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5 18:2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白  描
1、我们工作的意义?
我们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一个写作者,当外界介绍、或者被学员尊为“著名作家”这样的称号时,我的内心是很惭愧、很不安的。我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当初我从国家外国专家局调来时,目的就是要“归队”,所以当时写了一篇《归队感言》,谈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那就是还是要写作,要当作家。可是十年多过去了,许多写作计划,都没有履行。在鲁院这个岗位上,我缺乏协调自己时间和身心的能力,一心不能二用。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一直认为,在鲁院全体工作人员中,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在所有工作岗位上,没有一线与二线之分,在所有工作环节中,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位同志的辛勤努力,都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都应得到认可,都应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回报。我一直努力让这种认识成为全院同志的共识。
这是我的真诚期望,也是我对大家的交代。
2、鲁院能给学员什么?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来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大家对陕西作家队伍刮目相看,因为陕西作家有一种突出的文化基因,发端于北宋的关中学派建立了一种很好的传统,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深深影响着陕西作家,也由此成就了陕西作家——他们的作品里有大境界。
  3、如何继续鲁院的辉煌?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上个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上个世纪80年代、新世纪高研班时期,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鲁十二”,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继续。刚刚结束的“鲁十二”,我们的工作又冲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那么这是不是顶点呢?我认为我们还可以继续创造辉煌。今年10月是鲁院建院60周年,届时我们会有庆典活动,可以预想,那一定是个令很多人激动不已的节日。但鲁院的辉煌不能光凭借类似这样的活动来推动,还是要靠教学。
    李冰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作协可以实实在在为作家做的事情,那就是:培训、维权和评奖等,李冰书记把培训放在首位。如何深化高研班教学效应,如何开辟新的文学教育和培训渠道,如何丰富提高培训的手段和方法,如何通过培训整合当下各方面作家队伍,把更多的写作者团结在社会主义文学的旗帜下,我们正在探索,也已经开始了新的实践,只有在这些方面走出路子,摸出方法,做出成绩,鲁院才会有更加远大、更加广阔、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鲁院办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容许我们犯错误,不容许我们有失误。我的感觉是每承担一项工作,每做一件事情,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危机时时都可能伴随,任何懈怠、漫不经心、疏忽大意,都会引来麻烦。如“鲁十一”的某报策反危机,“鲁十二”诸多的采访、发文章、排座次等看似琐碎的事情,处理不好,或者不到位,都会带来负面效应。
    4、鲁院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教职员工队伍?
    鲁院穿越60年的风尘岁月走到今天,一代一代教职员工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我们是站在前辈工作者夯就的基础上把鲁院的事业推向前进的,特别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是一些老鲁院人以可贵的坚守精神,撑住鲁院的大旗,走过了艰难的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前辈工作者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精神是一笔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遗产。
    新世纪以来鲁院在举办高研班等工作过程中,我们打了几场硬仗,如举办包括很多“80后”作家在内的青年作家班、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首届网络文学作家班,召开“80后”青年作家座谈会,进行“80后”青年作家状况调研、非会员作家状况调研等。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经历了这些硬仗,我们一方面取得了成果,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我们的工作人员与我们的事业一同在成长,在成熟。鲁院的人才结构不是单一结构,而是系统结构,要有各方面的专家,而在专门人才中,也要大家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要多能也愿意多劳、多能也可以多用的人才,要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这样一支人才队伍。鲁院将尽可能为人才成长、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鲁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出于学员当中,也应该出于我们老师当中。不是人才也不要紧,在鲁院,会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各得其所的位置,只要你愿意奉献,愿意工作。
    5、如何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
    我们的生存质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家庭生活质量,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状况,等等,都非常重要,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这就是所处职场的环境、氛围和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也就是心情。一天里你和家人能共处多长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单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你与同事所处的时间要比家人长得多。如果一个单位乌烟瘴气,你争我斗,彼此不容,你肯定不会有好心情,一天九个小时要在痛苦中煎熬,其它方面即使再好,你的生存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是一个风清气正的单位,彼此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关照,相互体恤,即使身上有点小毛病,也能相互包容,工作得到认可,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受人尊重,这才是有质量的生活。所以,在鲁院,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团结向上、融洽和谐、乐于奉献的环境氛围,在学员心目中,鲁院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在教职员工心目中,我希望鲁院不光是安身立命的职业场所,也同样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大家的物质待遇,在未来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为鲁院争取到最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大家争取到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8:27:20 | 只看该作者
风带着我们穿越时间
艾傈木诺
时间与风是有关系的,我们在青葱的初秋搭乘民族团结的和风来到北京,来到文学的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而今,风吹开了冬季茫茫白雪,吹来了新的一年,吹来了55个兄弟姐妹挥手泪别的归程。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凝望着鲁院这小小的院子,这个小院永远在我思想里闪耀着鲁迅先生伟大精神的光芒,永远是我心里最温暖的家园。
在鲁院学习的四个月里,我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个第一。第一次以德昂族的名字登上了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第一次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第一次穿越跨海大桥的雄姿;第一次让磁悬浮带着我飞越陆地;第一次领略泰山五岳之尊的高昂;第一次瞻仰孔府的博大;第一次感受江南的妩媚;这太多的第一次在我心底触击,碰撞,发出闪光的火花。我来自西南边陲,从小生长在那里,虽然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从来不敢想千里之外的绍兴黄藤酒,西湖杨柳,不敢想百草园、兰亭、沈园、咸亨酒店这些诗人向往的地方会留下我走过的痕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没有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阔。这样的感触在地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55个同学中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我们有相同的第一次。在鲁院,我有了第一次战战兢兢的上台表演,第一次手脚发凉的诗歌朗诵,第一次结结巴巴的发言,这些第一次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第一次都是我勇敢迈开的步伐。
做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写作者,我感谢生在中国,因为我是幸福的。用父亲的话来说,我是生在了一个好国度,好时代,能走出深山读书、工作、写诗,并得到祖国的关爱和扶持。在鲁院我们学习到丰厚的知识,感受到文化和文学的气息,倾听到来自55个不同民族的声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沉甸甸的喜悦,沉甸甸的离愁。鲁院更像一个家,有时时牵挂着我们的作协领导,和蔼可亲的老师,真挚友爱的同学们,还有那些每天给我们做可口饭菜的厨房师傅,每天为我们清扫房间的服务员,他们像我的长辈、兄弟姐妹给过我最真诚的关心和帮助,点点滴滴都铭刻在心里。在这特殊的四个月里,我还经历了一次疼痛的第一,10月3日我的父亲过世了,得到消息时我正和同学们在去长城的路上,随行的白院长和温老师像慈祥的长辈安慰着我,及时送我赶去机场,我忘不了同学们陪我一起流泪一起揪心的疼,忘不了班长一路护送我去机场,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一个个担忧、宽慰、鼓励的短信和留言,忘不了梦薇轻轻的拥抱,忘不了萨黛特含泪的眼睛,是鲁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教我学会了坚强。
通过在鲁院的学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知识,树立更明确的写作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鲁院,热爱抒写。我愿意用一生的热爱来抒写祖国大好河山和这个美好时代。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出发。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探索和发现,用干净和有力的文字表达出对时代、社会、生活的认知,表达出对审美的判断、对未来的思考。回到家乡后我会勤奋写作,关注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团结和寻找更多的少小民族写作者。
在扑溯迷离的商品经济浪潮中,鲁院依然闪耀着纯净的精神浪花,依然是我们文学的一片圣土。看着院子里落尽叶的梧桐寂寂的,从大门伸延进来的小路寂寂的,一楼大厅里静默的文学先辈寂寂的,这就是文学写作者应具有和固守的寂寞。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写作,在每一个位置上活好自已,学会帮助,给予,感激就是精彩地喊出自已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的奉献。
风带着我们穿越时间,带来四季,给我们成长,成熟,历练。也给我们记忆,鲁院是我们记忆中最美的片断,温暖人生。
离别之际,55颗心热血奔腾,怀揣感恩。55颗心永远记得我们是鲁院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1:43 , Processed in 0.1217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