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2 14:05: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知识作为教学的交流工具:“工具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myS+@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对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描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来交流呢?对于教学来说,交流的起码要求是“明示”,我们怎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怎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对象,怎么让学生明确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理解?“教”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现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没有这种“抓手”,教学无以依托进行;有了这种“抓手”,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对象。这种“抓手”即交流工具是教学得以进行、得以展开的一个前提。事实上,有什么样水平的交流工具就有什么样水平的交流。这种师生双方借以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称之为“工具知识”。这种“工具知识”也许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却是教师呈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学生理解教师的要求的一个“工作概念”。刘大为对此作了出色的阐述,他说:“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的介入,教师就只能在这种常识语言的水平上与学生对话交流。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烟消雾散,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变得平庸无奇。”他在这里所说的“语言知识”,就是指用以开展教学交流的“工具知识”。i,~s(
第三,知识作为教师的准备:“教师状态的知识”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C'f
课程社会学告诉我们,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知识’改造为‘课程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知识”本身,二是改造客观知识的知识。前者主要是学科知识,后者则包括价值论知识(即证明课程知识合法化的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即证明课程知识合理化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要掌握的主要是学科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生状态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则不仅包括学生状态的知识,还包括如何选择、呈现和传达学生状态知识的知识。于是所谓“课程知识”可以区分为“学生状态的知识”和“教师状态的知识”。过去,我们没有这种区分,因而从“学生状态的知识”的简化性描述中直接推导出“语文课不需要知识”或“语文课知识不重要”的结论。新课程则首先改变了教师的地位,他不仅是教学者,而且还是课程建设者,因此他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当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客观知识”,掌握将“客观知识”改造成“课程知识”的知识。因此“教师状态的知识”就成为“语文课知识”题中必有之义。它与我们在第二点中所谈到的“工具知识”一样,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却是课程得以构建、教学得以进行的知识前提。我们把这种知识称之为“工作概念”。hKG_!
6.5总括以上所述,我认为要把“去知识化”与以下四种对知识的态度区别开来。l=
第一,要把“去知识化”与对现有语文知识体系的改造区别开来。“去知识化”是“反对语文课学知识”“反对语文教学需要知识”,这种立场是我们所反对的。但这种反对有一个前提,就是对现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石则,我们又走回老路上去了。这个意思反过来也可以说成:我们对现有的知识要进行改造,但改造不是“不要”,不是“去知识化”。rhF?
第二,要把“去知识化”与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区别开来。知识中心主义认为语文课就是一门知识课,语文课的自的就是掌握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由语文知识自然转化、生成的。这不符合语文的规律。我们既反对“语文课不要知识”,又反对把知识当作语文课的中心,反对把语文当作一门知识学。7
第三,要把“去知识化”与反对“目的论的知识论”区别开来。“去知识化”是一种知识无用论。我们认为知识是有用的。但这种“用”是特指的,是指它对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手段性质。因此我们同时也反对“目的论的知识论”。“目的论的知识论”不承认以下命题:“语文不是学科性的,语文教学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骨架中建构起来的,语言知识因而不具有物理知识、数学知识以至历史知识对于课程的独立价值。”④坚持知识教学对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从属性质(当然并不排除少数知识本身的独立价值)和手段性质,是批判“去知识化”的理论底线。{
第四,要把“去知识化”与反对知性分析法区别开来。知性分析法是建立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需要学知识,语文课需要知识,但语文课不需要知性分析法。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途径;语文教学需要新知识,也需要新方法。#v0aK/
7.“多媒体化”批判P5
7.1多媒体有四个特点,一是信息表现形式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二是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比方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极速动态过程。三是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与交流。四是一定程度的人机互动。多媒体的这四个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有四个作用: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四是可以借此进行机器教学。Xkb$(1
7.2但是,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整体来看,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使用可以实现上面讲到的四大作用,使用不当,则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甚至可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nX*=
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虽然这不是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整的规定,但不管如何规定,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这个目标,是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内在体验和思维过程实现的。换一句话说,不管语文教学要实现什么具体的目标,它都要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实现。多媒体对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需要的,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但问题是这种表述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否则就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所谓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一个障碍物。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这是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一条铁律。UU`'1u
7.3但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可以称之为“多媒体化”的倾向,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严重问题,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警惕。E5Gr
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多媒体当作一块黑板在用,起一个板书的作用。多媒体板书当然有它的长处,一是美观,二是除了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有其他符号要素。但是,在一个教室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用文字在黑板上的展示对板书来说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一般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把这几个文字放在机器里捣腾一番以后再通过光的作用呈示给学生。对于上课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呈示板书,多媒体可以说是多余的。,H
第二个问题,就是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由教师现场控制的是多媒体课件中教学步骤呈现的时机,但是整个教学流程却是不能更改的。这样我们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想到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出现连教师也没有想到的闪光,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时候,教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把学生的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t/
第三个问题,就是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这样的情况已经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了。比方说,教《荷塘月色》,教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甚至还用了音乐。有的教师甚至读一句就显示一幅图片,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来,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习《荷塘月色》的目的,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象吗?你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但不是语文课了,是美术课或音乐课了。学生的想象可能是丰富了,但语言的体会能力,语言的想象能力可能反而弱了。我们教学生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为了教学生通过阅读这一个由汉字组成的句子想象出叶子的舞裙风韵,但你偏偏在这个时候“啪”打出一张图片,就是一个舞女的裙子,学生脑子里是有了一个图像了,但这个图像不是由语言文字转化来的,而是直接由视觉给予他的。这个图像已经与学语文没有关系了。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障碍物:它悄悄地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偷换掉了。^B>>>
第四个问题,就是形式化。教《阿Q正传》,就把电影《阿Q正传》放一遍给学生看;教《明湖居听书》,就放一段评书给学生听;教《天山景物记》,就在课堂里放一段风光片。这些多媒体与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情节和主题上。电影《阿Q正传》与课文《阿Q正传》只有情节、主题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我们学课文的《阿Q正传》是学《阿Q正传》的文学要素与文学表现,学它的语言,学它的结构;学它的叙事方式和手段。这些内容,在电影《阿Q正传》中都学不到。我们学《明湖居听书》不是学评书,而是学怎么描绘“评书”这个事物,学习课文如何传神地描绘了一段评书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放一段评书给学生听,对学生学好《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不说是一点用都没有,至少是没有大的作用。同样,学习《天山景物记》不是学天山景物,而是学天山景物“记”,而“记”却是一段风光片无法给学生的。M!
7.4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我批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多媒体化”并不等于反对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个工具。至于我们应该在一个什么限度内使用多媒体,那属于另一篇文章的内容。同样,我批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多媒体化”并不等于反对同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网络教学”,“多媒体不等于网络”,这也是不得不强调说明的。~{uI
以上所述这七种倾向,是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我们批判这七种倾向,并不是要语文教学走回到老路上去而是要纠正这些失误,使语文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巢宗祺教授说得对:“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将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中,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⑤,6
注释:n?mn
①程启明:“磨” 出道理来[J],中学语文教学,2004,(12),28-29。Zk&rNM
②曾宁波: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J],语文建设,2004,(5),4-6.`
③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15-20.Y7*%G2
④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15-20.(Z
⑤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91.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