服务于现实生活,甚至正悄然改变着现代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于是不少人开始探究其真正的价值。可以说,网络生活的价值在于无价:它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同构易质的世界。你不能说哪个世界更真实,哪个世界更虚拟。套用霍金在《大设计》中对感官世界的评价:哪个方便用哪个。或许这就是当代互联网应用的真实写照吧!
B:在最近《新周刊》策划并刊载的《2010中国网络生活红皮书》一文这样提到:混乱、隐私、道德、赢者通吃、网民围观,这也许可以概括2010年的中国网络世界。同时,文中还提到了互联网在本年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病”,比如:谷歌退出内地、3Q之争等带来的动荡局面;还有陪我们度过十一长假的一场恶俗和毫无理性的“小月月”炒作事件等带来的网络文化的“变态”发展。
A:不必言说孰是孰非,也不必在意博弈的双方利益何在。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围观,可能会改变中国,也可能改变我们自己!
(音乐)(渐起渐落)
B:“微革命”的时代真的到来了。“今天,你微博了吗?”这样一句类似于“吃饭了没”的问候语,如今红遍网络。
A:140个字的微力(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吗?中国网民们惊喜地发现,微博的魅力至少在于两点:一是它使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应用;二是它可以像发送短信息一样从手机接入,而图片也可以用彩信的方式上传。
B:微博因其在媒体表达中的快速反应,而有“直播之王”的美誉。并且,在短时间内的“转发效应”使其以“几何级”的模式传播。有人在分析微博的传播效应时提到,“微博”作为“传播源”的应用。
A:几个月前的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最先向外界发出声音的,除了新闻媒体,还有假期回到家乡舟曲的大学生王凯。在那些悲伤的日子,王凯一共发了300余条微博,直播舟曲灾情和救灾情况,被媒体称为“一个人的泥石流报道”。
B:除此之外,山西疫苗、谢朝平案、宜黄事件、周立波的“微博门”事件证明,微博已然成为公民新闻的主战场,有评论者认为,宜黄事件是一起现场直播的全国新闻、近代中国传播史的标志性事件,“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A: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微触电”所带来的滚雪球般的传播效果,使得人们对网络民主、网络民意的表达充满技术上的乐观情绪。这种乐观心态甚至与你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民主”的构想,“工具理性”和“社会情绪”一拍即合,从而使微博成为这个时代的“起搏器”,其脉搏与时代一起跳动。
B:在《2010中国网络生活价值榜》上,新浪微博荣获“年度中国首页”荣誉称号。有这样一段话值得关注和思考——“一年时间,千万名注册用户,每天上万条原创,几千万条转发评论——它是2010年中文互联网最大的惊艳,借助中文网络第一新闻门户的资源和以Twitter为基础的创新,迅速成长为华语世界声音最大、人气最高涨、观点最多元、传播最有效的互联网话语场。它让名人与草根直接对话,让网民从看客变身说客,让坚硬的世界随时融解在趣味的观点和话语里。它制定了限字发言规则,却横扫了社会各阶层的眼球,与社会无限时紧密互动,构筑了千万人同时驻足的网络广场。”
A:身边的同学是否也在忙着“织围脖”?关于“微博”,同学们有什么话要说?老师们又是如何看待“微博”这一新兴网络产物呢?
B: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声音吧~
(插同学录音)(插老师录音)

A:长期以来,新浪被诟病为传统媒体,新浪微博使新浪内容生产找到新动力。新浪CEO曹国伟认为,互联网既能够包容传统媒体的特性,它还具有很强的新闻媒体的互动性,这是兼容的。
B:相比Twitter,新浪微博很不一样的地方包括,一开始就支持图片化,可以有图片故事。这对于打造新媒体意义重大;还有一部分就是新浪自己创作的内容占有一定的比重,也是新浪内容生产的策略。
A:从QQ到MSN,从Facebook到开心网、人人网,从博客到微博,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交世界正在形成,也在分分秒秒改变着资讯产生和传播的方式,也改变着我们。这样的情景,每一天都在发生:你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发现周边的人,人人忙着“织围脖”。
B:人们上微博通常做什么?调查中,“了解最新资讯”成为首选,排名第二的是“参与感兴趣的话题讨论”,第三则是“了解朋友动态并保持联系”。
A: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发布自己的近况、感想;关注明星、名人;关注各行业专家、拓展知识面;提出问题、寻求建议;消磨时间;扩大交友圈等。
B:Facebook网站CEO曾说,未来的一切都将是“社会化”的。包括Facebook、开心网、Twitter在内的社会化媒体,都想把现实中的社会关系映射到网络中。新浪微博运营总监曹增辉说:“希望微博这个平台和用户的生活关联度更高。除了交流之外,它还是一个生活服务信息的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网上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人们各种线下行为在网上的真实呈现。”
A:说到“真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B:微博的火爆之势还在继续演绎,成为千万人驻足的网络广场。但是,在享受“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的互动和海量的信息的同时,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微博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也不能成为媒介世界的全部,要保持多种媒介通道畅通,还要有现实的人际交往关系。
(音乐)

(片花)
A:你或许无意于成为一款百度产品的热心粉丝,但“百度知道”是一种生活方式。
B:你总是无意中碰见视野局促之时,百度一下,获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丰盈你的鼠标。
A:欢迎您继续收听我们的节目。

B:“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在大变革的时代,这句话显得过于轻松,显得没有质感、使命感和重量感。然而,互联网却让我们看到了“百度知道”的巨大体量和超凡功能。
A: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摆脱自己加诸自身的不成熟状态。显而易见,百度知道无意中做成了这件事。它的本意是将原本隐藏于人的大脑里的隐形只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呈现在公共平台上,成为人人可以查阅的显性知识。
B:在某种意义上,百度知道是一座公开的大学,在这里你可以读懂一个正在高速通道中的新新中国。在这所网络公开大学里,学会理解和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基本的技能训练。这里海量的方法论,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生活在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力量。这里有心灵倾诉所,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力量,或者找到精神家园。
A:如果有人把百度知道当作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学着理解社会,理解自己,理解别人,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在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
 
(片花)
A:在这一年中,你的生活都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你是否成为了“微博控”,每次粉丝的增加都让你异常欣喜?还是在遭遇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后,学会了在众多团购网中“货比三家”?
B:从“微博”到“iPAD”,从“低碳生活”到“团购”风行,这些不断产生的新词汇,折射出我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A:欢迎您继续收听本期的《兰大时空》——网络生活大爆炸,团购网站风靡全国,千团大战上演激烈角逐。
(音乐 起落)
B:就算你不是一个网络购物爱好者,你也会发现,“团购”正在侵蚀着你的生活——隔壁宿舍的女生神采奕奕地对你炫耀着刚拆开快递包装的化妆品说,“看,名牌的,竟然打到了两折!真便宜。”几个人商量着去看场电影,吃顿大餐,鼠标轻点,便省去了一大半的钱;在外地工作的姐姐,打来电话说,现在都不愿意去逛街了,上网团购,方便又便宜。
A:“团购热”就这么来了,每天都有人在兴致勃勃地想你宣布:“我团购了!我占了大便宜了!”
B:所谓的团购网站就是团购的网络组织平台,就是互不认识的消费者,借助互联网的“网聚人的力量”来聚集资金,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的价格。根据薄利多销、量大价优的原理,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和单独购买得不到的优质服务。
A:尽管网络团购的出现只有短短五年多的时间,却已经成为在网民中流行的一种新消费方式。
B:网络团购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组成方式,具备了网络购物的所有优点,如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制等。而价格优势又成为其最主要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甚至要比普通网络购物更加明显。
A: 我是团长、“新团网”、“拉手”、“糯米”等几十余家大型团购网站优秀团购信息的团购信息网站,就很好的为消费者们提供了有针对性、有信誉保证,真正方面实惠的团购讯息,也是不少网友鼎立推荐的团购网。
B:2010年,微博风潮过后,团购的热浪也正在掀起。你是不是也心动了呢?找个时间,网上冲浪,一起体验一下团购带来的实惠吧!  

(音乐)
A:“社区网站是一个封闭的平台,今天我们将改变这一切。”2007年4月,当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开放平台时,没有人想到开放的力量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给这个网站带来5亿客户。
B:3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终于掀起了开放平台的浪潮,腾讯、盛大、新浪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开放平台,借力第三方开发者攻城掠地。毫无疑问,开放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A:开放平台,这个因Facebook大热的概念,没有人想到会在今年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
B:平台改变了什么?有人这样举例——“早上起床你打开身边的iPad查收邮件,吃饭的时候登录Facebook,Twitter,用Skype和即时通讯软件聊天,用Netflix看流媒体电影。”这是在试图证明,各种平台上的应用才是当今互联网的主流,而以网页浏览形式为代表的Web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A:好的,到这里,本期的《兰大时空》就要和您说再见了。
B:感谢您收听我们的节目,同时也欢迎您登录兰州大学首页,链接学生天地——兰州大学广播网在线收听我们的节目。
A:最后,主持人代表本期责任编辑于新,见习编辑张馨予、郑天阳,技术保障刘佳裔再次感谢您的收听。
B:我是张政。
A:我是王皓。
B: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18:27 | 只看该作者
第24次互联网报告:网络生活形态研究


http://www.100ec.cn  2009年07月17日
中国B2B研究中心


    7月16日消息,CNNIC今日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
以下是《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七章:网民网络生活形态研究的文字内容:
一、总体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生活平台,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尤其值得研究。根据近年来互联网研究和业界关注重点,我们将网民的上网行为和态度划分为网络信任,网络互动和网络依赖三个方面,包括信息信任、交易信任、社会参与、网络分享、网络成瘾等七个部分来描述网民一般的网络生活形态,并且比较不同年龄、网龄群体在各个生活形态领域的差异性。
表 1 网民对生活形态语句的总体认同度
分类
指标
测试项目
认同度

网络信任
信息信任
互联网是我重要的信息渠道
84.3%

与电视相比我更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
48.0%

交易信任
在网上注册时,我愿意填写真实资料
39.4%

我认为在网上进行交易是安全的
29.2%

网络互动
社会参与
我经常在网上发表意见
56.1%

上网以后,我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事件
81.7%

人际拓展
通过互联网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66.5%

互联网加强了我与朋友的联系
87.0%

网络分享
我经常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知识
78.5%

当在网上看到好的东西时,我会把它转发
76.0%

网络依赖
生活助手
我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
77.5%

网上办事节省了我很多时间
81.6%

社会隔离
互联网时代,我感觉更孤单
22.0%

互联网减少了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34.4%

网络成瘾
一天不上网我就感觉难受
16.4%

与现实社会相比,我更愿意呆在网上
17.4%


网络在促进网民信息获取,拓展人们人际交往,鼓励人们参与社会,便利人们实际生活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较为突出,但是也容易引起人们与现实的脱离,可能造成一定的网络沉迷和成瘾。总体而言,网民对互联网作为生活助手的认可度较高,信息渠道和交往工具的价值突出。
二、中国网民网络信任
1.信息信任
目前,84.3%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48%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比电视更高。互联网点对点的传播结构,使信息的渗透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广,这给信息真伪验证带来巨大挑战。目前网络新闻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78.7%,是网民第二大的网络应用类型。在网民具有较高的网络信息信任状况下,网络信息治理和信息安全的问题尤为重要。

图 1 网民网络信息信任
分析发现: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极高(90.5%),但是他们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的信任程度却又极低(37.1%),这种反差值得深入研究。
2.交易信任
网民网络交易信任水平偏低,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不到四成的网民愿意在网络上填写真实信息。虽然目前中国互联网商务类交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较低网络交易信任度成为商务类应用发展的障碍之一。

图 2 网民网络交易信任
深入分析发现,网龄越长、收入越高,互联网使用越频繁、网民对网络交易的信任度越高。但是,对学历的分析发现:虽然学历越高越相信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和低学历网民相比,更不愿意填写真实的注册信息。
从网民的信息信任和交易信任程度可以看出,不论是网上信息还是网上商务应用,网络安全与诚信一直是让网民担忧的因素。在互联网从web1.0的网页浏览时代到web2.0的用户自创内容时代,互联网应用从最初简单的邮件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互联网还应从可用阶段向可信阶段迈进,这样才能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秩序,尤其是推进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三、中国网民网络互动
1.社会参与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促进网民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81.7%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关注社会事件,较2008年提升了4.8个百分点。

图 3 网络促进网民社会参与程度
深入分析发现:年龄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服务业工人比企业公司管理者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
2.人际拓展
目前即时通信的使用比例达到72.2%,是使用率排名第三的网络应用,通过开展网络社交类应用,人们的交往广度被拓宽,人际联系密度加深。目前有近九成的网民认同互联网加强了其与朋友的联系,这一比例半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网民对互联网拓展其人际关系的认同度也达到了66.5%。


图 4 网民人际交往拓展
深入分析发现:年龄越低、学历越低、收入越低、网龄越短,对互联网拓宽人际关系的认同度越高。
3.网络分享
目前网民在互联网上的分享行为越来越多,有76%的网民在网上看到好东西会转发,有78.5%的网民经常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知识。网民的互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知识和信息传递,促进生产和生活效率提高,也与构建和谐、健康积极的上网环境紧密相关。

图 5 网民一般分享行为
年轻网民在网上的分享行为较为活跃,由于低龄网民在网络互助行为上更加积极,随着网民的成长,未来网络空间的分享行为和互助行为将更为普遍。
四、中国网民网络依赖
1.生活助手
81.6%的网民对网上办事节省了很多时间表示认同,77.5%的网民觉得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广大网民也感受到了网络带来的生活便利。从网络应用上来看,基础性网络应用如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等普及率较高,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使用率年年上升,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图 6 网民感知互联网的助手作用
2.社会隔离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日益浸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距离感即社会隔离也逐渐增大。与2008年末相比,感觉到互联网减少了其与家人相处时间的网民攀升了5.4个百分点,而由于使用互联网感觉更孤单的网民也增加了2.1个百分点。

图 7 互联网带给网民的社会隔离
3.网络成瘾
根据网络成瘾相关量表,我们选择了相关测试语句对网民的网络成瘾倾向进行调查。目前有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也有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

图 8 网民的网络成瘾倾向
深入分析这两个生活形态观点,可以发现:“与现实社会相比,我更愿意呆在网上”更多的偏向于被动的、无奈的、回避式的选择,而“一天不上网我就觉得难受”更具有主动的、积极的、趋向式选择的倾向。分析发现,低年龄网民因回避现实社会而上网的倾向强于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高年龄人群则恰恰相反。从人群职业特征上也表现出了差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因回避现实社会而上网的倾向强于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则恰恰相反。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www.100ec.cn/detail--4690738.html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19:3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20:32 | 只看该作者
西安青少年网络生活真相
news.huash.com   2006年03月30日
来源:华商报    



  当代青少年,生于网络时代的e人类!网络成了融入他们生命血

液的一部分,是万万割舍不得的。家长和教育界一直都在惊呼:“青少年的网瘾群候征,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大天敌。”  
 这种担忧至今仍是社会大众对待青少年迷恋网络这一现象的主流论调。青少年VS网络,从宏观上来讲,到底是一番什么景象?我们试图从调查青少年网络生活开始,给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一些数据和现象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年龄段限制在13至25岁之间,我们在西安市区中学校园和大学校园分别发放了问卷,并在华商网针对社会青年做了网络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分别抽取了有效问卷:100份(大学生);100份(中学生);50份(社会青年)。  
 对于常规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直接公布数据,并做简要说明。对于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青少年对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和浏览色情网站等这些敏感话题,我们做了重点的逻辑梳理和分析。
  现象扫描网吧主流“客户”仍是学生  
 在“平日的上网地点”这个问题中,中学生有83人选择在网吧;大学生有75人选择网吧这一选项;社会青年有31人选择在家,11人选择在网吧。这说明,学生依然是网吧的“主流客户”。  
 而在选填网吧这一选项的中学生中,85%都未满16周岁。从这个数据看,网吧大量容留未成年人上网,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有关部门对于不正规经营的、证照不全甚至根本没有的黑网吧,打击力度依然不容松懈。   
“经济基础”决定上网频率  
 “大概多长时间上一次网?”面对这个问题,52名中学生选择“没准儿,看兜里的钞票而定”,11名中学生选择“大概一周一次”;大学生中有32名选择去不去上网由钞票决定,13名选择“一有时间就去”;社会青年中有19人选择“每天都上”,9人选择上不上网取决于空闲时间。
  不难看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上网的频率和口袋的零花钱有关。这其中蕴涵的逻辑关系,可以“启迪”家长以制约零花钱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上网频率。那些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也要学会在零花钱上对孩子“抠”点。这不仅能起到限制上网的作用,对于培养孩子“精打细算”的理财观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孩子长身体的营养钱可不能抠。
  青少年其实较自律  
 “你每次上网时,一般待多长时间?”42名中学生和31名大学生选择“两小时以内”,22名中学生和37名大学生选择“两到五小时”,只有不到3%的中学生和不到10%的大学生喜欢“上通宵”,并坦言“一旦上网,就很不想下线”。  
 这种自律精神的原因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零花钱的制约,起到了“收心”的作用,培养了孩子们“适可而止”的自律习惯;二是,青少年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在我们的“你认为上网时间长最大的坏处是什么”的问题下,80%的学生都认为是影响身体健康和导致视力下降;三是,孩子们对于家长的权威有着天然的畏惧,他们不愿太晚回家受到父母的问询和责难。  
 做父母的也可多引导孩子对视力和健康予以自觉的重视,这也是制约孩子迷恋网络的好方法。
  上网主要是为娱乐  
 “爸爸妈妈,帮我买台电脑吧,方便我学习!”如果你的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可信度非常低。网络对于青少年而言,主要的功能依然是为了娱乐。
  面对“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3名中学生、6名大学生和2名社会青年选了“查阅学习资料”这个选项。选择玩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人数比率都超过了80%,浏览新闻、视频、小说、逛论坛、看电影等,每项都拥有超过了50%的“点击率”。  
 上网主要为娱乐?这个现象反映出都市青少年在拥挤的钢筋水泥丛林和高负荷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严重匮乏。据调查,爱好体育(打篮球、踢足球等)的同学基本上都不会太迷恋上网,而有其他兴趣爱好(画画、弹琴等)的同学,也不会对上网产生“上瘾”的依赖。
  娱乐生活的缺失,导致没有其他爱好的同学大规模地把“上网”当成了一种“爱好”,而爱好是有“成瘾”的属性的,于是“网瘾”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多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也是预防孩子沉迷网络的捷径。
  干涉孩子上网要“迂回作战”
  是否因为上网和父母发生过矛盾?A.和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B.和父母有一定摩擦,但不伤亲情;C.偶尔有矛盾,很快就互相谅解,并各自做出让步;D.从来都没有因此发生矛盾。  
 中学生中有47名选择了B,20名选择了D,选择A的有4名同学;在大学生群体中,选择D的有86名同学,1人选A;50名社会青年中则有70%的比率选择了D。记者也随机回访了10位同学的父母,其中有3位认为他们与子女在该不该上网这个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所以没有因此引发矛盾,是作父母的有意作了妥协。
  被调查的同学则认为,很多父母对网络毫不了解,却对自己的上网行为横加干涉,这是最令他们反感的。记者分析,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团和气”的局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父母对独生子女因宠爱而作出妥协的结果。如果真就父母对孩子该不该去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态度而言,绝大多数的家长是反对的。  
 但恰恰是这种妥协,孩子们会理解为一种尊重,反过来作为回报,他们对自己的上网行为也作了主观的自我约束。4名选“和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同学,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粗暴而直接地干涉他们上网,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叛逆心和“报复感”。  
 焦点解读日趋成熟的“网友交际”规则  
 关键词:视频聊天约见网友网恋  
 调查题1:你喜欢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是?
  A.和朋友联络感情,现在流行网络化交流;B.和陌生人聊天,满足好奇心;C.学习压力大,通过闲聊达到宣泄目的;D.心情郁闷朋友少,只好向陌生人倾诉;E.其他  
 调查结果:81名中学生选择了A,“当面无话,网上投机”是e人类人际交往的普遍症状,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也是网络聊天,而非聚会、写信、打电话等传统方式,选C的有3名同学;大学生中选A的比例更是占到了90%;50名社会青年中有26名选A,15名选E。据调查,社会青年才是网恋的“主流人群”。   
调查题2:在聊天过程中,如果他人请求视频聊天,你会?
  A.同意,互相看看长什么样没什么,而且看着对方的表情,聊天更生动;B.同意,反正我不是青蛙或恐龙,自信的我不怕视频;C.不同意,我的网聊原则是只聊天不视频;D.不同意,我就是因为孤僻自卑才上网找自信的,万一视频后对方不理我了,我的自尊心咋办啊;E.不同意,怕对方将我的视频照拍下来到处传播。  
 调查结果:中学生中,依次选择的人数为:20人,11人,45人,1人,23人;大学生中依次选择的人数为:30人,6人,50人,1人,13人;50名社会青年中,依次选择的人数为:15人,8人,20人,1人,6人。  
 调查题3:是否和网友见过面?  
 A.我已经见过几个网友了,感觉很好玩;B.碰到聊得来的,我很想见面,但又没机会,以后时机成熟一定见面;C.有啥好见的,我可不想见光死;D.有见面的必要吗?我鄙视;E.只见过一次,经历非常糟糕;F.从来都没有,我恐惧网友见面这件事。
  调查结果:中学生中,61名选了B,见聊得投机的网友是他们藏在心中的一件“青春心事”,但目前并没有积极实施的打算。选D的同学有30名,媒体对网友见面发生的恶性事件的报道,让他们有了防范意识;大学生选B和D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52%和26%;社会青年中,选A和D的比例最高,分别占26%和22%。
  调查题4:你对于网友见面的现象怎么看?
  A.网上认识的朋友根本没有必要见;B.如果在网上聊得很好,可以尝试见面;C.和网友见面可以结交新朋友,没什么不好;D.和陌生人见面太危险了,不赞成见面;E.见面时最好带“保镖”。
  调查结果:三个被调查人群中,选C的比率相当低,分别为:3人,2人,2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理性地认为,若条件允许且两人的确是很投缘,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见面,“缘分”不容错过。同时,“见面时带‘保镖’”也成为被调查者的主流选择。   
误读:大、中学生网恋成风。正解:社会青年才是网恋的主流群体。
  记者观点:所谓的中学生“网恋”,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学校风行的“交笔友”现象如出一辙,是萌动的青春期对于异性的一种“试探性情感初体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恋爱”,家长老师实在无须过分恐慌。只要家庭氛围温馨融洽,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是不屑于依赖网络上的情感慰藉的。而且,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已经不再新鲜的网络交友,青少年已经有了理智的认识和态度。
  网络游戏不是“妖魔鬼怪”
  关键词:网络游戏  
 调查题1:每次玩游戏占到上网时间的百分比大概是多少?  
 A.100%;B.50%-80%;C.20%-50%;D.20%以下  
 调查结果:43名中学生和52名大学生选择了D,21名中学生和19名大学生选择了B。游戏占上网时间的分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调查题2:你热衷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可以通过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尽情展示自我,并通过闯关获得成功感;B.游戏中的世界简单轻松,没有压力;C.游戏中将成功的过程大大缩小,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D.玩游戏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E.结识有共同志趣的新朋友  
 调查结果:三个群体的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选择了选项B。这个答案可能出乎社会大众和专家的意料。   误读:很多专家认为,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更多的是为了体验“成功”感,因为在游戏的世界里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付出努力就能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所以那些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认可的孩子会寻求网络游戏中的成功感,从而迷恋网络游戏。  
 正解:从实际的调查看,专家的评判似乎人为地介入了太多的“职场思维”,而忽视了游戏和青少年本身的“性质属性”。游戏是好玩的,青少年是爱玩的,两相结合,无非是寻求轻松的愉悦而已。   记者观点:网络游戏不是“吞噬”孩子灵魂的妖魔鬼怪,它和扑克、下棋等游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家长老师不宜过分妖魔化网络游戏,给孩子造成对网络游戏更多的神秘感。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被开发出来,“90后”的孩子们早已不像8年前网虫们一拥而上迷“星际大战”那样对网络游戏感冒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家长、老师积极地面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功能,才能有效地清除与孩子的对话障碍,通过良性沟通让孩子建立起对网络游戏与玩网络游戏的正确认识。  
 远离黄毒从家庭做起  
 关键词:浏览色情文字、图片、视频调查题1: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  
 调查结果:87名中学生明确表示没有,11名表示“偶尔碰到了,就看看”,2名表示刻意想看,有冲动情绪;大学生中,表示没浏览过黄色网站的有47名,32名是偶尔无聊时看看,21名是经常周期性地去看;50名社会青年中,经常看黄色信息的,有32人。
  调查题2:你浏览过哪方面不健康的内容?A.文字;B.图片;C.视频;D.语音;E.其他
  调查结果:图片的被选率较高。社会青年中浏览色情视频的有9人,浏览文字和图片的占多数。   误读:因为网上有黄毒,所以没有免疫力的中学生不应上网。  
 正解:纯洁之心对于黄毒有主观排斥感,绝大部分中学生有主动“避黄”意识。心智身体都趋成熟的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才会有意识地“涉黄”。  
 记者观点:据调查,绝大多数上网者不会选择在网吧浏览黄色信息。一是色情图片、网站等多带有病毒,网吧安装了防火墙予以了屏蔽,二是在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环境下,上网者多“不好意思”浏览不健康信息。  
 “涉黄”上网者多是家中有电脑者,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相对可以“为所欲为”。有电脑的家庭可将电脑摆放在客厅,让上网成为“眼皮下的娱乐”,可有效预防孩子浏览不健康信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精彩贴士  
 记者提醒:别说这些话  
 记者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他们最反感就上网问题听父母唠叨下面五句话:
  A:就知道上网,看你以后会有什么出息?   
(反驳:比尔·盖茨是咋出息的?)  
 B:网游有什么意思,有那闲工夫在家把书看一下不更好吗?   
(反驳:你周末不打麻将,把地板不停地拖一百遍试试?)   
C:你敢背着我见网友?你们这些小孩懂什么叫爱情呀!幼稚!   
(反驳:是的,小孩不懂,大人就懂,那你当初是怎么和我妈好上的?)
  D:就知道聊QQ,到论坛乱灌水,能当饭吃啊?   
(反驳:知道楼上张哥为啥36了还光棍一条吗?知道楼下李姐为啥总被花言巧语的男人玩弄感情吗?情商低啊!)  
 E:网上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就你那点自制力,能不被污染了?
  (反驳:否定孩子的能力,你顺带着就否定了自己的基因。请问:差的到底是谁呢?)  
 学生心声:网络小畅想   将来工作了,可以每天晚上上网和朋友聊一聊,说说一天的开心和不开心,这样的日子太美妙了。(倩
倩女17岁高二)  
 考上大学了,买台笔记本电脑,早上看新闻,晚上没事可以玩游戏和远方的父母、朋友聊天,可以省不少电话费。(芳芳女17岁高二)  
 我觉得网吧不应该限制未成年人上网,而更多的应该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在网上流传。网吧应该开设青少年专区,多多研制有利于我们的网游。(李明男16岁高一)  
 上课和写作业都能通过网络进行,那样我们在家里都可以考大学了。(晨晨女16岁高一)
  网吧上网的价格我们承受不了,网上的东西太乱了,要整齐和健康。(张哲男17岁高二)  
 希望爸妈不要过于限制我们上网,希望有更多的网站是为中学生开设的。(兰兰女18岁高二)   ■本报记者 程勇 实习记者 尚璟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21:1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网络生活回顾


  1997年春天,一公司让我在互联网上,为它寻找资料和联络业务,开始了我的网络生活。这以前,我连键盘都还没有按过一次。一切,从头学,而且是独自一人瞎摸索。公司信任我,叫我把电脑打印机搬回家去,在家上班,只用发现资料,随时打印交到办公室就行了,这就给我上网家务娱乐学习,四不误的提供了方便。
  那时侯,所谓的知识产权问题,尚未出世轰动,网络资料极其丰富,下载保存借用,非常及时方便,只要关键词用得准确,情报如江河水汩汩涌冒出屏幕。可以说那时侯:人们都是在以网络显摆自己的知识技术功力产品才思,而且真诚坦率,虽然很少动画音像,但是图文并茂成风,专利文献能达到90%以上的公开。当然,黄色网站会随时钻进自己的电脑,强占桌面,抹之不去,不足为奇。甚至一些严肃大网站,也设有所谓成年人版快,打出18岁以下莫入的警告,而让大人们去任意追索房事镜头,交个块而八角的,则放行音像空间。
  够用的基本操作日益熟练后,我开始转入寻找水彩画欣赏的乐趣,同时开始自己在家模仿鼓捣这种省钱的小玩意儿。许多非常好的画和画家,都是用网络,一边全部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图文并茂地记述自己跋山涉水的经历与写生时的心情与教人如何掌握自己的技巧。
  自版权问题吆喝大发了以后,别说产业界的资料关门要钱才能进入,连画家的画,也斤斤计较起来浏览学习的许入证。这,让我感到:人,越来越自私了;自己从别人那里敛集了一点东西,却又翻脸不让人家敛集自己的拼凑产品。
  网络漫游了一阵,新浪诞生了。一个偶然机会,打开它的文化栏目,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河南人为什么被人歧视?我作为河南人,非常激动地回了许多帖。因为我不仅讨厌说我们河南人坏话,而且讨厌人动不动说中国人劣根性的坏话。我不护短,但不愿听同胞自损自贬。穷与笨,脏与懒,胆小与混事,甚至偷摸拐骗与贪腐,这不是地域人群问题,是资源产业自然灾害和东西南北拼打政权践踏的结果,而且,有些人文丑态是普遍的现象。从而看到:人,只要自己富裕一点,懂得了一点,取得了一点成就,改善了一点自身条件,就忍不住要鄙视别人,讨厌别人,摆出一副文明高雅的样子和才干。
  去碧海银沙网站,大概是03-04年,在那里,认识许多人,相处很好,语言观点的歧义,都是本着说理态度用正常语言文字表达。没出现过网友间类似走狗叛国反党之类的攻忤。虽然发生过一些争执,在网友之间,还是能够本着来去自由,说话自由的态度。不料,因为一个同性恋网友的执着,和同时出现的对待房事的表达,我批评了过于严肃呆板的网管之类的人,于是,对我六次封闭改变的网名,最后到了,封闭了我的电脑登录,我不值当老跑到外边去寻找别人电脑写东西发表,这才来到红袖。这件事,我再次明白:现实与网络,是一样的。实里有虚,虚里有实。而我,愿意从二者,追寻一个实。自己先实,等待都实。实,要靠真情来维护。那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用互相真诚善意的实,来达到共存。至少,同层次的人,要互相真诚信任的实,来互相鼓舞。
  来红袖好几年了,一些人称我巴老,是看我年龄比他们大些,出于长幼之别;有些人出于情态相似,而走近了客气。难道我不知道这里还有比我更老的网友在写在看?虽然我不在一些互骂和开玩笑的帖子里说话,我还是挺关注有参考学习的价值的骂人话与懈松话里,寻找处世做人的道理与方法。
  前几天,为纪念512地震,写文与文刀和老烹,发生了争执。也是我应该认真回顾和小结一下的事情。
  和文刀的争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能不能预报;责备谁了没有;如何看待任耿。基本上是围绕与地震密切相关的科学的严肃性和责任感这个话题。我想,我俩都有所体会,分歧中有共同点,有保留点,最后趋于了谅解,也许文刀不屑于搭理我而不来留言了?因为我知道我也是很固执的一个人。所以,很多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对待科学的大众化,还是等待以后科学本身的发展,去现身说法吧。我这外行人,最好说话再严密一点才对。所以还要认真学习各种知识。
  与老烹的纠纷,与文刀的相同点在于:不能准确预报就先不要预报,和责难了地震局的专家;不同点主要在于:互相引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引申含义。
  老烹把自己想象的我的语言加在我的的语句里,是57年和文革时期,给人定罪的惯用手法:加进,分析,推理,认定,判刑。老烹加进的语言,引申的话,我回复里指明了是说我要把矛头指向党国家人民。这,算文刀所说的:不要太敏感。是的,经过过57年和文革的人,今天不用再敏感了。那么,我要问:在论坛,还要用那些拼音字母和同音字去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究竟是为什么?朋友们,躲在暗处的盯梢者,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会没有!可以毫不隐讳地告诉包括老烹在内的任何人:
  无论帝王当政,或者土匪恶霸当政,甚至冠冕堂皇号召为人民大众利益为先的政党当政,都是首先安排自己的亲人和同好以及无条件追随者的利益为先的。然后,匀出一些利益给为他们的目标及路途卖命者,再分一杯残羹给他可怜的人,最后,分出一点给可能造反的人。
  这里边,自然出现一个自由与民主的问题。表面允许自由民主,并鼓励所谓竞争,事实上,在权力控制下的竞争,从来就是起跑线不同,背景不同,资助不同;即使自由民主的空间下,有人有特殊能耐而可能上去分红,那么,不是用摸棱两可的法律压下去,就是千方百计拉入自己的团伙。
  对不对?
  以上,也是我不断从网络草根的不知情的网民那里得到的道听途说。而且这些现象,和美国当今的现实,完全相同。美国的现实,也是我从人家自己的网站得知的,而且明白的说:是从草根的话里,体味的。任何权力控制下的舆论,都经过加工筛选的。
  至于老烹最后说让我澄清他自己的留言,我想这次我谨慎一点,别再以聊天样子写字了。老烹在我文章的第20楼写道:‘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生活在虚报的地震恐惧中——地震真的无法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的准确概率……经常谎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害不亚于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每个从地震棚回到楼房睡觉的人都是怀着宁可被震死的心态开始的。’
  我用读文写体会的写法,来写了我的回复说老烹:‘要过个安宁日子,别打扰你’,就是一种善意的体会你的心情。谁也不愿意叫别人打扰自己的睡眠,所以公鸡报晓,有时很叫人讨厌。当然,抠文嚼字的会说:公鸡的叫,是真的天亮了;只有周扒皮才半夜鸡叫。是啊!除了惟恐天下不乱的人会造谣地震,而想把自己感觉与单方面研究的结果告诉人,也是半夜鸡叫?为什么人家美国日本,经常有半夜鸡叫的人出来献丑?是不是好心人为大家考虑的太献殷勤了吧!
  所以,借这个帖,向包括老烹在内的每个人说,即使我引用分析别人的语言文字不是引经据典那么认真尊重保护版权,可也没有引申到恶毒攻击的意思。这个,我相信大多数网友,是能够看明白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1:21:5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生活ABC
    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小学602班胡伊孩

    说起网络,我可是与它有着不解之缘哦!
    很小的时候,邻居家买了一台电脑,而且可以上网。因为不能与它亲密接触,我只能望梅止渴。那时的我,对电脑和网络是多么如饥似渴。
    后来,禁不住我的再三恳求,爸爸终于买了一台新电脑,说是送给读高中的姐姐用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一蹦三尺高,姐姐在外地读书,那电脑还不是我的“囊中之物”?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装好宽带开始,我的网络生活也悄然起步。
    我的网络之窗——QQ
    曾几何时,朋友、同学都有了自己的QQ,我也不甘落后,自己摸索着申请QQ的方法。我在网络方面还真有点天赋,QQ一下子就申请成功。当时,有个名叫“燕子爱屋”的人加了我。但对于我这个初登QQ的门外汉来说,当时连怎么聊天都一窍不通。没办法,慢慢学呗!一来二去,我也摸着了门道,我的好友开始慢慢增多。有一次,我将自己的周记打了出来,通过QQ发送给我的好友“芦苇”,请他帮助指点一下。“芦苇”和我在QQ里一聊就是半小时,大家谈得不亦乐乎。第二天,我通过QQ传送文件的做法在班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忘了告诉你,“芦苇”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呵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QQ,为我的网络生活打开了一扇交流之窗,我在这里不仅收获了友谊,而且打字速度也提高不少呢!
    我的网络老师——君子堂
    我是一个男生,但我却像女生一样爱看小说。于是,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老师——君子堂。每天,我都会在“君子堂”上驻足浏览半小时。这里的小说让我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每逢周末,我在“君子堂”一呆就是两三小时。老师说我的作文水平进步神速,我不由偷偷一笑,这可多亏了“君子堂”啊!现在,我还会在这个网站上创建帖子,舞文弄墨,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过一过我的文字瘾。
    君子堂,一个最好的网络写作老师,一个让梦想起飞的文学平台,我对你一“网”情深!
    我的网络趣事——远程协助
    记得有一次,我有一个同学由于太过好奇浏览了许多网站,结果电脑中了毒,速度超慢,打开网页就像蜗牛爬行,老半天不能动。听说我的网络本领高超,他经过漫长等待之后最终通过QQ和我联系上了。于是,我使尽我的十八般本领,给他来了一个“远程协助”。我看到了他的电脑屏幕,手忙脚乱地按动我的鼠标,药到病却未除,还害得他的电脑死机了!那时真是又好笑又好气,最后还是通过网络向电脑老师求助才算了事。
   
    现在,网络已成了我的“新家”。老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不想被网络网罗一切,我只想让网络尽我所用!我就像一条小鱼儿,在网络的海洋中不停地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我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鱼儿,我们一起游泳,一起探险,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当然,也会离开网络的海面一起吐泡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2:40 , Processed in 0.1245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