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临澧县第三中学 刘守焕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文本中独立地思考问题,进行开放性的发言和讨论。
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需要在上课时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为避免“一言堂”或说得太多,课前要充分备好课堂语言。首先,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句恰倒好处的评语,抑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瞬间提起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意趣,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
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春》时,这样引导学生:“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花草。春天,我们司空见惯,平常我们很难为它所动。这篇文章也是写春天的,它能打动我们吗?”一句反问,嵌入对春景司空见惯而难有感觉的学生心里。之后,我请学生闭目静思,在头脑里想象春天的景色,并把它描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想象是重点,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酝酿。看到学生们的脸上慢慢浮现笑容,我知道他们动心了,也动情了。像《春》这样的美文,只有带着激情来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受到美的陶冶。
再其次,教师要在所设问题的语言上下功夫,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时,笔者这样提问:“风筝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充满童贞,充满欢乐,而鲁迅在文章里表现的是这些感情吗?”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内有机巧,它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会固执于在某个地方找到完整的答案,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们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探究、感悟,渐渐接近文章的核心:“鲁迅先生在北京看到风筝时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鲁迅先生年轻时无情地毁掉了小兄弟辛苦制作的风筝,他怎么就这么狠心呢?”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们将渐渐接近鲁迅先生的思想灵魂最深处。围绕教师的提问,学生们自觉地探讨、发现,如层层剥笋,最后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痛苦的、金子般的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受到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
要引发学生的探讨、探究,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思维脉络入手,用简练的、提纲挈领式的语言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并思考,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7日第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