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徐江”和“王荣生”的一些争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15:1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关于“徐江”和“王荣生”的一些争辩作者:莫若怀远
  徐江老师和王荣生老师都是值得尊敬的,有影响力的学者。
  给他们加引号,是因为围绕着他们两人,争辩的队伍逐渐增大;而两人之间似乎还没有“剧显化”的交锋。
  这一周,读完了王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略有收获,也有不认同之处。书主要是由很多的课例组成,既然集合为书,自然也是受到王教授认可的课例。但有的文本在重构时似乎“文本性”也有些缺失。
  徐江老师的批判主要针对“按体式教学”这一观点,提出走向“哲学思维”,这其实对老师和学生是一个过高的要求,的确,这是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但我更认同这样的的话:“徐文混淆了个人自发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正在成长的读者阅读与成熟读者的阅读的界限。作为个人自发阅读,一般读的是内容,读的是兴趣,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考虑更不会深究所读的文本体式的。读什么、怎样读、读出什么,可以说是“我的阅读我做主”,因而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语文课堂的阅读是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因此,就不能不对阅读的内容和方法有所规限,而教师要做的工作确实就是“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为此,就必须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因为文本体式对阅读的内容是有所限制的,对阅读的方法是有所选择的。道理很简单,我们总不能把小说所叙写的人和事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人和事吧,总不能用朗读诗歌的方法来读一份产品说明书吧。我们并不一概反对徐文主张的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衍生什么”、“汲取什么”、“运用什么”,但是,如果学生对阅读对象不喜欢、读不懂、读不好,又还能“衍生什么”、“汲取什么”、“运用什么”?可以这么说,使学生喜欢、读懂、读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说什么“衍生”、“汲取”、“运用”,都是奢谈。”
  就像练体操的运动员一样,在开始的时候,也肯定是从规定动作练习起吧,等到后来,才有可能自选动作、甚至自创动作。
  综合利弊,觉得至少初中阶段,按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似乎更好一些,高中可以稍微拓宽点和自由点。但拥有体式的概念,从我自己阅读和写作的体验来看,是大有裨益的吧。
  最近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陈寿江老师和天津市实验中学安杨华的交锋文章,对前者的理性分析比较赞同;虽然后者一直在找着前者文中的小漏洞,并称前者有诡辩之嫌;但后者的文章整个读下来,其实就是旁敲侧击,不入正题,有些失望,还是期待徐江老师亲自作出回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0:06 , Processed in 0.1260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