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我校近期与中远期教师培养目标与规划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5:3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我校近期与中远期教师培养目标与规划的思考
时间:2011-3-21  文章来源:校长办公室    作者:熊海水   
http://www.lcez.com.cn/show/shownews.asp?newsid=2146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办一流学校”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升学率的“压迫”下,传统教育观念仍束缚着大批教师,他们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俨然一个“传教士”,把学生当作“容器”,单向灌输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结论,使学生变成了书本和分数的“奴隶”,特别是,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甚至给伤害其自尊心的学生以严厉批评,导致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从而使学生智慧的火花无法点燃,大胆的设想遭受打击,个性特长遭受扼杀,创造思维无从产生。毫不忌讳地说,传观的教育观念,无法摆脱“高分低能”和“重知轻能”弊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培训也就成为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尽快使教师适应新课程,迎接新课程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呢?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迎接新课程挑战的坚实基石和有力保障。
  一、近期与中远期培养目标
  具体来讲,了解21世纪教师应具的基本素质,明确新课程对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我校确立教师培养目标的前提和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维持专业人员的地位。任何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都必须经过职前培养、在职锻炼和职后培训才能逐步成熟,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最后成为深受师生爱戴的“名师”。
  为培养一支“科研能力强,教书育人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根据教师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创办时间短,学校年轻,教师年轻,70%以上是大学分配或选聘的年轻教师,与老牌名校相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特殊情况,制订了明确的教师培养目标。
  ——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三年达合格,六年成骨干,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
  ——学校整体培养目标:在培养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基础上,达到培养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名师)的最终目标(附图)。


  二、制订培养计划与措施
  (一)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
  我校自1978年9月创办以来,学校一直处在发展壮大之中,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新课程的开设都需要所有的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结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此,我校创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培养机制,这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
  校本培训的对象为全校教师,校本培训内容一是根据学校发展的自身实际需要确定;二是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来确定。如校园网建网前后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学技术培训;高中课改试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等。校本培训的时间根据工作情况灵活安排,一般寒暑假集中安排一段教师培训时间,开学之后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培训时间,如每周星期二安排备课组活动,星期五下午的年级或教研组活动,星期日晚上全校教师大会等都经常对教师进行某一专题的培训学习。校本培训的方式为集体中分散相结合,常用的方法有:集体充电法、师徒结对法,观摩听课法,课题带动法,个人自修法和校际交流法等,学校专门开辟了教工阅览室、购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为教师提供图书资料信息支持。
  (二)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学校把“三字二话(画)一机”作为教师基本功并进行考核检测,“三字”,即毛笔字、钢笔、粉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画,即简笔画;“一机”,即计算机。为此,学校制订了《临川二中教师基本功过关考评办法》。学校在抓教师基本功过关的同时,还着重抓了教师的“三课”过关,即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过关,并制订了《临川二中关于教师“三课”过关规定》,明确规定:(1)在学校任教教师,年龄未满35周岁,都应参加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大赛。(2)参加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大赛的教师应参加三学年共六学期的评比,其中四次以上(含四次)评为优秀方可过关,并由教研处颁发证书。凡满五年以上教龄的老师,经本人申请,教研组推荐,教研处可酌情批准其过关,并颁发证书。(3)青年老师参加课堂改革大赛是否过关,将与评比、晋级、职务聘任、岗位聘任挂钩。
  (三)多途径多形式的在职进修
  在教师进修培训方面,学校除举办各类培训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外,并构建了“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体系,从基本功培训、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
  一是“送出去”培训。学校创办以来,在学历进修方面,学校先后有50多名大专学历的教师先后参加了江西师大、江西教育学院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院校的本科进修,使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9.8%,并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华东师大、江西师大研究生班学习。
  1997年“高中课改”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了一大批教师参加人教社、省教育厅、省教研室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课改内容的培训班。学校有近百人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送出去”还包括选送优秀教师下到乡镇中学上观摩课、派教师到外地参观考察以及参加省、市级举办的各种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学校还与省内十多所重点中学建立联谊校,相互之间开展教学交流。
  二是“请进来”培训。我校针对“送出去”培训教师人数毕竟有限的情况,采取了“请进来”的做法,即请专家讲学、名师上示范课和教研专家评课等。这样,既少花钱,又多办事,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数得到了大大提高。自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邀请到中科院张景中院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教授、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应俊峰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华东师大崔允漷博士、江西师大教授、重点中学特级教师和省市区教研员等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讲学。同时,学校还购买了《名师讲坛》等一批音像教育资料,不定期安排在每周星期日晚的全校教工会议上播放,间接地把特级教师、教育专家“请”到了学校“讲学”,使学校教师受益匪浅。
  通过抓教师培训进修,从而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最新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当前教育动态,有效地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四)建立“师徒结对”,实行“导师制”培养
  学校特别强调“名师”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把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制定了《临川二中关于教师进修和教育科研问题执行细则》,明确规定了把建立“导师制”作为教师加强业务进修的有效途径之一。“导师制”的实行,使不少青年教师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名师”的“传、帮、带”下,逐渐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挑起了全校教育教学“大梁”。
  (五)建立教师专业团体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学校教师间也需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临川二中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团体,对新课程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有同一学科教师组成的教研组,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文科综合组和理科综合组,还有任教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各备课组推选一人为备课组长,负责召集本备课组任课教师开展相关备课活动,如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材的处理、资料的交流、单元检测试卷的出题、改卷等活动。这些教师专业团体定期开展活动,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有利于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实效。
  (六)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制
  由于这几年高中不断扩招,全国各地高中都急需增加高中教师。临川二中也面临着选聘高中教师的任务。经济欠发达地区选聘教师靠什么吸引人材?我校认为必须靠事业吸引人,感情吸引人和舒心的工作环境吸引人。学校提供每个教师 发展的平台,使教师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感,在临川二中工作有荣誉感。在选聘教师过程中,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公正原则,成立学科专家组,对应聘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择优录取,确保选聘教师质量。
  在学校内部,学校制定了《临川二中教工聘任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按需设岗,实行了包括行政干部在内的全员聘任制。每个岗任都有明确的责任,实行结构工资制,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岗位,在每个教职工中树立“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我校以师德师风教育为核心,长期不懈地开展教师思想教育。校党支部、工会以“爱岗敬业、依法从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评先、上岗聘任真正结合起来,并实施“一票否决制”,树立了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形成了“团结、严谨、务实、奉献”的优良教风,为广大教师健康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环境。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机制,为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8 03:07 , Processed in 0.2245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