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作者:马宁 任永灿 发布时间:2012-04-17
http://ies.zjnu.edu.cn/show1.asp?id=665
4月13日上午,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做客书院沙龙,主讲第三十二讲“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院长眭依凡教授主持。
![]()
叶澜从自己研究的重点领域新基础教育改革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教育学研究的感悟与思考。叶澜结合长期实践研究的历程,从对教育学研究状态的反思、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建构、教育学核心问题的理清、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转换等4个方面讲解了我国教育学研究发展问题。
步出书斋,深入基础教育改革实验
叶澜不是书斋型学者,不仅坐而论道,而且身体力行。从1994年启动第一所“新基础教育”学校试验起,经过5年探索性研究、5年推广性研究及5年成型性研究,叶澜和她的“新基础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叶澜把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定位为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叶澜认为,只有学校整体成功转型,我国基础教育才能真正迈向现代型学校;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学校内部,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理想新人的重任。
审视现状,教育学研究的反思与建构
叶澜形象地将教育学研究状态概括为从“冬虫”到“夏草”的过程。叶澜指出,现今繁荣多元的教育研究状态值得反思,“中国社会需要有把教育的尺子”,教育学立场的问题只能由教育者及教育研究者来回答。针对当前教育学研究的现状,叶澜言简意赅地用“四个缺乏”(即缺乏独立性、根基性、整体性、创新性)总结,并依据生命成长的独特性、人的内特征,在实践中提炼出“基因式”概念的建构。叶澜强调,师生在开展研究前要明确“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研究时要明确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严格区分基础理论的界限。
求索创新,催生本土化教育学派
“二十一世纪需要新的教育学”,叶澜援引中西方教育名家观点,创造性地地提出生命实践学派观点,首创国内本土化教育学派,引发在场师生的共鸣。
“生命·实践”教育学把研究的基点回归到人类生存发展这一基本需要与教育的内在关系上,致力于人类教育现象作出独特立场与视界的理解,为中国教育学当代发展走出双重“依附”的困境。相关“生命·实践”教育学正在撰写中的系列论著包括《回望》、《立场》、《基因》、《命脉》等。叶澜说:“研究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当理论被实践工作者理解、认同并转化为行为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的生命力!”
![]()
讲座尾声,叶澜还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精彩解答。近3个小时的报告中,叶澜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的学者魅力赢得了阵阵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