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语言需锤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0 18:5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南省临澧县第三中学 刘守焕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文本中独立地思考问题,进行开放性的发言和讨论。
  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需要在上课时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为避免“一言堂”或说得太多,课前要充分备好课堂语言。首先,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句恰倒好处的评语,抑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瞬间提起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意趣,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
  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春》时,这样引导学生:“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花草。春天,我们司空见惯,平常我们很难为它所动。这篇文章也是写春天的,它能打动我们吗?”一句反问,嵌入对春景司空见惯而难有感觉的学生心里。之后,我请学生闭目静思,在头脑里想象春天的景色,并把它描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想象是重点,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酝酿。看到学生们的脸上慢慢浮现笑容,我知道他们动心了,也动情了。像《春》这样的美文,只有带着激情来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受到美的陶冶。
  再其次,教师要在所设问题的语言上下功夫,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时,笔者这样提问:“风筝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充满童贞,充满欢乐,而鲁迅在文章里表现的是这些感情吗?”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内有机巧,它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会固执于在某个地方找到完整的答案,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们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探究、感悟,渐渐接近文章的核心:“鲁迅先生在北京看到风筝时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鲁迅先生年轻时无情地毁掉了小兄弟辛苦制作的风筝,他怎么就这么狠心呢?”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们将渐渐接近鲁迅先生的思想灵魂最深处。围绕教师的提问,学生们自觉地探讨、发现,如层层剥笋,最后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痛苦的、金子般的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受到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
  要引发学生的探讨、探究,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思维脉络入手,用简练的、提纲挈领式的语言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并思考,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7日第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06:23 , Processed in 0.0819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