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学论习激发内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9 20:2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发言】
谈学论习激发内驱

——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深入反思的案例剖析
  人们学习质量的高低,应该主要取决于其学习品质的高低。比如阅读,郑板桥的“善读精通”法、巴金的“回忆”法、杨振宁的“渗透”法,还有爱因斯坦的“淘金法”、爱迪生的“目标”法,等等,因为适合自己,故而学习质量很高,他们也因此都学而有硕果。
  《一瓢诗话》有述曰:“杜少陵之诗……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这也是在述说人们学习、阅读品质有高下之别。沈德潜在《诗说晬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更是在说学习、阅读品质有高低的精论。
  沈蘅仲先生在他所著的《语文教学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从“教”到“不教”》一文中结合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论断说:“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字就是‘教学’……‘教’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学’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极性更多地要靠教师去调动。这道理看起来很明白,但对实践并不一定处理得好。”沈先生所述的教的指导作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们今天的教与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沈先生在上文中又说:“要教会学生活学方法,诸如要会使用工具书,要善于积累资料,‘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不但在校时能赖以自学,还将终身受用。总之,要教观点,教知识规律,教读书方法。“学生能具备一些基本观点,掌握各种读书知识的规律,学会读书方法以后,就可以达到‘不教’了。”这样的论述,也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法宝。
  而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证明,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来自于积极上进的心态动机,而积极上进的心理动机则来源于主动积极的心理内驱。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内驱力越大越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行为就愈加强烈、愈加积极主动,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愈加明显。
  为了激发学生的心理内驱,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五阶学习”程序中“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特点、程序和方法。近年,笔者运用对联和古汉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最常用的“学习”二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使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品质、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的内涵等方面的思考有了较深层次的自我表达,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心志,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品位。
  从国学精华之一的对联入手,让学生明白,“美”的表述需要比较深厚的国学功底,而深厚的国学功底只能来源于高质量的学习。
  对联:鸟自天边飞入妙,风从花里过来香。
  提问:这幅对联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有谁能说出它的作者来?
  结果:几名学生讲述了对联描述的优美意境,有的说这幅对联描述的优美绝妙风景应该是杭州的西湖或桂林的山水,而对联用字巧妙,把读者带进了胜境之中;其对仗和平仄音韵亦十分工稳,读起来十分流畅。学生李广滨则猜想,此幅对联是语文老师兰瑞平所作,理由是语气和语文老师的诗文风格近似。
  实际上这幅对联是北京二十中高中语文教师兰瑞平老家——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县城北面火星森林公园秀美景点——了然亭的楹联,它描述的是火星山人造森林公园一角的动人景象,而非西湖或桂林的山水才独有的风景;作者也不是兰瑞平老师,而是他家乡的一位文人,四川省作家协会的曹潜谷老先生。李广滨虽没能猜中作者,但仍然得到了奖品——一本载有论述介绍先进学习方法的刊物:《中华活页文选》。
  这种讨论并带有悬念的教学法,使学生对中华国学精华之一的对联兴致盎然,学习兴致亦盎然。
  从学习的造字演变历史谈“学”论“习”,以激发学习的心理内驱。
  这里不讨论“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主要讲讲“学”与“习”的根本含义,使中学生对“学”与“习”能多一些了解。
  “学”在古代有两个读音:①xiào,②xué。“学”读xiào时,它的主要意义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的意思。这与读xué时的意义刚好相对。
  “学”读xué时,它的意义才与甲骨文的“学”吻合无异,即“双手摆布算筹,学习计算”。学习计算要有人教,因此“学”就是接受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上)“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论衡·实知》)“犬守夜,鸡司晨,子不学,曷为人”(《三字经》)。由此而派生出了常用意义的字词:学说、学问、学派、学校、讲述、诉说、学科,等等。
  但“学”字与我们联系得最紧密的还是“学习”二字,它的最根本意义是学习计算,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学而有知,学以致用。因此,无论我们读小学还是上大学,都有教师教育我们,指导我们学习,由小学时手把手地教我们学,到上大学放手让我们学,教“学”的内容由浅而深,教“学”的方式方法由简单而复杂,教我们学会许许多多的知识,教我们会学各种各样的知识。于是,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成为懂礼貌懂生活的人,甚至成为学者专家。由此可见,“学”的意义、作用何其广大,“学”的品位、价值何其崇高。
  如果说“学”的境界主要是“接受教育”,那么“习”的境界当是发挥内在潜能,反复练习。当然,“学”是前提、基础,“习”是延伸、发展;“学”是成长之根。于是“学”与“习”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学习”与人生相依,“学习”与社会相承,“学习”与历史相关。“学习”于是成就了无数勤者,使他们成为历史的智者;学习成就了无数能者,使他们成为时代的强者;“学习”成就了一个民族,学习成就了一个国度,使之灿烂辉煌。
  当然,我们不提倡也不要求中学生把成百上千个汉字都如咀嚼这“学习”二字一样深入地“咀嚼”一遍,那样未免有“折腾”之嫌。但如果我们连离自己最近的“学习”之类的最常用字的渊源、演变、意义都不知不晓也不打算有所知晓的话,那么有一天我们是不是会忘本变质或者数典忘祖呢?
  中华汉语文化有其独特源流,不能不解其“源”而放任自“流”。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扎扎实实地“学习”。(本文作者兰瑞平系北京二十中特级语文教师)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6:32 , Processed in 0.0807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