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思妙意总关影 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佳作选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9:3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奇思妙意总关影 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佳作选登
来源:中国摄影报
      


动物之家(金质收藏,组照选二) 杨洋 摄
作者自述:在人类主宰的世界里,失去领地的动物们苟延残喘地存在着并逐渐消亡,人类社会似乎陷入某种孤立。这种孤独感在安逸之下更突显出自身的危机,于是费尽心机去拯救他们即将失去的一切,于是有了那些囚笼式的铁栅栏。
  环境、空间的转移让我有了创作这组作品的想法,人与动物生存空间的置换看起来十分有趣。我试图制造一种宁静的氛围,没有惊恐、没有杀戮,没有动物园里囚徒式的粗糙保护,对“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进行“现实”再现。作品经过电脑后期合成、调色完成。
评委评语:《动物之家》取材于现实世界,可以看得出其有较扎实的写实功底。但杨洋显然不想就此去直接反映现实,其办法是将对象符号化、戏剧化,然后再配搭重组,这就使作品具有了精妙的异样性和异在性。动物和环境之间如此组合和差异,可以改变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成为生命寓言的栖身之所。阅读杨洋的这些作品,我们不得不在陌生化的形态中和熟知的对象相遇,在我们感觉唐突时,其视觉符号重获意义,这是世界图景的扩展和重绘。 ● 姜纬


关于成长的记忆(金质收藏,组照选二) 张卫星 摄
作者自述:一次偶然的摄影试验,使我迷恋上物影照片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摄影方式。物影照片是将平面或立体的物体置于感光胶片或相纸上,通过光线进行曝光而得到非相机拍摄的影像。从显影后的照片可以看出,被不透光物体遮住的感光面无影像产生,物体的半透明部分以及未接触感光面的部分产生不同影调的影像,未被遮挡的部分显影后完全变黑。2010年的某天,看见女儿的那些旧衣物,一下子就找到了我寻觅已久的东西,几天的黑白暗房工作,一张飘逸、透明、印着成长记忆的“童装”出现在了我的工作台上。
评委评语:一直执著于影像实验的张卫星,将已经离家上大学的女儿小时候穿过的各种童装用古老的物影法制作了这样一组照片,成功地将自己对孩子的记忆和爱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视觉作品。在一个机械复制之后影像更加泛滥的数码时代,这些带着手温的“老”照片,不仅是让人好奇的独一无二的“孤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温情。创意摄影,不能把它看做后期暗房的炫技,结合作品本身的内容,选择一种别致而又合理的技术手段并完成准确的表达才是关键所在。 ● 章翔鸥

少女日记(银质收藏,组照选一) 肖雄 摄

作者自述:这是我创作的第一组系列照片,那时的我刚好处于青春期,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各种幻想。我不擅长写日记,但我有画草图的习惯,于是就把各种幻想当成日记画了出来,不知哪一天突然发现画了厚厚的一叠,于是就用影像把我内心的真实呈现出来。
评委评语:作者运用超现实的场景,把少女时代对理想世界天真而又富有幻想的意念,通过摄影和后期元素夸张地表现出来。照片的主题包括少女成长中遇到的环境影响、思想困惑、饮食、瘦身、玩具和孤独的夜晚等,内容丰富而全面,统一的油画色调增加了画面怀旧的情怀,令观者动容,过目不忘! ● 李楚益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9:38:07 | 只看该作者


社交网络(银质收藏) 曾康辉 摄
作者自述:我分别用男性和女性,还有一个性别不明的人物作为三个在网络世界中常见的身份代表。接着我把整个画面繁杂的东西一一去色,让他们都统一成一个固有色,模拟出一种好像电脑自动生成的3D白色模型,意在通过这种效果来强化虚拟世界的毫无色彩、空洞等概念。
  在网络世界里,人和人之间似乎比现实世界更平等,所以我在每个角色的鞋子处加上色彩,来表现出网络美好的一面。男性用蓝色,女性用黄色,中间那个用蓝配黄生成的绿色来强化性别不明这一概念。
评委评语:社交网络通过不同特性人物的兴趣爱好和物品聚集,堆砌出网络社交对人的影响和无奈,黑白色调强化了虚拟网络世界那种毫无色彩的空洞概念。人物彩色的鞋画龙点睛,巧妙地寓意了性别特征,背景的光影处理恰当,使空间感加强,更突显出主体人物,总体言简意赅。 ● 李楚益


乐园(银质收藏,组照选二) 李克君 摄
作者自述:这是一组由客观实相来表现主观心态的作品,触景生情,拍摄不是纪实,却是心境。因为走进儿童公园,在大雾中徜徉,仿佛是在做一场大梦,误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是一个久违的童真世界,这是一个我一直寻找的孩提天地,朦朦胧胧,亦真亦幻,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评委评语:直接拍摄没有任何加工处理的算不算创意?很明显,创意不应局限于摄影的技术层面,这组照片在技法和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多创新,但给观者的视觉体验和感觉情绪还是比较新鲜的。对于摄影的评说有时候很难用文字说清楚,《乐园》能打动我的就是某种不可说的东西,就像梦境,如果用科学般的理性分析,就失去了引人入胜的魅力。这种感觉性的摄影也可能是偶然得之的,但如果摄影者能够一直捕捉到打动人的感觉性画面,那他就可以开辟一条不同寻常的探索摄影可能性的蹊径。 ● 曾翰

时间系列(银质收藏,组照选一) 张凡 摄
作者自述:时间是一段简单而又清晰却一直讲不完的故事。对它太熟悉却不知道它从何而起,它堆给我无限的自由却让我用来填补它饥饿的大嘴。不管我如何打乱它,改变它,它都还在那里,完整的,混乱的,发生了,就抹不去,在它面前真实存在的自己开始慢慢赤裸。
评委评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而人又是被文化文身了的动物。从最初的混沌初开到今天的文明社会,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作者试图用身体涂满了浓墨在纸张上印出的一连串痕迹来表达人类混沌初开的状态,到有意识地构筑了可识别和不可识别的混乱字符的人类社会中期,再到最后规整有序的文字时期来表达现今的文化状态。整个作品的前后排列比较合理,只是背后的“囚”字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人在文字构成的方框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图案和真人构筑的潜在的“囚”字了。 ● 王龙江


中阴-度(银质收藏,组照选二) 肖睿 摄
作者自述:中阴是“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的“过渡”或“间隔”。
  人的整个存在在佛教中被分成四个中阴状态: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这四种状态都属于极度不确定,但又充满机会的阶段。这种持续的不确定存在着很多转化的机会——如果能够被看到和把握。生命只不过是生、死和过渡的永恒流动,中阴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让我们每一个时刻的体验都是“中阴-度”。
    胶片记录的正是时间的切片,我用胶片的正负来表现生死两极,时间是相对的,被切片后便成了永恒,但这永恒却是不确定的,这就是艰难、痛苦、模糊、悬浮的“度”!
     创作方法如下:1.在拍摄好的大量正片和负片中,选择与画面契合的胶片;2.将选择好的正片和负片夹入片夹中;3.利用扫描仪用正片模式透扫,获得作品画面。
评委评语:所谓创意更应该是摄影语言的创新,从这个意义来看,肖睿的这组作品显得难能可贵。这种正负片叠加扫描的方法不仅是一种形式表现,而且这种摄影语言就已成为他作品本身的主题阐述,即“胶片记录的正是时间的切片,我用胶片的正负来表现生死两极,时间是相对的,被切片后便成了永恒,但这永恒却是不确定的。”仔细观看每一幅作品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细节和画面组合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拍摄和挑选的,各种视觉符号的冲突和交合让原有的影像产生了新的寓意和隐喻。 ● 曾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9:39:03 | 只看该作者



醒(银质收藏,组照选二) 李博 摄
作者自述:我定制了大型磨砂玻璃道具进行拍摄,透过玻璃呈现出若隐若现、虚实有度的画面,既有传统的水墨禅意,又不乏独特的视觉冲击。在后期,我更将每一幅画面融入到一个“圆”中,这个“圆”像胚胎,像细胞,又像瞳孔,我们生活在这个“圆”的世界中,安静的自省,希望能摆脱浮躁的社会或自己,从现实的睡梦中真正“醒”来。
评委评语:这套作品从视觉角度来看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圆形的画面、朦胧的影像和照片特有的色彩构成系统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如同舞台的追光灯逆向打在了被摄体上,让物象产生了与环境隔离的感觉,画面中的人也如同母体中与外界隔离的胎儿,以此来表达作为个体与世界的疏离关系。可以窥视出这代人在个体与社会交融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以及所带来的内心挣扎。
    单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想赋予作品过多内涵,这靠几张图片来完成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个系列整体看起来多少有些混乱,从第一张的脚和多米诺到后面的植物与蜥蜴之间所呈现的内容缺乏一条完整的线索,这是作者需要注意的。 ● 王龙江


我生命轨迹的微积分(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铜质收藏作品,组照选二) 陈焕庭 摄
作者自述:这是一次试图对尘封的合影照片进行新的观看和阐释的影像实验。我将25年来所有的“留念照”翻出,翻拍,并按照年龄段进行叠加。在影像合成过程中,我所遇见的很多人、事和路过的地点慢慢淡化隐退在背景中,正如它们在我回忆中那般。随着概率积分而“构成”,并不真实存在的一个“虚构”的“我”慢慢浮现出画面。相由心生,那画面中的表情述说着当时的生活状态,面相隐喻着当时的心路历程,而那隐约或者清晰显现的服装甚至反射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人生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我是谁?对这几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用这组《我生命轨迹的微积分》给出自己的思考。
评委评语:随着PS数码后期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使用“数码暗房”进行影像创作,以期带来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陈焕庭的《我生命轨迹的微积分》是一组纯粹的影像技术作品。他通过后期影像合成,用虚化的背景,展现给观众一个伴随着环境而成长起来的“我”。这些环境亦幻亦梦、亦实亦虚,其目的不仅仅让观众了解“我”的成长背景,而是让观众在虚化的背景上赋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也就是说,给予了观众再度创作的空间。这组作品整体风格统一,但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如果能将不同年龄期间成长烙印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就会更完美。 ● 李嫣


我的生活(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铜质收藏作品,组照选二) 吴军 摄
作者自述:《我的生活》灵感来源于一次做手撕包菜的经历。当撕到包菜芯的时候,我顿时被它细嫩的质感所感染,被它简洁而抽象的各种形态所折服。面对犹如艺术品的包菜,我没有理由不用手中的相机向更多人展示其才华与气质。从这时起,我便经常走进菜场,精挑细选那些造型特别有韵味的菜系,让它们走进我的生活,走进我的影像世界。鸡蛋、豌豆、大蒜、生姜等经常成为我的座上客。在这个过程中,令我最感动的是,一个被久放在偏僻角落的生姜,过了许久之后,当我再想起时,它居然生长出了毛茸茸的像“风火轮”般的新生命,特别可爱,让人感动,让人兴奋。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拍摄这些独特又神奇的生命个体,我采用统一的较高的侧光光位,以体现更强的空间立体感,以统一的持续光源赋予其更细腻的色彩,统一的方形构图赋予其更稳重的感觉。统一的定焦镜头赋予其庄重感,统一的较慢的曝光时间让其承载更多信息,统一的低饱和度色系让观者有更舒适的观感……然后通过精心的组织经营,布局画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统一的整体视觉效果。整个过程虽然有些繁杂琐碎,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可以远离“地沟油”亲近健康快乐的生活,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可以在平凡中锤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评委评语:《我的生活》注重想象力的勘探:想象力的密度、弹性,以及构建世界的能力,得到较自如的呈现,吴军显露出了对此的高度敏感和执著:不仅仅是用于诉说,更是用于自我倾听与自我观照。在如此的倾听、观照中,我们涣散的感官所能触及的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很简单卑微的物质,其所内蕴的语境以内省、安静的方式被提炼出来,成为了庞杂生活的表征和安慰,生活的质地在细节之中闪耀,吴军以摄影的方式给予了确认和肯定。 ● 姜纬


城市里的蜉蝣(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铜质收藏,组照选二) 祁石辉 摄
作者自述:在浙江某市场附近,每晚有少则百余人,多时达两千多的农民工,露宿街头巷尾。这些农民工大多来自江西、贵州、云南、安徽、四川等地。他们如同蜉蝣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以广场、人行道、屋檐下等作为栖息场所,或坐、或躺、或睡。闷热的夏季,半裸或全裸而睡;寒冷的冬天,旧棉絮、废弃的广告布既当被子又当席。这些可怜、可爱的人,有刚来这里没几天,尚未找到工作的;有拿不到自己满意的工资而另谋出路的;有长期打零工、开摩的、拉三轮的;甚至还有十几年没回过老家的流民。他们为了生活,离开可爱的至亲和温馨并不富裕的家,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壮大。与他们交流时,回答的却是同一个答案:“一天12小时上班,有时还要加班加点。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还被老板扣押一个月左右的工资。物价天天见涨,工资却很低。”这些城市里的蜉蝣,虽短促,却美丽。
评委评语:夜幕降临之后,喧嚣的城市呈现出另一种看似和谐安逸的秩序;流动的车灯划破黑暗,透射出城市流浪者近乎一无所有的悲凉;车灯扫过,一切又回到从前……作者把握住摄影的本质,巧妙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瞬间,完成城市蜉蝣的别样记录。诚然,光影的美化,会在一定程度弱化蜉蝣的挣扎。 ● 区志航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9:40:18 | 只看该作者
立意领开创之先,开创成立意之美
“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评选揭晓  
     国内首次以创意摄影为题的全国性摄影活动——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11月9日至11日在中国摄影先驱邹伯奇的家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进行了评选,经公示后,评选结果即日揭晓。
  为发扬邹伯奇的锐意创新精神,激发全国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创意思维,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报社、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大沥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自今年8月启动以来,得到全国摄影人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旅居新加坡的华人摄影家等2900余人投送的21000幅摄影作品。
本届大展的评委会由摄影界、艺术界、评论界的诸多专家及资深媒体人组成,中国摄协副主席、广东省摄协主席李伟坤担任评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王龙江,自由撰稿人及知名摄影师区志航,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中国区总监、策展人李嫣,广告摄影师、策划人李楚益,策展人、视觉评论家、出版策划人姜纬,摄影师、策展人章翔鸥,摄影师、策展人、深圳真实视觉艺术总监曾翰,本报总编辑曾星明担任评委。经过两天的线上评选和激烈地讨论,大展依计划评出2幅金质收藏作品、6幅银质收藏作品和10幅铜质收藏作品和150幅优秀作品。
  本次大展征集的摄影作品立意和内容较为丰富,创意技法虽然更多集中在利用PHOTOSHOP等电脑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等层面,但也有一些利用传统暗房技术、两底叠拼甚至古老的物影法等进行处理的参评作品,基本反映了中国摄影大众对于创意摄影的理解和其创作现状。
大展采用电子化的评选方式,并设置了专门的评选程序。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会考虑到创意摄影作品的特殊性质,对是否具有创意的立意和参评作品使用技术手段给予同样的重视,仔细观察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严谨的程序和周密的流程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选的公平公正。
  评选结束后,主办单位专门组织评委对本次大展透射出的创意摄影现状及其突破路径等话题,进行了专题总结和研讨。会上,评委们的讨论屡屡碰撞出火花,大家由开始时的侃侃而谈继而兴奋地唇枪舌剑,妙语如珠,总结会变成了“创意思维”激荡的辩论会,既有关于“创意摄影”的学术范畴、实现创意的若干手段、如何面对普遍存在的“粗糙创意”、“生硬符号化”、“题材大而空”、“组图系列不严谨”、“创意不等于画意”、“创意不等于看不懂”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大展赛制和资源整合情况的分析与建议,更有热心的评委就主办单位如何树立品牌,继续办好下一届大展等议题集思广益。
  评委们认为,创意,简而言之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突破传统束缚,开拓新生事物;既符合客观规律,又不雷同于重复的观念。创意的重点在于一个“创”字,即构思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立意,继而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将这种立意实现、展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创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后现代开放的文化背景,多元的艺术渗透,使我国摄影创作生态呈现出思维多向、形式语言丰富的样貌。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多样状态,也为多样性、创意性的摄影提供了蓬勃生长的土壤。尽管整体水平和创造思维与国外先进的创意摄影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时代的摄影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许多在过去不敢想象、不可见的摄影语言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产生并散发开来。
  邹伯奇(1819-1869,广东南海人),清代物理学家,对天文学、数学、光学、地理学等都很有研究。著有《摄影之器记》和《格术补》,探讨摄影技艺及理论问题。他曾独立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比西方仅仅晚了4年。之后,邹伯奇还研制出滤色镜、玻板照相术、显影剂和定影剂配方。欧洲在1847年才发明蛋清玻板照相术,但一直未能解决拍摄人物肖像的工艺,一直用其制作玻璃幻灯片。而邹伯奇的玻板照相术,却能成功拍摄人物肖像,是中国对世界摄影技术的重要贡献。
本次大展将于12月下旬在大沥镇举办首展和颁奖仪式,同名画册同期首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8:18 , Processed in 0.1488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