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五月:赵金禾曹军庆对话孝感文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5-16 07:13:27 | 只看该作者
安陆作家曹军庆于2009年6月25日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安陆市作家协会主席曹军庆是我市文学界杰出代表,最近十年来,他在《芳草》.《清明》,《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十几种国家级大型文学刊 物上发表七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 “什么时候去武汉”获《长江文艺》2003年度优秀作品奖。《弥留之际》获首届(完美)中国文学奖。从2004年起曹军庆连续三届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每届2年)。这在我省是不多见的,也是孝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 jFBLElE
12#
发表于 2011-5-16 07:14:34 | 只看该作者
 赵金禾1941年出生于湖北黄陂,曾任湖北省作协理事、孝感市作协副主席、安陆市作协名誉主席。  
 赵金禾第一次与文学“亲密接触”源自于黄陂天河珍珠小学。当时,他的一位姓鲁的老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首诗,入选周扬和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小小年龄的赵金禾被吸引住了。在鲁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己尝试着进行诗的创作。1956年,15岁的赵金禾的诗作《日落河沙滩》发表在省报上,他得到了3块钱的稿费。他一直将稿费单压在枕头底下不取,放过了期。从此,他爱上了诗,开始向往文学的殿堂。  
 对文学的热爱,使赵金禾如饥似渴地阅读起古今中外的名著。从中专开始,他都要挤出时间读书,像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吃饭一样,几十年来从不间断。《红楼梦》读过七遍,苏俄文学、欧美经典他都广泛涉猎。“闭门即是深幽,读书随处净土”,他在读书中丰富自己。他说,文学需要根基,更需要材料库。读书让他获取精神营养,生活成为他灵感喷发的材料库。
  从师范毕业后,赵金禾从事过教师、演员和记者等职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人生经历,锻炼了他写作的能力,丰富了他创作的题材,更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
  厚实的生活积累、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字驾驭能力,使赵金禾在文学殿堂里游刃有余。1991年,赵金禾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文运》在《清明》杂志上发表,他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篇小说创作中。1996年,中篇小说《学习》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头条上刊出,在文坛赢得了很高评价,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那一年,他共创作中篇小说11部,其中有两部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他的中篇小说创作由此达到了高峰。  
13#
发表于 2011-5-16 07:15:42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自己的审视[z]

——赵金禾答问

题记:应邀到学校或社团文学讲座,我总要留时间与听众以

问答方式互动。问者随心,答者尽意,心灵抵达,意趣交流,

总让我感动。下面是我保存的提问纸条的有关摘录,及回答记

忆,算是给《孝感文化人》一书约稿的自供状。

问:你的写作动因是什么?

答:我小学的一位老师是诗人,叫鲁合。他五六年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诗作。他教我什么是写作:表达内心美的感动。我试着写诗,居然发表在武汉的大地方。我想毛主席会看到吧,郭沫若会看到吧,我喜得去山坡上翻跟头。得到两块钱的稿费,几乎是父亲半年的劳动收入。那时候父亲每天劳动的工分价值只能买一包大公鸡的香烟。这也许是最早的名利思想的朦胧驱动。一个纯洁的行为,有时不完全是纯洁动因。后来的升华,是一个人的再生过程。

问:你是怎么看待作家及你自身的?

答:作家不能不写作。写作不一定就是作家。尤其是作家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如今,作家贬值。当别人叫我作家,或媒体称我“知名作家”,我就问自己,有愧还是无愧?《爱情婚姻家庭》杂志曾在卷首发表《作家赵金禾答本刊记者问》,清样传给我,有“著名作家”四个字的头衔,我用粗笔狠狠地删去,则批:作家一词,足以显示其分量,我还担心我是短斤少两呢。

问:你是怎么处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答:我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唯有勤读书而多为之。我常爱做的一件事是:唯有勤读书而多为之。这是古人的实践经验。我经历了功利性很强的读书阶段。这也不全是有害。62年在孝感师专上学的时候,我一学期要用三个借书证,那上面的记载都是满满的。许多同学一个借书证的一半还没用完。这是吃在肚子里的东西,像我们黄陂俗话说的,不看锅里粥,只看脸上肉。读书就像是长肉,长身体的。后来呢,再后来呢,后来的后来呢,读书的功利不再是光为长肉,而是为着心灵,生命。以前的读书时间总比写作时间少。现在读书时间是一半对一半,以至更多,周日还成了我的读书日。不是大师们的经典书我不读。这是我的读书朝圣。爱尔兰大师级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世界公认的最难读懂的书,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部二十世纪的史诗,杰作。我前年读过,读的盗版,去年又买了正版,每天读几页,让我感到史诗就是史诗,杰作就是杰作,大师就是大师。我敢说,如今作家,包括像样的作家,怕是不能够静下心来读它的。他们有出版商捧着,有媒体追着,有市场撵着,哪静得下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能做到这样是福。

问:你能说说你是哪类作家吗?

答:我属于运气不佳,才气不大的那种。我不是走红作家。我服气。老天造就了我这样一个人,我就服从上帝分配吧。我是“这一个”吧。没有“这一个”是单调的,不能带彩的。这也是我这个作家存在的理由,被忽略可以,被抹去没理由。寻乐境乃学仙,避苦境乃学佛。我活在自己的境界里寻乐,也叫“诗意地栖居”吧。用农民的话说,石头砌墙,大石头还要小石头塞呢。做个小石头也不坏。

问:你的经历对你的写作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答:哈哈,问得好。我正想说说我的经历没由头呢。我当过教师演员记者文化馆长及文联干部,一直浸泡在文化的汤汤水水里,与官场又不无关系。所以我的中篇多是官场文化小说。“官场文化小说”是我的定义,与官场小说有区别。北京的书生网认可了这个定义,集束了九部中篇作为看点和卖点,也引起了评论家注目。这就是我经历的命运。我读大家的作品,总想了解大家的经历,钱钟书的观念是,你读我的作品,感觉鸡蛋好吃就是,何必要关心母鸡呢。我不以为然。蛋好吃,我就要弄清下这只蛋是个什么样的母鸡。人们为什么喜欢吃土鸡蛋而不喜欢吃洋鸡蛋?就是母鸡不同嘛。作家的作品逃脱不了作家的经历。红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就是研究雪芹的经历呢。研究作家经历,更深邃理解作品。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作家怎么样将自己的经历变成作品的。昆德拉说过,小说家拆掉他自己的房子,建筑小说的房子。在孝感的一次文学讲座上,我打出了我的旗号:既要研究蛋,也要研究鸡,扯蛋又扯鸡。听众中的写作者在槐荫论坛文学网上就此发表帖子,跟贴的回贴的,很是热闹了一阵。我的结论是,对于写作者说来,经历是没有多余的,即便是痛苦的,尴尬的,见不得人的。

问:读你的作品,总感到一种味,一种温馨的感动的意味,这是你的追求吗,包括语言,或者叫风格?

答:谢谢你读出我小说中的那种意味。说追求,我也不是有意。说没有追求,我也不是没有那种意识。这还是与我个人的气质、经历有关吧。有两个骑自行车的人,一前一后,骑在泥泞路上。前面的人故意骑慢,也不让路,有心逼着后面的人倒在泥水里。他得逞了。后面的人呢,带着满身泥水,车也不扶,爬走来就掏出水果刀,一下将前面人的耳朵割下来了。残酷吧?我写不这样的残酷情节。我的人物总是残酷不起来。有的作家很善良,但他就是写得出那种残酷得惊心动魄的残酷来——揭示人性恶的一面。我不行,我喜欢温馨,我寻求与人类共生的感动。这也注定了我的小说缺乏大气的批判力度吧。说到语言,我要说我是得益于《红楼梦》。我读过五遍半《红楼梦》(有记者写成七遍,更正)。你听听《红楼梦》里的语言:“摸到这里来了?”一个“摸”字传神。“少搁些油”,一个“搁”字的音响效果都出来了。“下死眼把贾芸盯了两眼”,“下死眼”不是比任何形容都好?红楼梦的语言语境,在许多作家笔下都死了,你自己去比较就知道的,不用我多说。我感到些微得意的是,十多年前的几部中篇小说,如《后湾二月》,《请你吃咸菜》,被大学的语言学家作为语言研究的文本,我就想,哦,搞没搞错啊,我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呀?哈哈,小文人得志心态,只是不猖狂。

问:你如何评价你的文学成就?

答:不好意思,我真是不敢说我的所谓文学成就。成就,是蛮吓人的字眼,我从来不用,或者慎用。据我所知,国外对文学成就通常有五个标准,一是大量发表,二是有选载或转载,三是有评家的评论,四是入集(即选入一些版本),五是上教材。要是按这个标准,我是勉强接所谓成就的。但国情不同啊,谁跟你用这个标准啊。所以我还是不敢说我是如何的有成就。有记者写了两位著名作家关于成就方面的报道。我这里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著名作家,没有半点调侃。我不想说出他们的名字也是因为他们太著名。第一篇报道其中写道,他的文章《丑石》上了初中语文课本……我一下子到自己,我一喜,我的杂文《毛遂不避嫌疑》,就是高中与中专教材,我赵金禾怎么一直没把它当个值得骄傲的成就呢?再一篇写道,那一年他发表了九部中篇,其中有五个刊物头条……我一惊,96年我发表了11部中篇,有六个刊物头条,其中《人民文学》就有两个头条,我赵金禾怎么一直没把它当个事呢?你们别笑,自那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亮出这个“成就”(我还是要打上引号)。当我走到我们省著名或全国著名的作家面前,我这小地方的作家就不至于胆怯。譬如那篇叫做《毛遂不避嫌疑》杂文,88年以来,已经十九年,一直是高中与中专教材,被称为现代文经典,收入多种教学经典文版本。看这势头,肯定比我活得长久,我还能要有什么野心呢?知足知足。

问:知道你是一九四一年出生的,66岁,正是66大顺。听说你还坚持冬泳,一定还有自己的宏伟目标是不是?

答:我是不是要告诉你我的“宏伟目标”,我想我还是不告诉你为好。我仅仅能够告诉你的,是我崇尚庄子的话:出为不为。也就是说,如果说我还会有什么作为的话,我不是刻意,而是出于自然。网上有网友发贴说,赵金禾哪里去了?还有人直接问我的好友陈大超,怎么近年不见赵金禾的大东西?我顺告关注我的人们,我活着,我会干活。我坚持冬泳,每天清晨到武汉长江二桥底下冬泳(现居武汉),不是冲着长寿,是求得健康。谢谢你的吉言,66大顺。我喜欢听好话,这也是我的一大业余爱好。呵呵。

赵金禾小档案:1941年生于黄陂天河农村。当过教师演员记者文化馆长,退休前在安陆市文联供职。53岁以后专事中篇小说写作。有50部中篇问世。其中《学习》是代表作,选入《人民文学》半个世纪文学检阅的精品文丛。喜欢运动。喜欢打起哈哈笑。也喜欢演讲。他说他想的总是比他讲的好,他讲的总是比他写的好。
14#
发表于 2011-5-16 07:18:12 | 只看该作者
我爱你,我的天堂

                    赵金禾


坐木船去清江高坝洲库区的岛愚人岛。没有风。没有浪。扯起了蓬是给我们这些游者增添情趣。我坐在船头,不见哥哥岸上走,但见同船苏桃香等女性同行一个水淋淋的,煞是可爱。水又是清清亮亮。山又是郁郁葱葱。我忍不住唱:我爱你,我的姐妹,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篡改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另一条船上的男同胞鼓起掌来,带动了女同胞的掌声。

这次清江画廊中秋笔会的一次次联欢,我只爱唱这《天堂》后面的“我爱你”一节,我的名字便成“我爱你”了。一位令人敬重的漂亮女士叫冯瑛,是长阳县旅游总顾问,也是长阳县清江画廊营销中心总经理,一直陪同我们。她握着我的手说,我最喜欢腾格尔的《天堂》了,我不找腾格尔,我就找你赵老师。我说我叫赵老师吗?她笑说,哦,“我爱你”。周围的人大笑,笑得开心。

离愚人岛大约五百米,或许是一千米,我穿着短裤跳下船,尾随着木船游起来。诗人谷未黄在另一条船上朝我喊,裸游呀,裸游呀,这么好的水为什么不裸泳啊。有人为我担心,尤其是那位从香港来的特邀佳宾何先生怕我出危险,要我上船。好心的同胞不知道我是长江上的冬泳者。他给我的温馨像清亮的湖水,让我浑身通透。

这清江水,是我的天堂。这天堂是用水建筑的。有仙人寨仙人的粉脂气味。有清江大佛的佛音渺渺。有兰草谷的兰草幽香。我在天堂里嬉水。仙女们是不是躲在一边濯洗秀发?我用四肢把上帝的浴室弄得波起浪涌,搅得一踏糊涂。我的皮肤又光滑了一层。我的心又青秀了一回。大观园里的情种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他没来清江,他没有这天堂的体验,怪不得他不懂真正男人是水铸的刚柔。

在愚人岛住了一夜。夜的裸泳是属于那些勇敢的心。上半夜,带着篝火晚会的余韵,我睡在野外帐篷里。水气被帐篷阻隔,我掀了这劳什子,去与谷未黄摊在停泊水边的木船上。水气裹着我,把我升腾起来似的,我翻身落到水里。这回我是裸游了,也裸唱了:我爱你……水那边有 “我爱你”的回应。水里荡舟的同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话写在这天堂的水上。我睁眼闭眼都能读到它。我游在这天堂。游在老子的水里。我的形体实实在在,我的内心空空虚虚。明天我又是一个接纳万物的新我。人生是一个自身自在的旅者。无论是前面或是后面,都只是一个人的车站。一个生命的过程:在路上。我带不走青山。带不走碧水。带不走木船。带不走愚人岛。带不走清江。带不走画廊。我只能带走我。带走我的感受。

留下的,是我的爱。

05-9-26
15#
发表于 2011-5-16 07:20:21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卖艺”的
中国作家
  


  □陈大超

  赵金禾去美国之前,我笑着跟他说:“你敢带着你的葫芦丝,到美国街头去表演吗?像那些在街头卖艺的人一样?” 2010年10月18日,他从武汉到上海,坐飞机到美国探亲去了。他的行囊里,装着他的宝贝葫芦丝,还有他刚学会不久的陶笛。三年前他学会了吹葫芦丝,走到哪里,都要把它带在身上。

  只要说到赵金禾的年龄,人们没办法不发出惊呼。自然就有人问到他的养生秘诀,他说:“这还不简单?就是让自己活得快活呗!就是怎么快活怎么去活呗!”但当他说到他的快活生活时,别人又啧啧连摇头,说:“这个我们学不到!”———他竟然说他下雪天里到长江里游泳很快活。

  他一直到现在都喜欢哈哈大笑。他的哈哈大笑曾经害得他险些丢了命———丢掉政治生命,领导一再不批准他入党,也不提他的干。这就等于是卡住了他的政治生命啊。原因其实也简单:领导在上面讲话,他竟然在下面笑。原因是领导对着讲稿念出了错别字,他觉得有趣。这样笑过几次,领导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人太狂了。事实上,他遇到所有有趣的事都会笑。在那个年代,没有“政治生命”的人可是会被人看不起的。为了让人看得起,改不掉哈哈大笑的他,就更是让自己埋头苦写。他不仅写文艺节目,写诗,还写散文,写评论,写小说。他的评论很快就登上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活跃了,赵金禾的思想更活跃了。他的杂文和小小说,竟然被县政府当作文件转发。这种新鲜事,我给它写成新闻,很快就登上了上海的《文学报》和广州的《羊城晚报》。接下来,是他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一篇题为《毛遂不避嫌疑》的杂文,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册,他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教科书作家”。

  那时候,到处流传着他的不同版本的传奇故事。有一次,我到乡下搞调查,一个村会计听说我跟赵金禾好得无话不谈,便阴笑着说:“你说说,赵金禾家的被里子是什么颜色?”还真是把我问住了。见我愣半天答不上来,他不无得意地说:“人家赵金禾家的被里子,统统都是白颜色!”见我仍然露出不解的表情,他就继续说:“人家赵金禾睡觉,睡到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便猛地坐起来,把被子一翻,就在白色的被里子上写文章,写完了,翻过来盖在身上,又继续睡他的觉,第二天起来,他把写在被里子的文章,抄在稿纸上,投出去就能发表!”我回到城里,就去翻赵金禾的被里子,哪里是什么白颜色呢?赵金禾听了我讲的故事,乐得直拍大腿,哈哈大笑。

  他到了美国后,我们每天都有邮件往返。我也终于等到了他在美国“卖艺”的邮件:“今天终是实现了去街头卖艺的愿望。今天是周六,下午3点半女儿和外孙女芒果随我出门,开了10分钟的车,到了一条比较热闹的街道十字路口,我便开始了我的行动。我往那里一站,说老实话,不知是胆怯还是不好意思,自觉落落大方的气质没有了,洒脱的形象全无,自己不能面对自己。我在国内是个作家呀,多少是个有身份的人呀。其实,谁也不认识我,这是在异国。女儿并不知道老爸的想法,她只是在一边说,爸,开始。她像是个报幕的,报幕的说开始,演员就得上场。第一曲是吹陶笛《在那遥远的地方》,引来人驻足。又吹《滚滚红尘》。走过的男人女人朝我笑笑,仍是走他们的路,哪怕是朝我竖大拇指,也没停留一下。不过有两个小伙子边走边向我鼓掌,还大声说‘我喜欢’。可是美国人的口袋好紧,没几个人掏钱的,到底是金融危机哦。我仍是笑着吹我的。第三曲我换了吹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不是在室内,音量显得小,只好又改吹陶笛。我渐渐进入角色,吹了美国的《卡萨布兰卡市集》、《美国巡逻兵》,前后差不多吹了一个小时。我把我全放开了,只有我的娱乐。收获的全是微笑,也没注意有没有人朝小瓶子里丢钱。回家数钱的时候,竟然有七块半。女儿笑说,我朝里面丢了四块,外孙女芒果丢了三块半。笑晕。”

  我也笑晕。哈哈,他测试的结果是美国人精神上很大方———可以鼓掌可以叫好更可以微笑,但却在物质上很小气———或者说金融危机让他们学会了变得很小气?他测试的另一种结果,我以为是他的心态到底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还是能让他在那样一种情境里抛开所谓的身份,让自己进入到怎么快乐怎么活的忘我状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这种精神状态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美国人,也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美国美女的拥抱。“那些拥抱很养人啊,那些美女,实在太漂亮了!”他在给我的邮件里说。


陈大超
16#
发表于 2011-5-16 07:21:09 | 只看该作者
不爱读书还聪明?

--------------------------------------------------------------------------------




  “你的孩子怎么样?”见到一位多年不见的熟人,我问。“孩子可是很聪明啊。”熟人说。我立刻点头:“聪明好啊。”熟人接着说:“可就是不爱读书。”呵,这话可是说得我哭笑不得。

  我的孩子从小到大,我没说过她一句聪明。好在她爱读书。爱读书却常常考不赢某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因为那些孩子考试时爱搞“小动作”。有一次她气得哭,说:“他们考

试照抄还有人说他们聪明。”我说,那种聪明是靠不住的,管不长的。果然,那些“聪明”的孩子,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没考赢我的孩子。

  现在我的孩子正在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读书。有人说我该松一口气了。但我仍然担着心。担心她大学一毕业就把书扔到一边去了。很多孩子都是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了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进大学门就不爱读书了。我怕我的孩子也是这种“聪明”人。这是什么聪明呢?离开了读书的聪明,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快就会败掉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很快就败掉。我希望我的孩子也向我的良师益友赵金禾学习。

  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赵金禾是我们这里最有名气的作家,我给自己提了一个口号:“学习赵金禾!超过赵金禾!”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超过了很多人,可偏偏没有超过赵金禾。为什么没有超过他呢?因为他一直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前天他还在邮件里说:“今天上街,我又买了一千多块钱的书回来。”他比我大十七岁,读的书本来就比我多,学养本来就比我厚,可他还在一刻不停地读书,还在一掷千金地买书。唉,面对这样一个爱读书的人,我就是再聪明,也是超不过的呀。

  何况我本来就不聪明。从小到大,别人不是喊我“陈大傻”,就是喊我“苕大超”。可是现在呢,同学也好,同事也好,都有人说我是他们的“骄傲”。是突然有一天,我比他们变得聪明了?不是,是我一直都比他们爱读书。读书是用人类积攒在书里面的智慧来浇灌自己。这样坚持不懈地浇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的内心世界自然会花团锦簇,你的精神品格自然会高大挺拔,你为之奋斗的事业自然会硕果累累。

  我虽然还没有到花团锦簇高大挺拔硕果累累的地步,但我已经尝到了终生读书的甜头,已经是一个终生读书的受益者,我也因此认定了这样一个“死理”:生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知识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就是通过终生读书来不断地更新自己提高自己;不读书,不爱读书,那可是一个人最大的失误,最致命的愚蠢。■陈大超
17#
发表于 2011-5-16 07:24:10 | 只看该作者
作家赵金禾创作主要年表   









    1941年生于湖北黄陂天河。


  1953年在家乡一个叫珍珠的小学读书,已经是十二岁了。十二岁之前帮助父母放牛。


  1956年小学毕业,被学校保送到黄陂四中读书。


  1959年考入孝感师范学校读书。


  1962年孝感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安陆青龙长岗小学教书。其间在《孝感报》、《湖北日报》发表过通讯报道,在县文化馆举办的《安陆文艺》上发表小诗、小小说。在《武汉晚报》发表过儿童诗作。


  1965年调到“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演员兼创作人员,写过小戏及各种形式的曲艺演唱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当了保守派,逍遥派,读书,写革命大批判文章,至1968年。


  1969年到《安陆报》办报,报纸创办一年停刊。


    1970年在县革委会政工组任专职通讯干事(后改为县委报道组),负责全县的通讯报道,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新闻工作,其间写了大量的消息,通讯,评论,杂文,调查报告。这里值得一提的:调查报告《学习辩证法,改造低产田》,于1972年在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第十二期上发表,被译成十七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小评论《好年成是靠人争来的》又在1973年的《红旗》第6期上发表,曾经入选湖北省地方教材初中语文课本。1976年借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记者站当记者一年,回安陆任原职。1980《北京文艺》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爸爸妈妈老师和我》。1981年写的小通讯《她她他》发表之后,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好新闻奖,入集各种新闻作品选本,一直是大学新闻系学生的必读教材。


  1983年调文化馆任馆长,重点抓全县的文学艺术创作,自己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其后写随笔、散文、杂文、短小说较多。


  1985年杂文《毛遂不避嫌疑》,在《人民文学》第四期发表,1988年被收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同时,全国中等专科学校统一教材语文课本第二册也选入该文。


  1986年在《湖北日报》文艺副刊发表小说《宋老的感慨》,被安陆县委作为文件转发给全县干部学习,文学报在头版作了报道:《新鲜事,县委文件登小说》。全国许多报纸相继了作了转载。第一部中篇小说《东方赛男》在武汉晚报连载。


  1988年第一次在《长江文艺》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眼泪花圈追悼会》。报告文学《自己报告自己》,在《群众文化》杂志第五期上发表,获文化部举办的“金狮杯”报告文学征文奖第一名。小小说《青菜》发表在《小说界》第四期,获全国小小说大赛三等奖。次年湖北省年鉴文艺条目载入。


  1989年在《长江文艺》第七期发表第二篇短篇小说《逝水》。《乡土文学》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小南风》,被评为乡土小说佳作奖,收入《全国优秀乡土小说征文选》,北岳文艺出版社,93年版。


  1990年散文《戴眼镜的同志收》发表在《散文百家》第三期,获全国精短散文大优胜奖。


  1991年由于采编民间故事,获湖北省屈原民间文学二等奖。


  1992年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在《小说界》第四期发表,《小说月报》第十二期转载。《小说界》同期发表的《耳朵》被翻译成英法两种文字介绍到国个外。《中国文学》法文版次年第四期作为中法文对照予以转载。散文《荆楚锣》获全国农民运动会征文二等奖。在《清明》杂志第二期发表《走出昨天》,这是在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1993年调任安陆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散文《长成我的树,绿了我的荫》获湖北省“成功者与图书”征文二等奖。在《清明》杂志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文运》。其后专事中篇小说的创作。


  1994年在《清明》杂志第六期发表中篇小说《女县长》。在《长江文艺》第二期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先生耐寒不耐热》,获《长江文艺》优秀作品提名奖。次年《中篇小说选刊》第一期转载。《长江文艺》第十期又推出第二部中篇小说《后湾二月》,次年《中篇小说选刊》第五期转载。


  1995年第一次在《莽原》杂志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有风吹过》。第一次在《百花洲》杂志第五期发表中篇小说《朝朝暮暮》。在《长江文艺》发表中篇小说《那地方没有狗》。散文《好兵阳阳》发表在《爱情婚姻家庭》第8期,获世妇会中组委、民政部、总政、全国妇联、武警总部、全国百家期刊“纪的奉献”征文三等奖。《中学语文课文作者词典》收入小传,附照片。此词典是自清以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514种,收课文篇目数万,古今作者数千。四川教育出版社95年版。


  1996年在《莽原》杂志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卷土重来》。在《百花洲》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妇联主任》。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学习》,第十一期《作品与争鸣》杂志转载。在《芳草》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一种姿态》。在《人民文学》第9期发表中篇小说《阳光的收成》,次年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主编、巴金任顾问的《中国当代小说精选丛书》。在《三峡文学》第五期发表中篇小说《麻坛》。在《长江文艺》第十二期配发封面照发表中篇小说《走进春天》。随笔《我读生活》发表于《城市人》第二期,获《城市人》与《小说月报》联合主办的“我读小说征文”优胜奖榜首。


  1997年在《百花洲》发表中篇小说《请你吃咸菜》,《中篇小说选刊》在五期选载。在《当代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阳光灿烂》。在《芳草》第9期发表中篇小说《红石坡》。


    1998年以后,除了写中篇小说,又继续了他的随笔写作,散见于报刊。至今发表四百余万字的作品,其中中篇小说三十余部。是湖北实力派作家。
18#
发表于 2011-5-16 07:24:47 | 只看该作者
赵金禾与《毛遂不避嫌疑》




     赵金禾,湖北黄陂人。当过教师,当过演员,当过记者,当过文化馆长,后来任职于文联。写曲艺,写新闻,写评论,写杂文,写散文;写小说,写报告文学,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且获过不少奖项。《她她他》自1981年获全国第三届好新闻奖之后,一直作为大学新闻系的教材。


     53岁之后,赵金禾专事中篇小说创作,其中主要中篇有《先生耐寒不耐热》,《后湾二月》,《那地方没有狗》,《文运》,《女县长》,《有风吹过》,《卷土重来》,《朝朝暮暮》,《妇联主任》,《一种状态》,《学习》,《阳光和收成》等三十余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人民文学》推出了他的两个中篇小说后,上海的《新民晚报》和广州的《羊城晚报》均作了简介,向读者推荐阅读。《人民文学》的卷首语称赵金禾的小说是文学里的“焦点访谈”,称赵金禾是“播洒阳光”的作家。其作品常常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国文学》,《读者文摘》,《青年文摘》,《青年博览》,《中国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部分小说翻译介绍到国外。


     赵金禾1985年写的杂文《毛遂不避嫌疑》,在同年《人民文学》第四期发表之后,被收人多种杂文专集,且收入1988年之后的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同时收入全国统编中等专科学校语文课本至今。那段时间,是赵金禾杂文创作的旺盛时期,同时在几个报纸开辟杂文专栏,先后发表了五百多篇杂文,在杂文界影响颇大。其间所写小说也带杂文味。如1986年写的一篇小说《宋老的感概》在省报文艺副刊发表之后,以其幽默机智且切中时弊,产生了影响,收到大量来信,安陆市委还以文件形式,转发给全市干部学习。这在中国文坛上也引起一些震动,上海的《文学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报道说,全国新鲜事,县委文件登小说。此报道被许多家报纸或文摘报转戴,传为文坛佳话。


     鉴于《毛遂不避嫌疑》的影响,将该文配发其创作谈,附作家小传、照片,收入《课文作家谈课文创作》、《中学语文课文赏析》、《中学语文课文作者辞典》等多种辅助性的书籍。其中《中学语文课文作者辞典》,收自清朝到现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514种,收录课文篇目数万,古今作者数千,是一部教材典籍。1997年度的上海《语文学习》杂志,在“课文作家”栏目里,对赵金禾其人其文作过专门介绍。1999年创刊的《写作天地》杂志也在“名作的诞生”栏目里,也专门介绍了这篇杂文的写作过程。


     因为这篇杂文强调的是一种开拓性思维,提倡自我表现,表现自己的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进取,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映了人在本质上的精神取向,也是青年人的特点,因此很受学生的喜爱。学生读过的课文很多,忘记的也很多,但这篇《毛遂不避嫌疑》所提倡的思想,是人了骨子的。有一年,赵金禾随朋友去逛武汉商场,他看好一件衣服,他和朋友都没带那么多钱,还差10元。找人借又碰不到熟人,看到那件合适的衣服不能到手又遗憾。朋友说,走吧,赵金禾,我们回去拿了钱再来,让这位服务员小姐把衣服先留着。服务员小姐一听赵金禾这个名字,就说,是不是写《毛遂不避嫌疑》的那个赵金禾?朋友赶紧说,是呀,你怎么知道?服务员小姐说,我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于是那服务员小姐硬是要赵金禾将那件衣服拿走,她自己替赵金禾把10块钱付了。第二天赵金禾送钱去,那个服务员小姐硬是不收,说是难得遇上课文老师哩。还有一次,赵金禾坐火车到重庆,跟一群青年学生坐在一起。一聊,知道他们是重庆商校的学生。有一个学生就坐在赵金禾的对面,拿着一本杂志在看,那本杂志就是上海的《语文学习》,上面正有一篇赵金禾关于课文《毛遂不避嫌疑》的断想,封二有几幅赵金禾的生活彩照。那个学生看着彩照,又看着赵金禾。对他同伴指指彩照,指指赵金禾。有个同学问起了赵金禾:是你么?并把彩照递到赵金禾面前。赵金禾笑说,像么?好多同学都围过来,检验一番之后说,什么像不像,根本就是的。你就是赵老师!看,照片跟你,一笑两个酒窝,根本就赖不掉的。赵金禾跟他们一起哈哈大笑。他们商校的语文第二册,就有《毛遂不避嫌疑》。他们说他们都是赵老师的学生。带队的老师知道了这个趣事,就请赵金禾讲讲这篇课文的写作体会。赵金禾乐意地讲了。列车成了赵金禾讲学的课堂。那些学生也一路对赵老师照顾得好好的。


    《毛遂不避嫌疑》收入课本之后,赵金禾常常收到许多学生以及语文老师的来信,问写作方法,写作体会。譬如有问:你这文章改过多少次,说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赵金禾只是觉得他说了个他熟悉的话题,说了个新鲜的话题,说了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说了个有意义的话题。也就是说,他不熟悉的不写。熟悉的不新鲜不写。新鲜的大家不感兴趣不写。大家都感兴趣没什么意思也不写。他的“四不写”就让他少犯糊涂。他写下了第一句话,就跟着来了许多话。结果就变成了文章指挥他,而不是他指挥文章。没想到结构就自然有了结构,没想到章法就自然有了章法,没想到特色就自然有了特色。他只有总体追求:自然,凝炼,晓畅,不说“普通话”,感觉到有味儿。至于什么味儿,能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失为好东西啊。    (佚  名)
19#
发表于 2011-5-16 07:29:42 | 只看该作者
武汉·人·黄陂·城市的三角恋
只差一票就成了国语 马屁排骨煨藕 还要黄陂灶












    汉口人顶喜欢笑黄陂人,笑黄陂的山贫,笑黄陂的腔土,笑黄陂的人“尖”,但是如果追溯起来如今的大武汉,大部分的根须是从乡村移植来的,而这大部分的大部分,来自黄陂乡下。据统计,三代以上的老汉口人,大部分是黄陂人的后代。武汉早有说法:无陂不成镇。各地见到黄陂人,总要说到两句话。一句是:黄陂的锯匠,成双成对的。再一句是:黄陂烧窑卖瓦的,扎在一把的。

    文/赵金禾

    去汉口江滩散步,有几个人在三峡广场的水池旁边谈家常,一口的黄陂话把我勾住了。其中一个女士跟我打招呼,是我冬泳的泳友,武汉人。我说把我吸引过来的不是你,是俄里的乡音。一听正宗的黄陂话,像对上暗号似的,几个老乡打起哈哈笑,说黄陂人见了黄陂人就是亲热些。女士说,我远房亲戚的亲戚的亲戚也是黄陂人,黄陂是武汉人的亲戚,你家。

    黄陂人是武汉人的亲戚。这话还真值得咀嚼。黄陂人武汉人通过许多年又许多年联姻的自然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融合,融洽,融化——这个“化”字更深沉,更准确,更贯通。我也考究过无论是武汉人还是黄陂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黄陂人的语境,饮食,文化,性情,都能在武汉人的日常生活里拧出化的证据来。

    只差一票就成了国语  马屁

    黄陂人有黄陂人的语言,武汉人有武汉人的语言,称之为本土话。武汉的本土话里,有许多是黄陂本土话。喝多了酒叫喝马了,天气叫天道,天阴叫天涩,小腿叫臁宝肚,肋骨叫脯髅骨,吵架叫闹冤,吃力不讨好叫板命,干净叫宁馨,不聪明叫苕货,总共叫一把连,下力气叫卯倒,他们叫他者,我家里叫俄里,什么叫么事,好了,我不摆谱了。上面的词汇里,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都有。俗语,歇后语,我还没说。

    黄陂人当中,或者说湖北人当中,流传着一句话的经典,是说,黄陂话只差一票就成了国语。我问过深谙黄陂文化的黄陂作家裴高才先生,他说是的,不虚妄。他在他的大著《黎黄陂大总统》一书里有记载。哈哈,想必是有人拍大总统的马屁也未可知。

    排骨煨藕 还要黄陂灶

    武汉人请我到他们家里吃饭,通常是,我一进屋就闻到一股浓浓排骨煨藕的香味。我这见过世面的鼻子,也不会将这汤香味所掩盖。他们说黄陂人喜欢这个味我们也喜欢。我喝了人家的吃了人家的,还说,要是我们黄陂灶屋里用谷壳煨的,那是听了头。他们说那就达不到这(ne)个要求咧。

    邀武汉人到餐馆吃饭,他们往往要点几道黄陂特色菜。如鱼丸、肉丸、肉糕做的“三合一”。如糖蒸肉。黄陂逢年过节的喜庆菜。在武汉跟“沔阳三蒸”一样受宠。一两尺宽,两三寸长,大约一厘米厚,热腾腾的横着树起来排列,黄爽爽的,似乎透明,筷子挟起一块起闪,不油腻,放在嘴里一抿化了。还有一个菜是黄陂臭干子。武汉像模像样的餐馆都有的。不过不叫黄陂臭干子,口感跟黄陂臭干子是一样的。不知是黄陂人的大度,还是年深久远地自然化入了武汉人的血脉,不管出处。是的,谁又见过谁把久远儿远的籍贯挂在身上呢。

    这里不能不提黄陂的糍粑豆丝。武汉人过年吃糍粑豆丝,也不能不说是深受黄陂人的诱惑。我记得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总是打了很多糍粑摊了很多豆丝,春节前就往我汉口的亲戚那里送。送少了不行,他们还要转送的。直至现在,我喜欢吃的糍粑豆丝同样是我武汉朋友从黄陂亲戚那里转送来的。武汉人常常开着私家车到黄陂乡下去买。武汉卖黄陂糍粑豆丝的三道贩我见得多了。现在很多菜市场上还有黄陂糍粑豆丝卖,不过很难说那不是水货。

    我总宣称我是黄陂人。我这黄陂人也蛮喜欢武汉人。武汉人谋生中江湖气,江湖气中智慧,智慧中的精明,精明中狡黠,狡黠中又是敢出头露面的九头鸟气质,实实在在有着深深浅浅横横纵纵的黄陂情结。黄陂人满世界的闯荡而造势成“无陂不成镇”气概,没有武汉人身上的那些黄陂因素,是万万打不下码头的。解放前,我们天河乡下一个青年人为寻出路,每天去湾前的土地庙求土地菩萨保佑,始终没交到好运,一气之下,拿把菜刀将木雕的菩萨劈成两半,背起铺盖外出流浪,后来终成了气候,回乡建了学校。如今称为“希望小学校”呢。

    不过呢,黄陂人也给武汉人不好的影响,比如武汉人往往开口就是“八毛二的”,像生活中的逗号与句号——这原本也是黄陂人积古来的“黄骂”呢。
20#
发表于 2011-5-16 07:30:48 | 只看该作者
男 人 对 女 人 的 了 解

  文/赵金禾

  在匹兹堡中国教会的欧克兰教堂,我结识了一个非常好的朋友,30年前他从中国河南来,一直在匹兹堡大学做医学研究。他娶过三任美国太太,接二连三地分手了。后来找了个中国女人,是离过婚的,好不容易让她到美国来了,她却跟了别人。

  他的故事让我想起在夏威夷看到的一本书。书名就叫《男人对女人的了解》,当然是英文的。那是在夏威夷海边的出租屋里,临海的一面是落地玻璃墙,不用出屋,大海的涌动、喧哗就在眼前。我随手在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抽到的是本《男人对女人的了解》。我边听海浪,边翻书,当我翻到书的里页,让我吃惊了。

  你猜怎么着?书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是一页页的空白纸,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厚厚的300面,没着一个字,全是空白。纸质非常好。封面封底都是铜版纸,设计精美,印刷讲究,是正正经经的一本书的式样。出版社的出版,作者的署名,版权页的规范,也都不含糊,还有作者简介。简介写道:作者早在1958年就出名了,他过去的生活没人知道。1933年曾写出许许多多遭人指控的作品。他应当是结过婚的,因为有子女若干。当他230岁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除了简介,还有名家对此书的推介。有说此书要过细读,反复读,划上杠杠,打上着重号,才会有所获。有说这是天才之作,经典之作,传世之作,值得珍藏。有说这是未经删改的原版,原汁原味,但少儿不宜。如此等等。

  原来这是个绝妙的大幽默。我们见过许多的幽默,却不曾有如此创意。尤其是那个书名:《男人对女人的了解》。其意味是不是说,男人是无法了解女人的?女人是没有文字的深奥?或者是另一种意味:女人是一页页的白纸,男人怎么理解都行?再或者是说,男人对女人的了解永远是空白?世上没有一个男人真正了解女人?

  总之,这个书名让你生出多种解释。我对那朋友讲了这本书,朋友笑说,那书的创意者,与我所见略同啊。我想这书的作者必是男性,其创作含有对女人的怨怼。就像陈染对女人所说的经典话语一样:“女人像头发一样纷乱。”但女人若是,男人又何尝简单过呢?如果有谁将书名改为《女人对男人的了解》呢,那另一半又会是怎样的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0:50 , Processed in 0.1768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