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名桐乡学子的西部支教行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0 09: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名桐乡学子的
西部支教行动



  ■文/黄 薇 摄/余耿学
  ● 谨以此文献给我国第26个教师节!
  他砂乡在哪里?对大多数桐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它位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是湖南省西北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
  余耿学,1988年出生于我市高桥镇三村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目前就读于宁波大学。今年暑期,他在他砂小学支教了半个月。为了那里那些从没有一本课外书的孩子们,他还决意要筹措物资在那里建一个图书馆。
  一个图书馆
  ★★ 当听说那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时,他很震惊。于是,他四处发动募捐活动,并决意要给他们建一个图书馆。
  余耿学目前就读于宁波大学,是一名大二学生。一次偶然,他在网上看到了几张照片。“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衣服,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看了让人心酸。”余耿学说,发帖人名叫李娟,是他砂小学的一名教师。
  正是这几张照片,开始了余耿学与他砂小学的缘分。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了李娟。当他听说那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时,他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要给他们建一个图书馆。
  2010年3月,余耿学几乎跑遍了宁波所有的小学。“由于我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所以很多小学对我不信任,态度比较冷淡。同意捐助的学校只有两家——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小学和江东区李惠利小学。”余耿学说。   
  3月26日上午,在余耿学的不断倡议下,育才小学举行了一场针对湘西他砂小学的募捐活动。800多本书、100多个书包、200多个文具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字经》、《故事大王》……看着这一本本课外书,余耿学激动万分。
  余耿学所在的宁波大学获知他的义举后,也组织了募捐活动。大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练习本、衣物等。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获知此事后,也纷纷将自家闲置的一些图书、衣服等物件捐赠出来。短短数日,他募集到了1000多本课外书。
  书有了,但巨额的运费又让余耿学犯了难。于是,他又发动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全体师生捐赠爱心邮费,终于把这1000多斤书籍顺利运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他砂小学。据说,这些图书平均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因此都建起了“图书角”。
  有了这些成功的经验,余耿学对在那里建一个图书馆信心倍增。下学期,他将继续发
  动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为他砂小学捐书捐款。他砂小学校长承诺,书籍达到一定的数量,他就把学校里最好的屋子腾出来,作为图书馆用。
  除了捐书外,“六一”儿童节前夕,余耿学又在学校和其他高校网站上发帖,发动大伙儿为他砂小学的学生寄去儿童节礼物。在他的带动下,宁波大学许多师生参与其中,还有1000多名网友响应。那次活动,他砂小学每个孩子平均收到了三四件礼物。
  慢慢地,余耿学的活动传开了,从一个学院传到另一个学院,再从宁波大学传到周边的宁波工程学院,甚至还传到了南京的一些高校。他砂小学这个地方在余耿学心里变得越来越熟悉与亲切。但是余耿学一直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有一天去那里看看孩子和老师。
  一次支教行动
  ★★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组织了一支支教队,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希望。
  “我不想一个人战斗。”余耿学将他砂小学的图片做成视频发到网站上,以便引起更多人士对西部的关注。他还创建了“浙江大学生支持贫困地区”的QQ群,为暑期他砂小学的支教计划打下基础。
  组织个支教队,暑期自费支教去!余耿学通过网络发起后,有100多名大学生报名。最后,确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树人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的13名学生前往。这其中,还有一名学子也是桐乡人,名叫金亚娟,是浙江树人大学大三学生。
  余耿学的行动得到了宁波大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提供的1000元钱全部用于购买药品,制作统一服装、横幅、队旗,以及购买支教的教学用具上。”余耿学说,之后所有的路费、餐费等,14名大学生都自行负担。
  8月3日晚上,余耿学一行从杭州火车南站上车出发,8月4日晚到达湖南吉首站。8月5日,乘坐汽车颠簸在山路上,终于在当天晚上8时多到达了他砂乡。“车子在山边开着,每到了转弯处就感觉要掉下去一般,谁也不敢开玩笑,更不敢睡觉。”余耿学说。
  早就知道山里苦,但那里的景象还是超出了支教队员们的想像。那是一个穷困的山村,人们以种庄稼为生,住的是木头房,出行就靠两条腿。学校有一幢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房子,作为教师们的宿舍,还有一幢几年前由镇政府出资建造的房子,是教学楼和食堂。教室里,窗户破了无人修理,没有电扇,没有讲台,桌椅都是木制的,由于年代久远,桌面上都是一个个小坑,没法写字……
  孩子们原本已经放暑假,但得知来了小老
  刚到他砂小学那几天,支教队员们并不知道学校有个惯例:老师们每天下午要把孩子安全送回家。直到有一天,他们远远地看到,三四个孩子后面跟着副校长。
  于是,此后每天下午3时放学后,他们也轮番送学生回家。有些村,护送孩子来回至少要花上四五个小时。金亚娟说,山路其实就是碎石路,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时而要爬高,时而要从1米高的小坡上跳下来……大伙儿的运动鞋鞋底都被磨得很薄了。
  有次送三姐妹回家,是余耿学最难忘的“护送经历”。他送的这3个孩子,分别是7岁、8岁、10岁,是留守儿童,平常由奶奶照顾。她们家距离学校很远,起初还有大路可走,后来路没了,得抓着树枝攀爬,还要沿着田地七绕八拐……等余耿学送她们回家后,天已经很黑了。“她们家是很老式的房子,全家只靠一只灯泡照明,灯泡随着电线挂下来,偶尔会被风吹得摇摆起来。”。
  要回学校了,老奶奶不放心余耿学一个人返回,又让年仅7岁和8岁的两个孙女送他回去。“我问她俩怕吗?她们摇头。”可是,当路上突然跳出一只癞蛤蟆时,两个孩子吓得惊叫起来,连手电筒也掉在了地上。“这时我才知道,她们嘴上说不怕,其实心里是无比害怕的。”余耿学说。走到大路上,他让两个孩子赶紧回家。
  支教回来时,余耿学写下了题为《最难忘的路程》的文章,对当地的孩子和人们,除了同情之外,还有感恩,更有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悟。

  一段难忘的路程
  ★★ 半个月的支教日子,除了对当地的孩子和人们给予同情外,他们懂得了感恩,更有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悟。
  师,许多孩子又回到学校。“孩子们非常积极,一下子来了110人,我们开了2个班,还是不够,经常有3个孩子合坐在两个位置上。”余耿学回忆道,孩子们的英语成绩很差。听说去年有个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来校教了半年后走了,英语课就一直由非专业的教师在代。“四五年级的孩子连拼音也认不全。”负责教语文的金亚娟说。
  山里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余耿学在一次上课时特意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山的那边有什么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牛”、“庄稼”、“有人在洗衣服”……没有人回答山的那边有高楼,有汽车。生活之闭塞可想而知。
  山里这些孩子特别不自信。为此,支教队员们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励志小故事,然后到操场上去做一些素质拓展,并让孩子们每天早上起来对着大山大喊:相信未来!走出大山!
  一份学生名单
  ★★ 大山里的许多孩子其实很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握着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余耿学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8月19日晚,是支教队员们在他砂小学的最后一晚。那天,副校长单独把余耿学叫到了办公室,神情显得尤为凝重。“小余,我们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年轻教师留不住,就靠我们几个老教师在这里守着。”副校长语重心长地说,许多孩子其实很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困所迫,一般念到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去了,有的甚至连小学都不毕业,只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
  半个月的支教生活,副校长说的话,余耿学岂有不知?他深深知道,村里有点钱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镇上去念书,剩下的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我知道,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他哽咽地说。
  说着,副校长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纸。“小余,这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几个孩子,你们想想办法,让他们能多念一点书就多念一点……”余耿学接过那张名单,上面写着学生的姓名、性别以及贫困原因。他们中,有孩子的亲人生病住不起医院,有孩子的父母亲不幸去世,有孩子的亲人因残疾而失去劳动能力……
  手握这份名单,余耿学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着手为这些孩子寻找帮扶对象。”他说,“宁可慢一点,严格一点,也不能马虎。”他希望,助学者不仅能给孩子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要能和结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精神交流。“或许,一句话、一个想法就改变了孩子的一生,那是最大的财富。”
  要走的时候,没让孩子们来送。一个女孩子得知后哭着找到他们,拉着他们的衣服说:“老师,把我也带走吧。”后来,所有的孩子们都来了,他们齐声喊:“相信未来!走出大山!”
  此情此景,更让余耿学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尽最大可能,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
  一个西部“教育计划”
  ★★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新时代的师范生,更应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耿学说,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为学校筹建图书馆。
  比如,为优秀学生寻找帮扶对象。
  比如,发动社会人士为学校孩子捐资捐物。
  还有,就是发动更多大学生,到西部支教。在他砂小学支教的半个月里,余耿学还做了一件事。原来,他砂乡所在的龙山县,还有许多贫困的乡村。当支教队员到达他砂乡时,邻村的团结小学校长就邀请余耿学等人到那里也去考察,并且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到了才知道,团结小学的条件比他砂小学还要差,教室连门都没有。”余耿学说。那次前往团结小学,他在当地教师的陪同下,走了一天山路,收集了大量贫困生资料。
  余耿学说,明年暑假,他要多组织几支支教队伍,到他砂小学,到团结小学,到更多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西部的那些孩子们。”
  这个年仅23岁的年轻人,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为人所不知。他出生于高桥镇三村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为了做好他的西部“教育计划”,他要靠打工筹些资金来弥补援助经费紧张的问题;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了在学习之余实施他的计划,不得不辞去学校学生会的工作。
  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新时代的师范生,更应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师范人”可以没有钱,但不能忘记奉献;“师范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丢掉师范精神;“师范人”可以不做老师,但不能忘记教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9:24:2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8 04:36 , Processed in 0.1201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