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马小平老师身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5 19:2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马小平老师身上
唐建新


    我没有见过马小平老师。
    昨天得知马老师已经于春节前离开了人世,心中仍然掠过一丝悲痛。
    紧接着,我急忙上网查阅马老师的信息,得知马老师是一位很受学生敬重的老师,也很影响了青年教师的骨干老师。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一些细节不断加深着印象:
    马与我是同龄人,曾经到农场锻炼。赴山西省昔阳县学习大寨后还带回了改天换地的锄头一把。恢复高考后考上了湖南师大中文系,在老家教中学10年,1992年受改革开放影响到东莞中学教书10年,2003年到深圳中学教书。2006年查出患了癌症,仍然坚持编写《中学生人文教育读本》。
    2005年,我曾经非常吃惊地看到过南山区教育局局务会议任命马小平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的文件,以及兼任南山区初中语文教研员的文件。时任南山区教育局局长的人是马老师湖南师大的校友,人事关系虽然没有考进来调进来,任命仍然是富有特区特色地进行了,可以想见马老师与局长的关系以及马老师在局长心目中的影响及地位。但是,马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到南山来工作。
    曾经听人说过马老师在深圳中学收到王铮校长的重视,专门为马设置了人文教育办公室,开设了人文教育校本课程。
    由锄头到《读本》可以得知,马小平老师是一位极富教育理想教育激情的教师,是深受革命浪漫主义影响的有追求又身体力行的实践主义者。在教育不断目中无人,不断被时代的浮躁化被功利化的膨化的过程中,能够苦苦坚守自己心中的一方圣地,能够不断以自己的生命感悟以自己的阅读深化去塑造和影响着身边的学生以及青年教师,能够在自己理想的人生旅途上以血饲轩辕,马小平老师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大背景中的幸运者。
    然而,马老师又是不幸的,背着太沉太沉的重任,孤独的郁郁前行。当今社会当下时代,多元文化普世价值,已经日渐浸透在我们四周,语文学科也不仅是靠人文教育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学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仍然在呼唤着回归事物的本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马小平老师,一路走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7:49:4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曾鸣 2012-02-09 来源:南方周末

“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

喜欢思考,喜欢阅读,是马小平留给同事们的最深的印象。 (资料图片/图)

马小平是个好老师吗?
深圳中学学生李舒扬记得一个细节:家长会结束以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老师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去到办公室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泣不成声,非常难过。”
2012年1月16日,名不见经传,却又引起各种争论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带着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离开了这个世界。
“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马小平生前曾多次谈到他的教育理念。不知者大概要谓其危言耸听;知者,如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则谓马小平为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家”的人。
教育灾难与灾难教育
马小平的理想,源自英国教育学家汤因比的“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汤因比认为,人类面临着“破坏自然环境”与“战争冲突”这两项灾难,而教育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汤因比的教育理念与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具体工作,却又隔得很远。
“马老师其实一直都很孤独。马老师的格局超过一个中学老师的格局,他其实很难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实现出来。应试和人文的冲突一直存在,这对学生是很现实的选择,对他来说也是种挣扎。”王翔,马小平曾经的学生,他认为马老师最可贵的是,他具有远远超出他“身份”的视野和格局。
“很可惜的是,学生当中很多人的眼中还是只有应试教育,很多人也不是很重视他的人文课程。所以我感到很遗憾,对马老师不起。”胡正,马小平生前的学生,深圳中学毕业生,“等到马老师病重,真的离开我们的讲台了,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老师是这么重要,这么有价值。我觉得这真是我们一生的遗憾,我们将用我们一生的时间来弥补。”
马小平和汤因比因灾难教育而邂逅,与其自幼的经历有关。1953年,马小平出生在湖南湘潭。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伴随他长大的是一连串灾难。
教育灾难是其中之一。1968年,15岁的马小平初中毕业,接下来的十年,他没有读高中、读大学,而是去了浏阳的茶山林场种树。当时他未满16岁,本不符合上山下乡的标准,但想得到组织认可的他拼命争取,终于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7年,马小平作为湘潭地区的27名典型之一,去参观大寨,还带回一把锄头。那时他诚恳地相信其中的意义,并展现了“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性格。他还成为了林场的团总支书记。
高考恢复,1978年,马小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不用费太大的劲,他就意识到自己在过去十年所失去的。这让他多年以后不仅懊恼,甚至恐惧。2000年时他撰文回忆道:“说到青春被耽误的十年,我内心有一种发狂的冲动:谁说失去的十年是可以补回来的?一个人害了十年大病,他能从何处找补回来?一个人饥饿了十年岁月,他的健康怎能保持常态?”
在大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成了马小平的偶像,他迷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与理念。在上世纪5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即提出“和谐全面发展”、“要思考,不要死背”、“走进大自然”、“没有‘差生’概念”的口号。这些都被马小平奉为圭臬。而帕夫雷什中学则更是他心中的圣地,他常说,这一辈子,只要能到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去教书就值了。
1982年,马小平29岁,他回到家乡的湘潭十中,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怎么成为一个好老师”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要多读书——“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
马小平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还组织青年教师一同阅读。4年后当他调任湘潭市一中的时候,藏书已有六千余本,而他向新东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在湘潭的十年,是马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1988年,他写下了《关于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哲学思考》,提出“把语文教学提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关于语文教育,马小平认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事关人格养成、公民责任以及智慧与情感。
邓白洋是湘潭一中1986级320班的学生,马小平的语文教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马老师会用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教完三年的课程,初三一整年都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
邓白洋感慨,“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
“同学们,我把课堂还给你们了”
1992年,马小平开始教育生涯的第二个十年,他来到了东莞中学。这是马小平思想系统化的时期。他开始尝试“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
2002年,马小平来到了深圳中学。在这里,高一、高二通常不会涉猎应试技巧,马小平过了更为如鱼得水的两年。
马小平的原则是:教育不是折磨,不是遥不可及的幸福,而是当下的幸福。在来到深圳中学的第一节课上,他就宣布,“同学们,我把课堂还给你们了。”学生们回忆,他讲到忘我时,常常连课本都不会去摸一下,而是依靠自己大量的知识储备发挥,和学生们互动,带动学生们跑进思考的草原;甚至,他会让学生们合上书本,在课堂上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朗诵。
他不仅成为学生的老师,还成为老师们的老师,王赫、薛安康、王东文等老师表示他们经常收到马小平送来的各种书籍和电影,经常被拉着进行受益匪浅的长聊。
“我一想起马老师就记起他每次见到我的时候,就远远地对我招手,然后轻轻地说:来来来。然后马老师就从他肩上取下他永远斜背的背包,一条腿支起来,把包放在腿上,然后就从里面翻出一张碟来问我:哎,这个你有吗?”回忆起马小平,王赫开始哽咽,“我现在一想起马老师来就记得他低头找光碟的样子。”
马小平唯一没有打动的是病魔。在过去的20年间,他坚持大量阅读和思考,常年睡眠不足,高强度的工作终于反噬了他的健康。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胶质瘤,位于脑部。
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他要在最后的时间里留下些什么?马小平又一次想到了“与灾难赛跑的教育”,怎样才能塑造能跑赢灾难的一代新人?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答案,而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他回答道:“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医生发现,病人马小平从不过问自己的病情,而是整天在病床上捣鼓笔记本电脑和扫描仪——马小平从逾千册藏书中挑选了一百三十篇文章,按类别分成《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重要》、《公民的诞生》等16个篇章,合编成《人文素养读本》。文章的作者有罗素、爱因斯坦、龙应台、王小波、贺卫方……
出院后,马小平坚持重返岗位,并向学校建议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此后,《人文素养读本》内部刊印两万本,而马小平因该课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受欢迎老师,直至2009年癌症复发再次住院。
有一天,阳光很好,深圳中学学生向婧看见马小平老师站在教学楼下,茫然四顾,半天不动。原来,马小平因为脑部的胶质瘤,连去教学楼的路都不记得了。
2012年1月18日,马小平的追悼会在深圳中学举行。一切仿佛一个普通的教学日。在马小平30年教师生涯结束的这一刻,他的学生和同事纷纷俯拾昔日时光,在悼词、挽联中追寻马小平过去的点点滴滴。马小平在生前既不引人注目,其讣告也仅仅惊动有限的几所中学。他唯一得到的特殊待遇,是追悼会开得仿佛教育研讨会一般。几乎每一位致悼词的人都谈到了教育,谈到了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和诗歌小说的种种细节,对于这个生前将生活和工作缠绕得如此紧密的人来说,这便是归宿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7:51:03 | 只看该作者




送马老师远行
深圳中学郭慧清于2012118
来源: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纪念馆http://www.fenfenyu.com/Memorial_Static/6810/Article/4.html   
送马老师远行 (1)(郭慧清)
    郭慧清于2012年1月18日
马老师:
    知道你今天启程,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寻找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你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和你的学生都来为你送行。
    你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追求,一路播种教育大爱!
    你说过:1000年后, 人群中也许没有了**, 没有了法官, 没有了市长,没有了售货员……但那时一定还会有教师.
    你还说过:2000年后, 地球村里也许没有了银行,没有了股市,没有了商场,没有了海关……但那时一定还会有学校.
    你说过,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一位中学同学,大学时代的好朋友,一起迷恋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而感动,常常为自己的感动而感动。从那时候起,你就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一辈子,只要能到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去教书就值了。你一直在寻找,在等待,在准备。因为你渴望在像帕夫雷什中学这样的学校,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成长。
    你从湘潭到东莞,从东莞到深圳,一直在寻找。我们不知你内心寻找的感觉,但你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帕夫雷什中学的样子。你使我们感受到,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所面对的是生命与心灵, 我们要做并努力去做好的是使每一个生命精彩, 使每一个心灵快乐幸福!
    你喊出“课比天大”,让人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教师。
    你说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大厦,而是有没有大师,让每一个从事育人的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校。
    你经常与人说起:“与其考虑给后人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不如考虑为世界留下一些怎样的人”,让人们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在你的课堂上,固有的文字、符号还原成了生命,学生的灵魂受到来自人类文明的洗礼。
    在你到过的校园里,溢满人文气息,你通过自己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让许多学生学会了用生命去阅读。


  我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20103月,我从美国亚特兰大带回一张有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自家窗前写作《飘》的情景明信片送给你,你在连睁眼都没有力气的情况下让我明白了作者与她的作品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你在东莞时装满书的书屋,以及至今还躺在深圳中学数学实验室里的许多来自那书屋里的书。我想,这些都是你智慧的源泉,是你思想的土地,是你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教师的话语。

  我们许多人都忘不了这样的情景:你背着一个大挎包走在校园里,见到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你都会打开挎包拿出亲自刻制的CDDVD,挑选你认为合适或者对方需要的“蝶”给对方。很多时候,这一幕会发生在食堂。每当此时,就让大家内心温暖,精神食粮格外芬芳。现在想起来,你不仅通过这种形式在播种文明,更在告诉你身边的人们,我们只有首先成为一群互相关爱、相互传递人类智慧与美好的人,我们才可能成为真正育人的人,才可能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成为幸福与快乐的人。

  马老师,在你要去远方的时候,你却不忘“课比天大”,你还在抚摸我们的事业,沐浴我们的心灵。
  马老师,你把声音留在了课堂,把身影留在了校园,把笑容留在了凤凰树里……
  马老师,你就要去远方了。
  我们相信,在你要去的那个地方,就算寒冷,那里也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变得温暖,因为,你就是照耀别人的太阳。
  我们知道,在你要去的那个地方,就算没有帕夫雷什中学,那里也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出现这样的学校,因为,你就是去建设帕夫雷什中学这种学校的人。

老师:
在你我的生命里
有一块魂牵梦系的土地
只因你我在这里相遇
这土地才如此深情
如此美丽
即使时间飞逝
行走千万里
每当凤凰花开的时候
我们一定在这里
等你
  马老师,一路走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3:20 , Processed in 0.1262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