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性阅读:新世纪的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1:3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研究性阅读:新世纪的课题

特级教师 周一贯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技巧。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广大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都在积极探求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摆脱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历史阴影。应当说,“研究性阅读”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研究性阅读(以下简称“研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相比较,它有三个特别的含义:
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它特别强调了“研读”教学的视点是“学生”,即学生处于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活动。当然,这一阅读活动不仅仅是个体封闭式的自学,而是在班级集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群体开放式的合作学习。它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这绝不是教师的灌输或传授。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穷人》这一课,在深究课文开展“研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作重点切入:桑娜在帮助西蒙收养两个孤儿时,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从课文的哪一个成语中最集中地体现出来?(“忐忑不安”)然后再启发学生提炼主线: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在反复诵读这些句子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从这些体现了忐忑不安而显得十分杂乱的句子中归纳出四个要点:1.他会说什么;2.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受了;3.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4.如今怎么跟他说。在提炼出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出示“研读”专题:“桑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她这些想法结果说明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这样一个专题让学生自读研究,再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组织课堂交流,作点拨、深化和评价。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特别对桑娜的想法是对还是错,颇感兴趣,也有说对的,也有说错的,形成了激烈的争论,真正体现了生命激情的参与,而最终统一于这样的认识:穷人生活上是穷的,但精神上是最富有的,说桑娜想得对是因为她善良,说她想得不对,也是因为善良。这一“研读”案例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研读”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由他们主动、积极地来完成诵读、感悟、内化的过程;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无论是重点的切入还是主线的提炼,“研读”专题的确立和“研读”过程的推进,教师的指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学生自主“研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双向合作的过程。
二、“以研究探索的方式”
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的基本形式和“研读”模式的独特个性。“研究探索的方式”是人类认识未知领域的基本科学方法,也就是在阅读活动中围绕“研读”的专题或中心,让学生从读物和自身的认知经验、生活阅历中去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优化整体素质的目的。
特别应当看到,目前教育部在积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部分是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里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正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演化改革的启示和要求。而研究性阅读的课堂模式,无疑能更好地落实这五种能力的培养。在一堂《找骆驼》的“研读”实验课上,执教老师在深读课文时,先要学生提取课文中的“显信息”,从骆驼的“脚”、“背上驮的”和“牙”三方面,老人“看到了什么”,从中又“猜到了什么”,在诵读的基础上自告奋勇写到黑板上来:
(看到)──(想)──(猜到)
脚: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脚有点跛
背上驮的: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牙:啃过的树叶──缺了一颗牙
教师在学生热烈参与的情况下,既实现了对初读课文成果的检查和巩固,又有机地为导人研读重点作了必要的铺垫,适时地引出“研读”专题:老人由“看到”到“猜到”中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考过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推想,才能猜得那么准确?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课文,去研究一下老人是怎么一步一步想过来的。这样,把研究性阅读高度集中到一个焦点,就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边读边思作重点突破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从收集、揣摩课文的“显信息”中去挖掘出课文的“隐信息”(老人的思考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三、“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
由学生主动地获取,才能变“学会”为“会学”,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再一味依赖教师的传授和灌输。这无疑是“研读”的重要意义之一。另一方面,由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更强调了“研读”的实践性要求,这同样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的学校应该自觉地走出结论学习的模式,要注重经验式学习,让学生边做边学,使知识与技巧、经验产生互动,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崔峦:《新世纪,小学教学要有跨越式的发展》)当然,这里灵活运用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了如何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个人见解,如何展示研究结果等等。
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教师要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对寓言中出现的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自主感受竟是如此丰富:
──“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真不好。”这是多数孩子的看法,从正面批评了南郭先生。
──“我觉得南郭先生也有好的,在齐湣王那里,他知道混不过去就溜了,这还有点自知之明。”这是在从反向为南郭先生找“闪光点”,能“一分为二”,也有道理。
──“我不喜欢齐宣王,他只图享受,是一个糊涂王。”这也是多数学生的意见。
──“我喜欢齐湣王,他很聪明,不允许作假。”王也有好坏,讲实事求是。
──“这里的众乐师都不好,他们应该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骗人的。但都想当好人,不分是非。”这位学生反对当老好人,意向不俗。
──“众乐师都是好人,骗骗齐宣王有什么不对。他们肯定很同情南郭先生,心想怪可怜的,就让他混口饭吃吧!”不管怎么说,这想法很特别,很善良,也应当得到尊重。
显然,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主观感受的过程中,是对习得的言语的最好实践,体现了“研读”的“自主阅读获取和运用”的鲜明效应。

《福建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3:15 , Processed in 0.1046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