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教育期待特色“自助餐”[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4 09: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教育期待特色“自助餐”[z]
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距离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李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中小学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的问题还比较明显,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多强调面向城市、面向外面的世界。农村学校教育乡土性被忽略,教材内容和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隔遥远,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疏离。

新课改要求增强课程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缺乏乡土教育的学校教育,造成乡土文化流失,也带来了课程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和疏离。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健说,多年来,乡土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并以渗透式为主在相关学科中落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为乡土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拉近教育与学生的距离提供了机遇。

乡土课程让农村孩子更加喜欢上学

乡土课程所学的都是来自本乡本土、让教师和孩子们感到熟悉亲切的东西,这注定了它内在的吸引力。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的探索证明了乡土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个县境内居住有彝、汉、白、回等17个民族,教育局组织师生和家长参与乡土课程的开发,在全县学生中开展家庭经济调查、宗教调查、历史文化调查、核桃和辣子的栽培及管理等活动,并变成校本课程。县教育局干部冯跃龙说:乡土课程带来了很多收获,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得到锻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学习环境、方式发生变化,感到轻松、愉悦,也在实践中学到了新知识,提高了能力;而每所学校因地域因素、文化环境、师生关系、办学理念的不同而开发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正在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满足个性化选择需加大师资和经费投入

新课程改革推行的三级管理带来了中小学课程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刘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原来的课程资源比喻成定制的桌餐,新课程改革则把桌餐改为了自助餐,学校和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来讲,就需要做出更多样的“饭菜”,提供选择。

但自助餐远比桌餐难做。贵州省贵定县政协主席张敬超说,当地乡土教育面临的突出困难是“双缺”,缺乏师资、缺少经费。

最大的瓶颈还是在教材和教师,这相当于美味的自助餐用什么材料来做?谁来做?对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而言,严重缺乏自主开发教材的人才和经费,直接制约乡土教育的水平。从一些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主导依然是解决教材问题的最好方式。

在乡土教育问题上,教师素质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农村学校现有教师的时间精力、素质和水平都存在问题,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作为补充师资,但时间久了,没政策、没经费,难以为继。由于缺乏师资,一些学校的乡土课程常常被学科教学所取代。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局长史学贵建议,政府要大力培训师资,还要实施课时工资制,保证从事乡土教育的教师有合理报酬。

目前,乡土教育还没有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师的考核无关,缺乏制度保障。同时,由于现行考试特别是高考的内容往往并不考查乡土课程这类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使得乡土教育缺乏有力的导向,严重削弱了学校组织乡土教育的积极性,使乡土教育往往成为点缀。这些瓶颈正成为中小学乡土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9:09:02 | 只看该作者
推行乡土教育,政府责无旁贷
岭南文化频道    来源:来源:佛山日报
  
据报道,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佛山市平洲高中的张汉锋教师自己动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学粤剧教材。目前,他正在筹措资金以正式出版该教材。

  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推行乡土教育可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增进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进而激发其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传统戏剧、武术、民间工艺美术等文化元素的生存与发展均存在着隐忧。消费群体锐减、创新能力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一切都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推行乡土教育,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才能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培养消费群体和专业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目前,能积极推行乡土教育的学校为数不多,广大青少年仍在应试教育的沼泽中挣扎。一些与之相关的科研成果尚未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经费匮乏已成为制约乡土教育科研工作的瓶颈问题。这已严重影响了乡土教育的推进及发展。

  乡土教育蕴涵着我们曾经有过的独特文化和记忆,这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笔者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乡土教育,让我们的青少年,乃至广大人民群众都对传统戏剧、武术、民间工艺美术等民族文化瑰宝有所认识。相关部门更应责无旁贷地为乡土教育工作者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为乡土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充分调动和提高广大师生的乡土教育参与积极性,才能让他们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并进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禅城区国风)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9:09:56 | 只看该作者
乡土教育是最好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周光华      



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能体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乡土教育的地位
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诛。”《文选》中的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文化”一词带有显著的国家政治色彩。一般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并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共同群体人。又,我国传统认为,“族”是确定为方域姓氏的血亲集团:“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因此,民族文化是方域亲族形成的文化,即乡土民族文化。民族的形成必备三个条件:(1)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范围;(2)过共同的经济手段生活;(3)有亲缘关系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语言产生共同的心理及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在以上三个不可分 割的联系条件上产生。因为地域民族本质上指具体乡土地域居住的民族,所以民族文化具体体现在乡土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上。换个说法,乡土文化是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是民族文体传统的基本内涵,乡土文化的本质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
乡土教育指进行乡土优秀文化教育,由此体现民族传统。作为优秀文化教育,应该是能发现人的本质力量,利于社会发展,导向于人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文化教育。客观地说,乡土教育应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乡土教育是发展人类社会的民族文化教育。
因为乡土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所以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中乡土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应首先发挥乡土教育的作用。
   二、乡土教育的基本特点
乡土教育特点是由乡土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教育性质决定的。
(一)融汇性。乡土文化襄括诸方面融于一体,成为整体民族文化内容。不排除消极落后文化的存在,不避开地域封闭的文化圈,由时代的具体经济手段和经济生活形式,制约于相对范围。不排队外来文化影响,并恰当融汇于乡土文化中。因此,乡土文化融含民族文化质点,乡土教育应把握民族文化质点,排除消极因素,突破封闭圈。
(二)风俗性。乡土风俗是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形式培养成的。乡土风俗受约于地域经济环境的交通联系量,形成为习惯性地域风情。因此乡土风俗体现着民族网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性,因不能排队陈旧风俗的影响,所以乡土教育应在因俗随教的同时,注意易革陋俗,注入健康进步的新风。
(三)实在性。乡土教育发生在乡土经济文化基础上,体现乡土民族文化特点,具备指导乡土生活的实在功能。乡土教育能融汇优秀文化因素于乡俗,使先进文化在具体乡土环境得到实际体现,从而剔除糟粕,推动乡土文化健康发展。因为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直接继承性教育,所以体现出教育效果的具体实在性。
(四)激奋性。乡土教育是培养乡土民族文化意识,激发乡土民族情感,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乡土教育具备培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自立自信心,激励民族奋斗精神的基本功能。乡土教育要冲破旧文化的束缚,振奋民族风尚。要求乡土教育在接受外来文化因素时能比较鉴别,以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影响外来文化因素,使之融于乡土教育的主体目标澡。不强调教育容易而注重教育内容,激发民族心理意识,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五)灵活性。乡土教育,立足于乡土生活风俗的动态需要基础上。不求面面俱到,侧重把握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乡土特色。乡土教育不固定模式,随时根据乡土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或时代需要,变换教育内容或改变教育模式。乡土教育具有因而随变性和意识超前指导性功能,因此乡土教育表现出灵活随变的特性。
   本文归纳乡土教育的基本特点为融汇性、风俗性、实在性、激奋性、灵活性五个方面,侧重于民族地域文化特征教育,但不忽视整体民族文化特征的导向。乡土教育应避免片面性,使乡土教育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服务。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9:11:14 | 只看该作者
學校如何推行鄉土教育?
林發欽

當社會對推行鄉土教育的必要性有了充份的認識,甚至達成共識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推行澳門鄉土教育?從“大教育”概念看,鄉土教育不僅可以在學校推行,更應在社會推展。本文先談如何在學校實施,日後再探討怎樣在社會推動。
我們不斷提出鄉土教育的概念,是希望人們知道,學校課程必須與本地社會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培養出實證的能力。在新世紀的全球課程框架中,世界各國各地區都視“鄉土教育”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在澳門,鄉土教育肯定要成為學校的一門課程,而且是一門主要的課程,這是不應存有爭議的。然而,澳門鄉土教育作為一門“課程”,有很大的特殊性,不一定需要獨立設科。首先,從澳門實際的教學環境出發,由於“鄉土科”尚未成為本地大學入學考試的普遍內容,當然更不會成為外地大學升學考試的內容,在“升學主導”的教育現實下,澳門鄉土教育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也難以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獨立科目。再者,我們根本連鄉土教材也沒有,從實際操作看,鄉土教育也難以在短期內自成一科。
推行澳門鄉土教育的有效之法,是將鄉土教育的內容融合到各科中,使澳門一切之鄉土事物,皆可成為信手拈來的教學主題。各科在日常教學中,涉及範例教學時,應盡量列舉生活化和地方化的例子。如地理課講到氣候一節時,順勢介紹澳門的氣候特徵;歷史課講到鴉片戰爭時,可提及澳門在戰爭中的特殊角色;幾何課講到美學圖形時,可着學生觀察澳門文物建築的美學線條……只要多以本地事物為教學例子,教師當會發現,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當然,這種零散的教學方式,並不圓滿,要更有教育成效,各科教師可考慮每學期驣出若干節課補充講授鄉土內容。如物理和化學課走出課堂,實地參觀本地的能源和化學機構;如語文課,選取一些明清時期描寫澳門的古典詩文向學生講授;如英文課,可搜集澳門的英文街名、人名、政府機構名稱着學生記誦……只要多備一節額外的課,教師當會發現,鄉土事物會使知識充滿趣味,為大多數學生所樂學。
但必須注意,這種將鄉土教育融合到各科的教學方式,不是放任的,隨意的。鄉土教育作為一門學校課程,在澳門目前的教育現況下,關鍵不在學校有沒有開設獨立的每週課時,而在於澳門的教育當局和學校的行政領導,有沒有將之視為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從而在教育政策、教育資源和整體課程設計上,有全盤合理的佈局。如果教育當局和各校都鼓勵,甚至要求各科教師嘗試推行鄉土教育,當可保證鄉土教育的有效推行。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9:1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归乡土教育的意义
(余野评说杨福泉主持的“纳西族乡土知识教育”)
余野


      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中说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里的社会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似现代团体中的个人分子一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如同一个石子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其实文化的教育也是如此。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人们对本乡本土人文传统的认识,进而能激发其爱国爱乡的文化情结。

    乡土教育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近现代教育体制转型后,也仍然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在初等小学堂中设有乡土史地课程。只是,理想的设计往往抵不上现实的冲击。从大的背景来说,西方现代文化的进入,切断了乡土传统的流脉,而在应试教育的处境压力下,乡土知识显然是“无用的”知识。个人和学校可能都会出于功利的考虑,而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了这原本属于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纳西族学者杨福泉主持的“纳西族乡土知识教育”项目就显得尤为珍贵。他在云南丽江玉龙县,与白沙乡完小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合作,深入社区民间进行调研,走访当地的铜匠、中医、文化名人、民间艺人、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老人,以“参与式”的方式编写了《纳西乡土知识读本》,在本地、本族中间引起很大共鸣,也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是从起点开始进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乡土之爱是自我与家庭、亲友、邻里、族群之爱的延伸,也是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之爱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民族乡土教育小而言之,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乡土文化、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族的情怀,培育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观念。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培养学生乡土实察的能力,改进学生户外活动的做法,强化学生对乡土问题的关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及乡土的热诚。大而言之,灌输学生对各族群文化的尊重,可以增进各族群的和谐与融合,往远了看,通过身临其境的潜移默化,学生涵养了自尊自重的健全人格,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乡土、各族群互相尊重与学习的情怀,从凝聚民族文化的整体图像和情感中,开阔气度,拓展视野,更利于培养具有人本情怀、乡土及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

   落根于本土、本族文化,面向多元发展的乡土教育意识的苏醒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其起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使乡土教育走得稳健,如何走向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建立多元一体文化的中国,还有赖更多人的关心与投入。笔者认为,其主要精神在于唤起学生对自身所处族群、居住环境的热爱与认知,重视但不局限在那些古老的、传统的、朴素的民俗、活动、特质,因此不只是传承,更要包含了批判和创新,这样民族传统、乡土文化的命脉才会亘古弥新,有可持续的发展,并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载《中国民族报》2007-3-30

       附: “纳西乡土知识读本”前言“写给同学们的几句话”
                               杨 福  泉

   同学们,我们共同努力编的这本乡土知识教育读本问世了,我在这里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

   我们作为一个纳西族的少年,作为玉龙雪山的儿女,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要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爱国和爱家乡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由无数与每个人的生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家乡” 构成的;同样,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构成的,没有56个民族的多样性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纳西人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此,我们的古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我们的东巴文化古籍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是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和一代代纳西人既努力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又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为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所尊重。我们如果不珍惜和学习我们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精华,我们就难以进一步创造出新时代有个性有特点的当代纳西文化。

    作为一个纳西族少年,我们不仅要努力学好学校统一上的各门功课,而且要掌握一些本乡本土的知识,了解生养我们的故乡的环境、历史、社会和民俗等,这样,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一个真正的纳西人。一个既学好了各门功课,又有比较丰富的本民族文化的学生,会受到各个民族兄弟姐妹的尊重。

   学习本民族的各种知识,首先应该从自己自小生长的家乡的知识学起,我们这本乡土知识教材,是首先立足于白沙乡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在纳西族的历史上,白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方,是最为重要的纳西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我们作为生长在白沙这块土地上的少年,应该懂得它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本教材,不是几个学者和老师闭门造车编出来的,它是用“参与式”的方法来编写的,白沙完小的很多同学、老师、以及家长,和“纳西乡土知识教育”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讨论,在广泛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的基础上编出了这本教材。
我希望这本课外读本对大家深入学习故乡的文化、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起到促进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它。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向为这个乡土知识教育的项目提供了资助的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纳西乡土知识教育”课题组组长   杨福泉
                                                     2005年4月1日


  教材图片选(学生所绘的村子资源、社区图等)








1.  雪山冰川是我们的固体水库。(学生:和秋兰)



  我们家乡的森林资源。(学生:杨祖明)


农业灌溉,人畜用水,养殖用水。(学生:杨佩毅)


我的爸爸是护林员。(学生:和松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学生们把掌握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老人请到课堂来给他们传授乡土知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学生在采访和观摩白沙乡著名铜匠和积宽老人及其徒弟制作传统铜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谨以这一幅白沙完小学生在在采访和观摩白沙乡著名铜匠和积宽老人制作传统铜器的照片,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纳西民间工艺大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学生们在采访白沙乡著名的草医和士秀老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云南少数民族社区乡土知识教育项目      (教材另外单独成书)

丽江项目点报告
目  录
导论…………………………………………………………………………杨福泉 4
第一部分丽江项目的基本情况……………………………………………………7
1.项目进展和内容概述……………………………………………………………7
1.1 参与式讨论确定项目点
1.2 制订项目实施计划……………………………………………………………9
1.3我的家乡有些什么:——白沙完小自编乡土知识调查提示…………………13
1.4白沙完小“如何调查乡土知识培训班”日程表……………………………17
1.5白沙完小“怎样编写乡土知识教材培训”计划……………………………18
1.6项目丽江交流会小结 …………………………………………………………19
1.7项目总结……………………………………………………………………… 21

2. 项目组科研人员的体会………………………………………………………25
2.1对乡土知识教育中难点问题的思考(和品正)……………………………25
2.2培训与实践:IK方法在社区教育项目中的运用(和虹)…………………28
2.3关于对白沙社区教育中教学用语问题的思考(和洁珍)…………………30

3.白沙完小师生的体会……………………………………………………………33
3.1校本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校长:杨学桐)
3.2浅谈地区教材开发与以人为本思想(教师:和学智)……………………35
3.3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点体会(教师:龚润菊)…………………………37
3.4正规教育与社区传统知识教育之我见(教师:和春雷)……………………39
3.5寻找自己的文化(教师:和文艾)……………………………………………40
3.6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教师:和秀玲)………………………………41
3.7可爱的家乡(学生:杨光男  10岁)…………………………………………43
3.8搜集乡土教材的感受(学生:木俊君,12岁)………………………………43

第二部分教材………………………………………………………………………45
(文稿以次为准,其他设计编排看所附的光盘)                    
1. 写给同学们的几句话
第一章:我们的家园 ………………………………………………………………45
第1课:我们的房子
第2课:我们的院子
第3课:我们的房前屋后
第4课:我们的家谱(选学)
第5课:我的家人
第6课:我们的家畜
第7课:我们的服饰
第8课:我们的用具
第9课:我们的食物

第二章:历史文化人物………………………………………………………………………51
  第10课:我的家乡-白沙
第11课: 玉龙雪山
第12课:北岳庙(三多郭)
第13课: 万朵山茶
第14课: 白沙壁画
第15课:“白沙细乐”
第16课:东巴象形文字
第17课:洋博士洛克
第18课:无臂书法家和志刚
第19课:乡土草医和士秀
第20课: 美籍白沙人和惠桢

第三章:社区与资源……………………………………………………………………………58
  第一课:农事历
  第21课:我们的村子
  第22课:看图猜一猜
  第23课:我们特有的食物
  第24课:我们的旅游资源
  第25课: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第26课:水与水的利用
  第27课:森林资源与管理
  第28课:谁管理我们的村子
  第29课:“建房賨”
  第30课:我们的农事历

第三部分:图片故事………………………………………………………………65

第一单元


学生在学习纳西族东巴图画象形文字。(2张)
老师在上纳西东巴文化图画象形文字的课。
学生和老师一起用绘图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家乡。(2张)
学生在采访和观摩白沙乡著名铜匠和积宽老人及其徒弟制作传统铜器。(2张)
学生们在采访白沙乡著名的草医和士秀老人。(2张)
学生们把掌握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老人请到课堂来给他们传授乡土知识。(3张)
村民教学生纳西传统舞蹈。
课题组纳西语文专家向学生讲授纳西拼音文字。
课题组专家教学生们绘制社区图。
学生们采访村民后合影,背后可见这个纳西农家用纳西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对联。
学生们共同制作的“白沙乡土知识之树”。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讨论白沙的乡土知识。
师生调查小组在去调查的路上。
2005年在白沙完小召开的传统乡土知识教育项目交流会上,白沙完小的“白沙细乐”兴趣小组向师生和代表们演奏纳西古乐。(2张)
在白沙完小召开的传统乡土知识教育项目交流会上,来自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项目点的代表以及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的志愿者参加了观摩课并提出意见。

第二单元

学生们所绘的白沙乡部分自然和人文图景。
1. 雪山冰川是我们的固体水库。(学生:和秋兰)
2. 山中的小溪。(学生:木俊君)
3. 农业灌溉,人畜用水,养殖用水。(学生:杨佩毅)
4. 我们的家园离不开水。(学生:和田芳)
5. 白沙乡地图。(学生:杨光)
6. 白沙乡丰乐村社区图。(学生:和秋兰)
7. 雪山上生长的灵芝。(学生:杨光)
8. 我们家乡的森林资源。(学生:杨祖明)
9. 我的家。(学生:杨淑琼)
10. 我的爸爸是护林员。(学生:和松泉)
11. (东巴文字)我们村里的动物。(学生:杨淑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39 , Processed in 0.1820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