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22:5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立敏 于旻


一、引言

建国后,文学教育曲折沉浮。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刘国正)。2000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新大纲与课标的变化,使文学教育持续升温。

文学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地“复苏”与“振起”?语文课程改革中文学教育的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文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进展的状况和趋势要清楚、初步的成果和经验要总结、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要解决,这些既是文学教育“复苏振起”的条件或保障,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生长点。因此,对课程改革中文学教育进展状况作全面、系统的初步总结分析研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

二、文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展

(一)破除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教育的隔膜

虽然人文精神大讨论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但是两者之间的“代沟”却依然存在,即文学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带动中学文学鉴赏的进步。从文学教学自身,叶继奋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沉湎于“标准化”应试技巧训练中,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有所隔膜。即使对选入的现代作品,也因为师资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和不合理,无法按规律教学。从文学理论方面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理论界对一些西方舶来的理论的理解和释读还处于初始阶段,无暇也无力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很多理论本身的可操作性差,所以,“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正在改革中的文学教育并未产生多大影响,甚至十分隔膜”。

鉴于两者之间隔膜的存在,许多研究者纷纷开始“破冰”,尝试应用各种文学批评理论解读文学作品。张心科结合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讨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问题。王针桂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意义、文学风格等六个方面阐述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并举例说明模糊学理论在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以上种种有益的尝试并不一定有效果或具有普适性,全面的“破冰”更需要文学理论界的参与以及双方系统、全面的对活。

相关文献:

①叶继奋.文学教育思考的三个层面.阅读与写作,2005,10

②张心科.从接受美学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8

③王针桂.略论模糊学方法在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语文学刊,2004,10

④潘寨春.论文学教学的模糊性.当代教育论坛,2005,7

(二)梳理与反思建国后的文学教育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文学教育的持续升温,使得很多研究者对建国后的文学教育进行反思。反思的目的一是纠错,二是取经。

1.新中国文学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起落沉浮,曲折前行。黄耀红将这个过程分为:以汉语、文学分科为标志的文学教育繁荣期,以“工具论”产生为标志的低迷期,以“人文说”兴起为标志的复兴期。胡俊国则从建国以来文学教育论争清理的角度人手反思这段历史。他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泛文学现象和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现象,建国以来的论争并没有改变文学教育缺席的实际状况。对此,他从“无对手的学术论争”、“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学理知识的匮乏”三个角度质疑文学教育论争的有效性,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2.20世纪50年代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对于1950年代的文学教育,赵静对1956年分科改革中文学教育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张毅着力于研究和总结1950年代的文学教学对今天的积极影响,从课程构建、教学思想、教师发展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分析总结。1950年代的文学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必然有一些独立设科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否能够移植到1950年代后的语文教学中,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是,作为历史文献的梳理,这些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关文献:

①黄耀红.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发展流变与反思.教师之友,2004,9

②胡俊国.对建国以来文学教育论争的清理.教育评论,2004,2

③赵静.1956年文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学科教育,2003.3

④张毅.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的建构及其影响.语文学刊,2004,11

⑤张毅.郑国民.对20世纪50年代文学教学思想和经验的清理.语文教学通讯,2005,3

⑥张毅.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中文学教师水平的提高.中国教师,2005,4

⑦张毅.50年代文学教学对后来语文教学思想和教法的积极影响.语文教学通讯,2005,12

(三)文学教育自身理论的建构及存在的争议

1.内涵的模糊化与理解上的错位

在文学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中,很多人不对其内涵进行界定而直接使用这一概念,这就造成文学教育内涵的模糊化和理解上的错位。王保升对目前流行的诸种内涵进行辨析,总结出三种主要的理解:(1)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2)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3)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能力的教育,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教育。此外,还有人将语文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或把阅读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以致出现两者不断争夺教学内容和教学领域的现状。范冬梅从分析文学本身的性质人手,区分出文学教育的广义和狭义内涵:广义的文学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狭义上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教学。

2.文学教育的本质:“立人”与“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关于文学教育本质的定位也存在很大的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观点。范冬梅从文学的审美性、体验性、文化性等特殊品性入手,认为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文学使人发现自身的“反观”效应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关于此种定位,王尚文等人还从存在主义哲学与主体间性理论双重角度对“立人”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阐述。王晓明、南帆等学者则指出“文学最核心的灵魂是提供了一种精神价值观”,“在当今高度理性化、技术化的社会中文学教育应该成为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到,以上两种关于文学教育本质的定位都是文学自身本质的衍生物,两种观点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文学的本质等同于文学教育的本质。这种定位抓住了文学教育的内核;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兼顾教育的立场,从文学和教育两方面的本质人手考虑文学教育的性质则会更全面深入些。

相关文献:

①王保升.试析文学教育的基本内涵.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②高晶.阅读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反思.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

③范冬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2003

④范冬梅.内涵与本质——文学教育的建构.语文教学之友.2003,10

⑤王尚文,徐珞翰.从主体间性看文学教育.新教育探索.2003年创刊号

⑥王晓明,南帆等.寻求为生活的文学.读书,2003.10

⑦陈思和.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当代作家评论.2006,5

3.关于定位与目标的思考

蔡明针对文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撰文,从宏观上指出“概念不明确、性质不清楚、定位不确定、目标不恰当、要求不具体”是文学教育失落的根本原因。此种论断切中肯綮。与前面提到的内涵模糊性和本质定位的多样性相似,关于文学教育的定位和目标也众说纷纭;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内涵和本质的争论才导致定位与目标的争论。因此,这里仅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余不作论述。何郁认为新大纲对文学教育的定位是“审美”。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此种定位还必须做好三个“对接”:即对接诗教传统、对接人文教育、对接时代新潮,尤其是文学界的新视点,这是文学教育的兴奋点,也是引起学生热爱文学的兴奋点。至于文学教育的目标,张则桥认为文学教育要满足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还要满足中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需要。

4.建设文学教育学.实行分科教学

近几年来,研究者立足于文学教育在内涵、本质、定位与目标等方面的特性,强调文学教育的独立性,因此提倡建设文学教育学和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蔡明认为要使文学教育区别于语文教育、使之个性凸显,就必须建设文学教育学,并进一步指出目前建设文学教育学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及深入研究需要破除的障碍。与此种声音相呼应的就是提倡分科教学。赵静建议文学教育需要以相对独立的形态进入课程领域,其所谓的相对独立.是指文学能够摆脱作为语言学习工具的附庸身份,成为有明确目标、实际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一个学习领域。同样地,胡尹强认为若把文学作品作为言语表达的成功范例.则无法或很难开拓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空间。冯钟芸、王尚文也反对把文学、语言二者混在一起讲,认为在文学中讲语言问题,会导致“文学、语言两败俱伤”、“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他们认为语文教育应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部分,二者任务不同,若实施“一本两线”则能将二者功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相关文献:

①蔡明.文学教育的可能与文学教育学的建设.文艺报,2005-7-28(6)

②何郁.如何给中学文学教育定位.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9

③张则桥.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文学教育:功能与操作.当代教育科学,2003,9

④赵静.基础教育阶段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⑤胡尹强.把文学作品上成文学课.语文学习.2003,9

⑥蔡可.“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冯钟芸访谈录.中华读书报,2002-11-20: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⑦李俊.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教育的定位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5,8

⑧刘媛梅.母语教育危机下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6,9

⑨屠锦红.关于文学教育的几点意见.语文教学之友。2006,3

(四)文学教学目标、内容及策略研究丰富

关于文学教学目标、内容及策略的研究是近几年文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者纷纷撰文.畅所欲言。相对来说,研究的成果颇丰。当然,众家观点之间并不构成本质上的冲突与矛盾,他们彼此竞争着,却也相互补充着,共同追求文学教学理论的深入、完善与实践的可行性、有效性。

1.文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对文学教学的目标定位难以达成一致,但是各种定位都不否定其他目标存在的合理性。综合各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各种定位的观点中,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居多,这也与新课标传达的精神一致。对于文学教学的内容,分歧较小。研究者主要从文学教学的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出发给予界定,前者包括:义学语言、文学史基础知识、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文学形象的一股方法及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后者主要包括审美体验、人文精神、思想认识、娱乐与趣味、丰富情感等内容。

2.文学教学的策略

文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最为丰富,我们将林林总总的策略划分为一般策略、特色策略和文体策略二三种。

一般策略,普适性最强的策略,以范玉红、岳增学等人提出的最具代表性。范玉红提出的文学教学策略概括地说就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作品初步感受的原因,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培养其把握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利用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进行文学教育。岳增学等人策略巾的亮点是:“沟通文本与现实的双向对话”、“构建主体的期待视野”及“在审美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语感、提升语言能力”。特色策略是与文学教学的特点或功能相对应的策略。主要包括体验式教学、文学性教学、审美化教学及人格教育教学等策略,如于志芹提倡的体验教学策略,它主要包括体验式活动、审美、感悟、联想、想象等教学行为。胡尹强认为让学生借助作品的语言对自己的情感、精神世界进行反观认识、开拓提升,这样言语和精神的东两才能水乳交融。文体策略则是针对不同文体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刘真福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单元修订说明》中,对诗歌、散文、小说、中外戏剧文学剧本及电影文学剧本的教学内容。一一加以说明。此外还有很多精彩的针对其中一种文体的教学策略,如沈红的戏剧教学策略就是一例。

各种教学策略的提出和实践表明文学教学研究一开始的发展势头就很足,但是必须承认大多策略是零散的、经验性的总结,缺少普适性、规律性以及合适的理沦支撑。如何把这些基于经验的策略进行理论、系统化的提升,是以后文学教学研究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关文献:

①范玉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10

②岳增学,王观贞,岳晓蕾.关注课程标准下的文学阅读教学策略.教书育人,2002,2l

③于志芹.体验与生成——文学教学中体验策略例谈.山东教育,2005,29

④胡尹强.把文学作品上成文学课.语文学习,2003,9

⑤刘真福.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单元修订说明.学科教育,2003,5

⑥沈红.中学戏剧文学教学美育取向及教学设计.语文学刊.2004,4

⑦李仁国.文学教学:魂兮归来.语文教学研究,2005,9

⑧赵楠.浅谈文学教学的意义和实践方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2

⑨陈慕.文学作品的感知体验教学初探.语文教学通讯,2004,ll

⑩陈淑芳.把文学鉴赏引入语文课堂的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5.2

⑾张心科.高中文学阅读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2

⑿沈芳,曹明海.新课程环境下的文学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l

⒀郑飞艺.“读什么”与“怎么读”——谈诵读方法运用的恰当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1

三、文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反思

(一)课改中文学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通过查阅近几年各种相关的调查文献可以发现:文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旧问题亟须解决,但以下两个新问题也值得重视。

1.学生学习文学的积极性与阅读现状形成反差

浙江绍兴与宁波的两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积极性是发挥文学教育效力的重要内驱力: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对当前的文学教学不满意,超过60%的学生对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说明,学生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和对文学教学的期望都比较高,但是,他们的文学阅读现状却与此反差很大。通过《中学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当前中学生文学阅读的大体状况:“学生读书少”、“学生阅读情趣及品位的感性化与浅层次化”、“阅读形式电子媒体化”等,此种现状不容乐观。

2.教师文学教学观念与自身文学素养相脱节

刘伟生等人以高中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其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文学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更多的教师接受。但总体来说,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师普遍不重视文学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朱于新也撰文指出课改中课堂教学的典型问题:讲渎变味,一味诵读.不能适时点拨。以上诸种问题导致了文学教学费时低效、投入的热情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成比例的现状,而这又抑制了文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献:

①吴明琴.中学文学课现状调查与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②任万军.中学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2003.12.02

③刘伟生,刘年喜,张启明.株洲中学语文教师文学教学观念与运用调查报告.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④朱于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典型问题分析.中国教师.2004,8

⑤黄本荣.警惕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1

3.诸种制约因素导致文学教育进展缓慢

面对语文课改中文学教育进展缓慢的现状,周圣荣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原因:文学教育本身的理论建构滞后;教师的文学素养跟不上课改的要求;中学语义教学环境的制约,尤其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文学教育足一个极大的障碍。就目前文学教育的进展状况来看,这三个因素的制约性很强,成为文学教育发展的障碍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们同时也是文学教育复兴的生长点。文学教育的发展既需要自身理论系统、合理地建构,又需要良好制度的调控与护航,同时更需要文学教育实施的有效性,三位一体,才能共同支撑文学教育的兴起。除以上原因外,对文学作品解读方式关注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黄荣华的政治泛化、道德强渗和科学阉割“三重障碍”说和王晓明的“缺少自由思考能力和无拘无束想象力的培养”说。此外,还存在其他原因,对这些原因的探讨散见于近几年的报纸杂志中,此处不予详述。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张则桥认为“目前文学教育只有长度、广度却没有深度或高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教育在新课标颁布后并没有很快地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在被批判、探讨,才引起更多人对文学教育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才表明文学教育开始被真正理解和实施,只是目前阻力过大,进展很慢而已。

相关文献:

①周圣荣.中学文学教育复兴的背景与困境.语文教学之友,2002,7

②黄荣华.文学解读的三重障碍.语文学习,2003,4

③王晓明.今日中国的文学教育.文学报,2003-09-25(4)

④张则桥.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文学教育:功能与操作.当代教育科学,2003,9

⑤李东生.文学教育中的“文学性缺失”探因及对策.语文学刊.2003,5

高永平.文学教育中的冷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0

⑦叶继奋.文学教育面临的三大矛盾.阅读与写作,2005,9

(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开展文学教育所必需的知识背景存在很多欠缺

胡俊国等人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文艺学知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开展文学教育所必需的知识背景存在很多欠缺。教师文艺学知识的来源、知识更新的意识、知识体系的构成、知识实际应用情况都不容乐观。刘伟生等人的调查分析同样表明这一现状的存在。同时他们还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教师的文学教学受制于考试方法和评价机制。必须看到,教师开展文学教育知识背景缺失的现实不能与评价制度上的调控脱离关系,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没有精力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个人因素的存在。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文学修养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背景的更新和重组,应是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构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系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文学教育的关键,近年关于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研究很多。刘坎龙认为教师的文学素养包括知识修养、能力修养以及情感修养,其中知识修养是基础,能力修养是核心,情感态度的养成是必要条件。郭惠宇认为语文教师最主要的文学素养是对文学的感悟力、勤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以及文学创造的能力。目前,教师文学素养体系的构建多通过各种相关的教师培训,但是,各种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解决诸种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即增强各种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及其与中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应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有情感和志趣的联络与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形成规范的联系体系。

此外,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语文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正在逐渐丧失,无可奈何地顺从学生.而这也滋长了学生的主观性,进而拒绝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正如王富仁教授在“语文课改中的文学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所说:如此片面地发动学生的主动性而颠覆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改革是危险的。因此,在课改中,除了要加强教师的文学素养,还要建构教师的主体性意识。具有主体性意识的语文教师,才能以自己的文学体验、感受和思考影响学生,才能有健康的文学的教与学。

相关文献:

①胡俊国.江苏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文艺学知识状况分析.教育评论,2005.2

②刘坎龙.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体系构建.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③郭惠宇.文学教学呼唤教师的文学素养.中学语文教学.2005.2

④任运昌.语文教师的古典文学教育素养研究.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⑤周桂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系统实施文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6.5

(三)文学教学评价与国内外比较研究薄弱

1.评价制度的空白与评价改革的艰难

叶继奋指出文学教育由于各种干扰的缘故仍处在幼稚期,学科规范没有建立起来,评价制度几乎一片空白。他认为“有明确可依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文学阅读技术层面的成熟度与深度”。在这个问题上,周圣荣更为乐观些,他认为“高考大门缓慢地向文学开启”,“文学在高考中充满希望”。陈德林则针对目前考试内容重分析、轻感悟的弊端,在山东省高密市柏城中学进行了评价改革的实验。该实验中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分等级评价为主,文学教育的评价包括对阅读理解能力、诵读能力及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但实验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有部分同学处于评价改革活动的边沿。而如何使这种改革与中考接轨,则是需要上下努力,尽力尽快解决的问题。”虽然如此,毕竟在评价改革研究上有开荒之功。在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时候,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丰富和完善它,变消极、掣肘的因素为积极、激励的动力。

相关文献:

①叶继奋.文学教育思考的三个层面.阅读与写作,2005,10

②周圣荣.高考作文命题视野中的中学文学教育命运.语文教学之友,2007,1

③陈德林.语文考试改革的尝试.当代教育科学,2003,6

④文玮.高中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6,5

2.文学教学的比较研究介绍较少

关于文学教学的比较研究也不能使人精神振奋。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少,研究很不充分。李建刚从授课情况、文学教学法及教材的发展变化、文学教学的基本特点等四个方面介绍俄罗斯中小学文学教学,最后得出俄文学教学最突出的三个特点以供国内研究者借鉴:(1)注重文学教学.文学课的比重比较大;(2)关注文坛动向,及时补充新作品:(3)注重文学教学法的研究。王爱娣结合《项链》的教学介绍美国文学教学。她指出美国的文学教学始终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并且借助文学分析和文学反应,追求文学教育的精神价值;评价是美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于日本文学教学的文章.只有张如意介绍了日本国内最近几年流行的文学作品解读方式——田中实的“原文”理论。

相关文献:

①李建刚.俄罗斯中小学的文学教学.俄罗斯文艺,2003.5

②王爱娣.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9

③张如意.文学教育在日本.日本问题研究,2003.2

资料信息室

2007-8-7

(来源:《语文学习》2007.7-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9:05 , Processed in 0.2217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