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万章:文人画的标准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4 09:4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万章:文人画的标准问题
作者:朱万章    2011-12-01
来源 :新浪收藏

  何谓“文人画”?近人陈师曾(1876—1923年)如是说:“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面考究艺术上的工夫,必定是画之外有许多的文人的思想,看了一幅画,必定使人有无穷的感想,这作画的人必定是文人无疑了”。以这样的标准来考察当今文人画,似乎并非不二法门。

  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创作这幅画的人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介武夫或别的什么人,那这幅画到底还算不算文人画?或一个文人,创作了一幅不具有文人趣味、而是具有工匠性质甚至更差的一幅画 ,那这幅画还算不算文人画?

  围绕着这个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所以在讨论文人画的时候,首先就关涉到作者的身份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具有文人身份的人,大多数时候是会在笔墨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文人意趣。在其画中,会出现很多专业画家所罕有的笔情墨趣,这种意趣就是苏轼(1036—1101)评论王维(约659—759年)画时所说的“画中有诗”。正是这种画中境界,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们心向往之的精神圣地。毫无疑问,这类文人所画此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如苏轼、、黄公望、文征明、陈道复、郑板桥、张大千等人即是。

  另一方面,某些具有文人身份的人,但其一出笔便无文人趣味,而是画工死板,意境低俗,最多只能归属到工匠画一类。这种情况,古往今来,并不鲜见。这类画,自然算不上文人画。所以有人便说,这类具有文人身份而画笔粗俗的人,终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文人是在不加任何修饰的状态下表现出的内在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归根结底,不在于作者是不是具有文人身份,而是本人是否具有文人的气质,是否将这种气质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本身。古代的不少画家,终身布衣,以靠卖画为生,但他们画中不乏内心的自省,笔下文人气十足,因而属标准的文人画,如元代的王冕、明末清初广东的彭睿壦、乾隆时期广东的黎简等等,都是如此;而当下的不少专业画家,也有不少是有文人身份的,有的是美协的要员,有的是大学教授,但其绘画去古意甚远,更谈不上文人气息,因而即便功夫再如何精湛,与文人画的宗旨是有天壤之别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画中具有了文人的趣味,但笔墨技巧是不是就不讲究了呢?是不是就可以以“意笔草草”、“笔简意绕”这样的提法来掩饰笨拙的基本功呢?我认为并不如此。古往今来,大凡真正的文人画,除了画中表现出典型的文人意趣外,无不笔墨精到,游刃有余的。如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虽然只是简短的几笔,但笔中所见的功夫,即使一根线条,一滴水墨,都能见其功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齐白石所画的一根芦苇或竹笋,仅仅简短的一笔,便可表现出不俗的气质,其功夫也不是普通画家所可模拟的。那种一味强调文人趣味而无笔墨功夫的绘画,终究还谈不上真正的文人画,最多只能算是文人笔戏而也。

  因而我们在讨论文人画的时候,既不必拘泥于画者的身份,也不能因强调文人趣味而忽视一定的笔墨技巧。二者的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可谈得上真正的文人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4 08:15 , Processed in 0.36925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