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5 16: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阅读教学中若干流行新招的解析之一
朱华贤

经常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语文课堂像时装展览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会儿流行这种款式,一会儿流行那种衣料。流行之源头,往往一些著名教师在大型公开课上某一招式的亮相,青年教师们听了看了,立即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用不着多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了。一些大腕级名师的公开课,前期准备一般是不会叫“备课”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开发”,仿佛就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他们每年都会开发一、二节课,但每节课往往会打磨出一个足以让青年教师们眼睛一亮、甚至惊叹不已的新招术。名师引领时尚,一些青年教师紧随其后;名师不断开发,青年教师呢,趋之若鹜。在跟踪过程中,有的教师是照搬照抄,有的教师会创造性运用,有的可能在邯郸学步,但不管怎么样,都当作时尚流行起来了。最近,小学语文教学中又有一些什么新的流行招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在此,笔者试以辩证的角度,想列举最火爆的若干招,一一作些陈述与剖析。
[新招陈述]
在上一篇新的课文之时,教师先往往由一番导入,然后出示课文标题。接下来,就抛出此招: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此问一出,立即会有一些学生举起手来。如果这节课上的是《草船借箭》,那么,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概是这样一些:为什么要借箭?箭借来干什么?谁向谁借箭?怎样去借?借到了吗?为什么要用草船?当然,有些问题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想到的。学生在提问时,教师会在板书的题目旁打上一个个问号。学生提问后,教师往往会这样处理: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认真地阅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等学生课文读完,教师又会问: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哪几个已经能够解决了?
[理性审视]
采用这一招术,所教学的通常是记叙性课文,有故事,有人物,题目通常也是陈述性的。这一招术的积极意义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A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此招并不难,一般学生都能问出几个来?你问我问,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果是借班上公开课,一开头的气氛非常重要。开头大家积极提问,能大大增强师生双方上好课的信心。B有利于猜想能力的培养。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这是一种无羁绊的猜想。它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发挥自己的想象,推测文章所写的内容。能提出的问题越多,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C有利于培养作文过程中的审题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根据题目来写,这就需要对题目进行认真审视,否则就可能偏离。根据课文题目提问,实际上是一种反向审题。因为文章总是围绕题目写的,问题提得对不对,就是审题严不严。D有利于提高阅读课文的效果。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阅读课文,这种带着问题的阅读,效果肯定比无目的阅读要好得多。当然,此点从另一角度说,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但是,这一招术也可能出现消极的一面,主要有:A由假性提问而逐渐形成假性学习。有些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自己真的不明白,而是为了配合教师而故意问问的。不少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已经阅读过课文,对文中的大致情节已经有所了解。学习应该实事求是,应当有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懂装懂不行,故意装作不懂也不行。假性提问一多,免不了变成假性学习。B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一种没有思维含量的程式化提问。这种见题而问,一开始,是需要动一动脑筋的,但几次下来,就会形成一种提问模式,看到任何一个记叙性的题目,都可以套用:谁?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没有思维强度的提问了,这还会有什么意义呢?C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容易窄化阅读的意义。阅读应当是开放和自由的,只有这种阅读,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就会被问题所捆绑,以寻找答案为己任,这样的阅读,其功能被大大窄化了,再也不会去想其他问题了。
[处置意见]
1.减少该问的频次,不要每学一篇新课,出示题目后都这么问。
2.课文已经要求学生预习的,就不要用此招。否则,就会出现大量明知故问的浅层次问题。
3.提出该问后,不能只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浅层次问题上,而是要逐渐引导学生问出深度来,比如对《草船借箭》,可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借,总是要还的,这里要还吗?为什么不用骗而用一个借?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6:58:36 | 只看该作者
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情景?
——阅读教学中若干流行新招的解析之三
朱华贤

[新招陈述]
用这一招之前,往往走过了这样几步:已经揭示了课题,已经解决了生字新词,已经通读了全文。此招意味着进入另一个主体环节,是品读的开始。此问提出后,用不着等待多久,肯定会有学生举手响应。此时,教师就会让学生来说,学生说哪一个情景,教师就顺着学生所说的来品读。比如教《最后一头战象》,第一个学生说的是“告别村寨”的情景,教师就会要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再要这个学生说说为什么最感动,然后要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是不是感动。此情景品读完后,教师就转入下一步,问其他学生:你最感动的是哪个情景?第二个学生就会说另一个,比如说“见到象鞍”,教师就会要大家品读这个,然后再问第三个学生:你最感动的是哪一个情景?第三个可能会说“重返战场”,再问第四个学生,这个学生就可能会说“自挖墓穴”这一情景,直到所有的情景都说到为止。
[理性审视]
采用这一招术的,所教的通常是情感性比较强烈的,是由若干个情节组合而成的课文,其篇幅也相对长些。采用此招的积极意义有:A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招的出发点,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并让他们自己来优先表达对文本的认识。它不是由教师的感受来牵引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彰显。B能迅速进入文本的核心内容。感受最深的、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学生肯定为优先说到,这就能保证用足够的时间把核心内容品读到位。C可避免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品读。此招便于省略一些细小的情节分析,也能掌控课堂时间,当行则行,当停则停,时间安排相对灵活。
此招术的消极一面同样是明显的:A容易出现虚假的“最感动”、“最深刻”。第一个学生说的“最”也许是真的,因为情景的不可重复性,第二个必须另说,这就意味着不一定是真的了,第三、第四就更难说了。最后变成全部都是最感动,必定意味着虚假存在其中。B跳跃性过大而影响逻辑性和完整性。第一个学生所说的“最”可能是第一个情景,第二个学生可能说的是最后一个,第三个学生说的又可能是中间一个,跳来跳去,就必定影响情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对内容的正确把握。C主导性容易缺位而影响到理解的深刻。这是根据学生说一个情景来品读一个,教师是跟在学生之后的,教师的主导性稍不留意就被忽视。每篇文章,其内部都有清晰的思路在,品析时,应当遵从其思路,把握其文脉。如果教师的主导缺位,就有可能无法正确理解文本的思路和文脉。
[处置意见]
1.先梳理全部情景后,再提出该问。比如《最后一头战象》,让学生先明白它有这样四个主要情景:看到象鞍、告别村寨、重返战场、自挖墓穴,然后再讨论你最感动的其中之一。主要情景品读后,要引导学生概括和小结。
2.要说出最感动的具体理由,不能毫无依据随口说。理由是检验真假的试金石,说不出理由就意味着虚假。
3.要根据感情基调进行朗读训练。感动的情感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悲壮,有的是凄凉,有的可能是激动,学生说最感动的某一情景后,要求用相应的基调进行朗读。
4.要根据文本特征有选择采用。要明白不是所有情感性的文章都适宜用此招的,情景相对单一的的文本就不适宜此招。
5.教师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此招生成性较大,运用时,要求教师自身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5 16:31 , Processed in 0.1260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