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炕头上的“特教学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31 04:3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炕头上的“特教学校”




来源:河北日报网-河北日报






  51岁的高淑珍,是滦南县的一名普通农妇。与众不同的是,她家里生活着30多个来自全省各地的肢残孩子,孩子们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

  残缺的孩子,不残缺的读书梦

  儿子利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高淑珍和丈夫抱着孩子到唐山、天津的大医院就医,但孩子还是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起路来跌跌撞撞,两只手也弯曲变形。


  1998年,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开学那天,高淑珍买来新书包新衣服,看着儿子高兴的样子,高淑珍感到十分安慰———孩子虽然身体残疾,可只要有文化,以后就不愁没有出路。

  每天早上,高淑珍把儿子背上二楼的教室,把他安顿在座位上以后就在学校附近溜达。下课铃一响,她又赶紧跑回教室,背儿子上厕所。放学的时候再把儿子背回家。

  可一个多月以后,小利国还是辍学了。高淑珍只能安慰儿子说:“好孩子,学校离咱家太远,赶明儿妈在家里给你办个学校。”因为孩子,高淑珍开始留意附近村庄肢残儿童的上学情况,她发现,部分肢残儿童因为上下楼、上厕所等现实问题而无法正常入学。

  高淑珍决心专门为肢残孩子办一所学校,让他们能聚集在一起读书识字,生活上也有人照顾,同学间没有歧视。1999年4月,“肢残儿童学习班”开课了,教室就设在她家的西屋里,4张双人课桌,5个程度不同的肢残学生。课本是从别人家里借来的旧教材,老师就是刚从电大毕业的女儿王国光。

  2000年10月,被高淑珍一家的行为感动,“洼里民办特教学校”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

  赶大集供30多个残疾娃儿

  为了不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学生少时,高淑珍就和女儿天天起早用自行车接送他们上学。后来有了外乡镇的学生,高淑珍借钱买了辆旧面包车,自己的姐夫当司机,每次接送孩子,高淑珍和女儿都要轮流跟车,把肢残严重的孩子抱在怀里。

  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后来高淑珍索性让所有的学生全部吃住在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分文不取。30多个残疾孩子中,有附近乡镇的,也有外县市的,最远的来自定州和张家口,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每天晚上,高淑珍都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觉,因为肢残比较严重,晚上高淑珍还要把孩子抱起来把尿。

  一名农妇,没有文化,没有专长,家里只有20亩稻田,近十年,高淑珍如何养活这么多孩子?高淑珍的答案是:我做买卖。

  高淑珍的买卖就是赶大集。每天,她天不亮就起身,用自行车驮着从唐山批发来的秋衣袜子、童装童鞋四处赶大集。为了多卖点东西,散集后高淑珍还要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这一天的买卖做得怎么样,30多个孩子个个都能看出来。生意好的时候,她离家老远就开始吆喝:“孩子们快出来啊,有好吃的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开门,一定有一大包糖果、饼干等着他们。生意不好,高淑珍就会悄没声地开门进院,不声不响地回到自己屋里。

  知道高淑珍的不易,一些孩子的父母执意要交点学费,高淑珍坚持不收。她深知,为了给孩子治病,很多家庭已债台高筑,哪怕只收一点象征性的学费,他们也会感觉到压力。孩子家长过意不去,便会时不时地背些粮食和蔬菜送过去。

  课上是老师,课下是保姆

  严文杰、王利忠、任丽华,这几位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志愿来到高淑珍家,教残疾孩子读书识字。课堂上,他们是老师,传道授业;下课后,他们是保姆,为孩子们洗衣做饭。而他们唯一的待遇就是———“管吃管住”。

  来自邯郸的王利忠和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也许真是和这一家人有缘,2001年,王利忠从媒体上看到高淑珍办学的故事,将信将疑。趁着单位组织到秦皇岛旅游的机会,他半路下车,拐了个弯来到滦南。那天一大早,王利忠敲开高淑珍家的大门说明来意,高淑珍笑了,“小伙子,你要是有时间就和孩子们玩几天吧。”唱歌、踢球、做游戏……几天过去了,王利忠和这里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假期结束,临走的时候孩子们抱住这位大哥哥不愿让他走。王利忠笑着对孩子们说:“过几天哥哥再来跟你们玩。”在场的几个成年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句哄孩子的玩笑话。没想到几天后,王利忠再次敲开了高淑珍家的大门,从那以后,他再也没离开过这些残疾孩子。

  因为不具备开办特教学校的条件,四年前,“洼里民办特教学校”的办学资格被取消。然而,这里已经成为这些肢残孩子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他们敬爱的阿姨,有和他们朝夕相处了几年的老师,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同学。

  笔者从滦南县教育局了解到,教育部门正努力与高淑珍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将适龄孩子转到正规的特教学校就读。

  本报记者张艳红 本报通讯员贾素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3 19:32 , Processed in 0.4193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