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让语言落空:听张大文谈语文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翟晋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30 14:4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大文老师曾经在上海复旦附中任教多年,在语文教育上成绩斐然,被上海教委某领导称为“为数不多真正有水平的特级教师”。尽管已年逾古稀,退居二线,但谈及现在的语文教育,张大文依然充满激情,他直言,当前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和人文性。空谈人文将使语文教育走向死胡同  
  “现在利用语文的材料,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工具,偏离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
  “语文教学上走回头路走得厉害。”张大文认为,上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过要加强思想性,到了90年代,提出了人文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从实质上来看,人文性就是思想性。问题是我们的中小学教学是基础教学,并不是大学中讲的人文性。人文性一来,造成对语言的忽视,对基本训练的忽视。中小学生是要打基础的,字都不会写,句子都弄不通,还谈什么人文性啊。”
  “最早兴起这个(人文性)风时,是在1998年到2001年间,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是走下坡路的。”张大文说,当时他就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这样搞下去是要走向死胡同的。由于当时这篇文章在上海发表比较困难,后来就在山东曲阜师大学报上发表,并且是连载。
  张大文强调,要教好语文,教师不能靠空谈人文性和煽情的语言,而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不能在课堂上吹吹就行了,要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体会到语言精炼的好处,从而掌握这个工具。”当然,这个工具不是纯工具,而是符合语文规律的。
  张大文说,自己说的这些都是些老话,但是现在却大受教师欢迎,尤其是年轻的教师。“不少人说张大文你这一套又吃香了。我说我没有认为是吃香,我们是在艰苦跋涉。我们是在学习真理,不看风使舵。我根本不顾及你们时兴哪一套,我就干自己的。我从实践中体会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会坚持,毫不动摇。”
  张大文认为,甚至从教师职业精神的角度来看,规律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如果失去规律,敬业就无从谈起,敬业敬到哪里就没有个着落。”
一堂成功的课一定符合了规律  
  在张大文看来,语文教学的规律很重要,并且是可以实践的。“在语文教学上,一堂成功的课一定符合了规律;教得不顺口,一定是有违于规律。这个规律要从实践当中来,从实践中具体、生动、丰富的材料里总结出来,而不是外来的,不是人云亦云。”
  “教书是需要技巧的,而技巧性决定于你对规律的掌握。”张大文说,“把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技巧,是要有过渡的,就是要掌握规律。”否则,不从规律出发,忽视细节,这个课就讲不好。比如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你对他说‘你要用功啊,用功钻研进去不就有兴趣了’,这样子是没有用的。你要想办法调动他的兴趣”。而这需要学习和掌握规律才能做到。“学生都是黑黝黝的土地,不是他们学不好,而是你没有开发好。教师要找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制高点。”
  张大文举了个例子。“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文章第一句是‘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张大文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像文章的作者那样认真地从书房的窗前踱到门口,然后又踱回来,“这句话来回反复说,不是告诉我们这个牢房很小。而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徘徊的过程,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一个下决心把牢底坐穿的过程。如果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得懂其他人写的文章。”
  “不管新手老手,都要在规律的指导下办事。不管读什么课文,规律是个纽带。关键在这里。不是靠加班加点,需要的是掌握规律,掌握方法。”
  “比如说朱自清的《绿》中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为什么不写第一次,写第二次?第一次不是更新鲜么?这是因为人们第一次感觉到的东西不能很快地理解,第二次理解的东西能够更好地去感觉它。因为就梅雨潭的绿来说,作者第一次去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第二次才深刻地理解了,因此第二次的感觉比第一次好。有同学可能说,那么他第三次、第四次去不是感觉更好了么?这是对的,但是第三次、第四次去就不再惊诧了。要惊诧,就必须是第二次。这个‘二’不是随便写的,这个‘二’有讲头。语文也是很有道理可讲的。”
  “这样一讲,语文学习就不是负担了,而是成为一种需要。愉快是痛苦思考后的结果。努力了,思考了,艰苦了,那么就愉快了。”张大文认为,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学到老师是怎样钻研课文的,这样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
  这些被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的问题,却被张大文讲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让很多学生多年后仍念念不忘。“语文课上绝大多数是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变成了难点。人家忽略的地方,常常被我纳入了作者的思路范围。这些地方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张大文说。
  
掌握规律要从整个篇章着手  
  “语文教学是最有个性的。因为每篇文章都是有个性的,你只要融合在作者的思路中,深入到文章的思路上去就行了。这甚至可以说是偷懒的方法。”张大文说,每篇文章有每篇文章的思路,因此每篇文章有每篇文章的教法。“教师要认真研究作者的思路。作者要通过教师的思路去武装学生的思路。如果做到这一点,这堂课就体现了从掌握规律着手,从整个篇章着手。”
  张大文认为,掌握语文的规律要从整个篇章着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张大文又举了个例子。“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一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文章第一句怎么就劈头出现个‘也’字?这太突兀了,一般情况下文章这样写是不正常的。但鲁迅这篇文章就这样写了,一般情况下的不合常理在这儿却很合理,而且在这篇文章里,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它说明东京的前一站无非是这样,对那个地方,‘我’已经没有好感了,需要新的探索了,于是到东京来。哪晓得到东京来也无非是这样,这就意味着‘我’将要到第三个地方去,如同‘我’对第一个地方不满意,要到第二个地方来一样。”
  张大文说,如果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背景,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鲁迅原先在国内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感到不太满意,就到日本东京去留学。但是到东京后,发现很多人都心不在焉,有些男同学忙着打扮,油光可鉴。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嘛。所以‘我’要到仙台去。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怎么不写藤野先生呢?藤野先生是谁?是‘我’南京失望后到东京,东京失望后到仙台所碰到的唯一的希望,这个句子难道不是在写藤野先生吗?
如果就句论句,不从整篇文章结构着手,这句话肯定显得很突兀。讲了这一大套才把这个‘也’字讲清楚。为什么这一大套句子不写在文章中呢?因为这一个‘也’字就能够顶替我这些句子。这就是文学,这就是经验。”
  “无独有偶,莫泊桑的《项链》的第一句也是‘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玛蒂尔德家庭出身不好,吃穿住行都远远不如那些贵族小姐,但是她在美丽度上和她们比是不差的。所以莫泊桑在这个‘也’字上告诉读者,请你读者手下留情,她的虚荣心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张大文说,人文并不是空喊人性啊、爱啊。“这两个‘也’难道不是人文么?”
  “要想掌握语文的规律,就一定要掌握整篇文章思路的特点。”张大文说,“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是作者整个思路的反应。刚才谈的这些字词句,是要在‘篇’的基础上才能闪闪发光,它们闪耀着篇章的光辉,闪耀着主题的光辉。”
  张大文认为,教师归根结底是要掌握整篇文章,整篇文章的掌握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功力。“掌握篇章是个台阶。经过几年的教学,老师这方面有所体会,教学就提升了一个层次,上了一个台阶。”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老师要认真体会每篇文章思路的不同。这样的把握难度更高,但是效果更好。“并不是说读了一篇文章后,写作马上就要达到作者的水平。但至少要让学生晓得写作的目标。从高一到高三,让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步。”  
语文教学规律:“语言-思想-语言”
  1995年,张大文教两个班,一个班级比较好,还有一个所谓的“垃圾班”,里面都是全校学习最差的学生。高考时,这个所谓的“垃圾班”的成绩竟然超过了学校一个正常的平行班。“这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我总结认为,从我来讲,这是靠严格要求、仔细把关,从学生来讲,是他们掌握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张大文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规律,就是“语言-思想-语言”。其核心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别的语言表达。”
  “这样的语言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是首先要碰到和解决的,但是还不够,这里只是一个分号。”在张大文看来,更重要的是分号后面的一半:“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而不是别的语言来表达,这是更重要的。”
  “现在的语文教学连分号前头的一半都没有掌握好。”张大文说,“这样的语言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你把这个‘也’字讲讲看。老师备课的时候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你就没有备好课。老师要对这个‘也’字做个注释。”
  当然,即使做到这些也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后面更重要的一半。“还要体会到为什么鲁迅一个‘也’解决问题,莫泊桑一个‘也’打了招呼,为什么不用我啰里啰嗦的语言。那就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而不用那样的语言表达的好处。这个后半部分是更重要的。所以要归纳出语言思想这个规律。之所以提出‘规律’两个字,是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是题材变,语言风格变。任何形式的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规律就有个‘宗’的意义。”
  张大文认为,教师要使学生能够达到掌握第三阶段的语言,即“语言-思想-语言”中的后一个语言。“学生经过上课,经过思考,掌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又回到它的表达形式,明白了,哦,这样的思想需要这样的语言。学生就理解了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语言。那么思想性、人文性也就进来了。”
  “但是现在根本谈不到这一点。人文性一来,都是讲思想,都是讲人文意义,语言肯定落空。这是万万不能的。”张大文说。  
“语文应该是最没有公式化的”  
  一些人将掌握语文教育的规律误解为公式化,对此张大文进行了批评。“有的老师一节课写写板书,才觉得是上了课了。这是没有必要的。”张大文说,“老师掌握了篇章结构,自己的板书也是可以创造发明的。创造性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能为内容服务得好就是创造性。板书哪怕只是写了一个普通的标题,都是进入教学过程。板书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公式服务。语文应该是最没有公式化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不能像数学一样有个四步五步的。”
张大文认为,教师教学方式应当多元化,对不同的人有辩证的理解。“驾驭课文的最高的能力,就是批判的眼光,用辩证法去驾驭。”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
  对于近年来流行的多媒体教学,张大文并不反对,但指出要合理运用,讲求方式方法。“电子板书要次第而出,不能‘啪’一下文章结构全都出来了”。
  针对当前很多教师由研究教法向重视研究学法转移的现象,张大文也提出了质疑。“在课堂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是一体的。现在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这个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是把教法与学法割裂开来。”
  张大文认为,每个人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教师的教法应当是教师的学法,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法。“要用老师的学习过程去武装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上课时也是与学生在一起学习。在这个意义上讲,教法就是学法,学法就是教法。教与学都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到里,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教与学都要符合基本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本来也是螺旋上升的积累过程。”  
“自己钻研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青年教师掌握语文教育的规律,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呢?张大文认为,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进行经验的总结,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
  张大文自己也在做这样的事情。虽然前些年已经退休,但他对自己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仍然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在家闲不住,于是被一家民办中学请去做顾问,带了几个徒弟。“有时候听听课,听完课可以提提意见。听完你的课,我改变你的思路来上。你听我的课时,会觉得这个地方改得蛮好。”
  张大文让青年教师先上课,第二天在另外一个班,张大文按这位青年教师的思路略加修改上这个课,再让青年教师听课。“抛砖引玉吧,你可以按照我的思路在别的班级修改着上课。这样,就把我要提的意见通过我的教学让他听到了,通过听我的课和经过他的修改、实践,这样效果比较扎实。理论实践化,实践也理论化。这个理论是以规律为主体的理论。”
  在指出借鉴他人经验重要性的同时,张大文更强调教师自己的钻研和总结。“向别人学习是必要的,但是首先要弄好自己的东西。自己钻研是最重要的,用不着看太多的材料。有的老师拼凑别人的好的分析和介绍,到最后也不过是个裁缝。他也许教得不错,但是自己的长进很少,都是拼凑别人的东西。”
  “人家吃过的馍不香,自己吃过的馍也不香。我从来不用旧教案。要变着法儿地教,这个才是真正地尊重小孩。”张大文说。“造假抄袭要反对,抄袭自己也是一种反动。抄袭自己就没有进步了。”
  张大文强调,作为一名教师,“要把心思放在课内,不要与别人比”。张大文很推崇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念。“就是说我不跟你比,和你比可比度比较少,我就是和自己比。比如,我昨天开头太啰嗦了,今天这堂课要精炼,明天要比今天更好。这个怎么不是真理呢?你不要跟旁人比,这样比也许吃不消。你只要比昨天的你好就行了,这样子好下去,教师花五年功夫比读任何教学专著都好,好上十年就成‘家’了。名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3:47 , Processed in 0.0814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