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一个对手的重要//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4 22:5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个对手的重要//转载

  我们需要朋友。我们也需要对手。
  朋友可以从感情上带来最好的鼓励,对手则可以从理智上带来最深的刺激。善用对手的刺激,可以学到最重要的工作方法。
  为什么朋友反而不能?
  两个理由。
  一、朋友是“并肩作战”的。并肩的人,观察只及我们侧面的一边而已。不容易看出真正的弱点,所以也谈不上如何建议补强这些弱点。
  对手不是要和你正面冲突,就是要从背后杀你个措手不及。不论从正面攻击还是背面偷袭,他们的观察最全面。
  对手发动攻击的时候,必须针对你的弱点,同时展现他们的所长。所以,光是从他们的攻击中,你就可以体会他们最强的是什么,而你最弱的又是什么。
  二、有时候,朋友也会看到你一些弱点。然而,弱点就是疮疤。指出一个弱点,就是揭一个疮疤。朋友都太珍惜和你的友谊,不舍得伤了你的感情,破坏和你的来往,所以,朋友往往最不可能直话直说。指不出你的弱点,你也就学不到本领。
  何况,朋友都是免费的。免费的知识,来得太容易,不容易珍惜。
  所以,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朋友,在知识上需要对手。有一个相互比较竞争的对手,往往可以带来可长可久的成长。
  孟子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很多人没法这样看待对手。由于对手和敌人往往只有一线之隔,甚至一体两面,所以,对手也很容易引申成仇人。如此这般,看待对手的时候,首先就混杂了情绪。
  敌人和仇人的一切,当然是不好的。哪有向敌人和仇人学习的道理。
  不少人在碰到对手的时候,首先是不屑(觉得对手的东西不怎么样),再来是愤怒(发现这不怎么样的东西竟然有很多人喜欢,还威胁甚至超越自己),最后则是不能在他面前提到对手的只字片语。
  其实,越是敌人和仇人,可学的才越多吧。对方要消灭你,一定是倾巢而出,精锐毕至。在他们使出混身解数的时候,也就是传授你最多招数的时候。(敌人为了激怒你、伤害你而使出的一些下作手段,就不是任何其它老师能教你的。)
  所以,如果你有个对手,很强的对手,你应该打从心底欢喜。就像每天要照照镜子,你要每天都仔细盯紧这个对手,好好欣赏他,好好跟他学习。
  而最好的学习,永远来自于你和他交手,被他击中的那一刻。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55:43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朋友的重要//转载


  在我们全速前进的日子里,如果有一个朋友能体会你在做什么,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感受,那是极为美妙的经验。
  我很幸运,身边一直有这样的朋友。十二年前,当我为一个新登场的舞台而冲刺的时候,尤其有一个很戏剧化地,从没见过面的朋友。
  朱邦复。
  我“认识”朱邦复,是那之前再两年,在另一家杂志工作的事。一天晚上去上电脑课。忙了一整天,本来有点昏沉,但是台上的讲师谈到这位仓颉输入法的发明人,也是中文电脑的先行者种种特立独行的传说,我却突然清醒了。
  听着听着,我决定要写一篇这个“怪杰”的报导。
  这可真成了一个挑战。
  他既然怪嘛,和别人就谈不上什么来往。没有访问的对象,没有人写过他什么。资料极难找。他本人已经离家去国,到美国定居,但没有人知道他在美国的联络方法。原先创立的公司,也已移转给同仁,同仁对他的了解,只限于表面。
  凭着热情,和极大的运气,我还是在没有采访他本人的状况下,搜集到我要的材料,写了一篇报导。
  两个月后,我收到朱邦复一封信。他显然深深为“想不起”曾经认识我这个了解他如此之深的人而烦恼。
  我们这样成了朋友。纯粹是书信的朋友。连电话都没通过。
  他那时躲在美国,准备以一己之力,与别人倾国之力发展的智慧电脑一别苗头。知道的人都说他疯了。但是我当然相信他。
  后来那本杂志停刊,我失业了三个月左右。朱邦复寄了张照片给我。是他的工作室。
  电脑桌前,有张他的椅子,有张他左右手沈红莲的椅子,还有张空的椅子。他说是给我留的。
  只有他这种疯子会想到和我这样一个当时对电脑一无所知的人,一起开发别人认为痴人说梦的智慧电脑吧!
  我没有去(唔,显然我比较理智)。我接下一个四十年老杂志的改版任务,开始一段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的冲刺。
  但是在别人都已沉睡的深夜里,在一片凌乱的案头与地板间,我一面为工作的进展而兴奋,而激动,一面会望向夜色深沉的北方,握握拳头:“嘿,朱邦复!”
  朋友的激励,可以是一句话,轻轻的一拍,一个眼神的交换,也可以只是心底的一个承诺。
  (我和朱邦复通信五年后第一次见面。前些日子,他告诉我,有一位年轻人写信给他要和他一起工作。这个年轻人上小学的时候读了一篇有关朱邦复的文章,立下了这个志愿。就是我写的那篇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2 01:51 , Processed in 0.0989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