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作文》初创的故事
新作文杂志社总编辑 赵学文
2010年,《新作文》创刊整整十年了。杂志初创时的许多事,随着斗转星移,人事变易,会逐渐淡忘。忘了过去,尤其是最初创业的历程,容易远离我们的宗旨和传统。如一个孩子长大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就会忘本,无所适从。在纪念创刊十年之时,把一些往事记下来,告诉现在的“新作文人”以及后来的“新作文人”,是作为一个初创者该担的责任。
一、谁为《新作文》命名?
1999年,是新闻出版界的整顿年。那一年出版署在全国各省的报刊整顿中,把一些厅局办得差的报刊刊号收回。出版署当时提倡出版社办报刊,还提出了“社办工程”。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收回四个刊号,分别给了山西人民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学习报》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一份学辅类报纸,总编辑王宇鸿老师当时已任教育社副总编。崔建聪老师和我承担着《学习报》的主要工作。出版局把刊号划给教育社后,时任教育社社长的任兆文老师就和王宇鸿老师商量,把这个刊号交给学习报社,并安排我任主编,主持这个新刊的创刊工作。
刊号有了,办份什么杂志好呢?世纪之交的报刊虽没有现在这般竞争得如火如荼,但要办一份别人没有办过的刊物也几乎不大可能。结合我们办学辅类报纸,了解学生的长项,又考虑到不要受太多的分年级分版别的办刊之累,另外,作文类图书杂志市场状况良好(王老师在社里策划主编了“作文大全”书系,市场销售很好,成为教育社本版图书策划迈向市场的突破口,带动了教育社学辅类图书全面走向全国),大家商量就办份作文类刊物吧。王老师还给这份杂志起好了名字,叫“新作文”,希望我们能办出一份全新的作文杂志。
二、谁为《新作文》提出了口号?
俗话说,“树起招兵旗,还须吃粮人”。孟绍勇是《学习报》的文科骨干编辑,经争取被任命为《新作文》杂志社副主编,张勇耀和刘斌都善于写作,又多年从事编辑工作,就到《新作文》编小学版。周光生是《学习报》老发行,被抽到《新作文》当发行经理。以后续小强、胡云丽、刘小路、赵舜华、曹韧、聂艳宏、张世旺、王振华等同志等陆续加入新作文团队。人员基本到位,任兆文老师和王宇鸿老师还特地把《新作文》杂志社的同志们招集到唐都大酒店撮了一顿。席间自然是把酒相贺,预祝成功。
接下来的筹备忙碌而高效。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虽然已从七十年代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但却套上了另一个枷锁,那就是应试作文。平时语文课堂教师很少教作文,临到中考或高考,前几个月急来抱佛脚,找些范文来读读背背,学生作文难免会千人一腔,千人一面。不论是从作文的思想、感情,还是从表达来看,我们的作文教育都应该重新定位和重新思考。基于此,我想《新作文》应有新理念,琢磨了几个方面就交给小孟去提升和润色。小孟不愧是才子,果然出手不凡,很快就想好了。这样《新作文》的办刊就有了自己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就是一直印在我们杂志封面的“四新”:“开放兼容的新作文思想,展现才情的新作文理念,尽显个性的新作文作者,别具一格的新作文文本。”
一份新刊物首年要有可观的发行量,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先要把刊物办出特色,其次发行要多条腿走路,邮发及时上目录,自发多建发行站,二渠道上多铺货,再就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经张金柱老师介绍(当时张老师任教育社发行部经理,现任集团办公室主任),我们结识了时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的张圣华老师。张老师是山东人,长得眉清目秀,为人豪爽。更为巧合的是他也曾做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对中国作文教学的现状极不满意。我们几次拜见他,他给我们杂志的创办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第二年《读书周刊》与我们联合举办了“作文新导法”的征文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新作文”潮。一次我与小孟又去《中国教育报》找他,谈话间他情绪昂扬,谈锋甚健。谈到学生写作文的问题,他说:“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只有教不好作文的老师。”这句话说得真好,道出了我国作文教学水平低的疾痼所在。在回宾馆的出租车上,我们的思想清晰起来。要想解决学生作文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写作水平低的问题,再就是要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商定,就拿“我们坚信: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作《新作文》杂志的口号。
三、谁为《新作文》杂志题写了刊名
《新作文》杂志编刊的工作,从刊号未批前就开始着手了,大概是1999年7月吧。我们从市场上搜集了全国各种作文类杂志和作文类图书,认真研究,比较优劣,最后把《新作文》定位为以刊登学生自由写作作文为主,兼顾课堂写作。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作文的自由写作毕竟为少数,有优秀写作才能的学生更少。而课堂作文,应试作文才是每个学生所必须应对的,因而在后来的办刊中增加了中考在线、高考在线、初中生写作指南、高中生写作指南,这是后话。
杂志的定位确定了,小学版、中学版编刊的同志们就着手拟定《新作文》刊物栏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两个版都把栏目定了几大块,每块贯穿我们的办刊理念,拟了小栏目。小学版的五大版块是“作文新视野”、“作文新星座”、“作文新感觉”、“作文新乐园”、“作文新干线”,中学版的四大版块是“作文一线天”、“社团两频道”、“基础三角架”、“编读四面风”。在1999年的时候,全国作文类杂志《作文通讯》、《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与考试》等,都基本上照过去的思路办刊,栏目名也很多年不变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杂志以栏目立意新,命名新被同行所赞赏。
栏目确定后的编稿,编辑同志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办第一期,没有自然来稿。那时的互联网也没现在发达,在短时间内征稿十分不易。编辑们凭多年办刊的人脉,约了一些稿件,还从别处找了些好稿子。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新作文》试刊号的稿子基本齐备。
八月的太原,正是酷暑难当之时。为了尽快赶出试刊号,编辑同志不分白天与黑夜连续作战。看门的保安师傅半夜巡视,多次催促编辑同志离开办公室。有时加班到深夜,编辑们便索性和衣而睡,到第二天继续上班。设计封面的那天,我也与大家守到了很晚。教育社的美编王耀斌为《新作文》设计第一期封面。《新作文》最初的封面是选封面人物。人物照片选好了,刊名设计成了难题。用什么字体作刊名呢,宋体、楷体等都试过了,总觉得厚重不够,缺少内涵。要是找个名家给《新作文》题个刊名就好了。最知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因年龄大已不能动笔。别的书法家又一时找不上。《新作文》的初创者们都在荧光灯下焦急地苦思冥想。
还是小孟有创意,他建议说,咱们用鲁迅先生的字拼一个刊名怎么样?我说,好主意。经过查找鲁迅所写过的书法,拼了“新作文”三个字,放在封面的上方。鲁迅先生的字质朴又不失灵动,笔力遒劲厚重。于是早在六十多年前已仙逝的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精神与“新作文人”交汇,为我们题写了刊名“新作文”。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疗救民族”的伟大精神感召下写作,这不也正是“新作文人”和当下中小学生当追随的吗!
四、哪里是《新作文》的出生地?
《新作文》初创时不过六七个人,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就与《学习报》合在一起,在太原市建设南路11号新闻出版大厦十一层、十二层办公。我在十二层C区有一间办公室,编辑部和发行部在十一层C区占了两间办公室。随着人手增加,办公室人越挤越多,时任教育社社长的任兆文老师就把他在大厦十一层的一间大办公室腾出来,留给《新作文》用。这间大办公室最多时有八九个编辑挤在一起。地方是小了点,编辑之间的情感距离却很近。后来大家还常回忆起当时挤在一起编稿、争执、嬉闹的许多事,真可谓乐在其中。
《新作文》办刊,教育社注资二十万元,社里还垫付了第一期试刊号印刷费。宣传费是初创刊时的最大投入,邮局登报刊目录宣传页做十六七个大省的广告,花去十万余元,《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联合征文花去四万余元,再发几个月的员工工资,初始注资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好在当时作文类期刊市场还好,加之我们做了努力,2000年《新作文》第一期创刊号,邮局发行数就达到四万余册,这个发行数保证了《新作文》的正常运转。《新作文》诞生在世纪之交,正是中国教育思想大变化,作文教育观念亟待更新之时,亦可谓生得其时。回想走过的十年历程,经济上我们没太多积累,但从刊物对全国作文教育的影响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建设性的。我曾当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但作为教师我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影响三年一届约五十个学生。而主办《新作文》以后,每期数万册的杂志发向全国,我就有一种成就感。闻着每期杂志淡淡的墨香,联想到数十万中小学生读者阅读《新作文》杂志,再多的辛劳都化为幸福。十年来,一批批有才华的年青人在《新作文》杂志社脱颖而出,成为名编辑;数以千百计的写作爱好者,因其习作在《新作文》刊发,增强了写作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本功;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因阅读《新作文》,而在写作方面开阔了视野,找到了正确的写作路径,想到这些都让我欣慰。对《新作文》来说十年的历史并不很久,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十年里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去回味。前前后后在《新作文》工作的同志们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们让《新作文》走过精彩十年,他们有更多鲜活的故事会呈现在《新作文》十年社庆的文集里,大家品味他们的故事,体会《新作文》人的精神传承,相信一股力量会充溢我们的心房,鼓舞我们前行。
在这十年社庆的时刻,太多的人让我们铭记;太多的事让我们感怀。我们以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十年来给《新作文》以帮助的领导、前辈、师长、朋友、老师、读者;我们以一颗虔敬之心,记下每个故事里为了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把所有这一切,都融进“新作文人”的血液里,化为脉动;融入《新作文》的每个文字中,化为墨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