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教科书之京剧唱词文本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9:5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进入教科书之京剧唱词文本点评(一)
文/子虚

  2008-03-02


    有心网友,以《进入教科书的京剧唱词》为题,发文。内含15篇。不知是否全貌,特此转贴公布于下。共计京剧选段15篇,其中传统京剧选段5篇,占三分之一;革命现代京剧选段10篇,占三分之二。
    首先表个态:我对于如此京剧进入基础教育教科书,绝对持否定态度。因为,从中,根本看不出中国教育能够“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半点积极因子。不过,也就不展开了。因为,一段日子以来,各类媒体多有讨论,真知灼见,锋芒毕现。咱就不凑热闹了。只是,无论谈什么宏大的“主义”,还是得从面对具体“问题”开始。
    再说,现在已经是2008年,遑论徽班进京,即便“文革”,业已作古40余年。一些同仁,京剧无知,样板戏无谓。没准,还以为,这种课既“传统”又“革命”,开开无妨。想起胡适先生的谆谆教诲,又看到有心网友整理的唱词,便想操起本行,拿来瞧瞧,说说。于是,开写这篇“唱词点评”。


    1.一年级 《报灯名》――京剧《打龙袍》选段

    唱词选段:
    灯官好,灯官妙。听我把灯名报一报: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羊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谷丰收灯,六国封相灯,七财子禄灯,八仙过海灯,九子十成灯,十面埋伏灯,这个灯,那个灯,灯官我一时报不清……往后瞧又一层,吕布戏貂蝉,大闹凤仪亭。瞧罢了一篇又一篇,昭君打马和北番。

    剧情简介:
    宋代,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历数当年宫闱秘事。此妇即是真宗之妃,是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后还朝。李后要责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

    子虚点评:
    A.整个剧目,无非专制皇权之下的天方夜谭。去年,网络上出现一句妙语――手淫强身,意淫强国。我看,整个《打龙袍》无非就一“意淫强国”的典范。至于此类“意淫”能否强国,那,用不着论证。
    B.宫闱秘事曝光戏。估计,应该能够极大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好奇心或云偷窥欲,至于其中别的意义,我看,寥寥。在包拯和道德和良心的帮助下,又出演了一幕朝为“盲丐妇”暮登“天子堂”的大团圆好戏。以我读史的经验看来,更经典的,当是李世民杀光兄弟、要挟老爸的血腥。
    C.千年以来,中国历史的真相一直被统治者有意歪曲,这不只是一个“传播学”的问题。“戏说”之风,并非二月河之流的新发明,实在历史悠久。戏说之下,社会公众始终维持着对“人性化专制”的一丝幻想,从而,便没有了彻底改变中国的心理可能。至于行动,那就更不可能啦!
    D.文本背景中的皇帝,具有一下特质:其一,孝子。符合“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其二,亲情。只要说出“亲妈”的去向,立马能够超越现实利益格局。其三,守法。当然,这里的法,已然属于“私法”,而非“公法”。就此,已经不容易了。要知道,中国人民对专制者的要求是很低的,历来很低。一句话归结――纯属扯淡!
    E.关于“灯名”。像子虚这样在文字与文化中浸泡多年的老手,尚且无法全然破解上述十个灯名的奥妙。譬如苏秦的所谓“六国封相”,譬如韩信的所谓“十面埋伏”,谁跟谁呀!不知道我们被迫“学唱”的孩子们,又该如何面对?对他们音乐老师这方面的能耐,子虚依然有理由持保留态度。下去,唯一的结局就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唱啊唱,唱了半天还不知唱什么。是否,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有一批不知所云的人才!
    F.关于具体灯名。整个一堆莫明其妙的大杂烩,说垃圾也不过分。这些没有联系与逻辑的东西进入小孩大脑,除了引发更大的混乱,我看不出还有其它什么好处。叫我说,还不如学唱猜拳令来的好玩――一心敬你、兄弟两个好、三星高照、四喜丸子、五魁手、六六大顺、七只麻雀、八匹马、九(酒)是好九(酒)、全来到哇!
    G.关于一个女人。唱词文本中还提到两个女人――貂禅与昭君。貂禅为谁?《三国演义》中被流氓们藏于后帐的战利品是也,政治家们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是也。读到最后,只知道美貌如花,连个姓氏都没能留下。当然,作为一朵“插在牛粪上的鲜花”,世人只知道牛粪为谁,有多臭,即可。至于鲜花,其价值,主要由牛粪的“臭度”决定,不需要存在任何“主体意识”的。呵呵!
    H.关于另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有幸留下了完整的姓名――王昭君。但还是一只“政治工具”,没什么大出息。中国人诠释历史,历来“国家本位”,昭君出塞,为大汉王朝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不菲的贡献,于是,应该被爱戴。至于,作为“一个女人”的幸福,从来每人在乎。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更属中国故事视野之外的事儿。同样关注过昭君命运,20世纪的大师曹禺,其曾经高企的智商,为何下降到比千年前的王安石还低八度,一个并不好玩的问题。

    教育部啊教育部,敬爱的国家教育部,在中国教育不得不“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今天,你们隆重推出这样一堆垃圾给我们的孩子,想干什么呀,你们!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9:54:07 | 只看该作者
进入教科书之京剧唱词文本点评(二)


     2.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



        唱词选段:
    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剧情简介:
    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我地下党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遭日寇杀害,李玉和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将密电码送上山,游击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

    子虚点评:
    A.借用网友言论:每一部“革命样板戏”的诞生,无不充满了血腥的阶级斗争;每一部灿烂的灯光下演出的“革命样板戏”,无不血迹累累。叫我说,那个语境里,“阶级斗争”仅仅名号而已,“权力斗争”才是其最准确的诠释。
    B.再借用网友言论:那些深受样板戏熏陶的人,要重温旧梦,并把样板戏当成一生珍爱,这是他的自由。正如一个饥饿的人把野菜、窝窝头当成美味,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不能在如今肠肥脑满之际,因为自己要“怀旧”,就强令全中国所有孩子都赶来嚼野菜、啃窝窝头。这是不人道的“艺术暴力”,他没有权利来任意主宰现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与艺术追求。
    C.所谓“文化大革命”,实则“大革文化命”,人类历史与人类文化史上的闹剧丑剧惨剧是也!即使执政党,也已明文宣示“彻底否定”之。红都女皇亲自玉成的这些个所谓京剧艺术,本来就是权力斗争的工具,而与艺术无缘。令人费解的是,国家教育部今天把它给捣腾出来,意欲何为?
    D.抗日战争,作为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神圣抗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有资格进入教材――包括,成为艺术题材进入教材。问题是,教材所呈现的抗日战争,无非八路军、新四军与游击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来讳莫如深,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给孩子们的印象,国民党天生就是卖国的。这不是事实。即使共产党的抗战,由于林彪,平型关大捷便不能提了。由于彭德怀,百团大战被抹煞了。样板戏所诠释的历史,最客气的说法,也只是“残缺的历史”。这种历史观的流播,除了亵渎历史,培养愚民,还能如何?
    E.《红灯记》的故事原型中,并非“三姓一家”。后来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革命性”,才“编”成这样的。这种与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相违背的“高大全”形象,是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也不会引发受众真正的共鸣。至于“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等等生活场景,在“后现代”的当今,只会让孩子们目瞪口呆不知所云。维系家庭的最正当理由并不是血亲关系,这点上,所有恩爱夫妻都有资格证明。是什么呢?应该是爱,才对。而唱词中那位名叫李玉和的“父亲”,却不能数出“女儿”铁梅的可爱来。听下去,不过挺“有用”而已。“提篮小卖拾煤渣”倒也就算了,连“担水劈柴”这样并不适合女孩子干的活儿都落在身上,不知李玉和先生自己干嘛去了!只能解释为“干革命”去了,嘿嘿!
    F.“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之类,典型的文革语言。直到1970年代,上小学的我还听到过诸如“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之类顺口溜。这大约就是臭名昭著的“血统论”,遇罗克曾为之丢了性命的。当然,所谓革命者经常面有德色,“看出身,不惟出身论”嘛!问题是,稍微了解一点文革史的中国人,都会明白,这两句唱词背后的血泪斑斑。还有,这种语言的背后,潜藏着“中国式类比”的思维毒瘤。世界上毫无可比性的事物,就这样胡乱拿来扯在一起。当然,这毛病算得历史悠久了,不展开。
    G.文革时候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绝对有共鸣。起码,当时的绝大部分农民几乎赤贫。后来,从王朔小说姜文电影里,看到“大院子弟”阳光灿烂的日子。才知道,即便当时,“越穷越光荣”也并非普适原则。现在的中国,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公共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众只有受穷的份儿。为生计故,很多农民家庭成了“空壳”,孩子们不得不“早当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我想,那些孩子们唱到这里的时候,断然不会感到任何的自豪和幸福。当代语境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说,显然违背《联合国儿童公约》,不知有什么好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6:52 , Processed in 0.1691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