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2013年第2期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在卷首语读到原江苏省小语会理事长陈树民老先生的文章——《“随堂书写”,空谈不得》,感受颇深。
陈老先生从去年修订的2011版语文新课标说起,提到了新课标中关于写字教学的这样一句话:“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陈老先生十分纠结于:“为什么‘随堂练写’的‘10分钟’时间,无论是在大型的公开课中,还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总是得不到落实?”在此基础上,陈老先生进一步追问:“学习语文,不给学生随堂练习书写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能说这是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吗?能说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吗?”最后,陈老先生大声呼吁“请把‘随堂练写’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道出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上是否落实‘10分钟’的‘随堂练习写字’,绝不是可有可无。这应该是“真”语文的一条底线。”说得多好!
巧得很,打开教育部刚刚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从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练习。”读到这儿,我在为陈老先生拍案叫绝(姜是老的辣)的同时,也替诸如我辈的语文教师们感到脸红——咱们是没守住语文课需要指导学生写好字的“底线”呀!冷静反观时下的语文课堂,的确应该打打假顶顶真了。因为,我们已经失守了太多的“底线”了。失去了教会学生正确朗读的底线,失去了留给学生充分时间静思默想的底线,失去了让学生提笔运用语言实践的底线……教师的教越来越远离学生的学,教与学老死不相往来。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成了两张皮,或者干脆直接异化成了一张皮。听说读写思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定变得面目全非。学生学习和实践语文的空间日益逼仄,语文与生活惨痛割裂。语文变得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自己的独当之任是什么?总之,一句话:“真君子”的语文如今或是成了虚头巴脑的伪君子,或是成了面目可憎的真小人!
由是,我联想到了去年年末小语界的一件热门的大事。《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联系全国十四个省市三十二所学校在福建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向全国语文教育界同仁发出的真诚呼吁——《聚龙宣言》。在这份仅仅几百字的简短《宣言》中,“真”字先后出现了20多次,宣言的最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样的倡议:让我们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
联系这份“本真”语文的宣言来看陈老先生的纠结和大声疾呼,我们不难管窥到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系列种种与“语文之真”背道而驰的诸多繁华假象。实干才能兴邦,语文课如果再不实实在在、本本真真的干点语文该做的事,那语文就真的会误人子弟、误国殃民了。套用陈老先生的话说:“语文当‘真’”,空谈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