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脚下援疆歌——记肃宁一中西部支教教师杨子元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发布时期: 2012-04-24
“子元,在新疆那边注意身体,别太累了,家里一切都好,别惦记着……”
每天晚上,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支教的杨子元,总会和在老家肃宁县的妻子解玉梅相约在网络上。相隔万里的这对夫妻,通过网络彼此鼓励并倾诉相思之情。
今年51岁的杨子元是肃宁县一中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英语教师,去年2月底,他作为援疆教师来到万里之外的祖国大西北,成为新疆轮台县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南麓,杨子元舍小家而成就大家,在普通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将知识传递给祖国大西北的孩子们。2011年,杨子元被轮台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支教教师”称号。
虽有生病的儿子,但教师的使命感,让他毅然选择了援疆
杨子元从小就羡慕教师这个职业,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大专毕业后在肃宁县一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至今已30年。爱人解玉梅也是一名教师,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终生是两人结婚时的誓言。为此,两人特别选择了在1985年9月10日——我国第一个教师节结婚。
30年来,杨子元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先后将袁蕴超、刘静楠等一批优秀学生送入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杨子元的言传身教下,这些学生志存高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杨子元平静的教书育人生活,在2010年泛起了“涟漪”,那年11月,学校要挑选优秀老师去新疆支教,教学经验丰富、性格宽厚的杨子元成为学校首选。
新疆对于杨子元来说陌生而遥远,他从没想过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但是他想,此次符合报名条件的三名教师,一人年纪较大,身体也不好,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照料;而另一人是家中的独子,年事已高的双亲离不开他;只有自己没有父母的牵挂,身体年纪也都合适。
当他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报名的时候,他又想到了因病痛折磨而消瘦的儿子,他的儿子三个月前刚考上邯郸一所大学,但开学没多久,就因病做了手术,一直在家休养。
想到这些,杨子元又犹豫了。
一头是爱子心切,一头是报国心切。他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多年没有独自散步的他,连着两三天都一个人默默地在路上徘徊,一番思想斗争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教师的使命感让他甘愿为建设祖国西部竭尽全力。
“老杨,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啥?”得知杨子元报名去新疆,亲戚朋友都不理解,连儿子也怕他吃不消。“我不去,别人也得去,相比其他人,我是最适合的。”杨子元淡淡地解释,又半开玩笑地对儿子说:“你和你姐都在外地上大学,我去新疆也相当于上大学呀。”
2011年2月27日,杨子元洒泪挥别家人,随其他援疆干部踏上了援疆征程。
充实的新疆支教工作,他把轮台当做第二故乡
“来新疆两个月后,我已经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而且我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轮台这片土地,并把轮台当做第二故乡……”这是杨子元个人日记中的一则内容。
刚开始支教的时候,杨子元发现,虽然他教高二年级,但是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不爱学习。为了言传身教,杨子元学起了维吾尔语,向维吾尔族老师、学生甚至路人、小商贩学习。一段时间后,杨子元已经能用维吾尔语和周围人进行简单交流,“我在这里不仅是老师,还是学生,我要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我能学会维吾尔语,他们一定也能学会英语,学好各门功课。”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杨子元还在课下用汉语、英语、维吾尔语和学生们唱歌,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学到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轮台县支教的沧州教师中,杨子元是年纪最大的,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还肩负着培养当地年轻教师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学校有什么活动,教学组里有什么活动,杨子元都积极参加,带头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及请销假制度,从没给学生耽误过一节课。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搞好民族团结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里,杨子元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帮助老师和学生。维吾尔族老师热汗古丽的丈夫在沧州学习,不习惯沧州的饮食,想在“五一”前给丈夫送点自己做的食品。杨子元四处打听,听说一位沧州老乡要回沧州办事,就和他说起此事,于是,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热汗古丽老师亲手制作的美食很快被带到了万里之外的丈夫那里。
有一次,杨子元发现考试后雪克来提江和玉素甫江两名维吾尔族学生因学校演出没取上名次,心情不好,又由于买了演出服装而没钱吃晚饭。得知此事后,他请他们俩吃了一顿,同时安慰、劝导、鼓励他们,两位学生因此非常感激和信任杨子元,重新振作起精神。
在新疆的一年,杨子元入乡随俗,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生活中,和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成为好朋友,他所在的小区里,维吾尔族朋友的孩子有不懂的题,都会找他来求教,杨子元都是热心解答;去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各单位、小区都举办歌咏比赛,听说他喜欢唱歌,几位维吾尔族群众诚恳地邀请他加入,杨子元欣然接受,和当地群众一边弹着吉他,一边用维吾尔语唱着歌;前几天,他还应邀参加了一位维吾尔族朋友的婚礼。杨子元兴奋地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精彩的维族婚礼,他将终生难忘。
“说句心里话,谁又不想家?”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南麓,踏着先辈的足迹我们援疆。就像那戈壁的红柳,就像那沙漠的胡杨……常惦念亲友的叮咛,常梦见妻儿的脸庞。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百炼成钢,我们共创新的辉煌……”
千难万难放下亲情最难,爱好音乐的杨子元到新疆后,最喜欢唱的就是这首经过自己改编的《援疆之歌》。“每当唱到‘常梦见妻儿的脸庞’一句时,我都会泪流满面。说句心里话,谁又不想家。”他说。
来到新疆,杨子元学会了上网聊天。他说,打电话费用高,还是网上语音比较方便、实惠。每天晚上,他会按时和妻子儿女在网上聊天;每次跟家里通话,他都讲起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家人放心,可妻子和儿子却很少细说家里的情况,每次只说“都好”。“其实我知道,他们是不想让我分心,让我安心在新疆工作。”杨子元说。
杨子元还有一个女儿,去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靠自己的能力应聘到了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肃宁一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得知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后继有人时,杨子元非常开心。今年,女儿本可以上半年完婚,可为了等暑假放假归来的父亲,硬是把婚期拖到8月份。“家人这么顾全我,感动的同时难免还有几分愧疚。”杨子元说。
杨子元说,自己年龄大了,感触也多了,年轻的时候也只是想让孩子们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了轮台县,我感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更大了,一心想着把这里的孩子们教好,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对我的培养,回报新疆各族人民对我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