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派研究:推进内涵发展的漂亮的“切入口”
严华银
几年前,我准备申报一个关于江苏语文教育流派研究的课题,电告洪宗礼先生,并征求他的意见。因为所谓流派研究,当然要将洪先生及其团队作为第一目标。洪先生谦逊,坚决不同意,他觉得他有研究团队,还不能妄称什么流派。结果可想而知,这一课题便搁浅了。今年春节前后,《江苏教育》编辑部的张俊平兄来电,说他们要搞流派的研究和推广,一下触动我心。后来参与了他们的几次专题的研讨活动,有收获和启发。于是,蒙他们之约,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表达我个人对这一研究的理解和观点。
某一行业、职业,某一技术、艺术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阶段,总会有一流的“宗主”和大师出现,教育当然不例外。江苏教育在全国一向处于领先的位置,有所谓“中国教育看江苏”的美誉。江苏教育值得看,有许多的看点,最有看头的应该是教育名师、名流。任意截取江苏基础教育的某一学段某一学科,你会发现名师的比例在全国都是相当高的,论其座次也是相当前的。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名师团队,支撑了江苏教育教学,成就了江苏教育如此煊赫的声名。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名师名流因为其内涵和思想的深刻、科学,自然会辐射、流布、远播,于是就有或多或少的谋而合之者和不谋而合者,就会有认同、服膺进而学习效仿,就会有响应、投奔、“皈依”和追随。于是因了这样的“一流”名师,便进而有了“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江苏教育从教学领域而言,流派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种流派因为其形成过程的无意、随缘、几乎多半是自由生长,却又呈现出比较“散漫”、如灰线蛇影的“潜隐”状态。这可能正是古今流派的常态,但又是可以改变的“常态”。我以为,在江苏教育从设施“现代化”走向“内涵”“现代化”的今天,倾注心力研究教学流派,应该是正当其时,其意义和价值十分重大。
要论我省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深度发展,需要清晰了解我省教育教学的成就和“苦心”积累的“家底”。以教学流派的研究为切入点,恰恰是抓住了“人”这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从比较微观的教学实践领域,分析、总结各地名师穷其一生摸索出的教育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挖掘和提炼他们的个性风格、经验理念和精神品格。这当然是一项带有重要建设性的工作。这是新一轮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因为只有找准发展的起点和定位,才有可能事半而功倍。
这是从宏观而言的。从微观而论,这样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优秀的经验和思想本身也是可以自然地扩散、渗透,逐渐地影响他人的,但毕竟缓慢,而通过“流派”的研究、梳理和总结,特别是专业引领下的这样一种提炼和提升,定当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仿和借鉴,其流播会更远,影响会更久,获益者会更多。
而且,这样的研究加速了名师及其流派的发展。针对相对比较成熟的名师及其流派专门的研究,这种基于科学的理论的对于实践案例的梳理、提炼,指点和导引,比之实践者自发的摸索,“孤军”的“奋斗”,不可同同日而语。的摸索、总结,高层次的“点拨”,可以让我们绕开“山重水复”,直抵“柳暗花明”。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专门的研究——专家全面介入的“深究追问”、众多学习者的“追随请教”,盛大声势炒成的“社会影响”,也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赶鸭子上架”诚然不必,“鞭打快牛”又是未尝不可的。于是这样的研究可以说加速了名师流派的发育、成长和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这项研究呢?
开展流派研究,从对象上说,重点主要是关注人,关注一流的名师,这是“流派”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是作为“流派”的宗主或者核心,我们应该研究怎样的人?我觉得既要关注“完成时”,更要瞄准“进行态”。前者如洪宗礼先生,他从语文教学起步,逐渐进入教学研究,厚重的积淀之后,进而思考语文学科乃至母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最后落脚在语文学科特别是教材建设。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他的独树一帜的思想观点通过他的比较庞大的团队——涵盖国内外中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百位顶级专家,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其价值获得了了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入人心的实现。研究这一类成熟成型、已经成名成家的名师名流,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规律,作为典型和示范,指导名师及其团队也即流派培育的具体工作。精心选择发展中的、可以期待的名师加以研究,对其本人是一种促进和帮助,是一种宣传和推广,更重要的是,是使他们已经成熟或部分成熟的某些理念和实践达成最大限度的辐射,带动群体和团队,从而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促成流派的真正形成并稳固。
从研究形式来说,《江苏教育》作为研究的主体,当然应该发挥其杂志的优势,既欢迎专业理论工作者开展切实的学理性或者是经院式探究,但更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优势,选准研究对象,斟酌恰当主题,重点通过规模性的“活动”,以课堂展示、名师申论、深度交流、高端论坛等多种方式,揭示名师的教育思想,彰显名师的教学风格,呈现成熟和成长中的“流派”的魅力。这一“活动”的过程当然也是名师从形到神获得更多认同的过程,也使那些对名师大家长期“暗恋”的“遥望”者,从“信其道”发展为“亲其师”,“流派”从此成为紧密型、规模型的团队。这是行动研究,更是富于实效的研究。
这样,我们再来看研究的成果,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培育”,研究的过程就是培育和成就名师、促成并壮大流派的过程。一是“影响”,培育流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江苏教学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放大名师及流派的价值和效应,可以实现名师和流派之“点”对学科教学之“面”的扩展和辐射,使得不同区域学科教学越来越“均衡”而且是“高位均衡”。当然这种扩展和辐射,不仅是江苏的,也应该是全国的。这既是“共欣赏”,也是“相与析”。
我省名师荟萃,论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又何止成百上千。假如一流名师们,都能在有意无意、内因外因的“催生”下,成群结队,立“宗”成“派”,那么江苏教育的江河上,那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阵势,当会何等辉煌!衷心期盼这一工程稳步推进,卓有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