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阅读教学中若干流行新招的解析之一
朱华贤
经常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语文课堂像时装展览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会儿流行这种款式,一会儿流行那种衣料。流行之源头,往往一些著名教师在大型公开课上某一招式的亮相,青年教师们听了看了,立即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用不着多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了。一些大腕级名师的公开课,前期准备一般是不会叫“备课”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开发”,仿佛就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他们每年都会开发一、二节课,但每节课往往会打磨出一个足以让青年教师们眼睛一亮、甚至惊叹不已的新招术。名师引领时尚,一些青年教师紧随其后;名师不断开发,青年教师呢,趋之若鹜。在跟踪过程中,有的教师是照搬照抄,有的教师会创造性运用,有的可能在邯郸学步,但不管怎么样,都当作时尚流行起来了。最近,小学语文教学中又有一些什么新的流行招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在此,笔者试以辩证的角度,想列举最火爆的若干招,一一作些陈述与剖析。
[新招陈述]
在上一篇新的课文之时,教师先往往由一番导入,然后出示课文标题。接下来,就抛出此招: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此问一出,立即会有一些学生举起手来。如果这节课上的是《草船借箭》,那么,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概是这样一些:为什么要借箭?箭借来干什么?谁向谁借箭?怎样去借?借到了吗?为什么要用草船?当然,有些问题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想到的。学生在提问时,教师会在板书的题目旁打上一个个问号。学生提问后,教师往往会这样处理: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认真地阅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等学生课文读完,教师又会问: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哪几个已经能够解决了?
[理性审视]
采用这一招术,所教学的通常是记叙性课文,有故事,有人物,题目通常也是陈述性的。这一招术的积极意义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A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此招并不难,一般学生都能问出几个来?你问我问,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果是借班上公开课,一开头的气氛非常重要。开头大家积极提问,能大大增强师生双方上好课的信心。B有利于猜想能力的培养。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这是一种无羁绊的猜想。它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发挥自己的想象,推测文章所写的内容。能提出的问题越多,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C有利于培养作文过程中的审题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根据题目来写,这就需要对题目进行认真审视,否则就可能偏离。根据课文题目提问,实际上是一种反向审题。因为文章总是围绕题目写的,问题提得对不对,就是审题严不严。D有利于提高阅读课文的效果。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阅读课文,这种带着问题的阅读,效果肯定比无目的阅读要好得多。当然,此点从另一角度说,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但是,这一招术也可能出现消极的一面,主要有:A由假性提问而逐渐形成假性学习。有些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自己真的不明白,而是为了配合教师而故意问问的。不少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已经阅读过课文,对文中的大致情节已经有所了解。学习应该实事求是,应当有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懂装懂不行,故意装作不懂也不行。假性提问一多,免不了变成假性学习。B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一种没有思维含量的程式化提问。这种见题而问,一开始,是需要动一动脑筋的,但几次下来,就会形成一种提问模式,看到任何一个记叙性的题目,都可以套用:谁?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没有思维强度的提问了,这还会有什么意义呢?C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容易窄化阅读的意义。阅读应当是开放和自由的,只有这种阅读,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就会被问题所捆绑,以寻找答案为己任,这样的阅读,其功能被大大窄化了,再也不会去想其他问题了。
[处置意见]
1.减少该问的频次,不要每学一篇新课,出示题目后都这么问。
2.课文已经要求学生预习的,就不要用此招。否则,就会出现大量明知故问的浅层次问题。
3.提出该问后,不能只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浅层次问题上,而是要逐渐引导学生问出深度来,比如对《草船借箭》,可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借,总是要还的,这里要还吗?为什么不用骗而用一个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