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一点作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0 03: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一点作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文章作者:特级教师 张赛琴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7-8C 
(一)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的形态“以阅读为中心”,两周一次的作文课穿插在阅读教学中间,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课程缺乏独立性,写作的内容标准不够明晰,深浅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够契合,教学作文有一定困难。

    以小学《语文》中“秋天”为题材的教学内容为例:

    《语文》第三册:秋天到了,请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再写下来。

    《语文》第五册: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请你走出校园,到公园里去,到田野里去,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语文》第七册:请留心你周围的菊花,或参观当地的菊展,在感受菊花的美丽的同时,注意观察它们的颜色,它们的花型、花瓣。有的菊花有很别致的名字,看了它们的名字,再看菊花,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

    《语文》第九册:组织一次秋游,到野外去,到山上去,到植物园去,到公园去,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活动中,还可以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把他们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

    从以上作文教学内容看出:学生年龄越小,观察的范围大,写作内容空;学生年龄越大,观察范围小,写作难度倒是小了!或许,编者的指导思想是让低年级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于是就不规定具体明确的写作内容。殊不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定是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较好的写作能力才可能做到,低年级学生怎么可能做到呢?

    如果把上述四个写作内容倒过来,组成一个由近(秋游)及远(观察大自然),由此(景物具象)及彼(遐思),先简单(一片树叶)后丰富(秋天景色)的作文内容体系,是不是有助于达到作文教学标准?
    由于作文缺乏教材和内容标准,作文就无“纲”可依,无“目”可循,教学也就失去了依据,谁都可以出题目,谁都可以教作文,命题不清,内容不实,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成了虚无的责任,以至于读了十多年的作文,到头来还是话说不好,文写不通。

    因此,作文教学应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教材内容得自成体系,作文教学才可循规蹈矩。而建立作文课程体系需要依从两个指向。

    (1)理论指向:教学,是运用学生的已知去认识未知的过程。《课标》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周围事物”,应该是学生常见、可见、能见的事物,总体上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运用已有经验去观察这些“周围事物”,并获得丰富的见闻和感受,积累起写作素材。

    (2)目标指向:为便于教学,作文教学可把生活中的“周围事物”大致划分为人物、活动、写景、状物四类题材,并相应制订每类题材的总目标乃至细化到每一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每类题材的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一致的时候,作文的教学成效才有保证。

    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教授,带领研究作文课堂教学,尝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四类题材为四个列项编写教材,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纵贯小学六个年级,总课程为250课,比较好地解决了作文教什么的问题。在此,且摘录低、中、高三个年段的状物类文章(部分)为例加以说明。(见下表)
    以上的作文课程内容是从众多的“周围事物”中被典型化的实例,是学生“差不多知道”却“不很清楚”事物;内容的排序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的目标也逐步递升。确保完成《课标》提出的作文教学任务。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3:24:20 | 只看该作者

(二)

    长期的命题作文教学,教师基本上在围绕题目教作文,学生几乎没有接受实过从生活中摄取习作素材的训练,因此作文“写什么”成为教学一大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思想,从命题角度拓开了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也进一步地凸现了训练摄取习作素材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生活中摄取习作素材的过程,就是仔细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过程。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能不能把观察生活的情景创设成类似“游戏”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几乎是像“玩”一样地在其中学会摄取到写作素材呢?

    请看一个实例:

    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作文课,写《学校的操场》。教学内容之一是观察和写作操场的大小,在教学中,教学中设置了这样几段“情景”:

    1.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拨,分别在操场两端站正。教师问:“操场对面离我们多远?”学生回答不清楚。于是,教师请出一个男生,请他大声呼喊操场对面队伍中某学生姓名。尽管这位男生用力呼喊,对面的同学根本就听不清,表现无动于衷。一旁同学们看着着急,纷纷说:“老师,别喊啦,操场太大,距离很远,他听不到……”

    2.接着,教师招手示意对面那位同学跑过来,当他气喘吁吁地上言不接下语跑到老师面前问,“老师……有什么事?……”,老师却转过话头问同学们:“大家估计他跑了多少米?”。同学们猜测不停,却谁也说不准。

    3.于是,教师请全体同学迈开双腿,高高兴兴地从操场一端走到另一段,一边走一边数步数。此后又以步数乘以自己的步幅,便得到操场大约长度。

    4.回到教室,教师做简单提示,同学们立即进入写作。在文章里,他们都记录了刚刚发生的两个具体事例和测量步距的长度,自然地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的方法描写了操场的宽大特征。

    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导演了一幕“观察操场”的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又“喊”又“听”又“跑”又“量”,具体观察和感受了操场的大小,并且通过步测计算,得到操场的大致面积。相信这一次的观察经验,能为今后写作类似的作文能奠定基础。

    作文是对习作素材的再加工。学生要写好作文,有关的审题、选材、层次、细节的辅导训练也是必要的。而如何展开作文理论教学,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笼统地向学生提一些“主题明确、层次清楚,详略得当、内容具体”之类的概念式要求,教师尽量不做作文理论概念的“传声筒”,因为概念不易理解也难以操作。要尽可能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演绎成具体的教学情景或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感性理解“主题、层次、重点”等等概念,进而掌握一点作文理论,并内化为作文能力。

    举个例子吧: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中有一课《记一次家务劳动》。此课的教学目标是“把劳动过程写具体。”我们在备课中确定:抓准,抓实、抓细劳动过程中的动作细节,就能把“劳动过程”写具体。请看《剥大算》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一:简要描写大蒜头。
    (1)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大蒜头,并观察。
    (2)学生写作:大蒜的形状像什么?蒜瓣儿有趣吗?像什么?

    片段二:具体描写剥大蒜的劳动过程:
    (1)剥大蒜前,教师问:“我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剥开手中的大蒜?请想出表示这些动作的词语。”(学生回答:剥、撕、刮、掰……并把这些动词写到黑板上。)
    (2)教师示范剥大蒜,每剥一步,就请全体同学说出相应的动词:“剥、撕……”等,使黑板上的动词在具体的情景里得到证实,学生情绪很兴奋。随着剥大蒜的过程深入,学生还发现老师有新的动作:“咬、捏……”
    (3)发给学生每人一颗大蒜,要求学生每剥一步,就说出相应的动词。如果有新的动词,也可以到黑板上书写。于是有学生写下:“摔、敲、磕……”
    (4)请两个学生一边示范一边口述剥大蒜的过程。教师一旁点评,表扬学生运用“先、接着、紧接着、后来、最后……”关联词语使劳动过程连贯通畅,又表扬学生准确运用了很多动词描述剥大蒜的过程。

    事实上,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发一颗大蒜头,学生的观察焦点和兴趣就都集中到“大蒜头”上,为避免学生在作文中大写特写这颗大蒜头,教师立即控制观察时间“只看大蒜头的形状和蒜瓣的组成”,还规定“只能用3分钟时间,用八十多个字描写大蒜头。”这些要求明显要求学生要“略写大蒜”。

    而第二教学片段,展示“剥大蒜头的劳动过程”由4个层次组成:一想,会用到哪些动词,并写下来;二看,观察老师剥蒜的动作,印证和发现剥蒜的全部动作;三剥,亲身体验剥蒜的动作,记忆和运用准确的动词描述过程;四评,规范剥蒜写作要求,用通顺流利的语言具体描述这个劳动过程。随后,老师要求学生:“至少用四小节,具体地记叙和描写剥蒜过程。写作字数不少于300字。”

    在此的“略”和“详”,是用规定字数的方法来加以控制的,为达到要求,学生们或是简写,把废话和不重要的内容删去,或是加入必要的心理描写,把作文内容铺开去详写。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剪裁”。

    此外其他一些写作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创设类似上述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比如。通过向学生“演示”生活的阶段性,理解作文的层次性;又如:“定格”夸张的神情、动作、情景,以设计出多种“细节”,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改革现有的作文教学方法,确实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而最重要的似乎也就两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摄取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方法。核心的指导思想是,要让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所观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6 23:57 , Processed in 0.0728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