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一种高超的教育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3 19:5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一种高超的教育智慧
——读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
    读完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铁皮鼓巧妙和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对话这种教育形式。书中这种教育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话几乎成了铁皮鼓高一(4)教育生活的全部。
    用铁皮鼓自己的话来说,“当我书写这段班级历史与个人历史的时候,也是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互相走近,互相理解,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过程。”对于对话的作用,铁皮鼓有这样的论述:“在这种对话中,我和我的学生都重新发现了或者正在重新发现自己……”其实,这种对话是异常艰难的,有时要付出常人难以预料的代价。所以,在这种对话中,铁皮鼓多次想过放弃,但是最终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而对话的结果,是不仅在“隐隐作痛的地方,居然都孕育出了真主”,而且“开始了悄悄的调整,师生关系变得更为润泽,而另一种建立在互相理解基础上的真正意义的深度关心正在悄悄发生”。铁皮鼓和学生的对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集体对话,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这种对话其实就是平日我们所说的“说教”。铁皮鼓很注意这种对话的策略,第一次和学生对话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始的。他先从周记开始,谈到了随笔,又谈到了升旗的感受,然后讲了三个关于习惯养成的故事和“破窗理论”。铁皮鼓觉得第一次对话“还没有进入他们的心灵”,但在我看来,铁皮鼓第一次和学生的对话是很成功的,虽然有些学生依旧满不在乎,但是已经有好多同学“若有所思”,有些“触动”。第一次和学生接触,有这样的收获就很不错了。
    不过,这种集体对话的形式不是很多,除了几次班会和突发事件,如矿难、海啸以及闲聊金庸之外,铁皮鼓很少用这形式。铁皮鼓认为说教是无用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铁皮鼓是不做这种无用功的。
    第二种形式是随笔和写信。利用随笔和学生进行对话是最常见的一种对话形式之一,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对于学生的随笔,铁皮鼓都认真批阅,而且是煞费苦心地给予回复,有的只有寥寥几句话,有的却是洋洋洒洒几千言。如果学生能仔细阅读这些回复,我想他们从中得到的教益会让他们享用很久,甚至一生。
    还有一种对话就是和学生面对面的聊天,这种对话方式最能看出铁皮鼓的真功夫来。可以说他能随时随地和任何一名学生就任何问题展开对话,而且可以聊得那么自然,那么投入,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这也是我佩服铁皮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了和学生的这些零距离对话,铁皮鼓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十分深入,从而看到了学生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他们的可爱甚至可怜,发现他们的柔弱与自卑。通过这些对话,也坚定了他的信念,让他与学生走得更近。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朐县第二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11:52 , Processed in 0.0995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