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不堪承受之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8 00:2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不堪承受之重

——“语文课文批判”话题谈


特约主持:赵俊辉(湖北)

热点展示

  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该书对目前使用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爱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母亲形象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北京晨报报道,课题组还花费了大量精力对一些文本的事实进行考证,发现《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是虚构的。又比如,课文《乌鸦反哺》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但生物学已经证明,乌鸦没有这种习性。近日,作家叶开也在博客上炮轰上海语文课本恶意篡改和剽窃王安忆、巴金、安徒生等名家作品,而且多数“改编”后的作品并未署名。
                             (资料来源:人民网2010年10月25日)

话题播报

  曾经,我们读着它成长;
  曾经,我们伴着它欢笑;
  曾经,我们因为它而流泪;
  曾经,我们因为它而骄傲;
  曾经,我们从中吮吸营养;
  曾经,我们从中寻找思想。
  这就是让一代又一代人奉为经典的语文教材。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课文时,却发现它的完美让我们失去了真实与快乐。面对语文课文的批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呢?请加入我们的谈论中来吧!


异曲放送

  赵老师: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话虽如此,但我们还是一直坚信:书上的不会有错。对于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更是深信不疑。如今,有人用大量的事实佐证“语文课文的祸害比三聚氰胺还厉害”,“语文课文就如一副毒药”。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正方:瑕不掩瑜,经典依旧经典 


  袁梦:说到课文,我还清楚地记得,《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特别感人,一读就想流泪,好像自己也去送总理;《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很敬佩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品德。这些课文伴随着我成长,我可从来没有想过,课文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我相信,我喜欢,呵呵。
  曾凡森:好的书籍就是丰富的营养品,可以滋养心灵。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犹如璀璨的星星,指引着我们前行;一篇篇美文佳句犹如悠扬美妙的歌曲,让我们陶醉其中。真实不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曾子荆:我认为,咱们的语文课本还是蛮规范蛮经典的。想一想,学习语文,不就是认识字词,明白做人的道理吗?而语文课本就是通过阅读让我们养成美好的品德。现在使用的教材篇篇都离不开教育与成长,我觉得这样很好。当然了,错误什么的是难免的,谁都不能保证一点错误不犯。但是相比较来说,经典依旧经典。


【灵犀一点】
  以上学生主要结合学习语文的切身体会来告诉读者“经典依旧经典”,依旧给我们输送着知识的阳光与道德的养分。上述三条观点真实细腻,且有具体的课文实例,说服力很强,在写作运用上,可以相互补充,即谈感受的补充课文实例,有课文实例的增添学习的感受,这样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文章自然出众。


反方:堪比毒药,胜过三聚氰胺


  毛韦红:听到我们的课文作假,我很震惊。还以为,课文中就一定是真实的,可是还是“被”作假了:爱迪生在中国语文教材里“被救妈妈”;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在中国语文教材里“被植入樱桃树”;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强调父爱的伟大,硬是拼凑出一个父亲38小时徒手刨挖14个孩子的情节——14个孩子38小时后被“超人父亲”亲手挖出,个个葫芦娃般毫发未损精神抖擞,这个完美的童话结局足以让人疯掉……我认为,我们的课文可以不经典,可以不天真,甚至可以不快乐,但不能不实事求是。
  刘可欣:我想起了牛奶事件,“三鹿”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让无数的儿童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如今,我们的课本添加了许多虚假的理想化的成分,不正如“三聚氰胺”吗?在营养品中添加毒药,实在是让人心痛。我们需要真实的内容,我们渴望真实。
  王灵灵:一直以为,教材承载的“道”太宏大,太高尚,太沉重了,只怕我们承受不起。还记得我们读一二年级的时候,大字不识几个,就要教育我们发扬小红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才是课文的方向。


【灵犀一点】
  在对某一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鲜明地表达出来,不能模棱两可,就如上面的三则发言一样,清晰直观强烈地向读者传递出了语文课文“堪比毒药,胜过三聚氰胺”的愤慨之情。


专家:冷静思考,学会取其精华


  张基广(特级教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批判教材意义不大,因为把课文当“圣经”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已经跳出教材,选更多好文章来教了。像《陈毅探母》《乌鸦反哺》这些课文,自有其文学性,并不一定非要确有其事吧?《小蝌蚪找妈妈》是科普经典,它要谈的重点不是母子之间的互相寻找。如果这些课文都拿来批判,那么批判者是不是想做秀,就很值得怀疑。
  王财贵(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最高级的教材是“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第二级是“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第三级是唐诗、宋词、古文;第四级是《三字经》等;最低级、最没有用的就是中小学语文课本。语文课本是用完就要丢掉的,是垃圾。现在的语文教育不是开发潜能,而是让孩子没了聪明头脑。要为孩子一生谋划,父母与教师就不要问孩子要不要读经典,而是毫不犹豫地让他读经典。不选择经典,就有可能选择低俗。


【灵犀一点】
  以上素材均为专家的观点,相比较学生的想法而言,更具有权威性与导向性。在写作中,可以以专家的观点为切入点,或赞同或反对地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可以体现出个性的思想。

  赵老师:在讨论结束之余,我想补充一下,教材选文有严格要求,有时候的确难以面面俱到。要符合语言规范,要具有一定审美性,内容覆盖面要广,做到这几点已经不容易,有些问题无法苛求。我们在学习中,就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课文成为我们心灵中永恒的一缕阳光,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鼓舞着我们前行。讨论到此结束,谢谢。


资料链接

  陈毅元帅的母亲生病了,他赶回故乡探望。陈毅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母亲拉家常。母亲说:“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课文并不复杂,显然是想通过陈毅探母这件事,体现孩子对母亲的孝道,以及母子之间浓厚的亲情,让小学生懂得尊重长辈的道理。这一回,“热爱吹毛求疵”的郭老师亲自动手,找了好几个版本的陈毅传记。第一天,他在笔记本里写道:《陈毅传》未发现“探母”记录。第二天,他又写下:《陈毅年谱》未发现“探母”记录。第三天,他还是一无所获。
  他不甘心,于是自己考证。陈毅生于1901年,那么“五十多岁”时的探母事件,应发生在1951至1960年间。按《陈毅年谱》记载,陈毅曾于1959年11月2日回到故乡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看望了幺叔、幺婶、侄儿等亲属,却独独缺了“母亲”。并且,在各类媒体对陈毅儿子陈昊苏、侄儿陈德立、侄女陈德琦的详尽采访中,也从未提到有关“陈毅探母”的蛛丝马迹。
  不过,他也发现,《陈毅年谱》中1963年2月下旬出现了空白。那么,即便陈毅探母真的发生在了这一时段,那至少也是在他60多岁的时候,而并非“五十多岁”。
  “为了增强说服力,教科书在名人身上编派事实,虚构情节,大有无所不用其极的架势!”这是“化验报告”里列出的第一项病症。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9月29日报道《教师呼吁删除小学语文教科书内虚假故事》一文)

  (小学语文教材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是一个相对隐秘的区域,不太引人注意。我也是怀着疑问,翻查了女儿三年级和四年级两年的四本教材,一篇一篇地去阅读、对比、分析,这才发现,这些教材里的课文很多都极其糟糕,充满了赤裸裸的说教和假大空的情感。绝大多数课文都不署作者名字,大多数还遭到了低劣的窜改乃至篡改。
  女儿的教材里有一篇《扬州茶馆》,脚注写明“本文作者朱自清”。实际上,这篇课文是从朱自清的《说扬州》里节选的。这个脚注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课文应该这样规范注释:本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说扬州》,选入时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后加。
  教材编写者不仅剽窃别人的文章,不署名地归为己有,还随意窜改名家作品,使这些作品变成了掺假的伪劣产品。小孩子很单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认认真真学习的语文课,竟然大部分都是剽窃来的伪劣产品,而少数的几篇名家名作,又遭到了手法低劣的严重的窜改。我感到触目惊心。三聚氰胺毒牛奶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而这些,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揭露出来,普通人都是懵懂无知的。喝惯三聚氰胺牛奶的人,还觉得这种牛奶口感好呢。脑子里塞满了垃圾课文的人,也会误以为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无趣。
     (选自《叶开:强烈控诉“三聚氰胺版课文”》,原文载于2010年10月17日《羊城晚报》)

补充新闻


                     网曝课本“鲁迅大撤退”
  有媒体报道称,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资料来源:《扬子晚报》2010年9月9日)
网友观点:


  很多网友认为,删除大量经典作品无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利。一位叫做“阴谋小集团”的网友为鲁迅“叫屈”:“为什么鲁迅先生被踢掉这么多好的文章,从小他的文章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现在突然来了大转弯,真的是对学生好吗?”
  一位叫“末小瓶”的网友愤愤地表示:“为什么《药》会被踢出来?当年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难道说如今再提人血馒头已经过时?还是不敢让祖国的花朵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一位叫“官窑没人”的网友说:“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删除了不少佳作。” 
  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本来老六”说:“那么多年课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丧呢,哪怕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

  
作家观点:


  作家“十年砍柴”直言不讳地说,“删减鲁迅文章没什么大惊小怪。”他认为:从古到今,汉语写作几千年,出现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不能太过于偏重一个人,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以前的课本中鲁迅文章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大了,小说、杂文、散文等很多。他当然很伟大,但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风格的。比如沈从文,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那为什么不把其他人的文章也收进来呢?鲁迅的文章,让人读到冷峻、硬骨头精神、以及理性等等,是一种选择;为什么不去选择沈从文文笔的那种美,感受那种乡土的美感?为什么不去选择梁实秋的那种平实?还有郁达夫那样的才气?
  再好的补品不能当饭吃,再有营养的东西也不能总吃一样,饮食讲究全面搭配,素菜、荤菜各种蛋白质都要搭配。选择的作家多一点,保持课本的多样性,不要去掉一两篇文章就大惊小怪,那是很正常的。

媒体关注

  “阿Q走了,
    阿Q精神永远留下了”
  网上热议的删除作品中,网友们最为关注的便是鲁迅的《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记者发现,已经有13.5万多条微博在讨论“鲁迅大撤退”现象。“说说你的看法”,财经网在微博上发起的这项调查,在短短2小时内就被150多位网友转发,收到170多条评论。凤凰网也在其网站的互动专区进行了调查,“你同意中学语文课本删除鲁迅文章吗?”仅仅几天时间内,有12300多位网友参与,其中70.5%的网友投了反对票,同意删除的只占29.5%。
  “鲁迅先生的文章撤出中学课本实在有些可惜。”网友“隆子88”认为,“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值得后辈永远去学习。”对于《阿Q正传》这篇文章,网友们纷纷表示“缅怀”:“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其实‘阿Q’还是可以保留的,最起码教给人一种生活态度”、“‘阿Q’被踢出去了,阿Q精神却永远地留下了”。
  《背影》“消失”, “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太滑稽!”
朱自清的《背影》是网友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因为此前有媒体报道,是因为专家认为,文中朱自清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路,爬上月台,有可能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是一种“违法行为”。
  网友们对这一理由几乎“一边倒”地反对。“‘父亲横穿轨道,违反交通规则’,这个理由太滑稽,‘砖家’还能再脑残一点吗?”“为人子者,恐怕不会不知一个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翻栅栏去给临行的儿子买橘子的重点不在于‘违反交通规则’,而是那种儿时觉得不堪其烦,长大后却为之魂牵梦绕的父亲最质朴的爱。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不理性的,那我确实百思不得其解,很难苟同。”
  记者发现,针对此事,新浪网最近搞了一项调查,共有8687位参加。关于“《背影》该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吗?”90.1%的网友认为“没必要”。

材以致用


                     语文给我的启示
                      蔡宁歆


                      生命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无比明媚而幸福的诗句,然而海子走了,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这位诗人用生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重量是难以承受的,但我们要坚持下去。海子的死让人伤感,更让人气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才是对待生命最好的态度。
                      生活
  徐志摩说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常想,这不是我的生活态度。生活,不应该是轻轻的,而应该是“重重的”!我们应该踏着重重的步子去踩下每一天的日子,充分利用它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尽到我们的责任。并且,在我们“挥一挥衣袖”的时候,应该做的不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挥洒一片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滋润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健康而精彩。
                     收梢
  记得还在小的时候,张爱玲就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不为别的,只为一句话。她在《霸王别姬》最后说道:“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一种孤寂和冷傲幽幽地体现出来,更加体现的是她的自信。
张爱玲在别人眼中是个另类,独来独往,甚至有人评论她“尖酸”。可是,我认为她告诉我一个处世的哲理:不要被人情世故羁绊,努力工作,让别人记得你,这样就不会被生活所累。
                    启示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它是我最好的伙伴,将伴随我一生。它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它告诉我生活的方式,告诉我保持自己的品格与个性,去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点评】
  语文,是成长路上的伙伴;语文,是成长路上的良师。小作者选取学习语文的三个片段,并从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让读者也受益匪浅,同时也表达了对语文的喜爱之情。

编后语

  语文课文,不单是掌握语言,更是启迪人生。它使我们掌握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但却有人喜欢,有人厌烦。请以“我看语文课文”为话题作文,写好的作文请一定要发给编辑姐姐哦,说不定,你的作文会发表在报纸上!
  电子邮箱:ljw@ywtd.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43 , Processed in 0.3223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