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澴河记事——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8:10:18 | 只看该作者
海棠消恨不能香

                        ——纪实散文《澴河纪事》读后



刘碧峰





孝感地域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当然是府澴河了。府澴河对于孝感人民来说,是什么层面上的意义,毫无疑问,当然是母亲河了,因此,天南海北的孝感人,只要一提起府澴河,那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依赖感,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血浓于水的亲情就会油然而生。

关于府河的文字,已有不少见诸于报刊,且有黄河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岁月如歌》和《趟过岁月的河》行之于世,流布甚广。而影响似乎更大一些的澴河,虽有零星简章偶现,成系列、成专著的东西却没有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还在我们为这个现象遗憾的时候,陈圣芳先生在孝感网·槐荫论坛上推出了他精心创作的长篇纪实散文《澴河记事》,随后又在《孝感晚报》上连载发表,不禁令人十分欣喜,澴河两岸那多姿多彩的色调,终于有摄影师的广角镜来收取,并放大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细致地品味与品赏,从而从深层次地领略到这条母亲河的伟大、崇高与宽容。

与许多名川大河相比,澴河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澴河虽小,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河南灵山,注入长江,流经中原文明和楚文明两大文明起源地块板,哺育了百万生民,在它的两岸,古往今来,有无数仁人志士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更有无数父老乡亲以其平凡而坚韧的生活方式,给岁月增添着动人的内容。有伟人说过,人民创造历史,就宏观角度来说,这话确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来看今日澴河的崭新面貌,有哪一点不是两岸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的呢?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陈圣芳的《澴河记事》,主要把视角放在澴河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上,写浓得化不开的的乡情,写扑鼻而来的乡土气息,写平常百姓家的快乐与苦恼,写澴河儿女的大气派与小心眼·····,也正因为作者以平常心写平常人和平常事,作品甫一问世,即受到吃澴河水长大的以及正在吃着澴河水的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毫无疑问,作者平民化的创作立场,吾爱吾乡的创作情感,朴实亲和的创作手法,是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基础。

平民化的创作立场,是很多写作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因此他们写出的文字,远离现实,远离人民,遭到人民群众的拒斥是可以想见的。平民化的创作立场并不是说作者出身于平民就可以做到的,我们看许多曲高和寡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先锋派、象征派诗歌等等,几乎大多数作者的出身都是城乡平民阶层,因此,关键还是在思想的倾向性。还是在这一点上,陈圣芳始终让自己置身于澴河百姓的群体中,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家长里短,我们看到吊酒出锅时村民们兴奋的神情,我们看到那个年月农村小孩读到小人书的满足,我们看到运动年月给农村造成的伤害,我们看到夏夜里堤畔纳凉的风景,我们看到在澴河里捞螺蛳蚌蛤的喧闹,我们看到了下鱼、刨草皮、拾粪、看电影、讨媳妇等等典型的澴河两岸农村某个时段的“日子”,这都是群众最熟悉的生活,很自然地,会受到群众的认同和喜爱。陈圣芳在写作中,没有去着意拔高人物形象,没有去净化乡民的行为和语言,也没有掩饰农村一些落后的现象,也没有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去指点群众的迷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作者具有平民化立场的原因之所在。

家乡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很明显,陈圣芳的家乡情结,指的是后者。他的笔下,流动的都是他生于兹长于斯的村野风情,《澴河记事》的字里行间,都注入了他对故乡,特别是老家的一腔挚爱。故乡不是由简单的两个字组成,故乡打在人心里的烙印是故乡人的形象、地貌特色以及风俗习惯,从这一点上来看,我感到澴河水是真正地渗透到了陈圣芳的血液中,不然,他如何能写出这种不饰浮华而真情四溢的怀乡之作。

确切地说,目前的《澴河记事》,其抒写的主要对象,是澴河边的一个小村——陈家栈楼子,是作者的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深深地扎根于作者的心中,因此这儿的一切,在作者笔下很自然的都被赋予了圣洁的光环,是那么的迷人、鲜活和引人怀想。当然,真正能让我们体验到作者浓烈情感的,还是在于作者以白描手法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那一个个可亲可敬、淳厚纯朴的人物形象和充满情调的乡村故事,质朴而耿直的摆渡人白胡子大爹和聋子伯伯,一生没有孩子而对孩子特别喜爱的货郎担宝胜老哥,抑郁而终的老花狗主人撮瓢伯伯,走乡串巷的吹笛人,勤劳精细的吊酒把式尚师傅等等,其形影读后长久地在脑中旋回;而游泳与溜冰中的险情,偷瓜的童趣,“扪碗”下鱼的快乐,运动年月的荒唐做法,生产队长收鸡蛋的“花板眼”等等,这些饱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则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往的岁月和往昔澴河的乡风·····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平写常人碎事的笔法,寄寓满腔的热爱家乡的深情,让人读来犹如春风扑面,亲切而自然,不知不觉间融入进去,与作者游走于澴河岸边,为它的欢喜而欢喜,为它的悲伤而悲伤。

《澴河记事》之所以能够达到上述这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采取的这种朴实亲和的创作手法。立场和情感,是依赖于创作手法来实现的,否则,将是空中楼阁,好看是好看,却无以支撑,难以立起。在《澴河记事》中,作者不在追求华丽上着力,也不在修辞上卖弄,而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物事上运笔,尽量地把“我”的亲历、亲闻、亲见凸现出来,用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行为方式娓娓而述,使人读来感到温馨而亲切。

《澴河记事》中的好多故事,比如撮瓢伯伯怒杀偷吃猪油的老花狗后抑郁而死、早平哥装富骗取兰姐,父亲在“社教”运动中的挨整等等,都是可以写得大开大合和轰轰烈烈的,但作者采取的都是平实的叙述方式,好像在与我们唠嗑、拉家常,晃忽之间以为就是自己刚刚看到的事情,不自觉地就沉浸到那些场景中去了。

最值得令人称道的,是文中无处不在的、独具澴河风情的童趣描写,这也是本文最有特色的创作手法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把澴河岸边农村孩子单纯、明净、机灵而又调皮的可爱,写得极为精致,一些童谣和土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又极有力地增强了氛围,而作者对澴河的牵挂、对故乡的挚情,也都是通过一个个、一群群孩子的眼光和故事来放射的,也就使得情感更加真实、更加自然、也更加明净,也就使这个文本显得极为朴实、极具亲和力。

《澴河记事》之所以能够广受欢迎,产生如此的影响力,当然不仅仅是我所说的这些特点所能够概括的,它的文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等等方面的意义,都很丰富,我这篇小文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探讨。我之所以提笔写这篇小文,主要还在于澴河、孝感的母亲河,终于有人献上了一部像样的文字来抒写它,抒写它的风貌也抒写了它的灵魂,我是为此而高兴。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兰草同心多半弱,海棠自恨不能香。我想,在此以前,澴河一定会有同感,这样一条具有悠久历史,这样一条极具风情,这样一条明媚动人的孝感的母亲河,怎么就没有人来写它、展示它、讴歌它呢?现在好了,陈圣芳积其心力,拿出了这部厚重的作品,为描写澴河题材的作品开发带了个好头,一花引来万花香,更多澴河题材的作品一定会相继产生。海棠消恨不能香了,澴河不再有遗憾了,我们期待着陈圣芳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关于澴河的好作品问世。





孝感市文联



(作者系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孝感市作家协会主席)

这一评论是刘老师认真阅读了我的前40篇所撰写的,感谢刘老师对我的鼓励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1:35:58 | 只看该作者
找一上午才找到这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06 , Processed in 0.0836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