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文学:要“艺术”,还是要“大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2 14: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文学:要“艺术”,还是要“大众”?

  - 陈香

  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正在走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同时,也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分化期。全国579家出版社涉足少儿图书出版的已达519家,与其同时,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日益多元,旧有的儿童文学观念正在受到来自创作现象和市场的严重冲击。

  究竟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其评价标准是否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文学性”与“市场”,两者间是否无法调和,究竟哪一项才是评价儿童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商业化,又在怎样改变和影响着儿童文学,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改变和影响?  


  长久没有理论上的厘清和阐释,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问题。现在,正是我们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刻。

  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正在走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同时,也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分化期。近几年来,少儿图书板块、尤其是儿童文学成为拉动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增长的主力军之一,销量超千万册的超级畅销书屡屡在儿童文学中出现,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全国579家出版社涉足少儿图书出版的已达519家。与其同时,儿童文学的创作正在日益多元,新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旧有的儿童文学观念正在受到来自创作现象和市场的严重冲击。

  “出人意料的、使人感到实在难以把握的变化,既令人兴奋,也令人困惑,甚至不安。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抑或是读者,对这些变化都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学者曹文轩说。

  譬如,对现今的儿童文学写作格局究竟如何评价,我们正在迎来儿童文学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还是最坏时期?究竟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其评价标准是否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对一些新生的、并迅速攫取市场的儿童文学写作形态,究竟如何评价,其持续发展的路径又在何方?“文学性”与“市场”,两者间是否无法调和,究竟哪一项才是评价儿童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艺术的儿童文学和大众的儿童文学,两者如何区分,如何判定其价值?商业化,又在怎样改变和影响着儿童文学,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改变和影响?

  长久没有理论上的厘清和阐释,儿童文学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问题,无论是出版还是创作,都已深陷无序,众声喧哗。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办,由接力出版社和桂林市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在桂林召开,高洪波、束沛德、樊发稼、张之路、曹文轩、王泉根、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秦文君、刘绪源、彭懿、白冰、孙建江、李学斌、李东华、安武林等数十位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作家和知名出版人,就十几个议题,从不同的视点与角度,发表了大量富有理性和建设性的观点,经过充分的交锋和撞击后,部分观点已经成为了与会者的共识,而这些观点,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着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实践的走向。

  “此次会议,对于未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位学者如是言道。

  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图景

  “分化”,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图景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以新旧世纪交替的几年间为分水岭,中国儿童文学步入了史无前例的‘分化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说。就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而言,朱自强指出了四种“分化”现象:其一,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正在约定俗成,逐渐确立;图画书从幼儿文学概念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有的儿童文学体裁;在与语文教育融合、互动的过程中,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通俗(大众)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分化出来。

  其中,“通俗的儿童文学”与“艺术的儿童文学”的区别与厘清,成为当下儿童文学界最为关注的事件。由于接受对象文化、审美能力偏低,儿童文学在总体上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倾向。但是,在儿童文学内部,相比较而言,依然存在着较为通俗和较为艺术的两种作品类型。

  毋庸回避,面对通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中呈现出的一些现象,评论界是发生过很大争议的。其中一个有意味的重要问题是,有的评论误将艺术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的向度,套在某些通俗儿童文学作品上,造成了批评的错位。但是,虽然目前通俗儿童文学的相关批评有一些,但系统的通俗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这就给了某些劣质产品混迹于通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可能,这也造成了社会对于儿童文学的误判和批评。

  如何构建通俗儿童文学的系统评价标准呢?评论家刘绪源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兼具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大众传播分析的工作,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与传统的文学批评不应混为一谈;其二是仍用审美批评的方式,分析其中文学性成分的性质、比重、特色等。”但他同时指出,通俗儿童文学追求的是“好看”,艺术的儿童文学追求的是“好”;“好看”可以一目了然,“好”则惟有审美的眼光和耳朵(还有心灵)才能接受,因此,纯文学是脆弱的,在商业社会更易被扼杀,因此,真正应该保护和扶持的,恰恰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优秀的“艺术儿童文学”作品。

  刘绪源的判断在现实图景中得到了印证,在作家秦文君的观察中,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正在出现一味“浅轻失重”的趋势。“去书店看看,还是有忧虑的,总体看儿童文学好像是处变浅变轻的风潮里,书名眼花缭乱,富有游戏意味。拿过读读,立刻发现有些作品内容没有分量,另外,这作家与那作家之间缺少足够的差异,风格挨得太近,‘面孔’差不多,疑似‘近亲’。当然有的书还有问题,明眼人仔细辨别,就能分析出作品的哪一部分是借鉴了某作品,灵感派生于哪部大作,或者是哪几本书的组合。”由此,秦文君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儿童文学的门槛似乎在放低,难道有写作基础的,脑子好使唤的就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

  什么是评判儿童文学的根本标准?

  “浅轻失重”的趋向,似乎是儿童文学出版进入商业化时代的必然现象。如前所述,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更多的来自自发的兴趣,偏向作品带来的愉悦的游戏性质,更愿意接受此类作品,与之相应,商业化时代的出版,也将尽其可能的催生此类作品。

  由此,儿童文学评论界和理论界的集体困惑是,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是否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市场应不应该成为其中的重要指标?

  至今,无论是成人文学界还是儿童文学界,这个问题仍未有普遍被认同的答案。有学者认为,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发行量无关,只与其文学性的实现程度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任一时代都会孕育代表其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概莫能外,市场接受度也应该成为评价标准之一。

  无论如何,市场化时代虽然为儿童文学提供了开放性的文化空间,但依然无法逾越文本作为意义存在的底线,在对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的评判上,专家们还是达成了一致。

  秦文君认为,儿童文学能多一些爱和童趣当然好,可是那也不是一味走浅,变轻,因为文学还是要富于艺术灵性,有人世间的冷暖,有人类的道义和情感的,它的职能还是用艺术之美感动儿童。秦文君承认,写儿童文学是要比写成人文学要轻灵,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而是需要看透那些厚重的东西,把它羽化为一些很轻灵的东西来描述,是“轻得”又“重得”,是深又是浅。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文学也“不必朝成人文学相同的生活题材与艺术范式靠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认为,儿童文学应在生活真实的问题上与成人文学拉开距离,远离暴力,远离成人社会的恶俗游戏与刺激。“前苏联作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高尔基说过一段深刻的至今依然引人深思的话:‘儿童的精神食粮的选择应该极为小心谨慎。真实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和盘托出,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毁掉儿童。’”但王泉根同时表示,“远离恶俗游戏与刺激”,并不是说儿童文学可以回避真实的对象世界的现实社会人生,对儿童进行“瞒和骗”,苦难与恶俗、诈作、暴力等虽然都是尘世的真实,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苦难是人生的无奈、不幸,需要同情与拯救,而恶俗、诈作、暴力则是人世的污秽与脓疮,需要彻底抛弃与割除。

  至于何为儿童文学的“轻”和“浅”,王泉根提出需要具体分析。比如,“有论者抱怨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典型化不够,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些类型化人物,认为这是儿童文学‘浅’‘薄’‘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也有论者把典型化视为艺术的儿童文学,给类型化贴上通俗儿童文学的标签,我则认为,低龄孩子的文学阅读需要的正是那些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类型化形象。”王泉根分析,对于具有“具体运算阶段”思维能力的小学校儿童而言,他们的思维水平也还没有进入足以做出高度抽象的逻辑判断、进行自主反思的层次,对他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成长、快乐、幽默、幻想、探险、寻秘、游戏等是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的,这些孩子需要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正是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使人过目不忘的类型化形象。

  也有研究者提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并不构成对立关系,儿童与成人的可贵品质叠合在一起才构成丰富的人性。“一般说来,儿童文学的文本意义不似成人文学那样追求深刻的主题,单纯的主题更适宜于儿童透明的目光,但单纯不是单薄,更不是肤浅。儿童的阅读期待并不能满足于一次性消费的确定性意义的单面作品。”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妍如是表示。佐证徐妍观点的是,巴西当代著名作家保罗·科埃略发表于1988年的一部畅销书,至2000年仅在国内就印了158个版次之多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寻宝故事,它的多重意义甚至消解了儿童和成人的边界——少年可以解读为一场奇幻的冒险,青年可以解读为一次朝圣的历程,中年可以解读为一种梦想重新复活于自己平庸的生活,老年则可以解读为如何智慧地应对生命之谜底;安徒生的童话则为低龄儿童确证了经典阅读样式,那些透明的忧伤、绮丽的梦想、人生的磨难、犀利的批判、顽强的追求、真诚的信仰,一经进入童年的世界,便铺垫了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蕴。

  所以,虽然很难设想米兰·昆德拉式的思辨语言、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大段的意识流动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按照游戏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的各种形象打交道,也虽然儿童不具备成人的知识结构所赋予的理性分析力,“但他们与生俱来的简单明了的直觉判断力则可以辨析出作品的魅力值”。徐妍如是说。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人和小孩能共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们对一个作品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认为它有趣。但笑声过后,必须留下东西才有意义。”秦文君说。

  同样,作家张之路的感受是,“让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我个人以为,当一个孩子看了你的书,思考了一会儿,体会了一些人生的况味,这才是最理想的”。

  被市场“绑架”,还是被商业“催生”?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儿童文学与市场还是呈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中国儿童文学则已经完全不可能超然于市场之外了。从一吐为快到尊重读者,从无视市场到在意读者,这是市场化进程中文学发展的必然。尤其是,《哈利·波特》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全世界都看到了儿童文学所具有的丰厚的商业价值和巨大潜能,这也裹挟着中国的儿童文学快步进入了一个产业时代,中国的儿童文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来自市场的挑战。

  商业化,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话题。研究者总的倾向是对商业化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在发言中,大家普遍表示了对儿童文学被市场“绑架”的担忧。市场制约着儿童文学出版,毫无疑问,也影响着儿童文学创作,这种“制约”和“影响”是否全然是负面的呢?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感受是,“巨大的发行数,不正是凭借商业化而得以实现的吗?凭借或是利用商业化,不是也能将优秀的儿童文学送到更多的读者手中吗?”他认为,商业化也可以成就优秀的儿童文学。

  “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儿童文学无法回避市场;对于创作者,市场意味着读者,对于出版者,市场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市场本身并不可怕,市场可以催生一批又一批低档次的作品,市场同样可以孕育高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关键在于,是无条件一味迎合市场,还是按照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市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孙建江举例,没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参与,90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界就不可能齐集性地出现一批“幻想文学”作品,没有这些作品的出现,今天的中国儿童文学就不是现在的模样;再比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就开始推出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在中国引发了幽默儿童文学的创作潮流。

  连续六年保持少儿图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对于市场的双重作用力,浙少人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通俗作品的存在,出版社早该关门打烊了。没有通俗作品打拼市场做经济后盾,出版社就是有心出高品质作品也无能为力。”“作为儿童文学研究者,我很理解一些朋友对某些品质不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抨击和不满,因为有些作品的确比较粗糙随意。而作为出版者,我不能不考虑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只要这些作品不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抵触、不低级低俗,又有读者,我们不会拒绝给予出版。”孙建江说。

  要“艺术”的作品,还是要“大众”的作品?这是进入市场经济后,儿童文学创作者和出版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就此,孙建江提出,“艺术探求”和“市场竞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要么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全面否定“市场”,要么站在“市场”的立场上全面否定“艺术”。其实,这两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只有处理得当,两者完全有可能携手共进。

  “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两大类别,各有各的读者针对面及其价值取向。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各有所长,我们很难说谁比谁更好。艺术的儿童文学更注重纵向接受,作品所显示的意蕴、美感等并非当时一定为读者所接受、认可,强调的是历时效应。大众的儿童文学更注重横向接受,作品所显示的意蕴、美感等在当时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认可,强调的是即时效应。没有横向基础,儿童文学谈不上发展;没有纵向深入,儿童文学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提高。”这是出版人孙建江的切身感受。

  同时,孙建江期待着“既有横向阅读效果又有纵向阅读效果”的“理想的儿童文学”出现,比如,安徒生的童话、圣·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怀特的《夏洛的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4:19:36 | 只看该作者
为图画书阅读出版热把脉

 陈香

--------------------------------------------------------------------------------


                       

  时至今日,图画书在国内显然已经度过了市场对它的认知期,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样式,首先
是出版界对图画书达成共识——图画书是儿童出版物的最后一块蛋糕;随后,伴随着出版界对图画书的大量引进和原创,以及阅读推广人的努力,图画书阅读理念逐步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内地掀起了图画书出版和阅读的热潮,图画书成为童书界的热门话题和业内焦点。

  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对图画书概念的厘定、对图画书的整体认知还处在一个行进过程当中。正是因为对图画书认识的不清,一些出版者正在用粗鄙的、似是而非的图画书败坏着当下的图画书市场;也正是对图画书认识的不清,读者不足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图画书,从而对图画书阅读的意义和作用产生怀疑。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当劣质的图画书充盈市场,当我们的读者被这些劣质图画书败坏口味之时,这个刚刚萌芽新生的图书品种、阅读方式将被扼杀在摇篮当中。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图画书?图画书中的图和文又是怎样的关系?读者如何读懂一本图画书?中国有图画书的传统吗?这些看似最简单基本的问题,却是最难以回答。任何问题的最后总是追问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些基本的问题一旦突破,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基于此,近日,中国作协儿委会发起了中国原创图画书论坛,论坛由近年来在图画书出版领域风生水起的明天出版社承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凤胜,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王兆成,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张之路、曹文轩、彭懿,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朱自强、方卫平、周翔等,以及众多出版社负责人和编辑齐聚济南,对图画书至今仍混乱的基本概念问题做探讨和厘定,就原创图画书发展的意义和策略进行研讨。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高组织,对这股活跃在民间和出版界的图画书热潮,做出的首次呼应。

  这似乎意味着,一股民间涌动的自发的图画书阅读出版热潮,正逐步走向自觉的理性建设过程。

热议一:图画书完全是舶来品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图画书是一种全新的图书形式,它源于英美,在英文中通常叫做“Picture Book”,也就是“图画书”。图画书完全是舶来品吗?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

  在图画书研究者、《东方娃娃》主编周翔的观察中,从五四新文化启蒙至今,在一百年不到的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是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的。虽然图画书非常寂寞且边缘化,几乎一直都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从1922年4月起,当时的重要儿童出版物《儿童世界》开始刊载“图画故事”,以几幅甚至上百幅图画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为故事所配的图画,画风质朴简洁,具备良好的说故事能力,“我把这看为中国儿童图画书的萌芽。”周翔表示。

  1950~1960年则是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的图画书题材多元,尽管印刷粗糙,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儿童读物插画界的老一代画家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如漫画家有张乐平的《三毛》、华君武的黑白画《大林和小林》;版画家有黄永玉的《叶圣陶童话选》;画家黄胄的《绿色的远方》和程十发的《红楼梦》;装饰画家有张光宇的《神笔马良》;画家董辰生的《黄继光》等作品。另外有许多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创作,如杨永青的《五彩路》、林风眠的《江上渔者》、傅抱石的《满江红》、华三川的《白毛女》、杨文秀的《小医生》等。“这些作品以传统风格的水墨画、工笔重彩为主,而且已经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版刻、敦煌壁画的元素运用到童书插画中了。”周翔同时告诉读书报,在50-60年代,连环画是图画书发展史中的一个门类,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涌现了许多大师。

  随后,文革中断了中国图画书的步伐,“但文革后期也出现了充满童趣的作品,比如《小马过河》,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70年代中期出版,是根据1973年的年画改编的,还有80年代的《阿不加和中国医生》、《岩石上的小蝌蚪》也是很不错的作品。”周翔说。

  周翔提出,90年代是出版界对图画书整体接纳的开始,包括对图画书编辑理念、创作理念、设计理念的学习。有些画家应国外出版社之约,将中国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等改编成图画书,积累了最早的图画书创作经验,为进行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第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所以,“中国是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的。”周翔判断。

热议二:图画书是“图”重要,还是“文”重要?

  一直以来,图画书中“图”和“文”是怎样的关系,“图”重要还是“文”重要,成为图画书研究者、出版者和阅读者热议的焦点。

  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虽然图画书由图和文共同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画书的文字是简单枯燥的,也并不意味离开图,所有的文字不能作为独立部分存在。“有两种图画书,一种是离开图,文字没有意义;但另一种,文字完全可以独立,作为优美的文本可以独立欣赏的。”曹文轩提出,后一种图画书的代表如《爱心树》、《我的爸爸叫焦尼》,包括米切尔·恩德大师绘本系列等。

  在图画书中什么最重要?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用歌词和音乐的关系来做比“文”和“图”:“歌词提出文字形象、文学主题,但最后完成这个形象的是音乐。但这并不意味着贬低歌词。”金波强调,在图画书中,文字作者千万要警惕不要把话说尽,而要把空间留给绘画作者,把文字的语言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图画绝对不是图解文字,二者之间是一种融合,是化学作用,而非物理作用。

  “当图画书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当文学与绘画艺术融合之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审美的惯性。就图画书而言,它是要把文字的想像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但在读者欣赏的那一刻,美术占了相对重要的位置。”金波引用莫扎特的观点来佐证:“最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忘记最坏的歌词,但反例不存在。”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提出,图画书中“图”和“文”有三种关系,其一是图解,其二是图释,其三是图说,他认为,第三种图画书才是最典型的图画书。“图画书作为一种新兴图书门类的出现,那么,什么是图画书,什么是图画书的叙事,必须先予以厘清。图画书之所以区别小说、童话、报告文学等体裁,最重要的就是图画的叙事,或者通过图画来经营图画书想像和发现的世界。可以说,离开图画的叙事就不可能有好的图画书。”所以,在图画书中,“无字”也可以说故事,“在其中,我们的想像力获得了唤醒;同时,画面叙事可以讲述文字之外的故事,或者书写文字之下的潜文本,或者充实文字的叙事空间。”方卫平告诉读书报。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的图画书创作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惊人的相似。图都很精美,但看不到图画的故事的构成力。

  由此,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认为,当文学、美术融合互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图画书的时候,故事思维应是创作者的基本思维。“在文字和图像之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故事。”

热议三:图画书、影视图像、卡通、连环画和漫画

  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朋友问笔者:“图画书也是读图,那图画书与影视图像、卡通动漫有什么区别呢?”也有朋友认为,图画书就是连环画和漫画。其实,这些误解都是“委屈”了图画书。

  真正的图画书包含了三个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注意,这种结合有可能是暗合,有可能是互补,甚至可能是悖离而产生阅读的张力,比如《妈妈的甜蜜小烦恼》等图画书。所以,图画书的图画虽然是美术作品,但又与绘画不同,创作者要谙熟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具有为儿童写作的天赋,图画书的图画要有讲故事的功能。

  朱自强认为,影视图像其实是具有消解“阅读”(文学)的负面作用的,因为影视图像使人的思维破碎化、使人的语言没有逻辑,尤其可怕的是,在影视面前,观者是被牵着走的,失去了想像和“二次生成”的过程。

  “而图画书的图画却能将人的阅读引向深入,是一种积极的阅读,能激发读者的想像力,重点在于,发挥了图画示意和隐喻的功能。”朱自强提出。那么,连环画、漫画与最典型的图画书又有什么区别呢?朱自强认为,如果说,连环画、漫画是小说,则图画书是诗。也就是说,连环画、漫画是一种指涉性图画,意义一目了然,如《丁丁历险记》、《彼得兔的故事》等;但图画书的图画具有示意性,具有隐喻功能。所谓示意性,指的就是难以用语言阐释、或者被语言阐释就会被僵化或固化的时候,用图画的质地、技巧、方式把要表达的观念、思想、寓意、意念表达出来,比如《铁丝网上的小花》、《森林大熊》、《苍蝇》等图画书名作。

  “文字很难准确表达的、普通画面难以表达的,但可以在寓意性的图画书中暗示。图画书也可以蕴涵哲学、心理学和世界观。”朱自强认为,示意性图画可以为故事赋予更为深层的涵义。

  其实,视觉艺术本就是儿童擅长感知和创造的艺术,在图画书中,示意图画的寓意在融入故事之后,对故事底蕴的提取就易于被儿童感知了。“也由于示意图画的隐喻,图画书也可以成为强烈吸引成年人的图书形式。”朱自强表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4:21:58 | 只看该作者
“儿童阅读推广人”时代来临

--------------------------------------------------------------------------------
    文/陆梅     来源:文学报  

  “首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近日在南昌举行,会上还诞生了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南昌宣言》,这似乎预示着——“儿童阅读推广人”时代来临

    写在前面:两年前,本刊曾以《儿童阅读:问题与期待》为题,探讨当下中国儿童阅读存在的问题;半年前,本刊又以《儿童阅读:梦想和行动》为题,关注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进程。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项缘于民间的推广运动有了松散的组织——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发起的“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今后将不断持续下去,向各界开放;论坛还将建立一个独立于出版系统之外的童书荐书机制,评选、奖励年度儿童阅读推广人及推广组织。

    这个为期两天的“首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论坛”由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发起并组织承办,吸引了包括儿童文学界、阅读界、出版界、语文教育界,乃至网络儿童书店、亲子文化阅读网等各个领域代表的参加。既有来自“官方”的关注,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儿委会主任高洪波因故未能到场,特发来书面发言,CBBY常务副主席、中国版协少读工委副主任刘海栖专程赶来参加论坛;又有多年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专业身影”:上师大教授梅子涵、红泥巴网站创始人阿甲、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林等等;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教育局、中小学等民间的热心人士。

    本届论坛围绕四个主题:“推广的意义”、“眼光的培养”、“文学的气节”和“策略的运用”展开讨论。讨论前一天,分别举行了两场“儿童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观摩研讨活动”:梅子涵讲“阅读儿童文学”、朱自强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两堂分别由深圳后海小学校长袁晓峰、南京市芳草园小学老师刘颖上的示范课《月亮的味道》和《小女巫》。应该说,两天的研讨,一定程度上是对近年来中国儿童阅读推广运动的回顾和总结,由这些主题形成的声音和意见对儿童阅读推广有着很好的参考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还诞生了预示着“儿童阅读推广人”时代来临的《南昌宣言》(另发)。这份由梅子涵执笔的浪漫诗意的“宣言”,在会场上伴着乐声宣读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阅读的力量、阅读推广人的赤子之心。

    毫无疑问,与会者对儿童阅读推广的意义都能达成一致的共识,恰如朱自强所言:儿童的阅读真正被推广,它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进程和发展。儿童文学看似浅显,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举重若轻。有儿童文学存在,就是对功利主义教育的消解。从这一点上讲,儿童阅读的推广功莫大焉,它能夯实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尝试和摸索,儿童阅读推广也面临一些问题。王林博士认为有几点:一是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尚待进一步成为共识;二是地区差异大;三是活动经费来源不足;四是缺乏公正独立的荐书机制;五是尚缺理论的支撑。

    针对这些问题,来自台湾三之三国际文教机构的吴文宗总经理介绍了台湾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的经验,如台北市故事协会有一大批“故事妈妈”,深入到台湾各地的中小学校,为孩子们讲故事,她们平均每九天举办一场故事营队。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孩子们塑造一个优质的阅读环境。她们还用面包车做成“爱的书库”(移动书房),巡回乡间送书。台湾的阅读运动,正在形成一股新兴的全民运动。

    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形容成“一直在为孩子们说故事”的阿甲,新近推出一本儿童阅读推广手册《帮助孩子爱上阅读》。他在“手册”里总结了五种不同的推广思路和方式:儿童阅读观念和方法的一般社会推广:面向社会、家庭和学校广泛推广;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课程化:通过阅读课题实验,将儿童文学阅读纳入现有小学语文课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通过教材的修订,使儿童文学作品尽可能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同时影响语文教学;专门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和专门的图画书阅读推广。

    阿甲总结的这几种思路,也是所有儿童阅读推广人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何其难!好在有二十一世纪这样有魄力并敢于担当的出版社来牵头。张秋林社长在论坛结束时透露,这个儿童阅读推广人的论坛以后将每年举办一次,陆续邀请儿童教育界、心理学界、文学界和阅读界的顶尖专家参加,面向社会开放;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它将为儿童阅读推广人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由梅子涵教授任秘书长,王林博士任副秘书长,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设立常设机构;论坛还将建立起一个独立于出版系统之外的、由广大儿童阅读推广人共同参与的好书评选推荐机制;论坛还会评选出年度阅读推广人和组织,以表彰和鼓励儿童阅读推广的深入进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4:23:5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4:24:57 | 只看该作者
该拿什么书给孩子看:儿童文学专家谈儿童阅读





燕赵都市报  

  走进各地新华书店或图书市场,琳琅满目的儿童图书常常占据那里三分之一的“江山”。面对成千上万册各式各样的儿童图书,许多家长一脸茫然,到底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儿童图书呢?

  家长们小时候爱看的儿童读物不知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不熟悉的各种各样儿童图书的引进版、卡通版、动漫版、改编版、缩写版,等等。

  如何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让他们读到最适龄阅读的儿童图书,成为今天许多家长的苦恼。

  其实,面对纷繁的儿童图书市场,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阅读专家们也有他们的苦恼。现在,让我们看看儿童作家和儿童阅读专家曾经是如何给自己的孩子选儿童图书的,也许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会对今天陷入选书苦恼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童年的阅读与聆听,是成年人的朦胧记忆,闪现着萤火虫般或明或暗的诱人光芒
  杜威曾说:“教育不能忽视不学而知的能力。”谈到童年阅读,专家们在书中首先对阅读是不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展开了讨论。在多人谈到阅读是儿童的本能时,彭懿提出质疑,在没有文字产生的状态下,阅读还是人类的本能吗?专家们在激烈争论后认为,聆听是人类的本能,儿童在不识字时,首先用聆听的本能学会讲话,然后听大人讲故事。儿童在识字之后才开始阅读文字书,文字阅读是人类聆听阅读本能的延续。

  专家们认为,6岁以前的儿童往往是通过聆听和看图去获取意义。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给不识字的孩子买图画书。现在,一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认字、让孩子看文字书。其实,与其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去读那些半懂不懂的文字书,不如让孩子利用他们的聆听阅读和看图能力去听故事和看图画书,这样才更符合孩子成长的阅读规律。

  彭懿总结说,因为有了童年各种形式的阅读,当我们回首童年时,在我们朦胧的记忆中,有一片明明暗暗的萤火虫,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成年人绝不只是陪伴和引导者,同时也是欣赏与聆听者
  在儿童阅读中,近几年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专家特别提倡亲子阅读,就是提倡父母给孩子读书。据有关统计,开展亲子阅读比较多的家庭中,父母的出生年代比较集中在上世纪的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80后”的父母相对少一些。

  在中国家庭的亲子阅读中,家长们爱给孩子读什么书呢?据阿甲介绍,常给孩子读和看的书,排名最高的是《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小熊维尼》。在相关的儿童文学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排在前10名。从中可以看出,在亲子阅读中,儿童文学的阅读并不是特别普遍。

  徐冬梅认为,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即学龄前。提到亲子阅读,人们常常会说到美国作家查理·乔根森的书《和爸爸一起读书》,写“我”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在爸爸的怀抱里,听爸爸每天晚上读书。这本书反映了美国亲子阅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意义超过了阅读本身。家不应当仅仅是一家人简简单单地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密码。

  梅子涵也认为,亲子阅读其实也是养育成年人自己。当你把孩子放在你的腿上,抱在你的怀里,你在讲故事,在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时,孩子快乐,你也快乐。

  由此可见,亲子阅读的时候,成年人绝不只是陪伴和引导,也是欣赏和聆听。欣赏孩子的喜悦和感动,聆听他们的疑惑和体会。这样的欣赏和聆听,鼓励的是能力和信心。所以,亲子阅读和孩子的独立阅读,不是矛盾的,而是孕育和被孕育的关系。

  -父母的天职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进那个令他们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个性阅读角落
  阿甲在书中说,据1998年对5个城市青少年阅读状况的调查,家长、老师和学生对希望阅读的书的排序有很大不同。家长和老师共同排序的第一位是作文辅导,第二位是学习辅导类读物,第三位是古典名著,第四位是奥林匹克数学。这种惊人的相似说明家长和老师是一致的。第五位是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读名人传记,老师更多地希望孩子读科普读物。

  孩子们的排序,第一位是幽默故事,第二位是冒险故事,第三位是科幻故事,第四位是卡通或漫画,第五位是侦探小说。看得出来,两者的差距很大。大人期待孩子们读的书,和孩子们自己希望读的书是不同的。

  专家们面临的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该怎么办?

  朱自强认为,要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给孩子阅读的自由,要信任孩子。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类书,就强迫孩子也喜欢这类书。家长要做的,是自己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当孩子喜欢看搞笑的书时,家长就可以借机把其他的不是搞笑但有智慧的书推荐给孩子。

  王林说,丰富的书取决于一个孩子已有的多面性的阅读经验,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有些独特的偏好,如他就爱读某一类型的书,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丰富,不要人为强加给孩子“你应该读那些书”。

  梅子涵则认为,尊重孩子,但是家长不应放弃引导。尊重儿童,儿童本位,不是说儿童至上,儿童的趣味、口味至上。在我们这个年代,孩子阅读和成长的背景缺乏安静和诗意。我们不能否认,现在这个年代,中国成年人的趋利心态和繁重的课业负担,都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心理。

  专家们认为,家长们的天职是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那个令他们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阅读角落。童年不是只能阅读儿童图书,丰富的阅读可以让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将来把更丰富的气息、趣味、思想带给社会和世界。

  -附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

  彭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

  阿甲: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王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儿童文学博士

  徐冬梅: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本文节选自《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梅子涵等著,新蕾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5:19 , Processed in 0.0912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