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散步》:一场对“文学”本体的追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22:3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散步》:一场对“文学”本体的追问
袁筱芬
  
  龚鹏程先生的专著《文学散步》是一本非常特殊的“文学概论”。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完全跳脱出前人对于文学概论的写作模式——描述文学的各种形式、文学批评的各种倾向、社会的各种文学现象、文学的各种构成要素,并使用定义、起源、类型、风格等既定的批评范畴对文学作出系统的理论界定——而是致力于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论规律和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譬如文学是什么、文学所用的方法如何、怎样获得文学知识、文学知识的性质是什么、其功能与目的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龚鹏程并不先验地认定文学为一门现成的学科,而是首先反身自问文学的可能性问题,从而力图在这种反身自问中重建对文学的认知以及进行文学研究的根据。文学研究大致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实际的文学批评三个范畴。作者认为,这些研究之所以成立,也都应该有其知识基础,而“文学概论”所要谈的就是这个知识基础。因此,在作者看来,较之于在已有的理论架构中进行梳理和论述,对于文学的独到的“问题意识”便显得更为可贵。综观全书,这种“问题意识”一以贯之,成为作者思考文学的内在理路和层层推进的独特方法。
      
  此书共十九章,在结构和问题设置上颇具匠心。前四章以“欣赏文学作品”为论述的核心,分别集中探讨了“作品”、“文学”、“文学作品”、“欣赏”四个范畴,事实上也就是在探究文学的本体含义,涉及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龚鹏程的探讨仍然是借鉴了西方文论的逻辑脉络,但却没有生搬硬套固有的种种方法和流派,也无意在此书中对其作出评介。他所重视的,毋宁说是一种具有普泛性的对于文学的关心和“同情”,并以此出发来开掘出问题的深度。第五章至第七章探讨“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出培养美感、充实知识、运用方法三条途径,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对“文学欣赏”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讨论。第八章至第十三章,讨论的是文学的形式、意义、意义的认知,以及文学的功能,可概括为文学的内部问题;第十四章至第十九章,讨论的是文学与社会、真实、道德、历史、哲学的关系,以及文学史自身建构的可能性,可概括为文学的外部问题。从内到外,龚鹏程从自己广博的知识结构出发(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乳交融的化用),对于文学的种种问题作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和分析。
      
  在西方文化中,素来有对于知识本身的基础和根据及其方法进行追问的理论传统,前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后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但在中国的文化架构中,却向来少有理论反思的姿态。当前的文学研究领域里,已有一些文学史家逐渐产生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意识,但致力于文学理论研究本身的学者,却往往忘却文学理论这门学问的初衷,对于自己的立场和位置犹疑不定,或是人云亦云,作一些无伤大雅亦无甚建树的梳理和阐释工作,或是拾人牙慧,汲汲于引进和挪用西方文论中的新思潮、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龚鹏程的《文学散步》无疑呼唤着一种对于真正的“文学概论”的回归。
      
  此书既名为“散步”,在行文立论上自免不了散漫和轻率之处。“在写作过程中,我只想写成较平浅的东西,未运用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达到目标。而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运用了一些文学语言,以呼唤读者的注意。”(《后记》)这或许无助于此书成为宝相庄严的大家著述,但却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问题的生发性、延展性,从而成为发人深省而又无可替代的一家之言。龚鹏程说这是一本写着好玩的书,其顽童心态表露无遗,但从另一个角度观之,又何尝不透露着作者对于文学的一片赤子之心。

  对于文学本体的根本性追问,作者的态度严肃而端正。如他所言,一门学科的建立,必有其方法学上的步骤和知识论上的规律,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步骤和规律作有意识的检讨,以达到自觉,并在自觉中发展,学科的自律性就永远无法达成。《文学散步》从此种明确的认识前提出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从事文学研究的知识和依据,并期待读者据此展开自己的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发展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文学判断,进行自己的理论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所倡导的,其实是一种开放的、永远未完成而又期待着完成的“文学概论”。作者的“有所待”,也正是文学的“有所待”。

且把金针度与人”——读《文学散步》
张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2007-10-21 10:24:14
  
  眼前的这本《文学散步》,是龚鹏程教授早年的文学论著。这位华人世界的“第一才子”,以他一贯优美流畅的文笔,在书中对文学的一些重大命题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作为一本早已跻身学术经典的名著,《文学散步》此番在大陆发行出版,无疑将推动我们的文学理论建设。

  作者谦称《文学散步》是一本“文学概论”(见龚鹏程《第一版代序》),但该书观点独到,论述缜密,文笔优美流畅,绝对不是眼下多如牛毛而又空泛呆板的“文学概论”著作所能概括。


  《文学散步》开篇的大气之处,在于首先厘清文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作品”、什么是“文学”,何谓“文学作品”以及如何“欣赏”。对于“如何欣赏”这个易炫才智、也经常流于空疏的问题,龚先生则从最质实处入手。首先,他帮助读者正心诚意,为我们廓清文学与科学的分野,确定文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了解文学的特质,肯定文学欣赏的艰难;在一番启发鼓动之后,龚先生给所有欣赏文学者明确的方法指引:“培养美感”、“充实知识”、“运用方法”。不要以为这三个原则稀松平常,实则是一切文学欣赏活动的不二法门。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对于读者,龚先生却一点也不马虎。在讲述“欣赏”的基本法则之后,他又别开生面,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灵动叙述,深入文学欣赏活动的内部过程,把论述进一步向前推进,引出一系列更加深入和专门的话题,如: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形式与意义、文学的意义、文学意义的认知、文学的功能、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真实、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历史等等。经过这番论述,龚先生彻底而又细致深入地把文学为何物,文学欣赏为何事,“绣出与人看”,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条理分明。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仅仅沉溺于龚先生的锦绣文章,而忽略了该书暗中度与人的“金针”——教你如何读文学,则恐怕只落得个“买椟还珠”的结果。
  

  那么,龚先生“度”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金针呢?简单来说,是一种阅读文学的方法与眼光。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举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27年大革命前后,“左翼”作家蒋光慈、茅盾、丁玲等人纷纷以爱情题材来抒写革命现实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冲击,这批以大革命为背景的浪漫主义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广泛欢迎。之后,“革命加恋爱”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模型,大量生产,在现代文学史上几占半壁江山。学术界对这些现象向来比较重视,如刘剑梅新近出版的从性别角度来讨论现代文学的英文专著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3年),仍然以“革命加恋爱”来命名,可见此种作品的影响是如何深远。而《文学散步》第十四章《文学与社会》的相关论述,恰好为我们阅读“革命加恋爱”小说,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革命加恋爱”在流行之初,曾得到过很高的评价。直到现在,大陆流行的文学史教材中仍然会从贴近时代、折射革命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等角度来认可其价值。这种以题材与社会的关系来决定作品价值高低的看法,可谓左翼文论的经典思路。但龚先生却为大陆读者习以为常的阅读成规提供了另外一条更普遍的文学原则。他认为,就作品的内容形式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文学作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可是,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页131-132)。因此,愈是与社会组织呼应紧密的作品,愈限制其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页133)。这一观点,正可以在左翼文论的笼罩之外,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反思已有研究中“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评价问题。更进一步说,龚先生的主张不仅适用于“革命加恋爱”这个次文类的分析,还可以推而广之,用来解释革命文学传统在当代中国大陆极强而速朽的命运,等等,更为宏阔的文学史问题。
  

  本书的另一大优点,不仅在于度与我们“金针”,还在于度于我们“针法”。辨证绵密的思维,正是本书“针法”的要义所在。

  还以《文学与社会》一章为例,龚先生在讨论过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后,又反过来从社会对文学的反应与行动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文学与社会的不相关性,从而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话题构成好似“双面绣”的动态思考。
  

  在这一小节中,龚先生又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对文学的反应向来是冷淡的,因为它对文学的反应和行动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历史的常态中,社会几乎从来不能配合作品的社会意图去达到某种政治与社会的改革(页136)。这一论断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多前,但它却历久弥新。

  事实上,这一看法不仅与“文以载道”、讽时刺事的传统观念相反,也与现代文学以小说新民、以文学启蒙的革命思潮相左。可以说,这一判断击碎了中国文学的千年宏愿。除了颠覆传统外,龚先生的这个看法对当代中国大陆又有别样的意义。因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对文学的反应和行动非但一点不冷淡,反而一直存在过度激烈的倾向。正如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周扬所指出的,文学是“政治的晴雨表”。对于社会对文学的过激反应,大陆知识分子的反思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一方面不满于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干预;另一方面,又从来没有放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更加不认为社会对文学的过激反应是社会变态的表现,反而以之为革命的常态。直到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大陆知识界仍然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王蒙语)而愤愤不平,仍然以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而痛心疾首。在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文学过热是社会的病态表征,而文学的边缘化才是社会走向健康的表现。龚先生从社会对文学的反应和行动入手,反向解释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帮助我们跳出当代大陆知识界单向度的思维定式,另辟蹊径,促使我们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重要话题进行双向度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反省。试想,如果龚先生的《文学散步》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风口浪尖上引进大陆,恐怕会引来一场更大的文学地震。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再不固执于担当民众导师,但也没有甘心安于书斋中的平淡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无功利的文学散步,依然遥远。
  

  上述的这些小小的反思,自然是借助于龚先生《文学散步》中精深的理论思考而得到的。我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如果能以运用其中精辟的见解,思考自己所关心的文学问题或者文学现象,定会收益非浅。因为,龚先生已经在书中把阅读文学的“金针”“度”给了你,“度”给了我,度了给所有爱好文学的人。


2006年9月1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0:27 , Processed in 0.1236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