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中的思想来自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4 22:3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音乐中的思想来自何方
   
       这两天,随便挑出巴赫的几首康塔塔来听。巴赫的这些作品,充满了富有魔力的旋律,让人欲罢不能。从结构来说,康塔塔作品多数比较程式化,而这程式,本身就是音乐语言的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巴赫的伟大,不仅仅在其程式和技术元素中,似乎还在其“思想”——我们喜欢把音乐中的某些元素称为“思想”或者“精神”,那么它来自何方呢?
   
    思想这个东西说起来十分空洞。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它也许涉及整部音乐史甚至艺术史。窃以为,声音并非表达思想的途径,语言才是。但声音在生活中跟情景和情绪的上下文相联系,故可“感染”思想,或者说,感染了对思想的联想。西方音乐史上,比较早成系统、被记录传唱、有意识写作的,是教堂音乐,而教堂音乐的歌词和声音的联系,就是以后音乐文本性的基础。纯音乐元素比如和声、旋律等等,在歌词和情绪的反射下,形成并吸纳了程式,而程式本身,可以在某些条件下成为较大单位的技术元素。比如上面说到巴赫康塔塔中的反复、圣咏的套路等等,这些习惯本身,就在叙述和启发着情绪。
   
    巴赫的大量声乐作品,都以圣经的故事或信仰的情绪为指导。如果一定要分类,这些确定的文本内容大抵可以算是他的“思想”。但是,思想虽然跟声音有所互动,却又是有误差和偏离的互动,好比空间两个方向的电子云相交错,既不完全对准也不完全相反。所以,“思想起源”说来简单、可解释,但它被音乐的技术语言带领之后,会出现包裹思想的“光晕”,这样一来,音乐的思想之间,不再有清晰的轮廓,无法被文本确切描述。不仅如此,技术手段的复杂化,也复杂着它们的情绪来源。比如贝多芬晚期的作品,那样强有力并且“随心所欲不逾矩”,它引发的幻想可能在局部彼此矛盾,但仍能生成相对完整的结构。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成品,无法跟生活中的简单情绪变更形成反射,故不易被听者吸收。事实上,经常听复杂音乐的人,自我情绪感受和表达也会被细化、复杂化。比如,“悲”和“喜”之间的区别,可能不是音量、音色而是“上下文”的区别。即使那些“纯音乐”,比如巴赫的大量键盘作品,虽然没有文本内容,但仍离不开听者的情感经验。历史上,器乐的发展总是晚于声乐。音乐总是从歌唱开始,直到趋于复杂,其中某些元素可以被孤立地强调。欣赏者的情感经验,对器乐更加重要。
   
    总之,音乐中的思想虽有不确定性,但并非绝对不可分析。并且,“非音乐”,比如宗教、文学、绘画、社会生活、情感经验等等,正是音乐中的思想的来源。音乐可以表达什么思想,跟时代有关,因为思想要借助当前人们的情绪联想习惯,才可形成。其他艺术形式从道理上类似,但“不确定性”的程度可能有异于音乐,比如美术,跟音乐相比毕竟比较形象,跟生活经验有直接的联系。
   
    音乐中技术元素的重要,本文限于篇幅,不作展开。假设作曲家在盖一座楼的话,那么音乐中的所谓思想是镶嵌在石头缝中的水泥,而技术元素是那些石头。两者互相扶持和带领,一起长高。

日期:2007-12-16
作者:管风琴 来源:文汇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3:02 , Processed in 0.0978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