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陪您走近美术教育家陈卫和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22:53 | 只看该作者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暨 “蒲公英行动”研讨会在湘西召开

来源:美术报 [img=http://www.zjwh.gov.cn/www/upfiles/o/a/20060823010.jpg]腊尔山希望小学学生作品[/img]

  画画也是一种“奢侈”
  喜欢美术活动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在偏僻的山寨随处可见儿童用随手捡来的粉笔、碳条或土块在房前屋角涂画的图画。在城市,少儿除了有正常的课堂美术学习外,为数众多的孩子还可以持着价格不菲的绘画工具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然而,在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却没有这种机会,甚至没有上美术课的机会。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小学2200所,小学生总数为298061人,而小学美术教师人数仅为190名,平均1568.74名学生才有1位美术教师。我国贫困地区美术教师奇缺,加之缺乏美术课所需要的基本美术材料,对连支付100元学费都困难的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是一种奢侈。研讨会上,在回顾自己多年来对湘西地区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时,谢丽芳老师哽咽了。
  “蒲公英”理念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美术教育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人类的童年即有美术,个体的童年也离不开美术。儿童是人类社会中有赖于成年人关怀和培养的生命体,同时又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它不仅仅关系到儿童个体的精神生命,更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继承与发展。享受美术,是每个孩子在美术教育上应获得的公平,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儿童进行美术学习,“蒲公英行动”自成立以来,以“推动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并从中探索出一种可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小学美术教育推广的教学模式”为宗旨,较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了乡土资源,对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做了归纳和整理。在力求让所有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公平时,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的美术教育融为一体,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使我们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得以延续。
  “草根”的身份
  从1998年初的湘西农村希望小学美术教育调查到2003年暑假“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在湘西启动,推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逐渐展现。当年确实有些人低估湘西搞美术教育课题实验,认为这里经济落后搞美术教育条件不足,湘西提出这个课题是变相“化缘”,教育体制内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个课题只有“草根”身份。就如民间美术具有的草根生命力,这个农村美术教育课题实验,在谢丽芳和刘宇新两位老师的坚韧努力下,实验的成果和影响逐步走出大山,被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深刻人文情怀的人们所认识。这个时候,文化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伸出援手,湘西课题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多的民间支持。“蒲公英行动”实质上是一个民间活动,所有的老师是教育者也是志愿者,很多老师自费来到这里,但“蒲公英”更期待着社会、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与教育。
  “家”的团队
  “蒲公英行动”正是由于这种“草根”的身份,课题组如同一个大家庭,这里没有职位的高低,是一批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工作者的集结体。这里既有著名的学者也有代课教师,既有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也有贫困地区的美术教师,他们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平等的教育交流平台。虽然没有现成文本和固定教材,但在谢丽芳、陈卫和等老师多年倾情投入的感召下,很多美术教师走入民间,考察美术资源,并随着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一批对民间美术有着强烈感情、教学理念先进、能够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师资队伍,为这项事业的深入开展积攒了人力资源。
  “蒲公英”的传播
  “蒲公英行动”通过教学点的实验,探索一种儿童美术与民间美术相结合的、可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推广的模式,并已从湖南湘西、江西九江、陕西安康逐渐延伸至江苏无锡、陕西旬邑、贵州台江、黎平、雷山等地,同时将课题延伸至云南、内蒙古、西藏等地,并利用讲师团的形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省份进行“蒲公英行动”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逐步推广,“蒲公英”的精神正在播向全国。
  “蒲公英行动”虽然命名为一个课题,但它已经是一个超越“课题”的行动。它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区域范围内关于儿童与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的有效模式,配合国家基础教育,“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组所做的这一切探索,为我国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参考,对儿童美术教育普遍以获奖率、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观念,对经济发达地区少儿美术教育中功利性、形式化现象,而引发出更广泛和深刻的思考。“蒲公英行动”更多的是一个启迪,而不是一个标准。相信随着各方有识之士的凝聚和职能机构的关注与支持,“蒲公英”的精神将洒满中国乡村的每一个校园。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23:51 | 只看该作者
美术课成了“鸡肋”
金羊网 2006-11-12

老师随便打分,课时动辄被挪用 本报讯 实习生 罗桦琳、记者 王倩 报道:广州市中小学美术教研会会长罗开源在前日召开的一次美术新课程评选活动中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成绩水分很多。由于美术并非中考和高考的应试科目,学校经常随便给学生打一个较高的分数,蒙混过关。 “美术并非应试科目,也不像体育那样有全区统考,各校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所以很多中小学在学生毕业时就随便打一个高分充数。我希望教育局的相关职能部门能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措施,用以监管美术科的教学及评分。”罗开源说。 罗开源又告诉记者,美术科在“小三门”中排名倒数第一,另外两门则是音乐和体育。“小三门”指的是在中小学教学中已形成共识的最不受重视的三科。 9日、10日两天,是广州市教研室举办美术新课程小学教学课例现场评选活动的日子。各区的小学美术老师都集中到东风东路小学,观摩被选出的12名美术老师是如何教学的。在场的许多美术老师都向记者表示,美术课很少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美术教育变成只针对特长生进行。临近期末时,美术课还常常在语、数、外等主科老师的要求下,变成这些科目的复习课。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陈卫和认为,应试科目属于理性教育,而美术、音乐这一类的非应试科目则属于感性教育。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同样重要。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26:58 | 只看该作者
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 陈卫和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顿时要变了。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身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调整,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走进美术新课程。
一、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课程改革是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迈入21世纪时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保证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犹如劈波斩浪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美术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第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二,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三,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二、美术教师实施新课程应该自觉调整教学行为
  美术新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页)显而易见,作为走进新课程的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
  目前,我们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过程一般是导人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提问,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
  曾经听过一堂这样的美术公开课,教材内容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册《标志设计》。教师从介绍“标志设计”的概念开始导人新课,提问:“你曾经在哪里看到这些标志?”学生分别回答,说了有关交通、银行等常见的标志符号;接着教师出示许多标志图案,让学生辨认是什么标志,并告诉学生标志的特点,然后教师示范和画出举例的标志,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作业,播放音乐,巡视指导;最后是学生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宣布下课。这节课的节奏比较均匀,课堂秩序良好,学生的作业整齐,教师的感觉还不错。课后我问几个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吗?”学生回,答是的。“那么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标志设计?”学生摇摇头又点点头,表示不置可否。
  后有老师尝试同一内容的教学。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标志并分类。上课时改变了学生的座位编排,由单独排座变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改变讲台上的控制者形象,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怎样理解标志设计?”“你喜欢哪些标志设计作品,为什么?”“结合实际生活中所见谈它的特点。”教师采用分组公开记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有的说标志是公司企业的形象标识,设计是“设想和计划”;有的具体举例说,设计是由思维引发出的并通过计划实施的过程;还有学生说标志设计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绘制的图案名称,应用在交通、金融、通信生活中等等。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错误的答案或偏激的争论,但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从实际生活所见娓娓道来,有的从个人的理解评论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追随学生的思路,参与其中并给予提示,及时支持或肯定学生战胜自我,参与讨论。教师的鼓励态度给了学生正面的导向,教学的结果是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对标志概念有了自己的认识,完成作业积极并有自己的创意,他们甚至带着讨论的问题打算在课外去寻找答案。课堂发展处于自然生发的状态。
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我们发现,教师的行为改变,可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也许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学会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会比内容更起作用。这中间美术教师非常关键。美术教师对调整自己教学行为自觉与否,直接关系到美术新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
三、在美术新课程标准导引下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教师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师将走进新课程规定的不同以往的课堂生活情境,美术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美术课程新标准将成为重塑美术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依据。
(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人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将引发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我们从新课程的角度审视沿用多年的班级授课制,并不是要打破班级组织教学的形式,而是要改变教师在教学时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充当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美术新课程,本来就是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教师拥有更多可以探索的教学空间,寻找更适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为了更准确的定义我们这种班级教学形式,将美术课的班级授课更名为班级学习活动,似乎更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6页)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选自《中国美术教育》2002.6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28:39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怎么当?
作者:陈卫和 刘清峨 
研究交流新课程中美术教师怎么当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与此相应,教师也将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怎么当,这是一个挑战。笔者仅从以下几个课堂片段来谈谈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以与探索中的同仁交流。我听过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男老师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吹泡泡》。他把学生带到室外,对学生说:“谁发现了泡泡美丽的地方,就奖给谁玩泡泡的机会。” 这节课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和学生一起吹,一起玩,都在认真观察,于是他们发现了美丽的色彩,发现了形的组合,发现了镜面似的泡泡表面映着美丽的大自然。老师说:“只要多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快动笔把它们画下来。”作业效果是让人振奋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以一颗童心和学生同玩同乐,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应该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当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放在参与者的位置上,是否更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课程中,美术教师不能总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形象,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需要和发展,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努力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并不是说要打破班级授课制,而是要改变教师在班级中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美术课,本来就是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完全可以去探索更大的教学空间,寻找到更适合师生共同参与的班级教学形式。为了更准确地定义我们这种班级教学形式,将美术课的班级授课制更名为班级学习活动制,似乎更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上的命题画创作《植树》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关于植树的话题,以便各自确定绘画内容。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看到“植树”两字,就想到劳动人民植树多么辛苦;有的说,想到了沙漠的猖狂,没有防护林,城市就会被沙尘袭击;还有的学生站在环境保护的高度,谈到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等问题。甚至还有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戈壁滩上有一个军营,战士们为了看到一抹绿色,要翻过几个山头,所以要多植树等。在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教师强调学生创作的时候要先确立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比如可以考虑设计人物动态、前后遮挡关系等,突出表现主体,适当表现细节,至于环境和背景,可以画现实生活,也可以画月球或虚拟世界。在巡视辅导时,教师针对学生审美观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学效果很好。全班!"个学生,没有内容相同的作品,他们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画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感受和体验到了绘画创作的乐趣。 《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在美术课程中,我们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如何有效地促进不同学生的学习呢?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其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学生大胆观察、想像。教师的旁观是以积极的投入为前提,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存在和你对他们的认同,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感受。 其次,教师要走近学生,帮助学生确定美术学习的目标和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认真观察,大胆地表现。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懈努力完成目标,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课堂中的各种情况,适时地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上台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有了一种生存危机。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次课程改革,恰好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随时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以及专业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估,了解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地促进自己专业潜能的发挥,这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湖南省一位美术教师上了一堂《色彩知识》课。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展示一系列自然风光的同时,让学生分辨色彩的冷暖倾向;在讲授色的深浅和间色调配时,教师用一排透明的试管和小棍子做道具,让学生用玻璃小棍参与调色,师生观察色彩的变化,美术知识和科学实验综合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既通过实验掌握了色彩知识,又从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中获得审美体验,有趣的调色、观察活动,共同探讨研究的经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美术教师这节课的设计摆脱了常规教学的套路,积极探索学科与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不管这节课综合教学效果如何,都体现了教师的探索欲望以及创造精神。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之余开展教育科研,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查阅资料,了解信息;同时在教学中主动思考,遇到了困难或不明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原因,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适应美术新课程的教学,不断强化自己的教研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自身的价值,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师。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31:37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美术新课程“绘画·雕塑”三辨
作者:陈卫和

在尹少淳教授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结构表述中,把高中美术课程比喻为“下马观花”,在“博而杂”基础上的“专而精”,对学科本体的纵向深入而带动横向关注。因此,高中的美术课程在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中,不仅具有教育目的的多向辐射意义,而且作为美术学科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发展作用。
尹少淳教授的高中美术课程结构的T型表述方式,给予学校美术教育本质以形象的描述,把教育功能和学科本体进行区分。这种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于美术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推动我们对高中美术课程学科本体的研究。
一、“绘画·雕塑”位置辨明
在美术领域绘画和雕塑作为艺术形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尽管现代艺术对绘画和雕塑的冲击具有颠覆性,种种非艺术范畴的东西正在转化成主流艺术被载入艺术史,眼花缭乱的景象、五花八门的理论,有时候会让人辨不清东西南北。但是,因为绘画和雕塑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可撼动的成就和贡献,其主导地位至今无疑。且不说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始终把造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即使在现代艺术前沿的美国美术院校,也有不少艺术家和教授觉得以前取消素描是近乎胡闹,近十年也纷纷开始设置基础部,注意绘画和雕塑造型能力的训练。


造型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基本训练内容,决定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潜在价值,也决定了“绘画·雕塑”学习内容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基础作用。造型能力既是判断视觉感知力水平的试金石,也是视觉信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可以说绘画和雕塑离开了造型就等于玩“空手道”,失去了存在的本体。

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系列中,绘画和雕塑作为其中的选择,一般学校无论从教师的教学准备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都具有先天的优势。似乎绘画和雕塑是先生最有把握教、学生最有兴趣学的内容,因此也极容易陷入单纯造型能力训练的范式,老师和学生都被拖入绘画或雕塑的技能技法研究之中。
既要讲造型又不能只玩造型,作为高中美术的绘画和雕塑到底如何把握?首先,应该认识绘画和雕塑作为高中美术学习内容的意义在于:

了解和体验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

学习认识悠久而伟大的美术文明

促进个人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带动学生的造型能力进一步提高
只有全面实现这些价值,高中美术的绘画和雕塑教学才真正可以称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下马观花”美术课程,在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课程作用。


二、“绘画·雕塑”教学辨认
上面说到绘画和雕塑在一般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觉得好教、学生觉得好学,这里实际有个不被注意的陷阱,即老师和学生都将陷入绘画和雕塑的技能技法探讨,通俗些讲,把学习活动的开始定位在“怎么画”的起点上,这往往形成了我们造型教学的误区,特别是高中美术教学的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美术教育属于感性的艺术教育,在中学生强大的理性教育背景中它具有独特性,它采用完全不同于科学教育提倡的理智思维方式,而强调用直觉的、艺术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面临的造型问题。这是绘画和雕塑教学的根本问题。不解决根本问题,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怎么画,这种缘木求鱼的过程只会使造型教学事倍功半。

那么什么是直觉的、艺术的思维方式?是否如平常人们所理解的画家的神授天赋、超人灵感,不能教只能悟?其实没有那么神秘!解决造型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对视知觉的把握,是对感性的理性认识。对感性的理性认识不同于科学思维规律所谓从感性到理性,把感性和理性分开;艺术的思维规律是在对感性更深地认识上达到理性的更高层次。通过直觉来把握事物的规律,也可以称作高级理性。在造型学习上,我们就是通过视觉直觉来把握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对形的感觉。

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视觉感知的直觉状态,这就是造型教学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怎么画”开始,而应该从“怎么看”着手。“看”之所以成为高中美术绘画和雕塑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因为绘画和雕塑是视觉艺术,而同时因为我们必须运用视觉思维。“怎么看”不仅是学习观察,而且是学习一种不同于语言逻辑思维的视觉思维方式。对视觉感知的“看”作理性把握,实际是对看什么做选择,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正确的表达。学生在造型表现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不会看所导致。转换学生看事物的方式,造型问题将迎刃而解。

从看到画,从画到看,都是眼、脑、手并用的活动,老师教学生怎么画,也就带给学生一种统一地“看”法,一致地看决定了同样的画;老师立足于教学生怎么看,学生自己寻找视觉的表现方法,那么不同的学生将画出不同的画。

高中绘画和雕塑教学与美术专业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美术是“下马观花”,要认认真真地看,找到“怎么看”的方法,在对感性的、直觉的理性认识方面,从无知到有知,从无法到有法;而进入美术专业的理想教学,则着重于“怎么画”的研究,是理性之后的非理性状态把握,这是对感性更高层次的把握,追求返璞归真,获取“无法之法”、“无知之知”,寻找“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如果在高中即从“怎么画”开始,即使能够避免教学的失败,其结果也只能是千人一面的美术高考试卷。这应该不是我们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绘画·雕塑”方法辨析
从上述两辨中我们已经感到:要在绘画和雕塑教学中实现高中美术课程目标,既要看到直觉和感性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要排斥理智对感性和直觉的把握。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等著作中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直觉和理智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两种过程,它们并没有截然分割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思维中。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应该是直觉和理智的共同参与,互相推进。这对于我们获得视觉感知和视觉表达的造型能力非常有帮助。

大多数学习美术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要把三维的视觉感知转换成二维的图形在平面上写实还原,获得这种能力都有过艰辛的努力过程,而且接近于在黑暗中的摸索。这种人的潜能一旦找到,感觉自己有了全新的视野,思维充满活力。现代大脑功能的研究和美术教学实践的结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不可不注意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美术教授贝蒂·爱德华博士的教学理论,她结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的大脑功能研究成果,在素描教学中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绘画训练方法。爱德华博士最大的贡献是运用左右脑理论解释了学习素描的过程,使绘画成为普通人都能够学习的技能。她实现了在五天时间里,让各种没有绘画基础的人学会像画家一样的看事物和绘画的基本技巧。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因为她清楚看到人的大脑平时使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理性的、词汇的、分析的和连续性的;一种是直觉的、形象的、感知的和刺激性的。前者被称为左脑思维方式,后者被称为右脑思维方式,人们绘画时使用的是右脑思维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我们略微看看几种转换思维方式的方法:
1、颠倒绘画和思考(图一《毕加索线描作品》)


把大师的作品颠倒过来临摹,乍看似乎不恭,但就是这个发生在高中素描教学倍受挫折后贝蒂的突发奇想,其结果让贝蒂和她的学生都异常吃惊,课堂上所有的人都画的很好。人们由此窥见手与脑之间的秘密。
2、视觉风暴画法(图二《画家速写》)

要求用每分钟一幅速度画画,在极短的时间极快的画,摆脱理性对意识的控制。开始画时可能并不感到有趣,但不管它,继续画,然后才会感到妙趣横生。快速疾写,因为只有快才能摆脱左脑控制,记录的是直觉对形象的一种洞察。
3、视觉蜗牛画法(图三《手纹描画记录》)


这看起来是在做一件无聊的事情,盯着自己的手掌纹做描画记录,而且还要坚持十来分钟。但正是这种无意义导致了思维的转换,理性对此类不可理喻的事不屑一顾,感性却对这种充满细节的纯视觉活动兴趣盎然。一些艺术家在每次作画前都例行公事地进行一段这种练习,让自己能够从常态思维模式转换到右脑模式。
4、智力拼图(图四《作业对比图》a.b.)

把立体空间的实物写生变成平面形的组合拼图,转变的关键是把虚空(阴形)和实体(阳形)看的同等重要,从而在写生时阳形和阴形互补连接作画,犹如完成拼图。我们的视觉看着实物(阳形)时位居强势的左脑总在运转,只有视觉注意力关注虚空(阴形)时弱势的右脑才能乘虚而入。

贝蒂在加州教学时曾经问一位画家:“当你想看到阴形时,能不能在盯着画面的那一刻,马上看到它们呢?”画家回答:“总要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形状才会跳入我的眼帘,但是这段时间差会变的越来越短。”也曾经有人问马蒂斯在吃西红柿和画西红柿的时候,眼睛中所看到的西红柿是否相同?马蒂斯明确回答:不会。这些例子都说明画家同样存在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所有这些练习,都是给习惯于语言概念思维的人指出一条获得右脑思维方式的途径,从而可以实现常态的思维模式转换,体验到什么是视觉思维,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

中国人以东方智慧对这种思维方式转换进行过表述,称之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常态的理性思维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实际看到的是山水的概念符号;实现了思维转换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面对自然你看到的是丰富的线条、形状、光影和色彩等等,新思维打开了新视野;有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当思维将进入高级理性层次,“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返璞归真,达到用直觉得到概念,通过感知把握天地宇宙的“道”。


只有研究“怎么看”才能学会看,只有学会看才能到达“通身是眼”,学习像艺术家一样观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真正体会到艺术思维的方法。高中美术的绘画和雕塑课程应该以此为教学追求,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直觉与理智的关系,既不排斥理性,也不简单用理性取代感性,而是在感性基础上理性的把握,依靠直觉和理智相互推进。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师知晓明白这个道理,一定会探索自己的绘画或雕塑教学途径,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33:56 | 只看该作者
义乌宁波泉州三地美术活动式教学交流记 
[ By: 张重欣 ]
0
推荐

11月5号到6号义乌、宁波、泉州三地美术活动式教学交流在义乌绣湖中学举行。来自三地市的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活动。全国各地的省教研员与湘版集团领导也参与了活动,使活动变成了全国性的研讨会。因而主题也变成了全国湘版美术教材教学研讨会暨义乌宁波泉州三地美术活动式教学交流会。本人也有幸参与了活动,分享了活动带给的理念与行动等方面的经验。
   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义乌中学的李科与宁波姜山中学王瑜分时进行了高中的《战争与和平》一课的“同课异构”。二个教师的课各具特点。现将专家讲座与大概点评摘录:大都不涉及课堂本身,多讲教学体会。
   一、 尹少淳:(全国美术课标组组长,首都师大教授,博导)1,美术课是人文学科,并不象理科方面具有唯一性答案。因而二课的不同,正是这种学科的多样选择性的必然。
     2,二课如果用比较的方法:可以看出二者取向的不一。一是致上而下,一是至下而上的。(一个严肃,一个幽默,一纵向另一是横向思维,一个宏大,一个细腻)
     3,教师要考虑一个基础:体验与共鸣。如毕加索的创作《格而尼卡》直接原因是德国法西斯轰炸引起,而画面的元素,更多的是来源于童年自己亲历的地震体验。是记忆深处的积累。
     4,如何换起体验?由小及大,引起回忆。由此及彼。矛盾冲突。
     5,图式问题:儿童---图式----表示。一是先天性的,二是图书影响,具有原创性与模仿性。再发展过来,中学生是写实(再现)----图式(自由图式)----表现。差别在于心中对图式的类别区分,以及对图式表达的分别。
     6,美术与战争,与宗教、社会相联系。
二、房尚昆:(深圳中学教师)教材运用体会:1,发展、创新、趣味、民族性。2,班级授课改成导师指导下的艺术工作室。学生进行选课与走班。3,自主发展模式。学生自己设计课件,自己当教师。
三、马永建(湘教材出版社)教材特点分析。(略)
四、郭德岑(天津教研员)课改体会。
五、费霞(宁波二中)设计模块教学体会。

     下午进行了初中三年级的《长城礼赞》一课同课异构。分别由绣湖中学的缪绪乐与泉州广海中学的张璇持教。课就不作评述。只将专家的讲座进行简单复述。
一、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研室)提出二个问题:
(1),教学不变的因素是什么?
(2),学科本体指什么?
   基础教育性质决定了中小学美术课程协调身心,陶冶情感,完善人格的高感性课程。没有功利追求,而只求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美术基本语言、艺术思维方法是学科本体的核心内容。不同学习阶段可以有所侧重。
   美术语言具有结构完整的知识与技能,美术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思维强调感性直觉,多元开放特点。艺术表达强调个性化意象,创造性实践。
(3),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降低难度;2,创造情境,愉快教学;3,教学方式考虑学生年纪特点。4,初中散点式教学,高中聚焦式教学;5,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由教师把握)6,过程与方法灵活地体现课堂;7,教育功能在前,学科本体随后。
(4),美术体验不是科学实验,艺术学习不是技术学习;感觉培养不是理性训练,初高中都是美术启蒙。
二、刘清娥:美术教学的操作性:1,目标三维。2,专业呈现 (空间资源,黑板,材料,媒体,人力资源等)3,梯度。问题梯度;时间梯度;认知梯度。4,学习方式。 (分工,自主学习,约定,小组,团队)
三、周凤埔:( 广州教研员)    教学是个人行为。  习得与获得。
四、骆建钧 :宁波教研员 美术教学36策 。
五、陈德煌:(泉州教研员)教师专业发展。
六、龚莉莉:(义乌教研员)概念图式运用。思维运动。
活动结束了,课只是借口,更多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实践。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08:54:55 | 只看该作者
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5月,成立会议于广州美术学院召开。会议由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卫和老师,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后吴慧平老师共同主持。

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组织人员名单:
主  任:陈永正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
秘 书 长:吴慧平(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学术委员:广东各高校书法教育的专业教师

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成立后首要工作:一是与岭南美术出版社合作,重新恢复《书艺》丛书的出版;二是筹备“广东省首届高校书法教育研讨会”的有关事宜。

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联系人:
吴慧平:13168844638 020-80993758 E-mail:andy_whp@yahoo.com.cn
洪 权:13880448861 020-33955921 E-mail:feichangzhai@yahoo.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9:22 , Processed in 0.1116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