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4 20:06:15
|
只看该作者
1. 人们说,要到学校的第一线去研究教育,我们在这里想要进一步建议的是,要到教育的前沿,到人的学习的前沿去了解教育。长期的教育研究经验表明,教育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需要花费力气才能接近其真谛,仅仅到原有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去,即使到了学校、课堂,仍然可能只是看到表象,未必能获得对于教育的真知,未必能找到和解决真正的问题。
2. 我们会以为既然高考是按知识点出题的,它像作木匠一样,把要做的桌子拆分为块,再接合起来,就完成了,于是我们的整个教学思维,都是细分再细分,然后对每个细分过关,认为抓教学就是抓项目细分的落实;我们会认为,教师做得越多,课堂上讲得越精彩,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因为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以为,教育管理越细密和严格,质量就越高,就像工厂里一样。
3.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误区,是由于不正确的归因。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它,我们拐弯子说一个故事:青蛙博士研究跳蚤。他喊一、二、三,发现跳蚤在跳,接着他把跳蚤的腿折断,再喊一、 二、三,跳蚤不跳了,再喊,还是不跳。于是,青蛙博士书写研究报告:当把跳蚤的腿折断以后,跳蚤就成为聋子了。
4. 我们当然很想告诉青蛙博士,跳蚤跳不起来的原因是腿断了,而不是耳朵聋了。我们为什么知道呢?那是因为我们研究了跳蚤的跳的机理。要到跳蚤跳的发生之处去了解跳蚤。真知就在那里,而不是任何别的地方。
5. 我们所说的教育前沿,是指教育――严格来说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真正发生之处,这是教育的能量发挥、情感升华、成效出现的地方。
6. 可能学习者在这个区域的外面,在它形成之前会遭遇制约、牵带甚至压制,但只要是学习,事情终归要进入这样的境界――主体独立地思考,它拒绝一切外部的臆测、武断和强制,因为人的学习规律在起作用。
7. 比如说这样的规律: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无论是学习从先前的知识或智慧出发的逻辑可达的地方,还是逻辑不可达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8. 在今天教育的发生之处,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和压力,都近于无用。
9. 为了高考,平时要进行的是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有效的学习,而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却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也就缺失了人的积极性,以及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10. 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原因是它必须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的自主有效的学习。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解决之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问题。而这样的丹方,只能在教育-学习的前沿的考察中才能找到。
11. 当年数学王子高斯的老师发现高斯的数学能力已经超过了他,就让他自己学,他只是买一些纸笔之类送给他。我们的学生们没有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地到了一定的时候可完全“不教”,但他们却都是可以少教的,而且有条件的时候,是可以把教转化为不教的。
12. 我们在教学的前沿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今天你的学生将来如何,不可限量,诚所谓:今日山前石,天然无雕饰;安知十载后,彼非高堂质?
13. 上面的例子中,老师只是给了梯形的名字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寻找相关的知识,而学生拥有了定义的自由,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定义,他们分得清哪些是前人的定义,而且并不拒绝另类的创造,还能用已有的定义(特征)来检查某一对象的适切性,你会问:这是四年级的学生吗?
14. 今天我们已经发现,儿童的天赋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强大得多。只是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才使得他们的天赋被大量地浪费。如果我们在儿童学习的前沿来看儿童和看教育,就会得出种种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结论。
15. 大自然给足了儿童的学习的资源或能量,不需外加,所以我们对生命无为,而使生命自己去悟,只要”道而弗牵”,他就可以自己高效地学会基础知识和形成必要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和情感品质,即在一定的情境下,油然而生的那样的智慧和感情,也就是说,具有深深扎根于人的心灵的那样的智慧和感情;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