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最老中学文华中学:中国红十字会从这里起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6 19: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汉最老中学文华中学:中国红十字会从这里起步
2012-10-25    周华    武汉晨报   


在文华书院诞生的武汉第一支铜管乐队
夏之秋的小号
文华书院毕业证
慈禧转赠的黑管

  记者周华 图片由文华中学提供

  1871年,时为清朝同治年间,文华书院在武昌的昙华林亮相,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初衷是想把它作为在中国培育宗教工作人员的教育基地。至于为何叫文华书院,一说是为纪念其倡导组建者文惠廉;一说是取文章华国之寓意。但不管哪一种,它在武汉乃至湖北省的现代教育开山鼻祖的地位都毋庸置疑。从一个书院开始,不仅发展了中学教育、女子教育,还发展了大学教育。

  最初的文华书院仅收男学生,但对这种洋式的新玩意,民众大多是观望避惧,当年102日正式开学时,只一名教师5名学生,一个月后才增至14名。为了吸引学生来入学,文华书院不仅不收费,反而给学生发生活费,后发展为一个男女共校的中学。1952年从昙华林迁到粮道街原中华大学旧址至今。

  1874年,文华书院创办了一所布伦(捐建者的名字)女子学校,开武汉地区设立女子学校之先河。但当时对女子上学社会舆论压力很大,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仅10人左右。二十多年之后,改名为武昌圣希理达女校,发展为中学,1911年从文化大院迁至小东门校址,即今武汉市二十五中学校址。

  除了女校,文华书院还逐步开展完善了大学教育,1909年正式成立文华大学校,设置文学科理学科医学科等现代教育科目,是为武汉地区最早的综合大学。不少本校学生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也有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为文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改为华中大学,此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

  走进文华中学的校史馆,看到一个玻璃柜子里摆放着一件乐器,标签上称其为“黑管”,铜质,大约有四十多厘米长,因年代久远,已有些暗绿色铜锈。

  说起这件乐器,其历史和文华中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支黑管连接着好几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

  据校史馆资料和文华中学前校长魏少平撰文介绍,此黑管原为1905年一位美国朋友在面见慈禧太后时所送她的礼物,慈禧虽然不懂其奥妙,却视之为宝贝。后来就把这支黑管赐给了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在湖北期间,对西式的一些教育理念逐渐有所了解,时常到文华中学看看洋人们如何搞教育的。

  一次他看了文华中学的学生们上体育课,觉得不错,高兴之余,就把这支黑管转送给了文华中学。可还是无人会摆弄它,只是当作一件贵重礼物收藏。

  许多年后,文华中学来了一位美国教师,他文化课稍差,但体育出色,就做体育教师,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是一位管乐高手。一个偶然机会,有人向他问到这支黑管,他拿起就吹起曲子。此后他就在文华中学开始教学生吹黑管。

  他父亲病逝后,他就回国继承了一笔遗产,但他没有秉承父业去经商,反而把钱用来购买了几十支管乐器,大号中号小号黑管长笛等,色色齐备。几个月后,文华的师生欢迎他归来,发现他身后还跟着好多挑夫,他一打开行李,一件件宝贝呈现在眼前。后来,中国第一支管乐队在文华校园建立了起来。

  文华中学管乐队的成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精通西洋音乐的人才,也是广大民众了解管乐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很多重要场合,文华中学管乐队的表演都是重头戏。

  抗战爆发后,文华中学南迁,管乐队也跟随,足迹遍布半个中国。而那位可敬的美国教师,在一次日本飞机空袭时,冲上马路去抢救他心爱的一把大号,丧生在敌机之下。那把黑管却是一直保存了下来,成为文华中学最重要的证物之一。

中国“第一小号”
和“将军作家”合写校歌

  文华中学的音乐教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除了黑管,文华中学还保存着一件重要的乐器,就是著名音乐家,被称为中国第一小号的夏之秋的一把小号。也是铜质,年代久远,一身锈绿,但据介绍,音质却是还不错。去年文华140年校庆时,全国各地校友齐聚参观,曾和夏之秋是同学的著名音乐家周小燕女士还试过此小号。

  而今,在校史馆收藏着作于1985年的校歌,由文华的不同年代的两位校友合作而成,瞿琮填词,夏之秋作曲,句曰“长江之滨,蛇山脚下,美丽校园,是我文华”。

  夏之秋,原名夏汉兴,出生于汉口三曙街。他首次入读文华中学是1926年,后来受北伐影响,学校停办,他耽误了两年,1929年再次走进文华。入校后,他的音乐天赋很快被发掘,在校长康明德先生的指导下,他不仅学会了演奏各种乐器,还学会了指挥作曲,被选为乐队首席小号副指挥。他的音乐才华受到时任武汉上海商业银行行长的周苍柏先生赏识,周先生是著名音乐家周小燕的父亲。他慷慨解囊,资助夏之秋考入了当时中国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专。

  说起瞿琮,可能很多人不熟,但说起他的作品,肯定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我爱你中国》,《月亮走我也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蓝精灵之歌》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曲歌词,都出自他手。他是1962届的文华学生,与夏之秋先生相隔了好几十年。他也是从文华起步,而后走上音乐道路,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将军,当代诗人作家。

  1985年,北京校友会筹备参加母校校庆,在老朋友们的积极奔走邀请下,瞿琮和夏之秋就特意为文华专门合作了此校歌,作为给母校的献礼。

中国的红十字会
从文华书院起步

  19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歧视西学严重,学习者常被视之为汉奸而不齿。所以起初的文华中学教师主要来自外国,学生也较少。随着时代发展,宗教色彩逐渐褪去,现代教育的优势逐渐突出,尤其是文华的外语、体育、音乐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活泼有趣的课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中国教师也逐渐增多。余日章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可谓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人,而最早的红十字活动也在文华起步。

  余日章出生于武昌,13岁考入文华书院,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和英文都很优秀,毕业后回到文华任教员。

  除了教学之外,他很热心各种社会活动。业余时间,他经常和欧美一些人士交往,了解到了许多红十字会方面的知识,觉得有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公益性组织,对广大同胞是很有益处的。

  1911年武昌起义后,时任校长的他,就联络中西人士,并组织一些师生人等,组成“武昌红十字会”,从事救护伤员民众、掩埋阵亡将士的慈善工作。大家就推举他任红十字会英文秘书,行使总干事职权。中国的红十字会也从此起步。

  武昌文华中学 前身文华书院 至今141 是武汉最老的中学 也是武汉地区最早开展现代教育的源头 这里学者专家体育音乐人才辈出 也培育了大革命时期众多的志士 在抗战期间 师生协力 辗转大半个中国 继续办学 而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色教育在武汉一直享有盛誉 是一所始终充满活力 斗志和向上精神的历史名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7 07:10 , Processed in 0.0863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